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搜神记》的“孝感”母题

2015-03-21 04:26陈佳任
文教资料 2015年36期
关键词:搜神记搜神孝感

陈佳任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试析《搜神记》的“孝感”母题

陈佳任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搜神记》孝子故事绝大多数以“孝感”为母题,其思想基础有三,一是孝道,二是天人感应,三是佛教果报思想。“孝感”母题有四种不同的模式:感天而得助、感天而得赏、感天而父母得救、感天而明冤,这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这一母题为后世人们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范例,在引导社会孝道伦理价值观念上也具有无比深远的意义。

搜神记孝感母题

《搜神记》①是东晋干宝编撰的辑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怪故事的小说集,据中华书局出版的汪绍楹先生的校注本,孝子故事共18篇,其中写到“孝感”的有12篇,占了绝大多数,所谓“孝感”,即“孝感动天,从而得到上天布施”,这些故事以其相似的叙事结构,形成了一个独立又极富特色的“孝感”母题。

美国民俗学家汤普森对关于“母题”的定义作过权威性的解释:“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②《搜神记》中的《王祥》篇讲述了主人公为母卧冰求鱼,感动上天,鱼遂破冰自出的故事,《郭巨》篇描写了因主人公至孝而得到上天的奖赏,这些故事虽具体情节各有特点,但其基本的叙述模式是相同的。

“孝感”母题的大量出现,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的联系。李剑国先生认为,其思想基础有二,一是孝道,二是天人感应。而在我看来,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也是其思想根源之一。

首先,两汉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儒家所宣扬的孝道思想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论语·里仁》中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学而》又有:“事父母,能竭其力。”③这些思想映射到文学创作中,则有了孝子故事的大量涌现。

其次,天人感应之说。这源自儒家六经中的《尚书·洪范》:“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④认为君主施政态度能影响天气的变化。这一观念体现到“孝”之中,则有《孝经·感应章》:“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⑤另外,据资料显示,《搜神记》的原本是分类的,其中就有《感应篇》。

第三,东晋时期佛教盛行,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为了能更好地融入汉文化,在佛经故事中积极结合中国的孝道、天人感应思想来宣扬自己果报思想,《六度集经》中《睒道士本生》⑥便是最好的例证,现将部分原文摘录于此:

昔者菩萨,厥名曰睒。常怀普慈、润逮众生。悲愍群愚不睹三尊,将其二亲,处于山泽。父母年耆,两目失明,睒为悲楚,言之泣涕,夜常三兴,消息寒温。至孝之行,德香熏乾。地祇、海龙、国人并知……天帝释、四大大王、地祇、海龙,闻亲哀声,信如其言,靡不扰动。帝释身下,谓其亲曰:“斯至孝之子,吾能活之。”以天神药灌睒口中,忽然得稣。父母及睒,主逮臣从,悲乐交集、普复举哀。王曰:“奉佛、至孝之德,乃至于斯。”遂命群臣:“自今之后,率土人民,皆奉佛十德之善,修睒至孝之行。”一国则焉。然后国丰民康,遂致太平。

孝子睒道土外出为父母汲水时被误杀,天帝闻之便下凡将其救活。正是睒道土的良好德行感动上天,得到好的回报。这里正体现了佛理因果报应思想与儒家至孝之德的紧密结合。其善恶报应教理随着佛教影响的日益扩大逐渐向民众心理浸润,内化为民众内心的集体无意识⑦,从而在民间文学中流露出来,

正如上文所说,《搜神记》的“孝感”母题可以概括为“孝感动天,从而得到上天布施”,这是一个基本的叙述模式,《搜神记》的叙事结构大多为情节叙事,在不同的孝子故事中,主人公的孝行有所不同,上天所给予人的布施也有差异。因此,我们可以以“孝感”母题为基础,将孝子故事按其情节不同分为四类:感天而得助、感天而得赏、感天而父母得救、感天而明冤。

一、感天而得助。如《王祥》、《楚僚》等篇。在这里,主人公的孝行体现在于严冬之时外出求鲤鱼以供父母,上天的布施则为令鱼破冰自出。如《楚僚》篇:

楚僚,早失母,事后母至孝。母患痈肿,形容日悴,僚自徐徐吮之,血出,迨夜即得安寝。乃梦一小儿,语母曰:“若得鲤鱼食之,其病即差,可以延寿。不然,不久死矣。”母觉而告僚,时十二月,冰冻,僚乃仰天叹泣,脱衣上冰,卧之。有一童子,决僚卧处,冰忽自开,一双鲤鱼跃出。僚将归奉其母,病即愈。寿至一百三十三岁。盖至孝感天神,昭应如此。此与王祥,王延事同。

这类故事中的主人公总是被放置在一个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时十二月,冰冻”,这类似于一种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正是因为主人公的孝行,从而使得这看似难以达成的心愿不费吹灰之力就得以实现,能起到烘托主人公形象和引导社会重孝行的作用。在《二十四孝》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叙事,如《哭竹生笋》⑧篇,孟宗的母亲疾笃,冬日想吃笋,孟宗无计可施、抱竹而泣,地面忽然出笋数茎。《论语·为政》中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⑨虽然这句话反映的是孔子对于人们只关注赡养父母而不尊敬父母的批判,但是,从中我们也能窥探出当时的社会现象,即供养父母的食宿也是孝行之一,以上提到的故事皆体现了这一点,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的母题与现实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二、感天而得赏。如《郭巨》、《刘殷》等篇。我将其情节概括为:主人公因至孝而得上天的奖赏——得金、得粟,以《郭巨》篇为例:

