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已知的世界》的伦理批评

2015-03-21 02:36周弋漪
文教资料 2015年19期
关键词:罗宾斯奥古斯特奴隶主

周弋漪

(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对《已知的世界》的伦理批评

周弋漪

(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美国现代非裔作家爱德华·P·琼斯《已知的世界》描写南北内战前黑人奴隶主亨利短暂的一生,集结白人奴隶主、黑人奴隶、自由黑人、贫穷白人和印第安人等多个维度,展现了复杂的奴隶制。本文借用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和西方叙事伦理的一些术语及概念,剖析小说主人公亨利的成长轨迹,解读亨利成为黑人奴隶主的伦理选择,并分析“隐含作者”的伦理倾向。

《已知的世界》 亨利 伦理选择 隐含读者 伦理倾向

一、引言

“我搞不明白,对我来说,那就像是拥有我自己的家庭成员,拥有我的家人为奴。”小说《已知的世界》(The Known World)中,加拿大人安德森为编写有关黑人奴隶主的小册子找到冯·艾尔斯登,并如是对她说道。《已知的世界》这部小说问世于2003年,是非裔美国作家爱德华·P·琼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经出版它就被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随后获得2004年的全国图书批评界奖和普利策文学艺术奖小说奖,以及2005年的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有学者评价:“这部小说是自托妮·莫里森的《宠儿》发表以来描写奴隶制最重要的作品。”但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在这部作品中,琼斯打破以往黑人文学作品中白人奴隶主和黑人奴隶二元对立的关系,将目光聚焦在黑人奴隶主上,揭露了十九世纪美国内战前夕黑人拥有黑人奴隶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在小说中,欲将这一现象编进小册子中的安德森这样认为:“这是他遇到过的所有怪事当中最不寻常的事情。”

小说的主人公亨利·汤森被父亲从白人奴隶主威廉·罗宾斯那里赎出,二十岁买下自己的第一块土地,二十一岁拥有了人生的第一个奴隶,由此从自由人转变为奴隶主。他不是当时唯一的黑人奴隶主,但他所拥有的奴隶及土地就连很多白人都比不上。被小册子作者质疑的冯也是一名黑人奴隶主。面对安德森的质疑,她试图解释“我们每个人所做的只不过是法律和上帝告诉我们可以做的事情”。但是,作为曾经的奴隶,亨利为什么没有走上父亲的老路,而是成为父亲憎恨的奴役着黑人的黑人奴隶主?此外,在成不成为奴隶主这样一个伦理选择中,隐含作者希望读者站在哪里?韦恩·布斯曾说:“我想不出有任何一篇发表的故事当中没有作者隐含的有关如何生活,以及去相信如何生活的价值判断。”有关《已知的世界》的批评在中国并不多,有学者从后殖民主义或新历史主义出发,有学者运用互文性的概念或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有学者更关注文本的艺术技巧或叙事技巧。本文借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术语,运用“隐含作者”的概念,对《已知的世界》小说中的主人公亨利所作出的伦理选择进行剖析,并试图指出隐含作者的伦理倾向。

二、父与子的伦理选择

小说的开篇就告诉读者,亨利已经死了。随后,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便在倒叙的过程中缓缓道出亨利的一生:从奴隶到自由黑人再到奴隶主。这一过程从小说的第一章一直延续到第四章,中间夹杂着亨利死前卧病在床的几天,亨利的葬礼及有关各式人物的倒叙和预叙。

故事开始于亨利的父亲奥古斯特·汤森。奥古斯特一家三口都是罗宾斯的奴隶,他木雕手艺精湛,靠着这门手艺成为自由黑人,继而赎出妻子,留下九岁的小亨利在罗宾斯的种植园继续当着奴隶。不久,亨利成为马童,常常一大早就在门口迎接从黑人情妇那归来的主人。随着罗宾斯对他日益增长的喜爱,亨利学到一手制鞋的好本领。被奥古斯特赎出后,亨利依然随着罗宾斯去往各地给人制鞋,因此累积财富,最终买下土地和奴隶成为黑人奴隶主。在前主人罗宾斯的影响下经营着自己的农场直至死去。亨利的一生简短不过三十一年,可以说,成不成为黑人奴隶主这一伦理选择是他短短生命中的一条主线。令人疑惑的是,亨利与他的父亲同样是从奴隶到自由黑人,同样是出色的手工艺人,为何面对这一伦理选择时却走向了两个极端,甚至导致父子关系破裂?很明显,这样的选择很难判别谁对谁错,正如文学伦理学批评创始人聂珍钊教授在分析《哈姆雷特》时所强调的,“只有回到哈姆雷特的伦理现场,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哈姆雷特”,在分析亨利的伦理选择时,我们很有必要回到亨利的伦理现场,对这一主人公“进行客观的伦理分析、归纳和总结”。

