垣曲婚俗文化内涵探微

2015-03-20 17:02米淑琴
文化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媒人婚俗新郎

赵 敏 米淑琴

(运城学院图书馆,山西 运城 044000)

婚俗是一种反映一定婚姻意识的积久成习的婚姻行为,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婚姻习俗,它以有规律的活动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与婚姻意识。[1]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早在上古神话传说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婚俗文化的雏形。作为万世之始的婚姻所衍生出来的婚俗文化,包含了一切关于婚俗所产生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及由此所辐射出来的种种活动,是人类社会博大精深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携带着中华民风的基因世代传递,有着明显的时代印记,体现了独有的价值观、宗教观、审美观、性意识。在朝代更迭、生产发展、风俗承续中,婚俗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合在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之中,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血液中,是任何一种外来文化、舶来文化都很难攻破和无法替代的。河东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河东文化璀璨耀眼,而多姿多彩的婚俗文化是河东长廊中不可缺少的一幅美丽画卷,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符号,更是中华文明的镜像。

婚姻礼仪反映着一个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必然会打上深深社会烙印,然而,婚姻礼仪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繁衍不息的文化现象,随着时代变迁,在不断变化演进,同时又具有传承性和稳定性,具有鲜明而独特的地方特色。

一、垣曲婚俗展现

(一)说媒相亲

说媒的人一般由能说会道、和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人缘关系好的年长女性担任,俗称媒婆。说媒是一种技巧,要有一张“媒婆嘴”,能够及时和双方交谈沟通,联络协调、传达彼此的愿望和需求,进行细节调解,解决意外变故,从中斡旋说和。在垣曲婚俗中,媒婆的作用非同小可,多数情况下,是由男方家长出面,请媒婆物色合适的对象。在垣曲地区,人们特别讲究男女属相是否克异,如果生肖犯“对冲”,双方家长就会认为不宜婚配。所谓犯“对冲”,是指子午相冲,丑末相冲,寅申相冲,巳亥相冲,辰戌相冲,卯酉相冲,共“六冲”。[2]山西民间婚俗各地历来都有“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担挑,蛇虎如刀挫,龙兔怕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等”之类的俗语,此外,女孩忌讳腊月蛇,正月龙。不论男女,羊属相人们都比较忌讳,尽量规避。也有被人称赞的上上属相婚配:“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久长,蛇盘兔必定富等等。[3]在男女双方属相相配的前提下,媒婆权衡长相品貌、门第家境、文化程度、婚姻要求等各方面的情况,觉得门当户对,各方面条件都比较符合,媒人就会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把双方的基本情况介绍给对方,同时又要尽可能隐恶扬善,使双方充分认识了解对方的长处,从而乐于达成嫁娶的协议。如果双方彼此满意,就通过媒人协商,确定一个初次见面的时间,地点。时间一般要选在农历的三、六、九,图个吉利;地点一般选在媒人的家中。男女双方初次见面时,一般由媒人引见,两人对面而坐,互相窥视对方的形貌举止,进行简短的初次交谈,看能否相中对方,正所谓“对像”是也。

(二)提亲相户

如果男女属相相合,互相相中对方,双方就会很快通过媒人和双方家长商量,择定一个良辰吉日,由媒人引领着男方及父母到女方家登门拜访,双方父母正式见面。媒人介绍双方父母互相认识,拉拉家常,互相熟悉了解,为今后儿女的幸福婚姻打好基础。

男方去提亲,为了表示对女方家父母的尊重,要准备见面礼和彩礼。一般要带四样礼品,烟酒糕点,给女方的彩礼钱,根据男方家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给这三个数,10001元(寓意是万里挑一)、888 元(发)、666 元(顺)。女方父母如果满意男方,就留下礼品彩礼,如果不满意,就拒绝接受。

男方提亲得到女方父母首肯以后,就可以选定吉日,女方由母亲、姨姨、舅妈、嫂子等女性至亲带着一起到男方家去“相门户”,也叫“看屋里”。期间,媒人要全程陪同,照顾女方家人,并向女方介绍男方的婚后房屋安排等情况,男方要热情宴请女方一行。如果女方对男方的房屋情况没有意见,这门亲事就算初步确定了。

