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子理惑论》研究述略

2015-03-21 04:26王雨非
文教资料 2015年36期
关键词:佛教思想研究

王雨非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牟子理惑论》研究述略

王雨非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牟子理惑论》是中国佛教史的重要文献,本文将二十世纪以来学者对其作者、真伪、成书年代、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成果分类归纳,进行简单的介绍和评述。

《牟子》二十世纪以来综述

《弘明集》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护法弘教的文献汇编,作者系南朝梁武帝时期的僧佑,其事迹见梁《高僧传》卷十一《明律篇》。此书的编纂,意在回应当时社会上各种怀疑、讽刺、批评、甚至诋毁佛教的言行和思想,如其序文言“夫道以人弘,教以文明,弘道明教,故谓之《弘明集》”①。

《牟子理惑论》(以下也称《理惑论》或《牟子》)载于《弘明集》卷一,是重要文献,其内容采取问答的形式,引述孔、老之言论证佛教教理,对后世影响很大,同时其对研究佛教传入中国初期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十世纪以来对《牟子理惑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作者、真伪、成书年代的问题上,而新时代学者则更加关注其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本文将这些成果分类归纳,进行简单的介绍和评述。

一、对《牟子理惑论》作者、真伪、成书年代的研究

《牟子理惑论》作者问题一直难有定论,由于其真伪、成书年代问题与作者密切相关,也存在争议。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怀疑《弘明集》中所录《牟子》一文虽题“汉末牟融撰”,实际上则是晋、六朝间文士托《隋书·经籍志·儒家》中《牟子》二卷所作②之伪书。虽然胡在解释这一观点时有纰漏③,“然而疑《理惑论》为伪书者实自胡氏始”④。

此后国内有1806年洪颐煊作《牟子序》⑤,梁启超《牟子理惑论辨伪》,周叔迦《梁任公牟子辨伪之商榷》,胡适与周叔迦对《牟子》部分问题的讨论⑥,余嘉锡《牟子理惑论检讨》以及周一良《牟子理惑论时代考》;日本在常盘大定之外,先后有山内晋卿、松本文三郎、神尾弌春,一直到1952年福井康顺的探讨⑦;西人考证《牟子》者,先有马司帛洛(H.Maspero)之《汉明帝感应遣使事考证》⑧,伯希和(P.Pelliot)在1920年《通报》中将《牟子理惑论》译为法文,于译文前撰有《牟子考》。此为前人研究《理惑论》之概况。

关于《牟子》一书作者情况:

《牟子》之称,最早见于刘宋陆澄《法论》中,但此书已亡佚,其目录保留在梁僧祐《出三藏记集》⑨卷十二,《牟子》列于《法论》第十四帙,作“《牟子》,一云苍梧太守牟子博传”。

梁僧祐《弘明集》之目录同在《出三藏记集》卷十二,其第一篇作“《牟子理惑》”,未列作者。

《隋书·经籍志·儒家类》作:“《牟子》二卷,后汉太尉牟融撰。”

《旧唐书·经籍志·道教类》作:“《牟子》二卷,牟融撰。”

《新唐书·经籍志·道家类》作:“《牟子》二卷,牟融。”

又因《后汉书·牟融传》云:“牟融字子优,北海安丘人也,少博学,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而《牟子理惑论》一书的序称:“是时灵帝崩后”,又“先是时,牟子将母避世交趾,年二十六归苍梧娶妻”⑩。所存资料似乎支离不可考,因而引起学者对其真伪和成书年代等各方面的探究与争论。

洪颐煊从《理惑论》序文判断其非牟融作,但持“因隋、唐之旧,亦疑以传疑”⑪的态度,仍于《平津馆丛书》所收《牟子》下题“汉太尉牟融撰”。

梁启超云此文“一望而知为两晋、六朝乡曲人不善属文者”伪作。周叔迦反驳梁说,认为后汉太尉为牟融和《理惑论》作者“献帝时逸民牟融字子博,苍梧人”⑫乃同姓名不同时代之二人,并举证说明其成书年代确为汉末。胡适支持周氏观点,并回应梁说“此书在汉魏之间,可算是好文字”⑬。余嘉锡注意到《出三藏记集》和《法论》都未题《理惑论》作者为牟融,隋、唐《志》所载之《牟子》,乃别一书。松本文三郎从文本内容方面证明《理惑论》是东晋以后作品,伪托东汉人而已⑭。

从诸家论辩来看,《牟子理惑论》一书,非汉章帝时太尉牟融撰已为共识。而后观点大致分为两种,一则认为苍梧“牟子博”撰,即以《牟子理惑论》前序文为真;一则认为《牟子理惑论》是后人伪作。作者问题争论至此,在没有新材料的情况下已无研究余地,然而因作者不明而引起学者关注的真伪及成书年代问题的讨论更为激烈。

洪颐煊、伯希和、周叔迦、胡适、余嘉锡、山内晋卿等认为《牟子理惑论》成书于汉末,马伯乐、常盘大定、梁启超、松本文三郎等都认为其为东晋或晚于东晋的伪作。此两种说法各有论据支撑。

