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社会高职教师角色的转变

2015-03-20 23:02邱苏林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信息课程教育

邱苏林

(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基础理论部,云南 昆明 650211)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形成了有力冲击,高等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信息化变革。教育资源的开放化、共享化,知识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便捷化,冲击着教师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和对知识的垄断地位。教育宏观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角色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并成为职业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 传统教师角色的局限性

角色,指演员所扮演的剧中人物。在学校这个特定的舞台上,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角色起决定作用:这两个角色怎么定位,角色塑造得是否成功,直接决定着教育效果的好坏。

从教师职业产生时起,人们对教师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用各种隐喻来表达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要求。传统的教师角色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隐喻教师是蜡烛。蜡烛论强调的是教师牺牲自己,照亮别人。二是“传道、授业、解惑”,对于广大的学生来说,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教师是道统的继承者,知识的源泉。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延续道统、教授知识,培养学生某方面的技能,解答学生的疑问。三是“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是“倒水者”,倒水是自上而下的,教师是知识的注入者。四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学问高、品行优秀的人才可以当老师。传统的教师形象给人一种严肃有余、不苟言笑、高高在上的印象。应该说,我国对教师角色的定位认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尊师重道的影响,凸显了对教师重要作用的认识和高度赞美,对于千百年来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有着积极的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职业教育的大发展,高等教育已从追求规模的扩充数量向追求质量的内涵发展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已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传统教育模式的缺点: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这已成为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2 信息社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2.1 由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

现代社会,教育的封闭状态已被打破,开放性已成为信息社会教育的重要特征。计算机网络已经把世界各国的学校、图书馆连接起来,提供前所未有的开放知识环境,查询获取知识信息已变得非常方便。近年,著名大学的视频公开课、可汗学院风靡全球,教学资源面向世界各地学生开放,突破了传统的封闭环境,学习不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传统的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受到挑战,新的社会化、立体化、自主化的教育体系已建立起来。

2.2 学生知识来源渠道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

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是最主要的信息源,这是延续几千年的教学形式。进入信息社会,学生能方便地从网络上获取形式多样的知识信息,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浅知、不知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也将失去教学传播站的地位。知识的呈现、传授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传统角色开始动摇。

2.3 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大大拓展

信息技术使知识的呈现具有非线性、无边界的特点,学习者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变革。学生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进度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了学习的主体性。信息化教育环境,突破了以“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在固定时间、地点,学习固定知识的学习方式。承载知识的载体也由单一的文字向声音、图形、动画等多媒体转变,更有利于知识的传递。

2.4 职前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

信息社会不仅是一个知识型社会,更是一个学习型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对人类的知识内容和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学习将与教师终身相伴,并成为支撑教师发展的动力源泉。原有的依靠职前所受教育维持其职业终身发展的模式已不能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成为人类生存的紧迫要求。教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应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对环境变化主动适应的重要手段。

2.5 由共性教育向个性教育转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解决就业的需要,培养满足经济发展的各层次人才,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传统的强调共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教育已不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彰显个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注重知识与岗位的对接,把握好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在教学方法上,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生活需要和自我发展需要,以尊重的方式组织教学。在教学方式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与学搞好、搞活。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具有不同特点、不同规格的人才,以顺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落实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2.6 师生关系更加平等

信息社会使传统的交往模式发生了深刻、根本的变化,信息社会是一个普遍交往、平等交往的时代。网络时代的师生交往也将日益平等。师生交往中,教师应从传统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位置上退下来,平等交流、对话、启发思考为教育活动的基本方式。对教学而言,平等交流意味着参与、相互建构。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满堂灌、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教师而言,平等交流意味着教师已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不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分享理解,启发灵感,促进思考,知识建构的过程。

3 信息社会对高职教师的新要求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实践技能人才为目标,大多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突出职业教育操作性、应用性及工作过程性,其特点是以职业活动为教学主线,要求教师既懂专业理论,又懂操作技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无疑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教师除了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相应专业理论素质、教学方法论等方面的能力外,还要具备以下能力:

3.1 课程开发能力

职业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决定了教学不再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时代,教学不再是照本宣科,把课本知识讲授完就完事。在职业教育中,教师要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计划、设计相应的教学项目,引导学生学习。

3.2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这种激烈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否培养出创新性人才,某种程度上成了检验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作为教育教学的实施者和操作者的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应当具备相当的创新能力,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3.3 信息素养

