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2015-03-26 16:32沈桂萍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

沈桂萍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北京 海淀 10081)

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沈桂萍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北京 海淀 10081)

抗日战争深化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这种认同既包括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一致性认同,也包括对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权利一律平等的认同。今天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核心是培育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认同。

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

1937―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民族精神的胜利,战争不仅锤炼了中华民族意志,而且大大深化了中华民族内部各成员的命运共同体认同。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才能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各种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安康的局面。

一、中华民族是一个

抗战时期的中华民族意识核心是团结统一。1939年顾颉刚等人提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1]的口号,指出“在中国的版图里只有一个中华民族。在这个民族的种族,他们的利害荣辱是一致的,离之则兼伤,合之则并茂。”在这里,“中华民族是一个”强调的是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具体表现为四个“一”:全体中国人,不管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有何差异,共有一个身份――中国人;共有一个家园――中国,共有一个目标――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共有一个敌人――日本帝国主义。这“四个一”的核心是团结统一。即中华民族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守土抗战,保家卫国,这是一种强烈的救亡图存意识。

在团结统一意识引领下全体中华儿女不分党派、阶级阶层、民族宗教、海内海外,华侨华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全力抗战。无论在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抗日官兵浴血奋战,英勇杀敌,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后方的工人、农民加紧生产、运送各种抗日物质支援前线;知识分子和青年爱国学生以笔代枪,或投笔从戎投入抗战;海外华侨组织了各种救亡组织,先后有4万多华侨青年,回国奔赴抗日战场。为了对付共同敌人,国民党被迫放下“剿共”,与共产党人携手抗敌。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承认了共产党和边区政府的合法存在。至此,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抗日战争为少数民族参与国家的政治军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著名的东北抗日联军,有很多少数民族指战员,如白族周保中和满族赵尚志等。河北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在与日本侵略者奋战中战果累累。台湾的高山族人民组织了抗日义勇军。全国其他少数民族也都组织了抗日游击队,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颂歌。总之,在生死存亡之际,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意识空前觉醒,同仇敌忾,抵御外辱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共识。毛泽东指出:“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2]

二、中华民族内部成员是多元的

历史上的中华,曾主要指中原民族,特别是汉族[3]。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抗日战争之前中国内地与边疆、中原民族与边疆民族之间存在较大的社会区隔,各地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严重不足,中华民族内部成员联系弱,社会整体一体化程度较低。抗战以前,国人对于少数民族的地位和作用不甚了了。国民党政府虽然口头上也讲民族平等,但连国内有多少民族也弄不清楚。蒋介石只承认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其他的一律视为宗族[4]。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全面抗战的需要,亟需组织全国各地人力物力投入抗日前线,因此,全国各地区交通通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各地物质、人员交流大大推进,中华民族内部成员的交流互动频繁,共同抵御外敌入侵的过程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内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深化了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程度。特别是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之后,边疆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作用就愈加重要。抗战物资取自于民族地区,抗击侵略更离不开少数民族。例如,1941年,日军自缅甸侵入云南,妄图从东西两面夹击重庆。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而当地的傣、佤、景颇等少数民族却奋起拦击,英勇抵抗。三年苦战,终于迫使日寇无功而返,撤回缅甸。

