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合并肠梗阻患儿的护理措施研究

2015-03-20 22:19廉璐琛贺开宇赵莉莉翁育红李娜范玉红
河北医药 2015年3期
关键词:非手术治疗胃管口病

廉璐琛 贺开宇 赵莉莉 翁育红 李娜 范玉红

手足口病合并肠梗阻患儿的护理措施研究

廉璐琛 贺开宇 赵莉莉 翁育红 李娜 范玉红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合并肠梗阻的早期发现及非手术治疗的观察护理,以提高手足口病合并肠梗阻非手术治疗的护理水平。方法对手足口病患儿密切观察及时发现13例肠梗阻表现并采取非手术治疗,积极给予饮食、胃肠减压、灌肠、体位、心理等护理干预。结果13例手足口病合并肠梗阻患儿均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给予胃肠减压、灌肠、补液、纠正电解质失衡等非手术治疗和恰当的护理措施,13例全部治愈。结论熟悉肠梗阻的临床特征,掌握肠梗阻观察要点和非手术治疗的护理,对提高治疗效果意义重大。

手足口病;肠梗阻,护理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部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呼吸道感染、心肌炎、肺水肿、脑炎、无菌性脑炎等[1]。但文献报道手足口病引起肠梗阻者少见。小儿肠梗阻本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病因复杂,病情多变,主要表现腹痛、腹胀伴呕吐,不排气排便,严重时会水电解质失衡并发酸中毒、休克危及生命,可采取非手术治疗,常需要严密的观察与精心护理[2]。而一旦手足口病合并肠梗阻时,临床变化不典型,易因认识不足,造成误诊。这需要护士在观察病情时不仅严密观察手足口病的病情变化还要及时发现有无肠梗阻的表现,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近四年来我院收治的1 132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13例患儿出现早期肠梗阻表现,采用非手术保守治疗及进行严密观察和护理后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共收治1 132例手足口病患儿为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3],合并肠梗阻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8个月至4岁,平均年龄2.1岁。肠梗阻的诊断符合外科学诊断标准,其临床特点是难以控制的阵发性哭闹或腹痛12例,呕吐13例,停止排气排便13例,腹胀13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12例,肠鸣音亢进1例,腹部X线检查可见液气平面12例,肠管胀气1例,发热、皮疹13例,意识改变13例,易惊10例,肢体抖动12例。无可能与肠梗阻有关的原发病,无手术史、血钾、血钙正常。

1.2 治疗方法经禁食,胃肠减压,抗病毒,静脉营养支持等治疗后,13例患儿2 d内腹胀减轻,自行排气排便。

1.3 结果所有患儿出院后门诊随访1年,无病例再出现肠梗阻症状。

2 护理体会

2.1 病情观察

2.1.1 及时发现肠梗阻早期表现:手足口病发展迅速,尤其是发病3 d以内、年龄3岁以下的婴幼儿,可能在短时间内发展为重症病例。护士按照我院制定的手足口病专科护理巡视记录单内容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4],对持续发热在38.5℃以上、精神萎靡、呼吸心率增快、血压增高、血糖增高、呕吐、腹胀、腹痛、易惊、抽搐、末梢循环不良是做到及时观察及时记录及时汇报医生[5]。由于婴幼儿不能准确表达腹痛等不适,反复不明原因的哭闹可能是肠梗阻主要表现,如果护士没有注意到这些不正常的表述,可能延误诊断[6]。所以在观察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小儿哭闹因素,详细询问患儿家长患儿的排气排便情况,有无反复发作的不明原因哭闹,腹痛发生的时间、性质、程度;呕吐发生的时间、次数、呕吐的量、性质、颜色。13例病例患儿都有呕吐症状,护士要高度重视,因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时有呕吐要与肠梗阻的呕吐及时区分。同时要仔细观察腹部体征,有无腹胀及胃肠型,有无肠鸣音减弱或亢进等体征,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的时间。11例患儿在发热第1~3天,2例患儿在发热第4~5天时出现腹胀、不明原因哭闹、腹痛、无排气排便现象,我们及时通知医生,即摄腹部立位片示“液气平面及肠管胀气”,诊断为不完全肠梗阻并及时给予治疗。

