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学术笔记中《说文》研究述略

2015-03-21 04:26毛增文
文教资料 2015年36期
关键词:说文文虎石室

毛增文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清人学术笔记中《说文》研究述略

毛增文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朴学在有清一代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而清代学者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同样处于鼎盛的阶段。需要注意的是,清代《说文》学的主要研究成果固然集中在专著当中,还有一大批清代学者在其学术笔记中也留下了丰富的《说文》研究成果,其主要涉及《说文》校勘、体例、引经等方面内容。

清代《说文》学术笔记

“清代学术,以对中国数千年学术的整理、总结为特点,经史子集,包罗宏富”[1]1。对于《说文》的整理与研究,在清代盛极一时,有关《说文》的专著就多达两百余种,如孔广居《说文疑疑》、钱坫《说文解字斠诠》、钮树玉《说文解字校录》等。其中最著名者,当属“《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然而,这些专著并不能完全代表清代《说文》的全部成就。随着清初大儒提倡经史研究,加之清代的政治文化环境以及学术笔记体的自身特性,一般学者逃避现实而整理、考证古籍,因此乾嘉以来考据之风盛极一时,而考证类学术笔记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代。如《日知录》、《十驾斋养新录》、《蛾术编》等都是十分著名的学术笔记类著作。在这些笔记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其中记录了大量有关《说文》的研究内容,其中很多内容是富有建设性的。因此,清人学术笔记中的有关《说文》的研究成果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中主要有涉及说文的版本校勘、说文义例、引经考证等内容。

一、有关《说文》的校勘研究

张文虎《舒艺室随笔》六卷,是张氏对经史群书逐篇考订校勘的得意之作。张氏的《舒艺室随笔》于《说文》研究用力极深,对《说文》校勘的贡献巨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对同治年间莫友芝得张廉臣藏所谓的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残卷的研究,残卷凡一百八十八字,其中虽不可避免存在衍缺的情况,但亦有版本校勘订讹之用。莫友芝作《唐写本说文解字笺异》一书,由于张文虎曾参与校勘,《舒艺室随笔》中便保存了他的部分校勘记录。如:

“楃,木帐也。从木,屋声”。唐本作“屋亦声”。案此《说文》帷幄字。《天官·幕人》注:“四合象宫室曰幄。”《释名》:“幄,屋也,以帛依板施之,形如屋也。”从屋乃义兼声,故云“亦声”,二徐删“亦”字,非是。《周本纪》:“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此借屋为“幄”字[2]49。

唐写本作“楃,木怅也。从木,屋亦声,握。”唐本“怅”实为“帐”字的讹误。楃即幄字,经典皆用“幄”字。唐本与二徐本主要不同在于有无“亦”字。莫友芝《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只是将“亦”字列出,并未作出判断。张文虎认为从屋为“义兼声”,当有亦字。以“楃”形如屋,并非专取谐声,张氏所言甚是。今本《说文》当据唐本改正。

张文虎用唐写本《说文》与大、小徐本进行比勘,又援引他书进行旁证,这样得出的结论是比较可靠的。张氏于不明之处,在《随笔》中往往是列出异文,并未妄下论断,这种做法也表现了清代学者做学问的严谨态度。其他关于《说文》校勘的研究有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朱士端《强识篇》、洪颐煊《读书丛录》、朱亦栋《群书札记》等。

二、有关《说文》的体例研究

王鸣盛《蛾术编》八十二卷,是一部十分淹博的综合性学术笔记,对经史、目录、文字、地理、典制、名物等多有所考证辨析,迄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其中也有对《说文》体例的抉发。如他在卷十九中写道:

“《说文》之例,部首字并列两字以成一字者,必在一部之末,独示部末‘祘’字之后尚有‘禁’、‘二字,与全书例不合,必后人所乱。鹤寿案:聑、聂、猋等字皆居部末,‘禁’‘’二字固应列于‘祘’字之先,然《曲礼》云‘入竟而问禁’,则‘禁’字后人所乱也,若‘’字古文或作‘道’,或爲‘导’,此必后人所加,许书本无其字。”[3]275

另外如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中对于《说文》条例也有深入的研究。钱氏为一代硕儒,《十驾斋养新录》是其晚年所作。涉及广博,卷四部分是对《说文》的研究,涉及《说文》条例、引经、考证校勘多个方面。其在体例方面更是有独特的见解,例如:

《说文》读若之例,或取正音,或取转音。“楈”,“胥”声,而读若“芟刈”之“芟”;“”,“季”声,而读若“宁”;“”,“蚩”声,而读若“骋”;“庳”,“卑”声,而读若“逋”;……“”,“粪”声,而读若“靡”;“”,“占”声,而读若“耿介”之“耿”(《蜀志》注:“简雍本姓耿,幽州人语谓耿爲简,故随音变。”按“耿”与“简”近,亦与“检”近,然则“”本音似“检”,转读如“耿”也。)皆古音相转之例[5]58。

“读若”是《说文》常见的一类条例,关于“读若”的看法也有多种,如段玉裁认为:“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认为这是一种直音方法。钱氏在这里提出“说文读若之例,或取正音,或取转音。”用大量古音相转之例,来论证其说法,其后严章福又进一步发展这种说法。至于这两种说法孰是孰非,今天依然值得讨论。

