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专题化教学初探

2015-03-21 04:26黄浩然
文教资料 2015年36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文体意象

黄浩然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专题化教学初探

黄浩然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可以从文体、思潮、题材、意象、技法等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化教学。与此同时,教学形式也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包括改进教师的讲授方式、确保课堂的讨论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课程的考核机制。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专题化教学形式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是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及部分文科、艺术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不仅对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而且对于传播中国文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精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来备受师生重视。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需要涵盖“文学史上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及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1],具有时间跨度大、名家名作众多等主要特点。因此,该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通常遵循教材的编排方式,即以朝代为经,以文体为纬。这一教学模式固然有其显而易见的优势,可以使学生对历朝历代的主要文体、重要作家、代表作品有比较直观的了解,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不容忽视问题:首先,教学内容庞杂而零散,但教学时间又相对有限,如何在讲解作品的过程中使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有一定程度的把握,着实不易;其次,教学对象多为大一新生,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不尽相同,如何在短时间内使更多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课程的教学节奏,亟待解决;第三,除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以外,汉语言专业还需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以及一系列与古代文学有关的选修课,如何使作品选读课程和文学史等相关课程互相配合,需要兼顾。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遵循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化教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在进行专题化教学的过程中,课程内容的专题化是关键,可以从文体、思潮、题材、意象、技法等诸多方面着手展开。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每一种文体都有各自的发展线索。如果教师按照教材的编排方式,在讲解每一个历史阶段时谈及各类文体,那么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每一种文体的演进历程都会遭到割裂,而学生也就很难建构起某一文体的发展线索。因此,从文体的角度进行专题化教学,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以诗歌为例:从《诗经》到汉乐府,再到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民歌的发展脉络可以比较清晰地呈现出来;从唐诗到宋诗,其艺术风貌是否有高下之分,亦可加以讨论。借助这样的内容整合,学生就可以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某一文体的传承与发展,得到相对初步的认识,这也可以为其日后的文学史学习埋下伏笔。

即便遵循现有教材的编排方式,教师也可以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思潮来整合教学内容,比如,魏晋时期有所谓的“文学的自觉”,唐朝有新乐府运动、古文运动,宋代有诗文革新。当课程内容推进到某一历史阶段时,教师不妨根据当时的文学思潮来选择相应的名家名作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作品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对文学思潮产生直观的感受,一举两得。以北宋诗文革新为例,教师在讲解王禹偁、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等人的作品时,不妨突出各家对于文、道关系的论述,从而顺理成章地勾勒出革新思潮的发展主脉。

除了文体、思潮这些比较大的方面以外,题材、意象、技法等相对较小的方面也可以作为专题。在古代文学史上,伤春、悲秋之作比比皆是,思乡、悼亡之作亦代不乏人,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相关作品进行串联,使学生对某一题材的创作历史有较为全面的体认。以悼亡文学为例,潘岳有《悼亡诗》,苏轼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纳兰性德有《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细致的比较来剖析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另外,在探讨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时,意象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通常情况下,诗词中的意象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根植于业已形成的文学传统。比如,芳草连天这一意象往往与离愁别绪有关,从汉乐府的《饮马长城窟行》到范仲淹的《苏幕遮》,再到李叔同的《送别》,概莫能外。值得注意的还有技法。比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貌似劈空而来,可如果联系到自《诗经》以来历代诗词对于叠字的精彩运用,就不会认为这七组叠字的出现纯属偶然了。

与此同时,教学形式也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第一,改进教师的讲授方式。尽管课堂上的师生讨论在很多场合被提到了相当高的位置,甚至大有取代教师讲授的趋势,但是,在这样一门相对传统的课程中,教师讲授的重要地位一时间恐怕难以撼动,特别是在面对大一新生的情况下。不过,教师的讲授绝不等于照本宣科,毕竟“依注上书,学生自会”[2]。因此,教师讲授的重心应当从“授人以鱼”转移到“授人以渔”上,不仅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将获取知识的方法呈现给学生。在很多情况下,与学生分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往往比仅仅提供结论更具示范作用。

第二,确保课堂的讨论环节。课堂上的讨论环节之所以在这门课程中不太常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门课程的内容较多而课时较少,时间紧任务重。有些教师认为,一旦提高讨论环节在课堂上的比例,无形中就会影响教学进度。这一担忧不无道理,毕竟学校要求教师在规定课时内完成一定的进度。但是,课堂上的讨论环节又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启发、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也为以后的课程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磨刀恐怕不至于耽误砍柴。

第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大学自然也不例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不同的学生会对不同的内容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借助课堂统计、课后交流、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加以了解。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是值得珍视的,教师应当因势利导,带领学生精读相关作品,开始比较初步的学术训练。当源于兴趣的自由阅读逐渐转变为基于兴趣的自主思考时,学生就可以更好地适应大学课程的学习了。

第四,完善课程的考核机制。现阶段对于学生的考核,大多轻平时而重期末。其实,期末成绩只是一次测验的结果,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平时成绩则不然,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准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考察学生的投入程度、进步速度,打出的分数相对而言更为客观、公正。因此,适当调整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比重,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如果条件允许、准备充分,以面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也未尝不可。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中进行专题化教学的尝试,对于教学任务的承担者——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任课教师需要在古代文学领域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注意及时了解学术前沿动态,以自身的专业推动教学的创新;其次,任课教师需要在专业领域之外不断开拓视野,注意充实文献学、文艺学、历史学、地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以自身的广博开阔学生的眼界;第三,任课教师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倾听学生提出的意见、建议甚至质疑,及时进行反馈,以自身的诚意赢得学生的信任。

当然,上述针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专题化教学的论述,只是笔者根据有限的教学经验提出的初步设想,浅陋之处,在所难免。不过,笔者希望借此抛砖引玉,引起学界更多的关注和讨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使这一充满历史感的课程焕发出新的更大的光彩。

[1]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内容简介.

[2]汤显祖.牡丹亭(闺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77.

本文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改项目“古代文学精品课程及重点教材建设的创新与实践”(项目号:1812200009023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文体意象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