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5-03-26 12:13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隐性道德政治

李 琼

(湖北中医药大学 人文学院,武汉 430072)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及对我国的启示

李 琼

(湖北中医药大学 人文学院,武汉 430072)

西方很多学者认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同等重要。在介绍了隐性课程的起源和概念之后,接着探讨了国外不同国家隐性课程的开展情况和特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改革,隐性课程的开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在西方起步较早,在1916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就说过:“学生学习的不只是正规课程,还学到了与正规课程不同的东西”,杜威提出的附带学习就是隐性课程的雏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很多学校开始把隐性教育与作为学校重要教育活动的显性课程教育有效整合起来,不少隐性课程理念和方法被运用到道德教育的教与学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隐性课程的渊源和概念

隐性课程最先开始在上个世纪由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年提出,自此,隐性课程的研究正式拉开了序幕,由此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理论诠释。

1.隐性课程的渊源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和《经验与教育》(1938)两部著作中,均提出了“附带学习”(Collateral Learning)概念,他认为学生在正规学习中所习得的知识只是学习的一部分,伴随着正规学习形成的还有对所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过程本身的情感和态度,如忍耐的态度、喜欢或不喜欢的情感等,杜威认为这种情感的体验比正规的学习更为重要,因为情感态度对于未来的价值是更为根本的。随后,克伯屈对杜威的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伴随学习”(Concomitant Teaming)的概念,他指出伴随着学校规定的算术、历史、地理等正式学习中,学生还获得了关于态度、兴趣、信念等情感因素,这种情感因素是伴随着正式学习逐步习得的,将会持久地影响受教育者一生。杜威和克伯屈的研究实际上就是早期的隐性课程,为后来隐性课程的正式提出和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8年,彼得·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中正式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杰克逊认为学生在学校正式课程的学习中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规范等思想政治素养和其他心理成长,这些成长和发展是学校通过表扬、权威或者群体生活对学生的影响和支配获得的,这就是学校的非学术课程即隐性课程。1972年,布卢姆在《教育的无知》中明确提出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个概念,他从心理学、文化学、人类学等角度分析了学校的规章制度、环境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这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方式的塑造具有深远而隐蔽的作用。

2.隐性课程的概念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存在的,一般来说,国家或者教育当局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和目的,针对教育过程的特点所制定的一系列课程,就是显性课程,在英语中称为Formal Curriculum。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隐性课程,它的特点与显性课程相区别,是教育机构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以内隐的方式,使受教育者获得教育内容和因素的总和,它的特点是潜隐性,隐蔽的,在英语称为Hidden Curriculum,Informal Curriculum, Covert Curriculum。在国外,隐性课程经历了结构功能主义、新教育社会学和新马克思主义三个流派的研究,但是不管是哪种理论学派,其理论核心仍旧是把隐性课程看成与显性教育同等重要,他们认为隐性课程在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方面具有更为持久性的特点。目前武汉大学佘双好教授总结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是指“学生从学校教育环境中所获得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经验的总和,是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以不明确的、内隐的方式,使受教育者获得的思想道德方面经验的教育内容和因素的总和”[1]。

二、国外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在培养资产阶级接班人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美国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

美国各级学校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建设,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各级学校提出的教改方案中都明确指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精神、能对国家尽责任和义务的“责任公民”,以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美国十分注意培养学生政治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因此,教师们认为显性课程对学生的灌输固然重要,可将这些道德价值观念的内容渗透在隐性课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道德素质,提高道德责任感,提高道德水准更为重要。

第一,渗透式隐性教育。美国很多学校认为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教育不仅仅要体现在显性课程中,在教授专业技能的课程中贯穿职业道德的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任何课程或者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面临着所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教师的任务不仅仅要帮助学生提高和完善专业技能,还要帮助学生理解职业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因此,教育者们会针对社会出现的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在专业课程中加入伦理教育,目的在于通过专业伦理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们现场讨论以后在职业道路上可能遇到的伦理难题,使学生们关注职业道德问题,清楚和明白不同专业对他们提出的不同需求,培养学生处理各种复杂职业伦理道德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习惯。