今人对此书作者、真伪、成书年代等方面的研究有:葛兆光《“聊为友谊的比赛”——从陈垣与胡适的争论说到早期中国佛教史研究的现代典范》;袁名泽《牟子及牟子〈理惑论〉辨伪》;李震《〈牟子理惑论〉年代等问题再探讨》;张绥、常霞青《〈四十二章经序〉和〈牟子理惑论〉辨伪》;杨维忠《〈理惑论〉的成书问题及思想内容论析》。以上作者的研究考证各有侧重,可相互参看。葛兆光一文文末探讨了佛教史研究的现代方法,有助于理解和认识《理惑论》之考辨思路和方法。

二、对《牟子理惑论》版本的研究

对《牟子理惑论》包括《弘明集》版本的问题,从所见论著中来看较少受到关注。余嘉锡在《牟子理惑论检讨》“流传著录”一篇中提到“《弘明集》有高丽藏本、宋藏本、元藏本、明藏本,而明藏本最劣”⑮。

陈垣指出其中《牟子理惑论》的单刻本有两种:吴惟明刻本(即汪道昆本)和金陵刻经处本,并做了一定的说明。

近人刘立夫《弘道与明教——〈弘明集〉研究》一书中对《弘明集》版本做了详述⑯,从篇次、篇名、版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做了详细梳理,对了解其版本脉络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据李小荣《弘明集校笺》⑰书前凡例所言,日本所编《大正藏》中《弘明集》有据宋本、元本、明本等做的校勘记,当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

罗艳娟《牟子校注》中论及《牟子理惑论》版本,说“本文采用‘四部丛刊本’的《弘明集》收录的《牟子》作为底本、以‘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本’、‘诸子百家本’和‘大正藏本’为参校本”⑱,又说由于条件限制未能看到吴惟明刻本。实则作者所用底本“四部丛刊本”即是吴惟明刻本,且“四部备要本”也是据吴本排印⑲。此外,用四库全书本和四部备要本作为参校本也不符合校勘对版本的要求。另,文中提到“清光绪年间汇刊《百子全书》全文录出了《牟子》。后来,清代学者孙星衍曾把《牟子》编入《平津馆丛书》”⑳,孙星衍乃乾嘉时期学者,“后来”这一说法有误。

由此可见了解有关《牟子理惑论》及《弘明集》版本研究方面的材料十分必要。

三、对《牟子理惑论》思想内容的研究

梁启超言《牟子》一书“颇以调和三教为职志”㉑,周叔迦认为梁启超未能明了“文中多引儒书,以证佛理,要以晓谕世俗者,不得不然耳。”㉒,余嘉锡以为周说得其旨意,又提到洪颐煊㉓、周广业之说是儒者立言,难除我见㉔。从内容来看,《牟子》是以问答的形式论证佛教教理,而文中大量征引儒家、道家的思想与言论的现象,实际上反映的是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输入时与中国本土观念的碰撞与融合,即这时的佛教是“在中国的语境中回应中国的问题”㉕。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尤其是二〇〇七年之后,《牟子》颇受关注,所产生的论著多以探讨其思想内容及其相关文化现象为主,涉及的问题大致有:《牟子》反映出的儒释道三教关系、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意义及书中某一问题的专题研究等。

黄夕原《佛教初传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调和——读〈牟子理惑论〉》一文,通过比较儒家和佛教在“生死”、“形神”、“孝道”、“夷夏”等方面观念的异同,探讨了当时的儒、佛关系,同时提到了牟子在为佛教辩护时,借用道家思想,体现了佛教与道家思想的相互协调或依附性,即张凯《〈牟子理惑论〉读后》所说“由于‘以道解佛’,所以牟子实际上已将儒佛论争转化为儒道论争,而化解儒道矛盾与冲突的途径则在于‘以道书合儒论’,即多引《老子》关于道的论述来说明儒家之道与道家之道是一非异”㉖。此类文章还有陈花艳的《牟子〈理惑论〉中的三教关系》,以及通过《弘明集》全书来探讨三教关系的马建华的《〈弘明集〉研究之一——儒、道、释论与夷夏论》等。

同时应注意,《牟子》大量援引道家思想,用“格义”的方式解释佛教理论,寻找佛教与道家的相同之处。但同时严格区分了道家与道教,并对原始的道教进行了严厉的斥责,毛廷贵、唐峰崚《牟子儒佛道三教圆融思想研究》中详细说明了这一点。

唐耀华、李凯旋、毛廷贵的《域外思想中国化第一人——牟子》以时间为划分依据,著眼于牟子之前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特点、以佛经翻译为标志的域外思想的初传以及《牟子》对佛教思想的中国化阐释和对后世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整体呈现了佛教思想传入前后的中国文化的变迁。

对《理惑论》的专题研究则是指针对文章的某一方面,如揭示其文中反映出的亲孝观念、单论其与儒家或道家某一方的关系或对书中引文进行研究。其中许多论述大同小异,不出三教关系之研究的基本话题。也有论述系统或视角较独特的,如:

