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大钊民族复兴思想的发展轨迹

2015-03-21 04:00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李大钊中华民族青春

徐 行 高 鑫

(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071)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一直追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梁启超提出了“少年中国”的主张,孙中山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而李大钊更是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纵观李大钊的一生,其民族复兴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07年至1916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反帝爱国是他的思想主流;1916年至1918年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他认识到民族复兴的关键在于青年;1918年至其牺牲前为第三阶段,这一时期他转向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认识到民族复兴要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建立先进政党。

一、求学时期对民族复兴的初步认识

李大钊求学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最黑暗的时期,面对帝国主义肆意瓜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以及残酷压迫中国人民的现状,李大钊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写了大量的文章以唤醒国民。在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李大钊从屈辱的现实中开始觉醒,看到了中华民族有“复活”和“再造”的可能,开始寻求一条能够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并号召国人肩负起救国的责任。这一时期李大钊的爱国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从屈辱的现实中开始觉醒。

早在家乡求学时期,李大钊亲眼目睹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这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和忧患意识,从小就立志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907年至1913年李大钊在天津法政学堂求学期间,面对多年来国势衰颓、危机四伏、民生凋敝的形势,深感自己壮志难酬,奋笔写下了“家国十年多隐恨,英雄千载几荒邱”的诗句[4](P233)。在校期间他被推举为“北洋法政学会”编辑部长,创办了《言治》杂志,主持编译了《〈支那分割之运命〉 驳议》,全书以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为主线,驳斥了中岛端[7]在《支那分割之运命》一书的侵略性语言,给国人以当头棒喝,并“激发其复仇敌忾之心耳”。该书一经发行便风靡全国,首版不出数月即销售告罄,李大钊在《中国国际法论》上为《〈支那分割之运命〉驳议》一书再版所写的推销启事中说“神州男儿,有奋起雄飞之志者,不可不一读是书”[1](P123)。

其次,对“假共和、真专治”进行了批判。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的成果却被封建军阀篡夺。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大钊开始为国家面临的困境而忧,他在1913年写的《大哀篇》中揭露了军阀统治下的所谓“民主”不过是“少数豪暴狡狯者之专政”,所谓的“民权”实际上是“少数豪暴狡狯者之窃权”,即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的军阀独裁,所谓的“共和”体制也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幸福[1](P12)。同时他为了激励自己,把学名“耆年”改成了“大钊”,“钊”意为“勉励”,勉励自己要成为坚忍不拔的有志者。他还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筑声剑影楼”。“所谓‘筑声’,取意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的乐声,‘剑影’喻指荆轲的匕首之影”[5](P154)。以荆轲、高渐离自比,激励自己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最后,在反帝倒袁中看到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

为寻求救国道路,1914年李大钊东渡日本留学。在早稻田大学求学期间,他开始接触社会主义学说,同时也非常关心国内的局势。1915年1月,日本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企图占领中国。李大钊虽然在日本,但是积极参加中国留学生反对“二十一条”的斗争,他撰写了《警告全国父老书》。他指出当时全国上下“凡有血气,莫不痛心,忠义之民,愿为国死”的心情,他将报刊上零散披露的日方条件整理出来,指出答应这些条款中的任何一项,都将造成“国已不国”的局面。他揭露日本的侵略野心,鼓励国人不仅“宜有破釜沉舟之决心”,而且要有信心,“国人而不甘于亡,虽至今日,犹可不亡;国人而甘于亡,则是中国有以自亡耳”。他深刻认识到,如果“国人及今而犹不知自觉,犹不急起而为生聚训练之谋……炎黄远裔,将沦降于永劫不复之域,而灭国之仇,夷族之恨,真是天长地久,无复报雪之期矣!”他号召国人“当怀死中求活之心”[1](P111-119),肩负起救国的责任。同年5月,袁世凯为了求得日本的支持,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对此李大钊感到非常愤恨,他编印了《国耻纪念录》,并撰写了《国民之薪胆》 一文。他认为中国近代以来“宜镌骨铭心记其深仇大辱者”有三件事,“甲午”、“甲辰”和“甲寅”,即中日甲午海战、日本和俄国在中国国土上交战和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国人应该牢记这三个时代的屈辱史,“勿灰心,勿短气,勿轻狂躁进”,学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耐苦,誓雪前耻。