第二,实践式隐性教育。美国很多学校的实践活动非常丰富,教师们也非常注重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学校为学生的社团活动也不遗余力地提供很大的支持。社团活动一般都和社会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五花八门,涉及的学科和种类非常广泛,比如宗教、社会、政治、总统选举、科技、艺术等,这些社团活动不仅起到了学术交流的作用,而且向学生传递了重要的道德品质信息和内容,让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念通过模拟、强化和实践方式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转化为学生的行为,起到社团活动对学生的感染作用,同时塑造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第三,全面式隐性教育。美国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学校一方的责任,全社会都应该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在美国,学校和家庭、社区联系紧密,互相交流。学校所在的社区也会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家庭是道德培养的起源,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深刻和持久,因此,美国学校非常注重和家庭的联系,各个学校都会搭建形式多样的平台与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互相探讨和交流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社区也会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比如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了解道德的真谛,提升道德水平。除此之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的社会,将各种博物馆、科技馆和历史遗迹等对学生开放,将主流价值观融入到建筑物中,同时社会也会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来引导学生个体道德发展。

2.英国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

英国教育界一向主张要把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贯穿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不仅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道德价值观内容,还提倡模拟社会道德环境让学生提前进行价值选择。

第一,显性课程中的隐性教育。英国的学校要求教师在正式课堂的教授过程中挖掘与之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而作为教学素材和资料提供给学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利用先前所学的道德标准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并阐明原因,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及行为选择不提出具体的答案,而应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并适时提供建议。在进行政治观教育的时候,英国学校通常会在学校或者班级中进行模拟选举,试图通过此活动来向学生传递民主价值观,塑造公民参与意识,让学生能体验到作为英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另外,一些学校也会组织学习合作团队,针对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自发组成不同的团队,选取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研究,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让学生也明白了负责、理解、互助等重要的道德品质。

第二,心理咨询与职业指导。几乎每个英国的学校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和职业指导。事实上,英国是一个崇尚民主自由的社会,价值观会趋向多元化。因此,在提供咨询和指导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在通过解决学生在实际遇到的问题和难题时候,会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价值干预,这个时候,工作人员总会把自己的价值取向有意无意表达出来,但是最终会引导学生按照社会道德标准去要求自己,让其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能对学生进行一种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指导和教育。但是工作人员不会将某种价值观强加于学生,多半是使用价值澄清的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做出符合实际的价值选择,这样更能锻炼学生道德选择能力。

第三,自治管理和学区联合。英国许多学校都会鼓励和提倡学生开展自治管理活动,成立诸如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等机构,以期能够促进学生价值目标、情感态度和行为模式的提高。学校也会帮助学生组织这些自治管理机构,比如英国的许多学校会在每个学期伊始,由校委会牵头,在教师的引导下拟定主题实践活动,比如“礼貌月”、“杜绝浪费周”等活动,由这些活动把全校师生都能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自治自律的意识。另外,英国各个学校之间联系也非常紧密,一些学校自发联合在一起,经常进行交流会,这种交流会可以是教师参加,也可以是学生参加。纳入学区联合范围的学校会根据各自的道德教育目标和计划,制定出具体实施计划,共同商讨如何帮助学生完成道德目标,同时经常举办学生之间的跨校交流和参观活动,以此来共同促进道德教育的发展。

3.欧洲其他国家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

第一,宗教观与价值教育结合。在欧洲的许多国家比如法国、德国、瑞典、丹麦等都十分注重宗教价值观的教育。许多国家都认为宗教是道德的根本和源泉,有些国家更是把宗教教育纳入了国家基本法中,在与社会公共利益的根本需要结合后又反过来成为指导人们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的道德准则。宗教教育通过宗教价值观来塑造人们的社会行为、强化人们的道德意识,从而来解决部分社会问题。教会在传统节日组织青少年参与各种以道德和奉献精神为主题的活动;定期举办各种有关伦理、道德和家庭的讲座和研讨会,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使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道德与价值观念得到继承和发扬。宗教教育“以共同的宗教信仰为基础,通过强有力的民族团结象征为实现民族目标去激发个人深层的心理动机,从而起到动员国民、统合民族意志的社会功能[2]。公民有了这样的感情,就能真诚地遵守法律,维护正义,热爱国家并为之牺牲。

