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箸文化:以小见大

2015-03-20 17:02
文化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热食文化圈专题研究

筷子, 古时称箸、 筯、 櫡、 梜等, 是起源于中国东方文化圈特有的常用而又简便的餐具。 关于筷子起源, 有粒食说、 热食说、 饭碗说、 鸟爪模仿说和鸟喙模仿说等诸种。 综合分析, 筷子最早可追溯至中国古人发明煮食之时, 既卫生, 又实用。

虽说筷子仅仅是一种简单餐具, 但浓缩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三兄弟折筷子》 的民间寓言至今流行不衰。 有关筷子的各种习俗惯制丰富着各地人们的日常生活。 几千年来, 筷子已成为中华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是其他器物无法取代的一个特别文化符号。 可以说, 只要有华人存在的地方就会有筷子。

传承与保护优秀文化遗产, 既需要战略性视野, 亦需要扎扎实实地从具体事务做起, 深入发掘, 深化解读。 本期《文化视点》 栏目刊发一组关于筷子文化的专题研究论文, 意在如此。 期望在读者和作者的支持下, 能够陆续刊发这类以小见大的专题文章。

猜你喜欢
热食文化圈专题研究
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审计整改工作
热食热饮与食管癌风险的Meta分析
专题研究·古代地中海文明
饥饿时吃口热的更满足
圈里事儿
《孙武专题研究》
热食贩卖机在大学市场中投放可能性研究
打好文化牌,拓展南海“朋友圈”
The Collaborative Cross mouse genetic reference population designed for dissecting complex traits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