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木证治浅析

2015-03-21 08:13王建姜萍
河北中医 2015年7期
关键词:证治营卫外感

王建 姜萍

(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级中医学七年制,山东济南 250014)

麻木,又称不仁,是以局部或全身肌肤、肢体发麻,甚或全身不知痛痒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麻者,肌肤发麻,非痛非痒,状如虫爬蚁行之感;木者,肌肤木然,顽痹无知,《诸病源候论·风不仁候》载“其状搔之皮肤如隔衣是也”,因二者常同时并见,故合称麻木。我国古代医家对麻木的病因、病机及治法各有阐述,独具见地,为了更好地探讨和研究麻木的论治,兹对中医古代文献论治麻木浅析如下。

1 病因病机

麻木病位在肌肤,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载:“邪在于络,肌肤不仁。”人体正气循脉以行,充养肌腠,正气充盛则肌肉满壮,皮肤润泽,形神和谐,感觉运动正常。若邪气阻滞,或气血不足,都可导致经脉瘀滞,或肌肤不荣,人体感觉异常,发生麻木。

1.1 外感风寒湿邪《素问·风论》载“风气……与卫气相干……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风寒湿邪客留肌体,手足缓弱,麻痹不仁”。风寒湿邪或相兼为患,或单独中人,或在表,使卫气宣发失职,营卫不调,皮肤不得温养而麻木;邪气久留,痹着经络,气血凝滞,肌肉失于气血之濡养而发麻木。

1.2 内生痰湿瘀血《丹溪心法·厥》云“手足麻者属气虚,手足木者有湿痰、死血,十指麻木是胃中有湿痰死血”。徐灵胎指出:“手足为诸阳之本,脾土之末,痰湿食积死血阻滞其间,不得行胃津液而手足麻木……舌本乃心脾肝肾四脏之络,湿痰风火煽烁其间,血气不能宣通上奉,故令舌本麻木。”一身之津液运化输布失常而成痰湿,痰湿为病,流窜全身,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关节,无处不达。或留于经络,或蓄于胸中、膈上、心下等处,影响气机升降出入,阻碍气血运行,气血不能外荣,故肌肤失养而生麻木。瘀血停滞体内,不仅失去血液濡养之功,若日久不散,亦会影响新血之化生,气血不流,机体无法得其煦濡,故麻木自生。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痰瘀常互结为患,相互搏结,闭阻血道,而致手足失养而为麻木。

1.3 气血阴阳不足《素问·逆调论》曰“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素问·痹论》曰“营卫之行涩……皮肤不营,故为不仁”,《景岳全书·非风》载“非风麻木不仁等证,因其血气不至,所以不知痛痒,盖气虚则麻,血虚则木”。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虚失运或血虚不荣,肌肤失于濡养,肌肤感觉异常则生麻木。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曰“麻者,亦由涩也,由水液衰少而燥涩,气行壅滞,而不得滑泽通利……”阴气、津液对人体具有营养、濡润作用,阴液亏虚,肢体筋脉失于濡润而麻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云:“寒病,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人体阳气虚衰,失于温煦,则多见手足、背部、下肢、小腹麻木,且多伴有厥冷之感。

由上可见,麻木的病机不外虚实两端,病机关键在于肌肤失于濡养。然肌肤失养,一责之于气血阴阳亏虚,无力滋养肌肤,不荣则麻木,所谓“皮肤不营,故为不仁”;一责之于气血阴阳运行不畅,由风、寒、湿等外邪或痰湿、瘀血阻于脉络所为,不通则麻木,诚如张璐所云:“麻木因荣卫之行涩,经络凝滞所致。”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新病即重者,多实;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久病渐重者,多虚。风为阳邪,其性升散,部位多发而偏上;湿为阴邪,其性黏浊,肢体肿胀而偏下;寒者肢凉怕冷,得温则舒;热者灼热肿胀,喜冷恶热;气血亏虚者并见心悸气短、眩晕倦怠;湿痰阻络可见眩晕胸闷、咯吐痰涎、苔腻脉滑、形体胖盛等痰浊为病之征象;瘀血者常伴肌肤甲错或僵硬,或肤色紫黯,或不知痛痒,舌多瘀紫,脉多弦涩。