2.1.2 保守治疗过程中的护理:严密观察患儿腹部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如观察期间发现腹痛腹胀进行性加重,出现腹部压痛、少尿、血压下降乃至休克则提示肠坏死;发现患儿面色苍白、反应差、皮肤发凉等中毒症状则提示有休克和肠坏死可能,均应引起重视并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及时抢救治疗[7]。13例患儿经禁食、胃肠减压、灌肠、抗病毒补液等保守治疗48 h内都自行排气排便,腹痛腹胀消失。

2.2 禁食及胃肠减压肠梗阻诊断一旦成立,应立即给予禁食,留置胃管并持续减压。胃管应根据患儿年龄选择合适型号,1岁以下患儿用6~8号胃管,1~3岁用8~10号胃管,大于3岁用大于10号胃管。胃管太小易致引流不畅或堵塞,反之,胃管过粗会增加患儿不适。患儿置管深度为“前额正中发际-脐”,一般22~27 cm[8],插管时要注意用适量石蜡油的润滑,动作轻柔切记强行插管,置管成功后要妥善固定,避免脱管及拔管,做好患儿家长的宣教工作,嘱家长患儿翻身或活动时保护好胃管,尤其是夜间睡眠时防止患儿无意拔管。置管期间保持胃管的通畅和减压装置的有效负压;注意观察引流液的色泽、性质和引流量并正确记录,如发现血性液体,应考虑肠绞窄的可能,及时处理。为保持管路通畅,每天用30 ml 0.9%氯化钠溶液将胃管进行冲洗,以防止胃内容物将胃管阻塞。

2.3 体位患儿生命体征平稳时抬高床头45°使患儿能达到半卧位,可使膈肌下降,减轻腹胀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协助患儿轮流转动体位,如左侧位、右侧位、坐位、俯卧等至少每1~2小时变换体位,直到排气排便。

2.4 腹痛、腹胀护理患儿腹痛时护理人员可按摩患儿腹部,按摩前对搓手掌心,搓热后将手掌心置于患儿腹部做顺时针方向按摩100次,再用热水袋热敷腹部,以改善肠壁血运,减轻腹痛,促进肠功能恢复。

2.5 灌肠护理灌肠也是治疗肠梗阻的措施之一,其作用是刺激肠蠕动、软化粪便、润滑肠道。13例患儿均使用温盐水+开塞露(10~30 ml)做为灌肠液,灌肠总量10 ml/kg,一般100~300 ml。温度为39~41℃,每天1~2次。灌肠深度为7~10 cm,左侧卧位抬高臀部,低压灌入,灌肠动作要轻,灌肠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面色、呼吸、心率等有无变化。记录灌肠后排便量、性质、次数。

2.6 口腔护理患儿口腔内疱疹破溃后出现溃疡,疼痛难忍,加之留置胃管更应加强口腔护理,以减轻疼痛症状,促进溃疡愈合。口腔护理时先用1.5%过氧化氢棉签清洗各部位,再用4%碳酸氢钠溶液清洗,2次/d。同时注意观察口腔黏膜糜烂、溃疡进展情况。

2.7 用药护理由于呕吐、发热等体液丢失,加之禁食、胃肠减压,所以必须及时补充足够液体,保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9]。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高峰期,新陈代谢快,营养状态的变化直接影响患儿的病情及预后。应及时正确给药积极治疗原发病,13例患儿全部使用了抗病毒、补液治疗外还有10例患儿分别应用了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米力农、甘露醇等对症药物,药物较多,所以在输入前及输入整个过程中要根据病情合理安排输液顺序、输液通道、输液速度,保证输液的顺利并加强巡视,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特别注意在手足口病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静脉给药时,需要限制输液速度,要求均匀输液,2.5~3.3 ml·kg-1·h-1防止脑水肿和肺水肿加剧的可能[10]。