郭巨,隆虑人也,一云河内温人。兄弟三人,早丧父。礼毕,二弟求分,以钱二千万,二弟各取千万。巨独与母居客舍,夫妇佣赁以给公养。居有顷,妻产男,巨念举儿妨事亲,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儿孙,减馔,二也。乃于野凿地,欲埋儿。得石盖,下有黄金一釜,中有丹书,曰:“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于是名振天下。

就叙事的现实性而言,郭巨为母埋儿过于夸张、脱离实际,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的目的在于凸显孝的主题,去其糟粕后仍有可取之处,这也是小说常用的叙事手法。《二十四孝》的首篇《孝感动天》与此类故事对母题的加工方法类似,虞舜性至孝,从而帝尧“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⑩。这类故事常蕴含着“因果报应”的观念,不得不指出的是,这样的叙述不免过于刻意、落入窠臼,过分强调只要这样做就能得到神的赏赐。我们必须理性地知道,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重孝、行孝,孝作为一种优良美德应常怀在心。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到,上天赋予孝子的奖赏都是诸如金钱、粮食这类生活必须品,民间传说是对现实生活的映射,与之对应的必然是生活拮据、温饱堪忧,这样的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百姓生活的艰辛。

三、感天而父母得救。如《蛴螬炙》、《犍为孝女》等篇。

《蛴螬炙》中,盛彦母失明,奴婢趁他不在炙蛴螬饴其母,盛彦因自责而痛哭,母目竟于此遂愈;《犍为孝女》里,犍雄自投水以寻父尸,孝感上天,其父得以死而复生。这里是将父母置于不利境地——疾病或死亡,通过儿女的孝行来使父母得救。在我看来,这一类故事的叙事所体现的“孝”更纯粹,无关于自身的得福、获利,从始至终都是关乎父母的安危。在这一层面,“孝”表现得更为透彻。与前两类相似,此处对“孝感”母题的叙事同样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在疾病与死亡面前,人无能为力,尤其是对科技、认知水平极低的古人而言,他们只能依附于对上天的寄托,“孝感”表现的虽为积极的一面,但其背后蕴含的却是子女内心的苦涩与无力感。

四、感天而明冤。以《东海孝妇》为代表。

干宝身为史官,《搜神记》所辑故事大多篇幅短小,叙事平淡,《东海孝妇》是其中少有的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的一篇。在表现主人公的孝行上,也与其他篇目有明显不同,此处是以其冤死,天下大旱来表现她孝感上天的。如原文所述:

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后太守至,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太守身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雨,岁大熟。长老传云:“孝妇名周青,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黄,缘幡竹而上,极标,又缘幡而下云。”

此外,这一篇目也极富社会批判色彩,太守视而不见于公的求情,只听取姑女的片面之词,揭露了当权者的腐败无情、嗜血成性,然而上天并不容许这样的冤案发生,周青得以正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生活在压迫下的人民因社会黑暗,而祈求在天公处得到慰藉的心理。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搜神记》的“孝感”母题叙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正如朱迪光在他的著作《信仰·母题·叙事》中说,母题的轴心、内核即在于现实生活⑪。仅仅“孝感”这一个母题就反映了百姓生计、统治阶级腐朽、婆媳关系、疾病、天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把希望寄托于超现实力量——上天,而非人类自身又反映出了黑暗势力的强大和平民力量的弱小。

《搜神记》作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在文学史上有显著的地位。这其中孝子故事的数量之丰、含义之深远令人叹服,其“孝感”母题为后世人们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范例,如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就改编自《东海孝妇》,元代郭居敬编写的《二十四孝》,其中四分之一的篇目都以“孝感”为基础叙事;另一方面,在引导社会孝道伦理价值观念上也产生了无比深远的意义。

注释:

①[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下同.

②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中文版,郑梅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499.

③康有为撰,楼宇烈整理.论语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

④王世舜译注.尚书译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⑤汪受宽撰.孝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7.

⑥[三国]康僧会译撰,吴海勇注译.六度集经.花城出版社,1998:211.

⑦刘惠卿.佛经文学与六朝小说母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6:37.

⑧元·郭居敬撰.二十四孝图说.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102.

⑨康有为撰,楼宇烈整理.论语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

⑩元·郭居敬撰.二十四孝图说.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6.

⑪朱迪光.信仰·母题·叙事中国古典小说新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56.

[1][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

[2]朱迪光.信仰·母题·叙事中国古典小说新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王永丹,谭晓闯.唐传奇之“感应母题”与佛经故事,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4.7.

[4]李剑国.略论孝子故事中的“孝感”母题.文史哲,2014(5).

猜你喜欢
搜神记搜神孝感
湖北孝感 一条短信让救助更暖心
孝感天下,爱传千古
孝感令
制造《搜神记》
《搜神记》的主要版本流传及研究概览
由对立走向友善—《搜神记》与《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人怪关系
由对立走向友善
论《搜神记》中狐的形象类型及其文化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