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研究

2015-03-20 12:33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民汉中华文化跨文化

杨 萍

(贵阳护理职业学院,贵州·贵阳 550081)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文化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社会价值体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西方价值观以文化渗透的方式,对中华民族文化形成了冲击的态势。因而,文化认同是我国当前凝聚力增强的关键性因素,是一个需要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课题。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的理论基础

认同是一个心理学名词。认同是“存在于人与人、人与群体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对共同或者相同的东西进行确认。人们通过双向的社会交往,具有了对自身角色与他人即社会关系的一种定位。认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认同双方按照自己的标准来确定“我者”和“他者”之间是否相同或者相异,其目的是为了使自我的身份趋向中心。”由此可见,认同实际上是个体或者群体对于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种认可与赞同。这一认可与赞同的过程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为,是一个动态的心理历程。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者是群体把一定的文化系统,例如价值观、信仰与规范等这些已经存在于自我心理与人格结构中,并且自觉的将这种自我心理与人格中的文化系统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者是群体对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的以及这一文化环境对自身所产生的影响力的一种认可。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是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确认与认可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其民族来源多样,民族心理较为强烈,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较强。而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相对较弱。价值观认同是文化认同的前提与基础,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因而价值观取向较为复杂,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了统领各民族的价值取向,但是将这一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到民族血液中,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二、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心理因素

(一)族际文化心理差异的影响

由于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在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心理结构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造成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出现偏差,没有准确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没有正确认识到中华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多元一体”的关系,认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对汉文化的认同。”在这样的心理引导下,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担心族际之间进行文化交流,会导致最终被“汉化”的后果,因而对中华文化存在较强的防御心理。所以造成了在族际文化交流中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看成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标志,因为担心丢掉自己民族特色的标志,因而对中华文化采取了较为抗拒的文化心理,无法实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心理的影响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心理非常强烈,因而很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着自己是主人,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在这里是主流文化的心理暗示。因而对于中华文化的学习缺乏兴趣。当一个人对于本民族文化过于信赖,就会在无形中形成一种本民族文化最优越,从而形成一种排斥其他民族文化的文化心理,在这种心理暗示下,对于与本民族文化不同的中华文化,则很难形成认同心理。还有,由于部分少数民族信仰宗教,从而将各自的民族文化简单地等同于宗教文化。这样一种文化心理直接导致了对于中华文化的接纳困难。同时,各少数民族对于自己本民族的民族风俗以及民族习惯,有着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性,将这些民族习惯与风俗看成是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标志,因而对于其他民族的各种风俗习惯等表现出了习惯性的拒绝。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不愿意从各个方面与其他民族大学生进行文化方面的沟通,不愿意接纳中华文化,缺乏中华文化交流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效果,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

(三)高校民汉大学生之间心理隔阂的影响

长期以来,大汉族主义的阴影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还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影响。民族风俗习惯的不同,信仰的差异,容易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汉族大学生产生一定的排斥与防备心理。同时,汉族大学生同样也具有这样的心理。很多的汉族大学生觉着少数民族大学生不好交往,害怕在交往中因为民族习惯等不同,会造成一些误解,从而产生冲突。汉族大学生之所以存在这种心理,与近年来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各种暴力恐怖事件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社会大众对于新疆暴力恐怖事件认识不清,从而从心理上与少数民族产生一定的心理隔阂。作为大学生而言,处于思想较为激进,思维开放、活跃度高的年龄阶段,因而对于各种民族矛盾带来的社会影响的关注度与敏感度较高,对于彼此之间的交流具有一定的隐忧,从而影响了日常的社会交往。由于民族与信仰不同造成的心理隔阂,是影响高校大学生族际交往稀疏的重要因素。

三、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

(一)引领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认识不同文化的差异

要加强各民族高校的跨文化交流,就必须要引领大学生正确认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树立起多元民族文化观。所谓“多元民族文化观”,也就是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正是因为各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可以这样说,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保持中华文化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力量。因而,要加强民族高校的跨文化交流,就必须要尊重差异,加强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只有正确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包容的心态,尊重文化差异、理解文化差异,才能激发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因为有差异,才需要交流,才有交流的必要,才能够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博采众长,发展本民族文化。同时,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明确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增强了对于本民族与他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正确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既是跨文化交流的前提与诱因,也是跨文化交流的良性发展结果。

(二)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以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心理

相比于本民族文化认同而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维系中华民族凝聚力与民族团结的重要文化因素。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中华文化认同意识与心理的培养,是各民族国家认同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而要实现这一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将宣传教育工作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安排当中。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各民族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开设中华文化课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还要在民族高校内部营建中华文化学习的浓厚氛围,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期间不间断地开设中华文化课程,并做好宣传教育方式方面的创新工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心理的培育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促进民汉大学生心理上的交往交流交融

只有将民汉大学生交往交流方面的心理障碍消除了,才能更好地为文化认同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但是民族心理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也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就可以实现的。要实现促进民汉大学生心理上的交往交流交融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增强民汉大学生私域交往交流的方式,增进民汉大学生之间的感情,从而消除民族心理上的隔阂。具体可以通过将民汉大学生安排在同一个行政班的形式,来增强民汉大学生接触的机会。也可以通过走班上课的方式,扩大民汉大学生交流主体的范围。或者可以通过安排民汉大学生混合住宿的方式,来增加民汉大学生之间的交流频率。除此之外,通过各种活动的举办来为民汉大学生族际私领域交往创造条件,也是各民族高校促进民汉大学生心理上的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形式。各种礼仪庆典活动以及参观与游览这类集体性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民汉大学生之间情感的培养与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民族认同意识的培养。

结语

总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问题,是多种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本文仅仅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让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问题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相比于其他因素而言,心理因素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根源性更加突出,其影响的稳定性也较强,因而希望本研究可以为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问题的解决做出积极的贡献。

[1]黄理泰,王华生.略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

[2]张京玲,张庆林.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态度模式与文化适应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2).

[3]曹维希,张进辅.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异域文化下的心理适应[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

[4]雷诗锋.试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对策[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03).

[5]王 毅.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10).

[6]赵慧莉.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之我见[J].职业时空,2006,(23).

[7]韩丽霞.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03)

[8]曹月如.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与心理和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03).

[9]杨金江,秦 庆,李德波.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10]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7,(02).

[1 1]吴楚克.跨界民族认同意识的“心理适应度”[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猜你喜欢
民汉中华文化跨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新疆高校民汉合住宿舍管理制度探究——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新疆民汉合校发展历程回顾与反思
民族地区高校民汉合宿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