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评价调查与思考

2015-03-26 06:55肖慧欣王卫平柯采茶沈文萍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教学效果

肖慧欣,王卫平,柯采茶,沈文萍

(福建医科大学,福建 福州350004 1.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2.人文学院)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是引导、启发大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分析和洞察国内外形势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提高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1]。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养及判别和应对外界环境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途径[2]。《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既会影响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也关系到该门课程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与严密性。教学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教学信息,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评价客体的价值作出判断的一种活动[3]。作为教学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开展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笔者以福建某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评价调查为实证研究,以期发现和诊断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今后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一、医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评价情况

笔者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已修过和正在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生中随机抽取289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医学生的一般情况调查量表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评价调查表。一般情况调查量表内容包括:性别、生源地、政治面貌、年级等;《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评价调查表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3部分内容。

教学评价的内容涉及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师的授课质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智能、品德发展等各个领域[4]。《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评价设计分为:教学设计(30分)、教学实施(45分)、教学效果(25分)3个一级指标。其中教学设计共分教学目标(6分)、教学理念(9分)、教学内容(15分)等3个二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下共有9个三级指标;教学实施共分教学过程(15分)、教学方法(15分)、教师素质(15分)等3个二指标,3个二级指标下分别对应5个三级指标;教学效果共分学习效果(13分)、目标达成(12分)等2个二级指标,这2个二级指标下共有7个三级指标。31个三级指标总分为100分,由学生在每个三级指标对应的分值上打分,所得分数相加即为该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评价分。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00份,收回296份,其中,有效问卷289份,有效率为96.3%。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通过双人录入数据。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一)教学评价总分比较

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评价总体得分属于中等(74.526±13.358)。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评价总体得分比较发现,不同性别和生源地的学生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政治面貌和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两两比较发现,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学生与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在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总体评价上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评价总分比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高。

表1 不同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评价总分比较结果 (n=289)

(二)教学设计评价结果比较

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设计评价总体得分属于中等(21.775±4.496)。通过比较发现,不同性别、生源地和政治面貌的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设计评价得分比较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发现,三年级的学生与一二年级的学生在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设计评价得分的比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年级的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设计评价分比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低。这可能跟该校在《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安排方面的原因有关。即未能按照不同的年级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突出形势与政策知识结构的层次化,高年级学生思想上已经比较成熟,与社会实际接触的也比较多,同时也将面对实习、就业等现实问题,更加需要有相应的形势与政策引导和帮助。而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帮助和支持,一味地按照“大锅炒菜式”教学,不去按照教学对象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则很容易导致高年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的反感。

(三)教学实施评价结果比较

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实施评价总体得分属于中等偏弱(35.529±5.874)。通过比较发现,不同性别、生源地、政治面貌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实施评价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四)教学效果评价结果比较

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总体得分属于中等(17.222±4.485)。通过比较发现,不同生源地和年级的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得分比较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性别、政治面貌的学生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发现,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学生与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在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比较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分比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高。其原因可能跟这部分学生想提升自身政治面貌有关,即欲通过加强对政治理论方面的学习,提高思想觉悟以早日加入共青团或中国共产党。因此,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课堂内外均更认真、主动地学习,对老师的教学内容认真接受,由此也给其带来了更多的启发,因而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评价分也比较高。

表2 不同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设计评价结果比较 (n=289)

表3 不同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实施评价结果比较 (n=289)

男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分比女生高。其原因可能跟男生对时事政治更感兴趣、对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意义认识更深入有关。男生在课堂内外会比较主动去了解和探讨国内外的形势与社会热点问题,并通过课程学习获得满足感或愉悦感,从而对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分比较高。这与罗坤瑾的研究结果一致,即男性比女性更加关注时政,女性更倾向于从众[5]。然而,周幼萍对浙江省某重点师范大学的1 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却发现,虽然男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认识方面显著高于女生,但在课程教学评价方面却显著低于女生[6]。其原因在于女生在教学方面的要求低于男生,而男生对教学实用性、创新性要求更高,因而表现出对教学现状的不满,这与本研究的结果相反。

二、影响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评价的相关因素

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评价总分作为因变量,性别(X1)、年级(X2)、生源地(X3)、政治面貌(X4)、课程重要性认识(X5)、教学内容的趣味性(X6)、课堂专注度(X7)、课堂旷课情况(X8)、主动学习情况(X9)等因素作为自变量,选入变量与剔除变量的标准采用系统默认的检验水准,进入水准α=0.05,β=0.10。

结果显示,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评价情况与其政治面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课堂专注度、课堂旷课情况、主动学习情况的回归方程成立(F=11.688,P<0.001)。同时,选入的教学内容趣味性(t=-3.312,P=0.001)、主动学习情况(t=3.438,P=0.001)、政治面貌(t=3.458,P=0.001)、课堂旷课情况(t=-2.433,P=0.016)、课堂专注度(t=-2.008,P=0.046)等变量均有统计学意义,主动学习情况对学生评价《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情况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政治面貌、课堂旷课情况、课堂专注度。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评价与政治面貌(X4)、教学内容的趣味性(X6)、课堂专注度(X7)、课堂旷课情况(X8)、主动学习情况(X9)的回归方程为:

表4 不同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结果比较 (n=289)

从该方程中可以看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课堂旷课情况、课堂专注度与教学评价总分呈负相关,即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越高、课堂旷课越多、课堂专注度越高,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评价总分越低。其原因可能与教师的教学内容有关,即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学理性、思想性,造成课程的“空心化”、“虚无化”,静下心后学生会发现其实并未学到真正的内容。特别是课堂上越专注的学生,越能体会课堂上能否有收获,越能清晰的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作出理性地评判。同理,如果教学内容过于呆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也会影响其听课的积极性,甚至于旷课。旷课越多的学生,则越难对该门课程的教学作出好的评价。主动学习情况、政治面貌与教学评价总分呈正相关,即学生越主动学习形势与政策相关知识,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评价总分也越高;越需要提升政治面貌的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评价总分也越高。其原因可能为,比较主动学习的和需要提升政治面貌的学生会在课堂内外与老师探讨形势与政策相关问题,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老师的人格魅力、知识储备等,交流的越多,越能给其带来好的印象,因而对教师的评价也比较高。

表5 影响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评价的各因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三、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

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情况总体评价中等,这与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7-8]。此次调查还发现,不同政治面貌、性别和年级的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生本身的学习方式等均会影响其对该课程的评价。今后,高等医学院校在《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这些特点,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一)丰富教学内容,坚持学理性与生动性相结合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每学期均会发布《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作为全国各高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的参照。这就要求各高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相应的专题,并对专题进行深入地解读、分析、研讨,最终形成有自身特色、可接受且易接受的教学内容,然后才能将其与学生分享。对于高等医学院校而言,在选择《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时,则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适合医学生特点的内容以贴近医学生现实的重大问题为载体,用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阐释当代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周围世界的社会问题,还有显现在医学生身上的职业选择、自我发展等重大问题,使之觉得教学内容对自己有帮助。比如,结合当前热点问题,设置“中国梦”系列专题教学内容,在这个专题下设置“美丽中国之生态环境篇”“美丽中国之经济形势篇”“美丽中国之社会生活篇”“美丽中国之医疗改革篇”等等,围绕这些子专题,全面介绍中国各方面的形势与政策,通过具有深刻学术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医学生学会用《形势与政策》的理论来思考未来、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理性的形势观,学会根据形势和政策的变化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简言之,就是在选择《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时,应坚持学理性与生动性相结合,而非为了迎合或吸引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兴趣,一味地追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生动性。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这一群体已经有自己的思想和一定的辨识能力,所以单纯依靠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已经无法真正使其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倾心。因此,今后应加强《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的学理性,借助于学理性,把蕴含在理论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加以挖掘和提升,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9]。同时,使学生经过《形势与政策》理论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理性的大局观和高远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最终,使学生置身于《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二)完善教学编排,坚持科学性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高等教育学》明确指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首先应该把自己的教学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所谓教学的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应反映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思想[10],并且是真实、准确、可靠的以及符合教学规律的。科学性的原则要求教师在“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编排,即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灌输不同的教学思想;同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避免“一刀切”的教学编排和设计。比如,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着重进行世情、国情、省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抓住低年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问题,结合团日活动、志愿者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用适合这个群体的教学话语,与其分享发生在周边的形势与政策内容,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识并掌握对该课程的学习方法。针对高年级的学生,着重进行与其职业选择、未来人生发展有关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专题研讨和社会实践、专业见习等形式,增强其对未来职业的认识和树立正确的形势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社会的自觉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形势与政策》是一门层次高、跨度大、领域宽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这些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别于其他课程。因此,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增强其教学实效性的客观要求。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专题研讨与设立兴趣小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如,利用男生对时事比较感兴趣的特点,成立时事学习兴趣小组,让男生带动女生一起学习形势与政策知识,在相互学习和探讨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兴趣。成立学习互助小组,让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共青团员的学生与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学生一起参与,利用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学生对形势与政策主动学习的劲头,感染其他学生,带动不同的学生共同学习形势与政策知识,同时也让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的学生能帮助普通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对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认识,提升其政治修养。

作为教师,应积极搭建教学互动平台,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即在教学中通过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11]。除了在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外,还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中心,通过在平台上发布相关讨论话题,让学生与教师在课堂外也能有效互动,真正达到“虚”与“实”相结合的全息互动状态。这样既增进了师生间的互动与了解,又将进一步加强学生主动学习形势与政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

[1]张 晓.“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应抓好的三个过程[J].中国高教研究,2008(8):88-89.

[2]肖慧欣,王卫平,黄炳强,等.医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态度调查与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41-46.

[3]周永凯,田红艳,王文博.现代大学教学评价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2-3.

[4]朱小蔓.中国教师新百科[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516-517.

[5]罗坤瑾.网络使用与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实证研究——以贵州六所高校为调研对象[J].新闻界,2012(13):41-45.

[6]周幼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7]曾秀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喜与忧——广东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2008(5):47-50.

[8]严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与对策——基于浙江8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的实证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2011(4):31-34.

[9]余玉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31-54.

[10]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29-233.

[11]文丰安,魏 航.互动式教学法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11(11):46-47.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教学效果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论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新形势及其立法需求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年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