这一时期很多人认为民智未开,救国无望,而李大钊不同意这种悲观论点,他在《甲寅》上发表了《厌世心与自觉心》一文,呼吁人们不要放弃爱国的信念,他认为国之存亡犹如身之生死,爱国就等于爱自己的身体,“国之存亡,其于吾人,亦犹身之生死”。

他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声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罪行,全面阐述了他的民主政治思想,并谈到了中华民族到了“艰虞万难之境”[1](P145),但中华民族有“复活”和“再造”的可能。而后李大钊搭乘法轮离开日本回国时,他望着太平洋,对袁世凯的罪行痛心疾首,在船上写下了“八表正同昏,一夫终窃国。黯黯五彩旗,自兹少颜色”的诗句,同时他也鼓励新一代青年应“一翔直冲天,彼何畏荆棘”[4](P246)。

二、回国办报时期对民族复兴问题的新认识

自日本回国后,李大钊积极办报,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中。这一时期,李大钊已经从屈辱的现实中彻底觉醒,他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不仅有复兴的可能,而且复兴的关键在于青年,他号召青年要自觉地负担起再造青春中华的重任。同时随着北洋军阀本质的暴露,他开始认识到要想实现民族复兴惟有依靠群众的力量。李大钊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坚定了其学习俄国成功经验的信念。这一时期李大钊的爱国主义思想有了三点新内涵:

其一,倡导缔造“青春中华”。

1916年李大钊应汤化龙等人之邀回国办报,李大钊为该报起名为《晨钟报》[5](P185)。意在借此“晨钟”,唤起中华民族国人的觉醒,激励青年“急起直追,勇往奋进”,追求“理想之中华,青春之中华”[1](P166)。李大钊《晨钟报》创刊号的《〈晨钟〉之使命》一文开篇就指出创办《晨钟报》的目的,立足于“青春中华之创造”[1](P170)的爱国立场,鼓励青年为民族复兴而奋斗。他把民族复兴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他认为“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他还阐述了民族兴亡的关键在于青年是否觉醒,要想实现“中华不亡”,创造“青春中华”,在于“青年之觉醒”[1](P167)。李大钊还在这篇文章中立足于当前的国情,提出了今后面临的问题,“非新民族崛起之问题,乃旧民族复活之问题也”,而中华民族复活的实现,是“民族中青年之责任也”。李大钊不仅认识到了中华民族需要复兴,还认识到了复兴的关键在于青年,“盖青年者,国家之魂”[1](P169-170)。

反映李大钊“青春中华”思想的另一篇代表作是发表在《新青年》 第2卷第1号上的《青春》一文,李大钊在该文中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巍然屹立了几千年,它创造了先进的人类文明。但是到了今天,中华民族被数千年的文明束缚住了,背上了包袱。他号召人人努力实现民族复兴,从而使中华民族“复活”于世界。他认为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今后能否立足于世界,不在于固守旧道德、旧理念苟延残喘,而在于一个新的生机勃勃的青春中国的复活。他进一步阐明:“今后人类之问题,民族之问题,非苟生残存之问题,乃复活更生、回春再造之问题也。”[1](P187)李大钊承认民族国家也有其衰落毁灭之时,但认为人可以在其衰落毁灭的基础上再造民族国家,同时主张人应当用这种再造能力不仅使衰落毁灭者再生,而且使生者永葆青春。他认为,只有青年才具有青春的活力,因此只有青年才能够负担再造青春中国得责任。青年人的觉醒,在于冲决过去封建主义压迫的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不要让僵尸枯骨束缚现在青年人的活泼自由。他号召青年要自觉地担负起再造青春中国的重任,勇往前进,与旧传统割裂,去创造理想的中华。“进而纵现在青春之我,扑杀过去青春之我,促今日青春之我,禅让明日青春之我。”[1](P197)1917年2月他又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一文,在该文中再次强调“民族兴旺,匹夫有责……新中华民族之少年,盖雄飞跃进,以肩兹大任也。”[1](P286)

