谦谦君子 卑以自牧
——论谦德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2015-03-20 11:46魏强
文化学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道德传统大学生

魏强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谦谦君子 卑以自牧
——论谦德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魏强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谦德思想在我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谦德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缺乏谦德教育,致使当代大学生日显轻浮,自大、自傲、骄横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面对这种情况,加强大学生的谦德教育便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立足于对谦德内涵的研究,从多个角度分析对大学生进行谦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

谦德思想;培养;道德;大学生

一、谦的基本内涵

谦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之一,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推己及人和严己宽人的思想。国内学者认为,“谦”包含两层涵义:从意志层面来看,谦具有一定的自抑性,也就是要注意对自我欲望和冲动的克制;从行为层面来看,谦是个体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隐藏本身优势的态度与行为。[1]在古人看来,谦德一般指人所具有的一种谦逊恭谨、谦卑自下的态度。一个人抱着一种谦虚的态度来处事,在人际交往中才能真正的自觉的做到恭敬礼让。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谦德。

(一)谦虚

自谦不等同于自卑,同样自抑也不是自弱,而是一种美德,是厚德载物的雅量。在人生成长过程中,要经常看到自己的不足,虚怀若谷,才能不断吸收新知识,克服自己的缺点,不断进步。待人高傲,必不能敬人、让人。谦德是人与人以礼相待的前提,对人恭敬和以礼待人皆有赖于人的自谦,只有一个谦虚的人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自然而然的做到恭敬礼让。

(二)谦敬

谦敬代表了一种中国古人特有的处世哲学:谦受益,满招损。[2]谦敬有谦虚恭敬的意思,简而言之就是谦己敬人。发自内心的真诚、尊重和恭敬而产生“谦敬”,是一切礼仪、礼节、礼则得以实行的前提,对人有恭敬之心,是有道德、讲文明的集中体现。没有敬,礼就无法实现。古代先哲将对他人的谦敬和尊重看作是礼的内在精神,有诚敬之心,才会有恭谨之色。忠敬发于内,感动才能应于外。无谦敬之心,礼仪也便成为了虚情假意的应酬。

(三)谦让

谦让是接人待物的基本准则,与温顺、善良、恭敬一起成为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有谦虚的礼让或退让之意。温良恭俭让体现了人生的一种价值观,是对一个人内在本质的真实反映。谦让作为一个人立身行事的重要准则,强调只有相互谦让、以礼待人,才能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但必须认识到,我们所倡导的谦让并非是无原则的讨好、退让、屈从,也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定,尤其是在是非对错面前,要坚守自己的底线,如果一味的谦让,是非不分,那么就会背离了谦让的真正内涵。

二、加强大学生谦德教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3]大学是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的基本场所,培养具备优秀道德品质的大学生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和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正确认识谦德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加强大学生谦德教育,树立大学生的谦德意识,极为必要。

(一)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素质

如何更好地改造大学生的内在世界,为社会发展创造出高素质的人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受到的道德冲击越来越大,如何正确面对日益丰富的物质精神生活,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对大学生个人发展而言,是否具备谦德的品质,是一个人能否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前提。实践证明,凡是取得成就的人,一般都具有谦虚谨慎、高度的责任感、关心他人、勇于奉献等高尚的道德品质。而“谦”德作为整个道德体系的关键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其他品行的养成。只有通过“谦”来催动主体自律,在自律修身的基础上开展人际交往,取长补短,从而“受天下之善”,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最终培养起正人君子形象。

(二)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当前社会,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日趋紧张,相互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从谦德思想中汲取营养来构建起当今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重塑中华民族的“贵和”之风,成为人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4]从含义上看,谦德与竞争是相对的,但我们需要认识到,自谦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正所谓“志自满,九族乃离。”以“谦”待人,才能使人际关系和谐。竞争只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手段与方式,是外在的,而谦德则是做人的基本态度。谦德的养成有助于帮助学生修身养性,使大学生在面对人际矛盾时能够做到不断地进行内省和自治,冷静的思考矛盾的产生原因与解决办法,进而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矛盾,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有助于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一个民族需要道德作为精神支柱。大学生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自身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我国的社会道德建设进程。加强大学生的传统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对提升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意义重大。谦德思想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之一,加强大学生的谦德教育,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举止,充当道德、精神的标杆,进而要求人们立于礼、行于礼,帮助大学生重新树立起正确的家庭道德观念,进而实现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舍己为人、以礼待人、乐群贵和的美德,实现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三、加强大学生谦德教育的途径

在当前的道德形式下,加强大学生的谦德教育,不仅需要我们坚持正确的立场态度,明确教育目标,更需要我们科学探索谦德教育的有效途径,确保教育取得实效。

(一)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

学校常用的德育方法有说理法、榜样示范法、实践学习法、自我教育法、道德评价法等。自我教育作为其中之一,要求教育者要立足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的将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付诸实践。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基础。[5]对大学生进行谦德教育的过程中,只有大学生形成了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够做到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谦德才能真正地被大学生所接受,使谦德教育真正收到实效。

(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教育

在中华民族建设先进文化的进程中,大学校园文化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社区文化,是对一所学校的治学理念、治学态度、治学方法的集中反映,对学校师生的价值观念、精神文化、活动文化、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有导向作用,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加强大学生谦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等,结合校史、院史、人物史等在学校内努力构建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格局。与此同时,依托各级各类学生团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性校园文化活动,以校园文化建设带动大学生的谦德教育,使校园文化的隐形教育功能得到切实发挥。

(三)加强社会实践教育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大学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形式,也是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所谓实践教育是指通过引导受教育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受到锻炼、考验和社会的教育,进而使受教育者主动提高自我修养水平和思想品德水平的一种德育方法。参加道德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实现对自我言行的全面检验,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也可以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汲取优秀道德文化,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所以,我们必须把谦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1]孙小玫,阮航.《论语》中的“谦”及其现代价值[J].社会科学辑刊,2003,(3).

[2]吕耀怀.“谦”的德性传统及其当代命运[J].道德与文明,2007,(3):18-24.

[3]梁艳珍.先秦儒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启示[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9-10.

[4]赵振刚.传统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陇 东 学 院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2007,(4):80-82.

[5]刘英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5):67-68.

【责任编辑:王 崇】

G40-012

A

1673-7725(2015)04-0174-03

2015-03-10

魏强(1988-),男,山东青州人,助教,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猜你喜欢
道德传统大学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