在中华民族内部成员共同抵御外敌的团结合作中,不同民族加深了对彼此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的认识、了解和尊重,也加深了对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认同。边疆民族志工作的开展正是始于这一时期,1939年费孝通等民族学家在对中国各地民族志进行广泛调研基础上,提出了中华民族内部由多个民族构成的论断[5],这里,“中华民族有多个,”强调在国家层面的中华民族意识之下,还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对各自民族文化的认同,强调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各民族成员一律平等,强调尊重和保护中华民族内部不同民族成员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对中华民族整体团结统一的重要性。这种认识也表明,在当时中国,社会各个层面虽然对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成员的状况不甚明了,但对“各民族成员一律平等”的认同是是普遍的,没有这种普遍认同,就不可能团结当时中国各民族共御外辱。基于这种认同,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广泛开展了民族识别,确立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56个民族成分,在此基础上实施了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这些政策,得到各民族拥护,巩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可以说,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的尊重和保护,对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三、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指的是中华民族内部56个民族对共同历史记忆和共同历史命运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认同,即各民族成员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一体性认同,是全体中国人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认同。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以“中国本部”和“边疆民族”之名分化中华民族,为此,敌人精心培植一些分裂势力,苦心经营一系列分裂活动。他们假借“民族自决”在东北硬制造出一个伪满洲国,继而策动内蒙独立、华北分治等一系列分裂活动[6]。面对敌人猖狂的分裂活动,面对中华民族统一与分裂的生死存亡考验,中华民族内部成员第一次全面的、深刻地觉悟到个体民族生存发展与中华民族整体存亡的密不可分,体察到不同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我”、“生死与共,命运攸关”的血肉联系,认识到携手并肩、共同对外的意义。在这种意识引领下,各民族坚决有力地抵制住日本帝国主义的分裂活动。事实教育了汉族人民:国家的统一和强盛,离不开少数民族,事实同样也教育了少数民族:维护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统一的国家。抗日战争打破了沿袭数千年的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孕育了全新的中华各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这种命运共同体认同挽救了国家,挽救了中华民族。这场战争,考验了中华民族的各个成员,说明当中华民族面临危难关头,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不分党派、阶级,也不分民族、海内海外,是能够团结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共同对付民族敌人。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得前所未有的增强,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血肉相依关系得到前所未有的巩固和发展。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胜利,是民族气节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说明,一个民族地域可以被侵占,生灵可以被涂炭,但只要民族精神不死,意志不灭,这个民族就永远不可征服。

抗战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得到理性升华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民族觉醒。这一方面表现为对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成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的理性认同;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对中华民族争取独立与解放基本手段和根本方法的理性思索。普遍的民众抗日救亡活动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即抗战不是一党一派的事情,也不是政府的事情,而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只有整个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形成全民族的抗战,才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唯一保证;抗战和国家民主紧密相关,国家民主化是抗战基础,只有实行彻底的民主,才有全民的抗日。在抗日救亡过程中,国共两党都试图用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去唤起民众,引导民众的抗日情绪和国家建设的政治方向相结合并趋于一致。但是,国民党关于“抗战建国”的主张在吸引民众,并把它纳入国家统一的过程中没有取得明显的结果。而中共关于“抗日救国”的主张将广大民众动员和组织起来,在实现人民统一的过程中使之具体化,最后取得了胜利,并为战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积极培育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华民族气节的弘扬,使中华民族表现了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显示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凝聚力。今天,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需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筑牢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了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时代任务。

当代,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前提下,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互相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通过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是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多元”表现在各民族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一体”表现在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逐步交融、整合形成中华文化共性。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把汉族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贡献是错误的,把少数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也是错误的。中华文化应该包括三部分:第一,从各民族传统文化中凝练出的价值共识,这是中华文化内核,在当代表现为团结统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等,其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凝练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领、统摄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第二,文化载体――汉语文作为中华民族通用语言文字已经客观上成为连接全体中华民族成员的纽带。第三,丰富多彩的地域和表层文化形式交融与共享,诸如各地区、各民族节庆、婚俗、礼仪文化习俗等交融与共享。

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体,也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交融的共同体,将56个民族个体或文化内容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抽离,中华民族概念只能是空洞的政治口号,不具有凝聚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是培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意识,目的是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建构共享的历史文化记忆和共享的现实文化形式,从中凝练出全体社会成员一体遵循的价值共识,为全体社会成员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打下文化和心理基础。

这里,作为文化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普适性,普世文化需要建构,各民族和地区的多元文化形式需要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需要扬弃,如此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就会在各民族之间,架起相互学习、沟通、理解的桥梁,构筑起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显示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1]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益世报[N].1939 -2 -29.

[2]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

[3]百度百科词条:“中华民族”[OL].http://baike. baidu.com.

[4]吴启讷.中华民族宗族论与中华民国的边疆自治实践[J].领导者.

[5]费孝通.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益世报[N].1939 -5 -1.

[6]曾景忠:近代日本分裂中国的谋略活动初探[J].广西社会科学,1993,(5).

(责任编辑:谢建美)

D633

A

1009 -2293(2015)03 -0085 -03

沈桂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民族与宗教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甘肃基地研究员。

【DOI】10.3969/j.issn.1009 -2293.2015.03.026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命运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