三、有关《说文》引文的研究

钱大昕在《潜研堂答问》卷八中多有涉及《说文》引经典文字的内容,如:

问《说文》“,好貌。《诗》所谓首”。今《诗》无此文,何也?曰:许氏引诗往往不举全文,如诂训即古训是式,首即螓首蛾眉,螓与文异而义同也。《释虫》云:“蚻,蜻蜻。”郭读蜻如情,与螓声近,读疾正切,声亦相近。古文靖与竫通,故蜻或作[6]368。

钱氏通过对《说文》引《诗》的研究发现,《说文》引《诗》往往不举全文。又通过考证得出经典用字与说文引经文字的关系。

梁玉绳长于考订,其笔记《瞥记》有关《说文》引经的探讨也有很多精彩之处。如:

示部《周礼》“有郊宗石室。”翟(翟晴江)云:“《周礼》未见,惟《通典·祫禘上卷》博士徐禅议引《春秋左氏传》曰:岁祫及坛墠,终禘及郊宗石室。然左氏《传》中亦无。”玉绳案《旧唐书·礼仪志》、《御览·五百廿八》引此文并作“春秋左氏说”,则是“周礼”者周时典礼,非《周官》书之谓。祭酒凡引纬,但称礼或称周礼也[7]25。

梁氏认为此处“周礼”非《周官》书,乃是“周时典礼”。“有郊宗石室”,《周礼》中确无此文。《左传》庄公十四年:“先君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祏。”杜预注:“宗祏,宗庙中藏主石室。”孔颖达《正义》:“宗祏者,虑有非常火灾,于庙之北壁内为石室,以藏木主,有事则出而祭之,既祭,纳于石室。祏字从示,神之也。”[8]1771昭公十八年:“使祝史徙主祏于周庙,告于先君。”杜预注:“祏,庙主石函。周庙,厉王庙也。有大灾,故合群主于祖庙,易救护。”孔颖达《正义》:“每庙木主,皆以石函盛之。当祭,则出之。事毕,则纳于函,藏于庙之北壁之内,所以辟火灾也。”[8]2085马宗霍先生《说文解字引经考》亦主此说。由此可见,此确为周时礼制,非《周官》书。

另外,徐鼒《读书杂释》、赵绍祖《消暑录》、焦廷琥《读书小记》中也有很多涉及《说文》引经典文字的研究。

四、对前人观点的补正

洪颐煊《读书丛录》为其读书所得之作,书中有很多对前人《说文》研究的补正。如:

“值,措也。”段氏本改作“值,持也。”注云:“措者,置也,非其义。”颐煊案:值本作直,通作植。《论语·微子》“植其杖”,汉石经作“置其杖”,《尚书·金縢》:“植璧秉珪”,郑注:“植,古置字。”值与置同,故说文训值为措,训措为置,互相转注,其音义并同[9]419-420。

段玉裁据《韵会》改“措”为“持”,盖不知“植”乃古置字,洪颐煊引《尚书》郑注以明其义,得以纠正了段氏的说法。

其他如陆继辂《合肥学舍札记》、徐鼒《读书杂释》、林昌彝《砚桂绪录》亦多有对前人《说文》研究的补正。

五、有待商榷的内容

如张文虎《舒艺室随笔》:

“吝,恨惜也。从口,文声。《易》曰:‘以往吝。’”段云:“此字盖从口文,会意,非文声。”案从口文,盖取“文过”之义。《玉篇》引《论语》“改过不吝”,(文见晚出古文《仲虺之诰》,《论语》无此句,疑因《子张篇》“小人之过也必文”而误忆。)凡吝于改过者,必文饰之也。辵部“遴”篆下亦引《易》曰“以往遴”则字又作“遴”。遴,难行也。《广雅》:“遴,涩也。”《汉书·王莽传》:“性实啬遴。”涩、啬与难行义相因,遴声在真部,文声在谆部,故段云“文非声”[2]36。

张文虎赞同段玉裁“文非声”的观点,并且对“口文会意”援引书证,对其加以阐释。“文口会意”是正确的。不过,张氏以“遴”与“吝”音同为前提,认为“文非声”,实为大误。许慎引《易》,并非只引一家,此处“以往遴”,盖是汉儒旧说。“遴”与“吝”确实可通,为一声之转。如今,上古音的分部更加科学、细致,“遴”在真部,而“吝”在文部,而“文声”实不误。

清人学术笔记中涉及《说文》研究的还有很多类,涉及如利用经典文字与《说文》互证、对六书以及文字起源的看法、他书引《说文》研究等等。这些内容与《说文》研究专著一起构成了清代《说文》研究的整体。对现当代的《说文》研究也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引起重视。

[1]陈祖武.清代学术源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文虎.舒艺室随笔[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3]王鸣盛.蛾术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6]钱大昕.潜研堂答问[A].清代学术笔记丛刊[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7]梁玉绳.瞥记[A].清代学术笔记丛刊[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8]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洪颐煊.读书丛录[A].清代学术笔记丛刊[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10]蔡启盛.经窥[A].清代学术笔记丛刊[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说文文虎石室
敢拍蒋介石肩膀的华侨领袖
油菜花开的时候
入唐百济遗民流向与连云港封土石室墓
日本列岛封土石室墓的展开与连云港石室墓
我国东北地区的高句丽封土石室墓
遭遇“魔鬼城”(下)
安全大于天,责任重于山——记西安科技大学文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