(三)纳彩定亲

见过面相过门户后,双方都持肯定意见,就准备纳彩正式定婚了,即订婚,也叫“许亲”“定亲”。在垣曲,订婚一般要选择夏历三、六、九等吉日,男女双方还要互送“四色礼”。各种礼品喜双忌单,取成双成对、吉祥幸福之意。男方要郑重其事地送给女方送“四色礼”——各色衣料、金银首饰、烟酒奶茶、花馍礼金,数量多少一般因时因地,视家境贫富而定。女方也要给男方“回奉”四色礼——衣装鞋帽、花馍礼金(以示对男方的满意),只是要比男方的聘礼轻贱许多。男方由母亲和媒人陪同前往女方家定亲;女方家要设宴款待,名为“定亲饭”。一般是两顿饭,第一顿饭“臊子面”,称为“吃许口面”,寓意希望男女两家能成为情深谊长的儿女亲家,情谊绵绵不断。吃完第一顿饭,女方家人就开始查看聘礼称为“纳彩”,如果女方及家人对聘礼满意,就准备吃第二顿饭——订婚喜宴。女方父母盛情款待对方,表示对男方家人聘礼十分满意。整个过程,女方家都有姨姨、舅妈等女性主要亲戚作陪,以便观察男孩的言行举止,及时给女方纳言献策。

(四)送阔迎娶

定亲以后,男女就成为公认的未婚夫妻,逢年过节要来回登门拜访,平时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单独交往。农忙季节,双方还要到对方家去帮助干农活。遇到婚丧嫁娶,双方要互相随礼。这期间,一方如要反悔,这是允许的。不过,如果男方反悔,多不好意思收回定亲的聘礼和礼金,而女方反悔,则须主动退还。[4]

一般情况下,二人交往一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如果交往顺利,没有意见,且男女双方都已到了当地认可的结婚年龄,男方便设筵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共同磋商婚娶事宜。男方家长事先要请阴阳先生根据二人的生辰八字选取一个黄道吉日作为迎娶的日子,俗称“好日”。

好日选定以后,男方要去女方家“问生日”,也叫“送好日”,即“送阔”。“送阔”时间一般选在结婚前的一个月左右,就是结婚前的最后一次聘礼,主要是礼金还有棉花。

送阔之后就是迎亲了,也叫“娶媳妇”,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结婚大喜之日,男女双方家里都要都置办喜宴,邀请亲朋好友来喝喜酒、吃喜糖,亲朋四邻都要去帮忙。

婚礼当天清早,就要焚香设供,祭告祖先。女孩不能随意下地行走,要盘腿坐在床上。一早,请一个父母公婆丈夫健在、儿女双全的同辈全福女性,用五色彩线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修细眉毛,剪齐鬓角,叫“开脸”;并用梳子象征性地在头上梳几下,叫“上头”。临行前还要吃饺子,多少岁就吃多少个。

吉日清晨,男方打发迎亲队伍要早早出发,正午(12 点)之前要把新娘迎娶到家。新郎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要先到祖先灵位前祭拜。还从新郎的同辈中找一个年龄与新郎年龄相近、相貌俊朗,精通礼仪、经验丰富的已婚同辈男客陪同,称为“伴郎”,由两个已婚的年轻同辈女性陪同,沟通新郎新娘之意,称为“引亲”。迎亲人数包括伴郎、引亲、媒人、放鞭炮人、押嫁妆的等等,但须单数。迎亲队伍启程前,要燃放鞭炮以此告知四邻亲戚迎亲队伍出发了。迎亲的礼车在途中要不断燃放鞭炮,尤其是人多、过桥、快到女方家的时候。到了以后,迎娶队伍会被先安排到邻居家稍坐休息,然后才可以进入女方家吃喜宴。吃喜宴时,新郎要“偷”一双筷子,藏在袖筒里,取“快生”之意。接新娘时,为了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故意捉弄迎亲者,烘托热闹喜庆气氛,新娘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闺蜜们紧闭、关锁,把新郎拦在门外,把新娘的鞋藏起来,提条件,要红包,名曰“讨喜”,新郎答应后,才得以进入房间。

