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地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2015-03-22 06:02梁炯丰杨泽平易萍华梁海安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导师

梁炯丰, 杨泽平, 易萍华, 梁海安

(东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明白: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高校如何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是目前高等教育中一个关键的问题。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制定出一套适应中国实际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在1997年,中国出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最初生源只是那些本科学历获得者且工作三年以后的在职人员;专业硕士教育的确促进了中国的生产力发展,在2009年国家又再一次完善了研究生教育结构。政策调整为:招收的工程硕士研究生转向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学生,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009年教育部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当年增加了5万个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名额。在2010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计划增加到11万,2011年计划招生名额扩大到14.8万,2012年教育部要求各个招生单位制定招生计划时,除将当年增加名额全部用于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外,还应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按原则上不少于5%调至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计划在2015年,将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的比例调整为1∶1[1]。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必然趋势,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培养方案,尤其针对于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所以本文拟探索地方院校地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从抓生源质量、落实“双导师负责制”、提高导师的综合能力、加大对实验室的建设投资和建立一套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来探讨未来几年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的教育发展。

1 培养地质工程硕士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1.1 提高生源质量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1997年才出现,社会和高校对此认可度不是很高,有一定的抵触,认为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才是正规的,导致初期地方院校招不到学生,院校为了处理这类问题,跨专业考生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未录取想调剂的考生均成为了招生对象,甚至招收了一些专业都不相关的考生。笔者调研发现,部分学校甚至招收师范类和经济管理类考生,来补充地质工程专业生源的空缺。由于此类学生对于地质工程的基础知识缺失,导致对专业基础知识都不了解,更不用说专业实践能力。与地质专业出身的学生相比,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相差甚远,在培养过程中往往达不到院校预期的目标。所以,地方院校应该多宣传本校的地质专业和硬件设施,加强与其他兄弟院校交流合作,在生源质量方面抢先一步。院校还应鼓励学生多参加国内外的相关的专业竞赛,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进而提高社会的认可度。院校还可以组织人员去各个学校做招生宣传咨询工作,解答专业相关的知识,让考研学子更深入了解本校的地质专业实力。院校还可以派人员去企业、事业单位宣传招生,让更多需要提高学历的工程师们报考本校的专业硕士。

1.2 将“双导师负责制”进行到底

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双导师负责制”就是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主、副导师的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为主导师,全面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以校外导师为副导师,参与研究生的培养,为研究生提供相应的科研实践条件。

通过实践证明,“双导师负责制”有利于提高专业硕士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认同。校内导师侧重于对研究生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指导其运用好的学习方法,进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并且督促学生合理安排空闲时间。随着导师和学生不断的交流,导师还应该指导学生怎样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以及怎样寻找各专业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校内导师还可以让研究生多参加自己科研项目或去学校实验室从事实验研究,通过建立科研课题组,导师可以根据各研究生的专业特长为其在科研项目中分配合理的任务。每次做完实验,研究生都应定期上交实验的内容及结论,导师应进行评价和修改。校内导师更应该加强学生的学术管理,争取每星期开一次会议,让学生做本星期的总结,拿出问题相互讨论解决,每月做一次读书报告。多鼓励研究生申请科技创新项目,在提高学术水平的同时,也提高做事能力。在研究生学习的最后阶段,校内导师还要对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写作以及答辩给予指导。而校外导师就是把学生带入到企业实践中,侧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更

好地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文化,为走向社会做好准备,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1.3 增加地质实习的课程

东华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硕士主要分为研究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领域的地质工程问题。在水文地质领域,主要研究地下水水量计算与数值模拟技术、地下水溶质运移模拟技术、地热资源水质特征与合理开发利用新技术等,研究矿山环境修复和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高放废物地质处置中放射性核素迁移与模拟技术;在工程地质领域,主要研究工程建设所涉及的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如岩土体滑坡、隧道围岩坍塌与突水、路基沉降失稳、地面塌陷变形、砂土液化、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的机理、分析评价理论以及防治工程的勘察、设计与处理技术,研究岩土体及特殊岩土的工程性质与稳定性评价理论,研究隧道、基坑、边坡等重大工程建设对地下水环境影响与控制理论。

对于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其课程中要侧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比如研究岩土体和研究地下水水量计算等。这些实践操作对动手能力要求极高,都需要老师的现场指导,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自己动手操作,进行观察和记录,再做出相应正确的结论。但往往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学生们没有很认真去野外实习,有些细节问题被忽略了,到实践单位后不能真正独立完成项目。

这点要特别与学术型硕士课程设置区分开,专业型研究生是以实践为主,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专业型研究生必须在学校参加1年的核心课程学习后,再去实习基地专业实践1年,最后一年在学校完成论文写作和毕业答辩,从而给研究生学习生涯划上圆满的句号。