2.8 预防交叉感染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但不是终身免疫性传染病,可再次感染发病。成年人可成为病毒携带者,因此告知患儿家长消毒隔离知识,家长在接触患儿前要认真洗手,患儿所用物品和玩具等要用250 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或擦拭消毒,地面、桌面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不让患儿吃手、吃玩具和接触其他患儿。

2.9 心理护理大多数家长对手足口病本身就有恐惧心理,合并肠梗阻时更重心理负担,常伴有焦虑、紧张心理,甚至担心经历手术治疗。护士应充分体谅患儿家长的心情,加强沟通和宣教,告知手足口病是可防可治的传染病,另外经禁食、胃肠减压、灌肠等积极治疗后能较快缓解肠梗阻临床症状,使患儿家长能逐渐认识疾病并主动配合治疗护理,促进患儿康复。

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统称为肠梗阻。手足口病合并肠梗阻文献报道很少,有关机制正在进一步探讨。无论肠道内或肠道外任何原因引起的肠梗阻,其后果都是严重的,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11]。本组研究的患儿均继发于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患儿并发肠梗阻可能与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后继发植物神经紊乱有关[12]。手足口病合并肠梗阻患儿病情变化复杂,由于患儿年龄较小,不能表达或表达不清,常常延误病情,这就需要护士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不仅观察手足口病本身及合并脑炎、心肌炎、神经性肺水肿等重症的表现,同时还要掌握早期肠梗阻临床表现并及时甄别,强调要勤于观察,及时发现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做到与医生及时沟通,及时诊断、及时治疗。保持有效的胃肠减压,正确的体位,饮食指导等有效的护理措施从而提高治愈率。在采用保守治疗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13例患儿随着手足口病症状的好转,肠梗阻也明显缓解。在文章报告中的手足口病合并肠梗阻病例的护理经验是在救治手足口病患儿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同时也收到了良好效果,希望能与广大的护理同仁共同分享。

1 李志奇,徐国成,韩明锋,等.阜阳市重症手足口病致神经源性肺水肿23例.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403-1408.

2 林雪梅,符梅华,全小明.非手术治疗肠梗阻97例临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11,17:58-5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国际呼吸杂志2010,30:1473-1475.

4 廉璐琛,翁育红,范玉红.表格式护理巡视记录单在手足口病留观室的应用.河北医药,2012,34:467-468.

5 俞蕙.儿童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临床早期识别.中华儿科杂志,2012,50:284-285.

6 冯杰雄,王文美.儿童肠梗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1,18:488-490.

7 段慧,王新云.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的观察及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835-837.

8 刘忠俊.胃肠减压患者胃管置入深度的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08,23:80-81.

9 李秀清.小儿肠梗阻54例护理体会.青海医药杂志,2011,41:42-43.

10 陆国平,朱启镕.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诊治中的一些思考.中华儿科杂志,2012,50:244-248.

11 于晓燕.小儿外科肠梗阻的护理体会.包头医学,2012,36:183-184.

12 王凌航,陈志海,李兴旺.两例重症手足口病伴发麻痹性肠梗阻报告.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杂志,2009,3:41.

R 473.72

A

1002-7386(2015)03-0449-03

2014-05-07)

10.3969/j.issn.1002-7386.2015.03.051

项目来源: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二批科学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课题(编号:201302A114)

066001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三医院

猜你喜欢
非手术治疗胃管口病
重症昏迷患者可视喉镜在胃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手足口病那些事
警惕手足口病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儿童慢性鼻窦炎非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研究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介绍一种导丝插胃管的方法
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40例临床观察
高频电凝与非手术治疗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