女儿出嫁离家时,脚不能沾地,意思是不能带走娘家的土。民间以土为尊,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因为女儿脚上沾土,怕带走了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所以女儿要在炕上换好新鞋,由新郎抱上礼车。

新娘坐上礼车后,鸣放鞭炮,庆贺顺利接走新娘。女方的舅舅、舅妈、姨姨、哥嫂等主要亲戚相陪送亲,称为“送客”,娘家的妹妹不能做送客。迎娶队伍再加上女方陪送人员,声势浩大的娶亲队伍就起程了。车子启动,女方父亲要跟在车后,送出一百步,表示依依不舍,希望二人白头偕老,和好百年。

娶亲的归路不能原路返回,必须走另一条路,也叫“不走回头路”。新郎家的酒宴一般设在庭院里,酒宴一定要在娶亲队伍回来之前结束,不能耽误新郎、新娘举行结婚典礼,即“拜堂”,又称“拜天地”。“拜堂”设在洞房门前,摆放一张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桌后方的墙上悬挂祖宗神幔。新郎、新娘进门后,由一位男宾唱导,行三跪九叩礼,参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等男宾高喊“新人婚姻,天地已知,祖先已知,父母顺意,亲朋见证。”后,新人方可入洞房。进入后,新娘要“撒帐”,即向床上撒石榴、红枣、桂圆、栗子或莲子、花生或长生果之类,寓意“早生贵子”,或者在新人的被褥中缝上这些食物。还要有让男方的侄子或外甥在新床上乱滚,[5]俗称“滚喜床”或“压床”。典礼的整个过程,娘家的送客是不能在场的,那些嬉闹的场面会使他们尴尬。送客会被请到邻居家休息喝茶,等结婚典礼结束后,才被请到新郎家吃喜宴。吃完后要查看新房,把新娘陪嫁的礼品单交给婆婆,其中有一个环节十分重要,就是“衔钥匙”,即拿钥匙之义。在新娘陪嫁用品中,往往会有一对红箱子,里面放有新娘的一些用品,钥匙由新娘的弟弟保管。典礼结束后,婆家要赎钥匙。给几百元的封子钱(红包)后,钥匙方可拿上。钥匙由新娘兄弟拿着,若没有弟弟,则由堂兄弟或外甥拿,一般不会是妹妹或侄女。之后,小姑子等人为新嫂子接风洗尘,端水洗脸。[6]送客临走前,新娘舅舅代表娘家人请求婆婆好好调教媳妇,耐心教诲,嘱咐新娘要向婆婆好好学习,遵守规矩,孝敬公婆、相夫教子,操持家务,与妯娌四邻和睦相处等为人处事的道理。

晚上,年轻人要“闹新房”,给新婚夫妇出难题进行嬉戏,推、拉、抱、摸,花样翻新,新娘尽力回避、应对,闹至夜深方散。结婚第三天,小两口备上礼物回娘家探望,回拜岳父母及其叔侄等,当日返回,俗称“回门”。[7]至此,从提亲到结婚的整个过程就结束了。

二、垣曲婚俗中的文化内涵

河东垣曲婚俗仪式体现了汉族既古老的传统文化,既继承了古代的婚俗礼仪因素,又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完善,融合借鉴了其他民族的风俗文化,吸收整合了现代和古代的婚俗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垣曲婚俗文化,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与当地婚俗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一)媒介文化特性

说媒自古有之。《隋书·南蛮传·林邑》:“每有婚媾,令媒者齎金银钏,酒二壶,鱼数头至女家。于是择日,大家会亲宾歌舞相对,女家请一婆罗门,送女至男家,婿盥手,因牵女授之。”[8]垣曲传统婚俗与其它民族婚姻现象一样,必须要通过媒人作为中介来完成。一旦到了适婚年龄男女青年,家中的父母就要为之操心,委托媒人来为孩子说媒。在当地流传着“男女非有行媒不相问名”“男女无媒不交”“女元媒不嫁”“天上无去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等古训和俗语,可见媒人作为婚姻的媒介,是男女婚姻中如同大山一样稳固可靠的保证,其作用自然不可小觑。宋·吴自牧《梦梁录·嫁娶》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描述了媒人的主要作用:“其伐柯人两家通报,择日过帖。”白话注解:旧式婚礼中,媒人还称为“伐柯人”,说媒则是“执柯”,这就肯定了媒人是必不可少的角色。这句古的意思是:“怎样才能砍下大的树枝?不用斧头砍不断它;怎样才能取到妻子?没有媒人成不了婚。”可见,婚姻中介是垣曲婚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具有民族性和传承性,体现了重要的民俗学价值。