1.4 提高导师的综合能力

当今社会,老师不仅仅是要传授专业知识,还应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念进行正确引导。对于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导师的选择,应招聘具有硕士学位以上且野外实践经验相对丰富,德才兼备的老师。良好的理论基础有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反过来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对理论的充分理解。所以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野外实践经验,以及高尚的品德三者兼备的导师才是培养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的最佳导师。

为构建高素质的师资力量,院校应建立健全制度,从导师的遴选、聘任、管理、监督以及质量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完善。针对校内导师缺乏实践经验的不足,学校应该对其加强培训,每年选送部分教师到管理、生产单位进行锻炼,以获得工作经验。校外导师一般遴选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同时加强对校外导师的出勤和实际工作考核[2]。

1.5 加大对实验室的建设投资和建立一套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目标是:掌握数学、力学、地质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地质工程领域内常用的测试、实验分析技术方法,具有计算机应用或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能在地质工程项目的设计勘察、工艺优化、施工项目管理与决策等方面的某个方向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独立组织地质工程项目的施工或工程评价[3]。因此,建立一个地质测试设备齐全的实验室非常重要。只有硬件达到一定的水平,学校的地质专业优势才能更加突出。实验设备的投入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至关重要。建议实验室有专门老师负责,指导学生们使用实验装备,并对实验装备进行维护。院校在有限的资源下,应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与地质相关专业有土木工程专业、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矿普专业等,这些学科相互交叉和联系,院校不应该因为学院的不同,独占用实验器材。学院间应多加强学术交流,可以合作建立课题组,充分利用资源。也建议研究生们要积极配合实验老师的工作,保护好共同资源,互相合作,共同进步。

1.6 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本质属性和必然要求,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过程中最为核心和最具特色之处在于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企业在合作教学中承担着提供资金、提供实践实习基地、传递市场需求和经济信息等重要作用,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

东华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多年来与地质类单位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创立了一些校外工程实践基地[4],如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等。这些企业每年均可接纳一定数量的研究生进行实习和研究。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工作始终要坚持强强联合、互利共赢理念,校企之间应该优势互补、资源成果大家一起分享,实现产业和科研的良性循环。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企业接纳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的能力还是有限的,因而也需建设校内实习实践基地,比如创建以本校为依托的地质勘察设计院,积极探索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工程实践创新模式。

1.7 落实好奖助金资助工作

要切实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奖助金资助工作,做到公平公正。并设置一些企业奖助学金,一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解决学生学习之外的烦恼。同时激励学生学习企业家们的无私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结合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的奖助金资助工作,学业奖学金分三个等级,按学年评定和发放,根据研究生的学业成绩、科研业绩、思想道德素质等综合表现进行评定,其中一、二、三等奖学金分别占10%、35%、55%。优秀研究生可参评国家奖学金,根据国家下达的比例进行评选;学校还设有单项奖学金、徐地华奖助学金等;学校还设立助教、助研和助管“三助”岗位;还设置研究生培养业务费,资助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让学生在竞争的环境中,充分利用好时间,好好学习,加强与同学们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提高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鼓励研究生在学期间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5]。

1.8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研究生应当具有坚定不移且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遵守校纪校规,增强法制观念,有良好的品德;勤奋学习,立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优秀人才,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研究生更应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遵守学术道德,科学地、诚实地获取研究成果,这既是思想素质又是学术素质的基本要求,是研究生考核的重要内容。东华理工大学切实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问题》的有关精神,弘扬学校“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传承学校“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培养热爱科学、求真务实、锐意创新、学风严谨、乐于奉献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提高学校研究生思想素质水平和综合培养质量,保持学校优良的学术研究氛围和学习风气,坚决杜绝学术虚假现象,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学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没有规矩成不了方圆。地方性院校应当根据全国教指委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自己院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专业硕士规章制度。

2 结论

科学技术始终是第一生产力,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人才资源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战略需要。社会发展渴望高素质人才的参与,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也不断被人们所认可,并适应了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趋势,成为中国培养高素质、实用人才的重要途径。培养出优秀的地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还需要社会各界和高校的共同努力,在生源质量,“双导师负责制”的落实,增加地质实习的课程,提高导师的综合能力,加大对实验室的建设投资和建立一套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切实落实好奖助金资助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等方面进行完善,要不断地研究、探索新模式,使地质工程专业硕士教育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

[1]施尚明,张庆国,刘吉余,等.全日制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4(4):38-40.

[2]孙雪颜,韩宝坤,张悦刊.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时代教育,2014(15):2-4.

[3]章晓莉,郁诗铭.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11-13.

[4]乐长高,谢宗波.产学研联合培养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研究生[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1):63-66.

[5]邓偊,杨小光,许亚男.关于我校研究生培养激励机制的探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2):183-186.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硕士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导师榜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