第二,导师负责制。导师负责制最先开始源于英国,后来传到欧洲,在欧洲各个国家得到了发扬。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在欧洲的导师负责制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贯彻和执行。在这种制度下,导师不仅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这样就要求导师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的变化细节都十分熟悉,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导师可以实施不同的德育施教方针。学生从进入学校开始,从学习、生活到德育的改革环节都会受到导师的关注,这样是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贯性和整体性教育的特点的。

第三,普遍式隐性教育。欧洲一些教育学家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校园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在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欧洲许多学校非常注重环境建设,许多学校在校园环境的设计和布局上煞费苦心,将道德标准有关内容与环境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在校规校训的制定上也体现学校的优秀传统,让学生从学校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获得难以言传的信息和感受。这些环境的隐性教育的作用比抽象的说教更能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灌输的道德理论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除此之外,很多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去具有人文政治气息的教育场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国外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思考与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意在通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严肃、枯燥的道德标准和概念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易于接受,并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实践行动。通过对西方代表国家的隐性课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对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把握整体性原则,创设多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环境

西方许多学者认为,隐性课程的成功开展和顺利实施单靠学校一己之力远远不够,还需要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参与与协作,这些方面要形成一个整体,让隐性课程能够渗透在各个方面,使得学生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强有力的教育作用。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打破其各个子环境彼此孤立的局面,坚持协调统一的原则,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各个要素密切配合,构建优良的多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体系,从而对青年学生产生统一的教育力量。要构筑全方位、多途径、立体化的教育体系,在全社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一切有效手段,形成政府、学校、家庭、大众传媒、社会团体、社区等齐抓共管,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局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感化作用,由全社会共同承担思想教育任务,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等手段,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形成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做到人人做思想教育工作,时时做思想教育工作,事事做思想教育工作的大气候,把思想教育工作社会化、系统化,使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及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承担起各自的思想教育工作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把握协调性原则,应用相互补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特别注重用多种教育方法,重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教师们会通过多种教育方法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一些内隐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体验和践行自律和自爱、合作与团队精神、尊重与责任感、归属感和奉献精神等道德价值”[3]。因此,为了着眼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借鉴西方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采取相互补充的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性中包括了人的思想品德发展中“行”的部分。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更强调其教育的本质是要使人通过一定的实践将内化了的道德规范外化为一定言行。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实践中进行,其效果才能发挥到最佳。隐性教育由于涉及人的生活的不同层面,内容多具实践性,更容易在人的思想中产生共鸣,因此,隐性教育更易被人接受,并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模仿,用之于实践。把握协调性原则,协调好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并以一定的载体渗透到人们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如通过在人们周围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巧妙地借助环境工具,开展丰富多彩并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群体活动,倡导优良的社会风气,对人进行熏陶感染,使他们在一种不知不觉的、愉快的情绪和氛围中,通过量的逐步积累,引起思想上的质变,逐渐达到提高公民综合素质的目的。

3.把握针对性原则,形成易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非常注重针对性原则,对于不同的教育对象会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课程内容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之处,这也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接受。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以启迪人的觉悟、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为重要职责。我们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政治信仰、道德信念。但是无论是政治信仰还是道德信念的形成都是一个需要长期艰苦细致的教育和实践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优秀教育方法,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素养、不同时间和空间,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授以不同的内容,从而完成不同的任务,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层次的价值目标。

同时,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也可以借鉴西方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设置通俗易懂的教育内容的方法,注意教育内容要大众化、亲切化,教育的语言要从政治性的教导语言向大众语言转换,从抽象向具体转化,从而向人们说出可理解和信赖的语言,不仅让人们听到,更重要的是,要让大众听懂和信服,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其效能。这里的让教育内容通俗化,并不是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达成的客观要求;这样要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要用简明、扼要、形象、生动的生活语言,用通俗的文字、群众性的语言和新鲜生动的材料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也更加注重与实践相联系,因此,隐性课程就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优秀资源和精华为我们所用,有效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1]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7.

[2]苏国勋.从社会学视角看“文明冲突论”[J].社会学研究,2004,(3).

[3]Edward F. DeRoche, Marry M. Williams. Educating Hearts and Minds: A Comprehensive Character Education Framework[M]. Corwin Press, Inc., 1998:P74.

[责任编辑:郭莉娜]

2015-10-09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B102)

李琼(1979-),女,湖北武汉人,讲师,博士。

G416

A

1008-8520(2015)06-0091-05

猜你喜欢
隐性道德政治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