(二)祈子祈福思想

从古到今,重子嗣在我国各地婚俗中都有很明显的显现。[9]在垣曲,新娘的陪嫁用品中,往往会有一对带有喜字的脸盆、几个用来包裹陪嫁衣服的红包袱,里面都要放上花生、红枣、核桃、喜糖;新娘进入洞房,要往床上撒石榴、红枣、花生,红枣是要“早点生”,为婆家延续香火,花生寓意“男女要换着生”,石榴是“多子”的意思,这些有着旺盛生命力的吉祥物,表达了人们对后代子嗣的渴盼,以及多子多福心理愿望。

(三)崇拜祖先观念

婚姻,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社会活动,意义重大。《礼记》云:“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婚姻肩负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任。上事宗庙,延续祖先血统,保持祖先家风;下继后世,教育后代,承传祖德,光大门楣,为后代所垂范。[10]因此垣曲婚俗中,迎娶当日,男女双方家里都要在供奉桌上摆放祖先牌位、照片,香炉,供品,要祭酒、跪拜,敬告神灵祖先,请求祖先认可,答谢祖先恩德,祈求祖先庇佑,保佑夫妻百年之好,家人幸福康宁,家族兴旺发达。

(四)尊男轻女意识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男尊女卑的思想意识,在垣曲婚俗中的许多细节,都能折射出尊男轻女的思想。新娘出嫁,妹妹是不能做送客的。新娘所陪嫁妆——箱子的钥匙,一定是由新娘的弟弟或者堂弟侄儿来保管,妹妹和侄女都没有资格;为新嫂子端水洗漱、接风洗尘的是小姑子或者其他女孩,而不是小叔子或其他男孩。传统的观念认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孩是要为自家传承血脉的人,是一家之主,尊贵高大,要凌驾于女孩之上;女孩总是要嫁人的,是别人家的人,就应该端茶倒水,尊重男人,所以拿钥匙、掌权的必然是男孩,服侍屈就他人的自然是女孩。这是传统婚俗中我们应该摈弃的封建思想。

婚俗文化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期以来各民族多种文化的融合积淀,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独特的审美理念、民族文化心理,从中可以折射出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社会风尚等丰富的内涵,也可以间接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轨迹。[11]我们对其探讨研究,可谓意义深远。

[1]鲍宗豪.婚俗文化:中国婚俗的轨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山西民间婚俗.[EB/OL]http://county. aweb.com.cn/2007/2/8/1255346.htm.

[3][4]结婚接亲送亲不走回头路,[EB/OL]http://hunjia.55bbs.com/wenda/1116779.html

[5]王金霞.从中韩婚俗看两国人文共性[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5):73-75.

[6][9]李仙娟,撖俊鸽. 河东方言与婚俗文化[J].长治学院学报,2013,(6):26-28.26-28

[7][11]马芳琴. 刍议定西传统婚俗中的文化内涵[J].甘肃高师学报,2014,(1):126.124-126

[8]泰国传统婚俗的文化内涵[EB/OL]. http://www.docin.com/p-266396590.html

[10]华林耕夫. 中华民族结婚典礼仪程[EB/OL].http://hualingengfu. blog.163. com / blog/static/ 162491248201191105857479.

猜你喜欢
媒人婚俗新郎
新郎与新狼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农家妹子娶新郎
媒人
巴厘岛婚俗:新人可以为爱私奔
“眼镜新郎”透过镜片看到你的心
中国各地的“捧腹”婚俗
专职媒人的变化
明清小说婚俗描写的特征及功能初探
新媒体崛起下报媒人的应对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