2 辨证论治

关于麻木的证治,古代医家多有论述,其中最经典的为清·张隶青,其在《张隶青医案·麻木门》中指出:“营不行则营不足用,有营若无营也;卫不行则卫不足用,有卫若无卫矣……为今之计,欲治痠麻,必先行其营卫之滞而后可,欲行其营卫之滞,必先祛其所以阻我营卫者而后可。”以上可谓治疗麻木的纲领,结合麻木病机,治疗可分虚实两端。

2.1 以正虚为主麻木的治疗

2.1.1 益气养血《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本证因气血皆虚,正气不足,阴血涩滞,营卫不能外荣肌肤,故见局部肌肉麻木甚至疼痛。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通阳,和营行滞,具有补而兼通之效。后世林佩琴在其《类证治裁》对气血不足引起的麻木进一步分析“浑身麻木,卫气不行者,神效黄芪汤。皮肤麻木,肺气不行者,芍药补气汤加防风。肌肉麻木,营气不行者,八仙汤”。

2.1.2 温阳益气《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云:“寒病……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本证因阳气大衰,寒气内结,闭阻营卫,不能敷布经络,故见手足逆冷且麻痹不仁,以抵当乌头桂枝汤治之。该方中乌头辛热,入蜜久煎可温阳散寒;桂枝汤内可滋阴和阳,外可调和营卫。

2.1.3 益阴养血阴气、津液对人体具有营养、濡润作用,平素操持积劳,肝阴、肝血亏虚,血燥生热,而见“形体日瘦,口舌糜碎,肩背掣痛,肢节麻木”《临证指南医案》。《临证指南医案》明确提出“入肝必麻木”,阴液亏虚,水不涵木,则肝筋失于濡养滋润。“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华氏中藏经》),如薛立斋喜用六味地黄丸加味治疗“肾经亏损”所致麻木,魏之琇以六味地黄丸加味治疗溺血日久,伤阴耗气之周身痠麻,总以补益肝肾阴液为要。

2.2 以邪实为主麻木的治疗

2.2.1 祛除外邪《素问·痿论》载“有渐于湿……肌肉濡泽,痹而不仁”。临床上根据外感风、寒、湿邪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方剂治疗。外感湿邪为主可用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或李东垣羌活胜湿汤加减,外感风邪为主可选《宣明论方》防风汤加减,外感寒邪为主可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同时应注意邪气相兼情况而灵活变通。

2.2.2 化痰行瘀《类证治裁》载“盖麻虽不关痛痒,只气虚而风痰凑之,如风翔浪沸。木则肌肉顽痹,湿痰挟败血,阻滞阳气,不能遍运,为病较甚,俱分久暂治之”。朱丹溪治十指麻木喜以二陈汤主之。病久者,留饮久伏,可用指迷茯苓丸加减潜消痰积,燥湿导痰。瘀血阻滞,影响营卫运行输布而致麻木,可根据瘀血部位不同,选用王清任治瘀血方。对于虚劳日久、干血内停者,“经络营卫气伤”,营卫不能外荣,可用大黄虫丸缓中补虚,渐消瘀血。

小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引起麻木的病因较复杂,但总以虚实为纲,病机关键为气血无法正常运达肌腠,肌肤失其煦濡。或由气血阴阳亏虚不能荣养引起,或由外感及内生实邪阻滞不通引起。临床上麻木常见于心脑血管、神经系统、风湿病等疾病病程中,或为以上疾病先兆,同时常具有虚实夹杂、感邪加重的特点。对于麻木的治疗,可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辨明西医学相关疾病,以明确诊断或防微杜渐,同时分清轻重缓急、标本虚实,结合辨证论治,发挥中医学治疗麻木的优势。中医学对麻木的证治内容丰富,有其独特、完整的病因病机和证治体系,努力对其进行发掘和研究,对当今中医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编辑:曹志娟)

猜你喜欢
证治营卫外感
基于营卫理论对中医护理的初步探讨*
论营卫与气血关系❋
中医古籍 “乳痈”证治探析
支楠教授治疗外感温热病经验
《理虚元鉴》劳嗽证治刍议
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36例
慢性泄泻证治体会
从伤寒六经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临床应用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
营卫关系、营卫病理中若干问题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