其二,认识到复兴惟有依靠国民的力量。

随着北洋军阀政府本质的暴露,李大钊思想开始发生转变,他对应该依靠什么样的力量才能实现民族之“复活”有了新认识。1917年他发表《中心势力创造论》一文,通过对中国近代政党政治进行深刻的理性反思,他渐渐感到,中国近代政党“既无政党之精神,亦无团体的组织”,形同散沙。鉴于此,他提出,由于此时中国的中心势力已不足以支撑现在这个国家,唯有以一种新的势力取代。他说的这种新的势力是“由中流社会之有恒产者自进而造成新中心势力”。同时他还充分认识到以中流社会为中心的势力,必须“拥有国民的势力”,[2](P121)这样这种势力才能长久。这时的李大钊已经认识到要想实现民族复兴不能依靠北洋军阀,惟有依靠国民的力量,群众的力量。

其三,提出中国有继承“第三文明”的责任。

1918年李大钊在《言治》杂志上发表了《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在文中李大钊提出东西文明并没有孰高孰低,不能以价值上的高低而判断。他看到的是面临亡国危险的现实中国,而如何使中国不遭亡国之命运,实现“青春中华之创造”是当务之急。他认为,为了拯救世界的危机,惟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因为东洋文明“颓废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疲命于物质之下”[2](P214)。他寄第三种文明的崛起的希望于以十月革命开创了世界新纪元的俄国文明身上,同时他也强调中国有继承“第三文明”的“至重的责任”,而这正是中华民族“复活”之道,“青春中华之创造”之道。他还称中华民族“复活”为世界文明“第二次之大贡献”,而且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复活”,就要“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来弥补东方文明的缺陷,从而建立“东西文明调和之基础”[2](P215-216)。

三、五四前后其民族复兴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开始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从一个爱国主义者逐渐转变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一时期,他对于依靠什么样的力量才能实现民族的复兴有了新的认识。他认识到民族独立是民族复兴的前提,要想实现民族复兴必要先实现民族独立。无论是依靠资产阶级共和国还是依靠北洋军阀的势力,都无法实现民族独立,惟有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五四前后,在李大钊的文章中,农民、工人、无产阶级成为其主要赞颂的对象。“政治无古今,必筑于民意上”[2](P195)。同时他还认识到只有建立先进政党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从而真正实现民族复兴。这一时期李大钊的爱国主义思想新增加了如下内容:

(1)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1918年,李大钊为庆祝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写了《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两篇文章。在这两篇文章中都提出和解答了一个问题,即欧战的结束究竟是什么人的胜利。在《庶民的胜利》中他提到“我们庆祝,究竟是为那个庆祝……是为全世界的庶民庆祝。”此外,他还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今后的世界变成了劳工的世界。”[2](P254-256)而后在《Bolshevism的胜利》一文中,他明确认识到欧战的胜利是依靠劳工阶级力量的胜利,“是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2](P259)。这表明李大钊在这一时期已经深刻认识到20世纪的大趋势是向俄国学习,以工人阶级为首,团结一致,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

(2)依靠民众才能取得胜利。

1919年7月,在《真正的解放》一文中阐明中国要想实现民族独立,实现“真正的解放”,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抗拒冲决”,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2](P363),依靠袁世凯、依靠军阀都是不现实的。1920年8月,他在《要自由集合的国民大会》一文中谈到历史上的一切势力都不可与民众的力量相抵抗,民众力量势不可挡。“不遇民众的势力则已,遇则必降服拜倒于其前;不犯则已,犯则必遭其歼灭。”[3](P209-211)他坚信民众才“是永久的胜利者!”[3](P209-211)