三、妥协即是交锋

奥古斯特也曾感叹,也许他先赎出亨利,再赎出他的母亲,亨利就不会是这样了。亨利与父母产生疏离的确从父母离开种植园开始,而疏离的结果是与奴隶主罗宾斯的愈加亲密。自此,通过伦理表现出来的妥协与交锋在亨利与奥古斯特间不断上演,伴随而来的便是奥古斯特和罗宾斯的隔空拉锯战,隔的是亨利,争夺的也是亨利。也就是说,亨利与奥古斯特间的交锋是亨利与父亲的远离,而亨利与奥古斯特的妥协是向罗宾斯的靠拢。例如,在帮助女奴莉塔逃跑时,亨利与父亲保持一致,并没有将这件事告诉令他忠心的罗宾斯。在成不成为黑人奴隶主这场伦理选择中,两条线相互缠绕交叉,一条代表着亨利与父亲的渐行渐远,另一条代表着亨利向白人奴隶主罗宾斯的靠拢。

拥有第一个奴隶意味着亨利由自由黑人转变为黑人奴隶主,也是亨利与父亲通过伦理表现出来的激烈交锋。奥古斯特憎恨奴隶制,成为自由黑人后便在曼彻斯特县的最偏远的边界建了房子,“住得离那儿最近的拥有黑奴的白人也有半个多英里”。他曾发誓自己不会让任何奴隶主踏进自己的屋子,却不知自己的儿子成了奴隶主。他断定亨利做错了,而亨利却说自己“没有做任何白人不会做的事情”。随着奥古斯特把亨利赶出去,亨利折断父亲的拐杖来到罗宾斯家与这位白人奴隶主并排坐在一起,这对父子彻底远离。

至于亨利为什么买下第一个奴隶,也就是摩西,小说中是这样说的:“因为知道孤单是多么痛苦,因为小时候曾经被迫与奥古斯特、还有密尔得莱德分开,亨利一直把永远不是孤单一人、有个人总是属于自己,看成是一种幸福。”当罗宾斯把摩西卖给亨利时,他告诉亨利:“一旦你拥有他们,一旦你哪怕只是拥有了一个,你就再也不会孤单了。”从中我们可以一瞥亨利最终选择成为奴隶主的伦理现场:一是从家庭伦理方面来说,亨利的伦理身份不过是一个受创伤的孩子,说亨利作出这一伦理选择源于父亲也丝毫不过分;二是亨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白人奴隶主罗宾斯的影响,这样也就不奇怪为什么亨利作为一个黑人会说出“我没有做任何白人不会做的事”这样的话了。事实上,亨利会在小时候经常不赴父母的约,一心为罗宾斯服务说到底也是受伤的表现,所以亨利才会在被父亲推倒后向罗宾斯告状,导致罗宾斯规定他们一个月不见面。但此处把第二条单独列出来是因为亨利受罗宾斯的影响还在于罗宾斯自己对亨利的特殊感情。

罗宾斯早在亨利经常风雨无阻地在门口等他时就产生了特殊的感情,这一感情越来越强烈,牵引着罗宾斯把亨利向着自己拉拢。罗宾斯是精于计算的奴隶主,却把土地以前所未有的低价卖给亨利,在法律规定黑人不能购买奴隶时帮助他,也在白人欺负亨利的时候帮助他。“一个具有他这种显赫地位的白人,为什么会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花费在一个他曾经拥有过的年轻人身上呢?”冯的疑问也问出了许多人的疑问。当罗宾斯觉得亨利与自己的奴隶扭打在一起没有尽好职时他找到冯,要求冯教亨利读书写字。罗宾斯说:“我不愿意看到他因为他的那些无知而遭受挫折。”这时候冯看懂了这一特殊感情。“罗宾斯眼睛里有种恐惧;一个男人送儿子背着家中仅有的一杆心爱的枪——一杆让这个做父亲的经常失望的枪——到世界上去狩猎时,心里的恐惧就是这样的。”

罗宾斯急切地给亨利灌输自己的思想,亨利又急切地获得罗宾斯的认可。比如,当亨利发现自己同意埃利亚斯与塞勒斯特结婚能很好地 “绑”住曾经试图逃跑的埃利亚斯时,他第一件想到是一定要告诉罗宾斯。也许,如果奥古斯特先赎出亨利,再赎出妻子,亨利就不会贿赂别人成为罗宾斯的马童,罗宾斯也不会因此对亨利产生父爱,亨利也就不会如此受白人奴隶主的影响,更不会在面临伦理选择时选择成为黑人奴隶主,奴役同胞。

四、“隐含作者”的伦理倾向

“隐含作者”这一概念由布斯在著作《小说修辞学》(The Rhetoric of Fiction,1961)中提出。在Mapping the Ethical Turn中,他指出:“从伦理上评判一部作品是好是坏而不考虑隐含作者的意图就好像仅凭服务员的描述是否符合你的预期去评价一道菜,而不去亲自品尝。”那么,在《已知的世界》这部小说中,面对亨利的伦理选择,“隐含作者”又希望我们站在哪里呢?首先,我们将根据申丹教授《何为“隐含作者”?》(2008)这篇发人深省的论文选定本文所采用“隐含作者”概念的涵义。