以信息和知识为特征的当今社会,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利用能力的要求。教师应具有更高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也成为教师的重要能力之一。然而,大部分教师的信息素养还有待提高。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时,大部分教师虽认识到信息技术是知识的呈现,能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确实必要,但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不适应,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很大一部分教师很少会去思考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哪,给教学真正带来什么样的益处,如何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最佳整合。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停留在粗浅的层次,没有真正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度依赖课件,课件成了课堂中的支配主体,限制了人的主动性发挥。大部分教师没有成为技术的正确应用者。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多停留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还很少有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教学,真正将信息技术融入教与学的全过程[1]。

3.4 终身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是在知识、信息的更新变化速度日益加快背景下对人们提出的客观要求。终身学习要求人们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过去,一个人只要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学会一种技术和手艺,就可以终生受用。而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许多行业已不再是代代相承、永远不变,要想跟上时代的发展,不被时代所淘汰,就要做到与时俱进、终身学习。

4 信息社会高职教师角色的转变

4.1 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促进者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取决于老师讲授多少,学生的学习关键是其自身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充当的是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教师讲授得多,并不等于学生就能掌握得多,学生掌握的知识关键在于他有没有思考,有没有领悟,主动的建构其知识体系。教师作为指导者、促进者,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其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而为学生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网络时代,信息资源浩如烟海,同时网络上也存在一些劣等信息,教师应指导学生搜索、筛选以及如何判断和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对信息好坏的分析评判能力。信息资源的丰富以及学生获取知识途径的多样化,使得教师可以讲得少,而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转变传统的单项灌输为启发构建。教师重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引导、促进学习,充当导航者的角色[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无疑是较好的教育方法。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知识、储存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选择、判断、运用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不仅仅是传递需要储存的知识信息,相反它是激发学习者已有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是死记硬背,取而代之的是自由的讨论,学习掌握的不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对未来学习、独立工作的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师在此时的主要职能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行为的指导者和咨询者。作为指导者和咨询者的教师的角色行为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设计学习领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营造自由热烈学习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共同体会情感体验和成功滋味。由此而进行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培养有效的学习者”的过程。

4.2 由课程实施者转变为课程资源开发者

传统的课程观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教材上讲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材上没有讲的就不教,课程实施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如今,新的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材已不是知识点的代名词,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无可限量的知识资源,照本宣科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不能再盲目依赖教科书,不能只满足于把教材知识点讲透,而应在教好教材的同时,开发好课程资源。

首先,“行动导向”的课改要求教师由课程实施者转变为课程资源开发者。教师根据职业岗位分析,归纳课程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将工作过程纳入学习内容。教师不再把教材作为主要课程资源来使用,而是根据学习内容重新编写教材。其次,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教师积极地开发各种可用资源。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开发、设计的主体。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改变课程内容的单一呈现形式,采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综合形式,呈现非线性、开放性的课程。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开拓网上学习空间,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超越了教科书限定的知识要点,开阔了教师的教育视野,丰富学习形式,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尤其重要的是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

4.3 由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

高职教育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学生活动为主,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领域“项目”为中心,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特点,要求教师要有根据培养目标调整教材的能力,相应的研究能力,适时整合调整教学方法的能力。因此,过去那种只知照本宣科、凭经验教书的“教书匠”式的教师,是难以适应能力培养的新要求。高职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课程开发能力,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创设与企业行业工作岗位相似的学习情境。

4.4 由领导者转变为合作者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大部分教师民主平等观念比较淡薄,教师大多比较严肃、刻板,课堂教学氛围更是紧张严肃。教师讲得有板有眼,学生要听得专心致志,甚至于课桌上学生物品的摆放和学生的坐姿都要进行严格的规定。对于学问,教师更是绝对的权威,学生不会有丝毫的怀疑和否定。这样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为此,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建立科学、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创造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教育氛围,由绝对权威的领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协助者。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学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采用“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高职教师勇于摆脱传统模式束缚,抛弃教师权威不容置疑等陈旧观念,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与学生情感相通,人格互敬,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否定、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在交流中学生的思维、情感、行为等都能得到锻炼和提升。

[1] 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学生思维能力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3(9):56.

[2] 霍力岩.教育的转型与教师角色的转换[J].教育研究,2011(12):70.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 黄荣怀.试论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高校素质教育[J].开放教育研究,2010(2):33.

[5] 陈小燕.浅析高职院校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培育策略[J].机械职业教育,2014(6):28-30.

猜你喜欢
信息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