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矿井刮板输送机耐磨处理的应用研究

2015-03-20 12:42
机械管理开发 2015年6期
关键词:堆焊刮板采煤机

程 繁

(1.大同煤矿集团同发东周窑煤业有限公司,山西 大同 037000;2.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引言

刮板输送机是当前现代化、机械化矿井的主要设备,是采煤机的运行轨道,也是综采工作面出煤后的运送通道,它已经成为现代化采煤工艺中不可缺少的设备。溜槽是刮板输送机的主体部件之一,也是刮板输送机主要磨损部位,溜槽的磨损程度对刮板输送机的整体寿命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提高溜槽的耐磨性能对煤矿开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 溜槽结构及应用

1)溜槽的组成结构。溜槽是刮板输送机的机身,用于承载煤和作为采煤机运行轨道[2]。中部槽由槽帮和中板焊接而成,如图1所示。

图1 PF6/1142刮板输送机中部槽

2)刮板输送机的应用。大同煤矿集团同发东周窑煤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发东周窑)矿井8101工作面开采煤层为石炭纪C8-1号煤层,煤层平均厚度4m,工作面长度为200.8m;煤层以煌斑岩为主,夹杂细砂岩、粉砂岩、石英砂岩、石灰岩、铝土岩、砂质泥岩等。矿井综采设备主要采用的是艾柯夫SL500型采煤机、卡特彼勒公司生产的PF6/1142前刮板输送机、PF6/1342后刮板输送机和PF6/1542转载机。矿井8101工作面从2011年9月19日开始开采,共计开采原煤78万t。

在开采期间,PF6/1142刮板输送机溜槽经常出现跳链现象;刮板输送机在出井后,使用游标卡尺对溜槽磨损部位进行了测量,其中最大磨损深度可达14mm,溜槽的严重磨损,直接影响了矿井的高效生产。

3)刮板输送机的磨损。煤层中夹层较多主要有细砂岩、粉砂岩、石英砂岩、石灰岩、铝土岩、砂质泥岩等等,其高含矸量(约60%),对矿井综采设备磨损影响较大。刮板链沿溜槽运行时,链条、刮板等要与溜槽作相对的滑动,在微观上要表现为煤、矸石等作为磨料,在链条与溜槽中板间进行磨粒磨损;煤和矸石在溜槽上长期运行所产生的接触疲劳磨损。

2 刮板输送机磨损改善方案及应用效果

2.1 改善磨损的方案

改变设备运行地质条件和改变溜槽耐磨性能。结合矿井开采现状与设备采购情况,采用在刮板输送机溜槽表面焊接耐磨层。

1)对溜槽先用电动工具进行机械除漆除垢处理,减少杂质渗入。

2)采用“自溶合金熔融堆焊法”的特殊工艺进行堆焊。

3)对堆焊后的余渣和凸起部位,使用角磨机进行打磨,以便于刮板能够顺利通过。

4)耐磨处理标准。链道部位堆焊4道耐磨层,堆焊平均厚度2~4mm,平均宽度40mm。中板上表面及底板上表面堆焊鱼鳞状网格耐磨层,平均厚度3mm。

2.2 刮板输送机堆焊耐磨层后的应用效果

同发东周窑矿井8301工作面开采煤层为石炭纪5号煤层,煤层平均厚度7.6m;煤层以煌斑岩为主,夹杂细砂岩、粉砂岩、石英砂岩、石灰岩、铝土岩、砂质泥岩等。矿井综采设备主要采用的是艾柯夫SL500型采煤机、卡特彼勒公司生产的PF6/1142前刮板输送机、PF6/1342后刮板输送机和PF6/1542转载机。矿井8301工作面从2013年3月开始开采截止2013年9月开采结束,共计开采原煤320万t。

8301工作面开采结束后,通过对刮板输送机溜槽进行了查看、测绘,发现刮板输送机溜槽所焊接的耐磨条只有轻微磨损,但没有堆焊耐磨条的部分出现了犁沟(见图2)。

图2 应用耐磨处理后的刮板溜槽

2.3 刮板输送机堆焊耐磨层工艺改进

在总结8101综采工作面和8301综采工作面的经验后,同发东周窑矿对耐磨处理工艺进行了改进,暨对溜槽上表面进行了大面积、全覆盖的堆焊(见图3),确保刮板在溜槽上的运行摩擦,能够发生在耐磨层与刮板间进行,保障刮板输送机的使用寿命[3]。

图3 改进工艺的溜槽耐磨处理

3 结语

通过8101工作面和8301工作面的实践使用对比,可知刮板输送机耐磨处理是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一种较可靠的手段。耐磨处理后的溜槽,不会因为磨损而导致设备中途报废,从而可以大幅度减少返修工作量,同时可以增加生产时间,对矿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具有显著意义,在千万吨级矿井开采石炭系煤层的推广应用具有深远意义。

[1] 邵荷生.摩擦与磨损[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2.

[2] 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 裴中爱.煤矿刮板输送机溜槽失效分析及改进[J].煤矿机械,2007(3):25.

猜你喜欢
堆焊刮板采煤机
刮板转载机刮板链快速更换技术研究
煤矿用隔爆型采煤机电机FMECA分析
立磨机刮板结构的改进
刮板转载机刮板链快速更换工艺浅析
镍基合金复合管道开孔堆焊施工工艺
42CrMo托辊裂纹的堆焊修复
40T刮板运输机尾辊的修复与应用
西部耐磨堆焊服务引领者
Fe-Cr-C系耐磨堆焊合金研究进展
MGTY300/700-1.1D采煤机制动系统分析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