顾伟康《入华佛教对应儒佛关系的三个典型》选择了《牟子理惑论》、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和禅宗为代表,分别对其文本和思想做了一定的解读,分析了不同阶段儒佛关系。

杨海文《中国佛教史上第一篇孟子学文献——〈牟子理惑论〉新探》,关注了孟子思想在《理惑论》一书中的出现,但其中有“牟子不仅以孟援佛,还多次并称孔孟,试图在大思想史上提升孟子的地位”㉗之说,并无切实有力的依据。

四、有关《牟子理惑论》的对比研究

仇王军《〈希真正答〉和〈牟子理惑论〉比较研究》一文,通过对王岱山用问答体写成的一部阐述伊斯兰教思想的著作《希真正答》和同为问答形式的《牟子理惑论》进行比较,指出两者体裁都借鉴先秦时期的对问形式,对儒家一些根本价值有所妥协,以及论述过程中大量借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等现象,这些反映了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互动、整合和采借。

此外还有刘玉叶《论〈文心雕龙〉与〈弘明集〉的义理贯通》、孙海洋《〈弘明集〉与魏晋南北朝论辩散文》著眼于《弘明集》与与之相关时代代表性文学作品或现象的比较,有助于对《理惑论》内容的认识。

五、关于《牟子理惑论》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研究

据所见当代人的著述,大多是就《牟子理惑论》的思想内容,探讨其在文化史、思想史、中国哲学等方面的意义。然而也有少数篇目从语言文字方面对其进行了解读。

刘伟铿《梵文Buddha译为“佛”始于广信》中研究“浮屠”与梵文音译的对应和“佛”字古音古意的变迁的部分,可以参看。

曾良《〈弘明集〉字词考校》,对《弘明集》的几个藏经版本中的部分异文做了考辨,其中有《理惑论》中一词。然而此文既是校考不同版本的字词,本应先对所用几个版本的情况作一定的介绍,以使文章更加明白易读,否则即显得缺乏条理。

罗艳娟《〈牟子〉校注》则对《牟子》全文进行了校注,前文提到作者对其所校之书的版本认识有误,因而主要关注其注释部分。

本文对与《牟子理惑论》相关的大多数研究论著进行了归纳和评述,还不够全面。但总体而言,二十世纪的研究多论及《牟子理惑论》一书的来源问题,兼有对其思想、语言甚至语音方面的探索;今人则重点讨论其思想文化意义,对文本本身的关注度有所下降,其中对比研究切入点新颖,通过对比更能加深对当时文化融合的体会。

注释:

①僧佑,撰.弘明集.中华书局,2011.1.

②《隋书·经籍志·儒家类》录:“《牟子》二卷,后汉太尉牟融撰。”

③如其言“《弘明集》有《牟子论》三十七篇,题汉末牟融撰,按《隋志》儒家有《牟子》二卷……隋唐诸《志》并无此书”,实则新、旧《唐书》道家中都列《牟子》二卷。

④余嘉锡.牟子理惑论检讨.

⑤孙星衍自《弘明集》中录出《牟子》一卷,刻入《平津馆丛书》,洪颐煊为之作序。

⑥见《与周叔迦论牟子三书》,录于《牟子丛残新编》.中国书店,2001,7.

⑦葛兆光.“聊为友谊的比赛”——从陈垣与胡适的争论说到早期中国佛教史研究的现代典范.历史研究,2013,1.

⑧周叔迦,辑撰.周绍良,新编.牟子丛残新编.中国书店,2001,7.

⑨僧祐,撰.出三藏记集.中华书局,1995,11.

⑩僧祐,撰.弘明集.中华书局,2011,1.

⑪洪颐煊.牟子序.1806.

⑫周叔迦.梁任公牟子辨伪之商榷.

⑬胡适.《与周叔迦论牟子三书》其一,转引自《牟子丛残新编》.中国书店,2001,7.

⑭松本文三郎.牟子理惑之述作年代考.

⑮余嘉锡.牟子理惑论检讨.

⑯刘立夫.弘道与明教——《弘明集》研究中第一章.弘明集》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

⑰僧祐,撰,李小荣,校笺.弘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1.

⑱罗艳娟.牟子校注.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⑲“《四部丛刊》所影印者,即吴氏两《弘明集》合刻本,封面提汪道昆本,循《郘亭书目》以来之误也,因卷首有万历十四年丙戌汪道昆序故。”引自陈垣著,《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4.

⑳罗艳娟.牟子校注[D].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㉑梁启超.牟子理惑论辨伪.

㉒周叔迦.梁任公牟子辨伪之商榷.

㉓洪颐煊.牟子序平津馆丛书.

㉔余嘉锡.牟子理惑论辩证.

㉕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6.

㉖张凯.《牟子理惑论》读后.法音,2014(07).

㉗杨海文.中国佛教史上第一篇孟子学文献——《牟子理惑论》新探.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猜你喜欢
佛教思想研究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思想与“剑”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佛教艺术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