(3)劳工阶级联合起来。

1919年2月,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一文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问题就是中华民族全体国民的问题,农民的问题不解决,那么全体国民的问题也无法解决,而且他还认识到中国劳工阶级的主要组成是农民,“大多数劳工阶级是那些农民”[2](P304-305),因此李大钊喊出“青年到农村去”[2](P304-305)的口号,号召青年到农村去和农民一起劳动,同时给农民灌输先进的知识,使他们脱去愚昧的外衣,促使农民的觉醒,从而真正实现中国劳工阶级的觉醒。自五四运动之后,李大钊更加迫切地感到,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必须要像俄国一样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依靠群众的力量,靠斗争取得胜利。1920年1月,李大钊在《由纵的组织向横的组织》一文中提出,“劳工阶级、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打破以力为基础的分上下阶级的纵的组织,建立以爱为基础的平等的“横的组织”,“反抗富权阶级、资本阶级”[3](P167)。李大钊深刻认识到单独依靠知识阶级或者劳工阶级都是不可能实现民族复兴的,惟有将劳工阶级联合起来,共同来反抗资产阶级才可能取得胜利。这标志着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是李大钊的根本性革命思想。

(4)只有建立先进政党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复兴。

李大钊认识到民族独立是民族复兴的前提,要想实现民族复兴必要先实现民族独立,实现民族独立惟有建立先进的政党。李大钊在《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一文中阐明了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是在中国最早公开号召建立共产党的极为重要的文章。在他看来,对于当时的中国共产主义者来说“要急急组织一个团体”,而这个团体正是“社会主义团体”[3](P271)。在李大钊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成立,从中国共产党诞生那一天起,就把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当作自己不懈追求的目标。而后在1924年发表了《中国的内战与工人阶级》 一文,李大钊在文中提到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取得革命的胜利,工人阶级应该团结起来“成为革命的中心”,还强调中国的工人阶级应该成为“反对国际帝国主义斗争中的先锋队”[4](P34-35)。李大钊在找到了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道路后,首先建立了共产党,而后又在党的领导下,认识到工人阶级是先锋队,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组织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民族独立的进程,加快了民族复兴的步伐。

四、结语

李大钊短短的一生,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追随时代的潮流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受压迫受剥削的工农劳苦民众同呼吸、共命运,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接受新思想,研究新事物,走上了历史必由之路。李大钊不仅提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且为了民族独立,慷慨赴死,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复兴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纵观李大钊民族复兴思想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发现,他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其思想主张从反帝倒袁,到青春中华,再到建立先进政党,最后落脚点是团结全国民众,在无产阶级先进政党领导下实现民族复兴大业。其思想认识不断向前发展,充满了忧国忧民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李大钊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不断革命的一生。五四运动之后,李大钊对十月革命的歌颂,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运用马克思主义回答了中国革命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要想实现民族复兴就要先实现民族独立,而实现民族独立就要建立先进政党,走知识分子和工农结合的道路。李大钊为了实现民族独立积极参与筹建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成立后,他积极组织和领导北方工人运动,旗帜鲜明地坚持了民族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正确路线,维护了工人阶级独立自主地进行斗争的革命原则,他在民族独立、民族复兴运动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同时他还为中国革命走向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给中国共产主义运动铺下了基石,其意义也是极其深远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李大钊同志开创的伟大事业和留下的思想遗产永远不可磨灭,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6]虽然时代变化了,但是李大钊的民族复兴思想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李大钊杰出的思想对我们今后实现中国梦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1]李大钊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大钊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李大钊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李大钊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朱文通主编.李大钊年谱长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习近平.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北京2009年10月28日电,http://www.he.xinhuanet.com/news/2009-10/29/content_18082816.htm(2015年4月5日).

猜你喜欢
李大钊中华民族青春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李大钊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