在该篇论文中,申丹教授清晰详细地分析了对“隐含作者”的误解误用及“隐含作者”这一概念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只有以‘创作时’和‘平时’的区分为基础,综合考虑编码(创作时的作者)和解码(作品隐含的这一作者形象),才能既保持隐含作者的主体性,又保持隐含作者的文本性。”也就是说,布斯所提出的“隐含作者”应当既包含创作时的真实作者与文本的关系,又包含读者与隐含作者形象的文本的关系。在分析《已知的世界》这部作品时,“隐含作者”的第一种关系如果具体表现为分析琼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谈到的“创作意图”,不能体现“创作时的”的即时感,也许没那么可靠,事实上,分析“创作时的”真实作者也显得尤为艰难,因此,本文更关注“隐含作者”的第二种关系,具体表现为分析“隐含作者”如何通过全知视角引导读者作出伦理判断。

《已知的世界》中的全知叙述者是“上帝的眼睛”,从人物的心理到人物的命运,“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多”,有时还能表达主观感受与评价。借助这双“眼睛”,我们看到的亨利不仅是一个受家庭创伤和白人影响的奴隶主,而且是一个处于黑奴制度下的黑人。有些白人拒绝把黑奴卖给亨利,认为亨利不过是个靠制鞋致富的黑鬼,有些白人感叹不该 “让那些黑鬼们有了跟白人一样的权利”;对于亨利拥有的奴隶来说,被黑人奴役简直是再奇怪不过的事,他的第一个奴隶摩西觉得“这个把他变成一个白人的奴隶的世界本来已经够奇怪了,可上帝居然让黑人拥有他们自己种族的人为奴隶,他倒真的是在让这个世界瞎胡转、瞎胡扭呀。天国里的上帝还在专心干事吗?”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也适时评论:“他并不明白,在他讲出主人这个词的首个音节之前,他想要创造的那个世界就已经注定了没法实现。”因此,“隐含作者”想表达的不是黑人奴隶主和白人奴隶主的区别,而是不论是黑人奴隶主还是白人奴隶主,奴隶制的伤害同样存在。

整篇小说中夹杂着倒叙和预叙,叙述者往往在预叙中昭示着故事中人物的命运。人物命运的设置或多或少能体现“隐含作者”的伦理诉求。小说以亨利的死为开端,亨利死后,他的父亲奥古斯特再次被卖,因为不愿再被人奴役而被打死。他们的死都带有一些神奇色彩。亨利死后的灵魂来到一间不属于他的宅子,宅子窄得他的头都是顶着天花板的。这似乎是在告诉我们,哪怕是死了,亨利依然是不自由的,他努力向白人奴隶主靠拢,却始终无法真正在复杂的奴隶制中立足。与亨利不同的,奥古斯特宁愿死都不愿再与奴隶制有任何交集,他死了,灵魂却自由了,甚至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妻子身边。再看试图成为第二个亨利的摩西,他与亨利的寡妻勾搭,一心盼望成为种植园的新主人,最后却被割了脚跟腱,终生残疾。

只有当过奴隶的人才最能体会奴隶制的罪恶,而亨利却依旧在面临成不成为黑人奴隶主这一伦理选择时与父亲唱了反调。奥古斯特是坚决抵制奴隶制,更不用说奴役自己的种族,他的选择正是“隐含作者”所表现的伦理倾向。

五、结语

当我们回归亨利的伦理现场,一探他所作选择的深层原因时,会发现很难判断黑人选择成为黑人奴隶主是对还是错。但是,哪怕“隐含作者”表现出引领读者站在奥古斯特这一边的伦理倾向,我们也不能认定亨利就是错了,因为在那样一个以白人为主流的社会,他也不过是罪恶奴隶制的受害者,所以才会声辩自己“没有做任何白人不会做的事情”。亨利的伦理困境正是《已知的世界》揭露奴隶制黑暗的中心所在。

[1]Jones,Edward P.The Known World[M].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Inc.,2003.

[2]Davids,Todd F.&Kenneth Womack.Mapping the Ethical Turn:A Reader in Ethics,Culture,and LIterary Theory[M]. Charlottesville&London: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2001.

[3]爱德华·P·琼斯.曹元勇,译.已知世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

[4]王爱燕.2004年度美国普利策奖揭晓[J].外国文学动态,2004(3).

[5]申丹.何为“隐含作者”?[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6]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1).

猜你喜欢
罗宾斯奥古斯特奴隶主
美流媒体巨头被批“奴隶主”
站在山顶才能看清脚下
迥异的动作表现引发的美学差异
跨越75年的亲吻
站在山顶才能看清脚下
人类飞翔的史前时代:本杰明·罗宾斯和他的旋转臂
美国南北战争前的自由黑人的形成
敌对阶级之间能“通情达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