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策略研究*

2015-03-27 06:13赵增锋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5年1期
关键词:能源经济发展

■白 璐 赵增锋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能源问题、全球气候变化与经济增长模式三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随着世界各国对三者之间矛盾性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应运而生。英国、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为其他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近年来,我国作为世界上碳排放量大国之一,国际社会上对我国应尽环境保护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加快我国低碳经济转型,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是我国应对国际压力,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虽然《京都议定书》规定,发展中国家暂时不承担减排责任,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在节能减排、遏制气候变暖方面做出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我国先后颁布了三大促进节能减排的纲领性文件,即《国家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及《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这三大纲领性文件针对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应对气候变化、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可行性措施,大大推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虽然我国低碳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发展水平总体偏低,主要是受到能源禀赋、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碳技术水平落后、缺乏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低碳意识薄弱等方面的制约。

(一)“多煤、少气、缺油”的资源禀赋,能源结构不合理

“多煤、少气、缺油”6个字形象地概括出了我国能源分布情况,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高碳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我国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一大制约因素。在我国,火力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火力发电过程中必然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直接对环境造成重大威胁。资料显示,每燃烧一吨煤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高达4吨,比每吨石油和天然气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多35%和75%。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二氧化碳排放的危害,我国已经在积极优化能源结构,但煤炭占据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主体的格局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煤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是主要能源,这就意味着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会非常明显。

(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加剧了我国低碳经济转型的困难

我国现在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比重,支撑国民经济的又都是高耗能产业部门,要在短期内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存在较大的难度。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落后又加重了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据资料显示,2005年,钢铁、水泥、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就已达到整个工业能源消费的64.4%,而在工业内部结构中,又存在高耗能行业发展过热的现象,导致我国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提出了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但全国完成该指标的省市自治区屈指可数。此外,我国处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扮演着“世界加工厂”的角色。如何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工业技术水平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对的重大挑战。

(三)低碳技术水平落后,科研主动性有待提高

从欧美国家成功的经验来看,想完成低碳经济的成功转型,关键是新能源的开发和提高能源利用率,而这二者的实现都依赖于技术创新。低碳技术除了涉及电力、交通、化工、建筑等传统部门,还涉及新能源、清洁煤、可再生能源等新兴部门,研发低碳技术,提高低碳技术水平是我国低碳经济转型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发展先进的节能技术,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目前,我国整体技术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且科技研发基金大多是政府投入或国外发达国家项目支持,注重短期效益,缺乏长远目标,再加之,对企业自身科技研发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政策力度不够,导致企业科技研发主动性不高,这些都是我国低碳经济转型道路上的阻碍。

(四)缺乏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

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参与该协议的发达国家有一定数量的温室气体排放限额,即“温室气体排放权”。由于这种排放权具有一定稀缺性,又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换,所以具有一定市场价值。我国政府在正式签署《京都议定书》后,正式启动了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2005年10月12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联合修订施行《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了对CDM 项目的有效管理。内蒙古辉腾锡勒风电项目是我国第一个CDM项目,此后碳排放权便在国内正式诞生。按照相关规定,发展中国家只能通过一些中间机构,如国际碳基金和公司的参与才能进入国际碳交易市场,并且定价权掌握在别人的手中,导致我国虽然拥有庞大的碳排放市场,但碳排放交易价格处于较低的价位。因此,建立拥有定价权的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迫在眉睫。

(五)铺张浪费现象较严重,全民低碳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越,但随之而来的也有一些铺张浪费现象,如饮食浪费、水资源浪费、电力资源浪费、纸张浪费、燃油浪费等。我国的资源探明总量虽然处于世界前列,但我国人口基数大,每个人拥有的资源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大家都不注重节约,那么必然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加快损耗,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中,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是城市交通工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越来越多,一方面造成了城市交通拥挤,另一方面造成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给城市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农村,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焚烧农作物秸秆、燃煤取暖的现象,总体来看,全民低碳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策略

(一)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

目前,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高达92.7%,其中高碳排放的煤炭占了68.7%,石油占21.2%。高能耗的能源消费结构,加上节能技术水平低下,能源管理机制存在漏洞,导致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普遍偏低。一方面,我们要积极研发和利用节能技术、低碳技术,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实现化石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同时要加强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质能、核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构建低碳经济提供基础保障。

(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目前我国三大产业之间第二产业占绝对比重,且比重还在不断增加,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过低。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产业迫在眉睫。但是,我国因为正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的现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改变,调整产业结构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结合国情,分阶段、有序的、有目标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虽然没有哪一个国家直接跳过了高能耗、高排放的“高碳经济”时期,而直接进入“低碳经济”。但是我们也要吸取发达国家的教训,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交换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现阶段,避免后工业时期带来的高能耗,高碳排放等问题,低碳产业的发展无疑不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三)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提高低碳技术核心竞争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目前我国虽然出台了一些低碳技术研发的优惠政策,但总体上来看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其次,由于研发低碳技术的成本较高,短期内无法实现预期收益,低碳技术的研发资金主要是政府拨款,企业缺乏进行低碳技术研发的主动性,我国要进一步出台和完善鼓励、支持企业进行低碳技术研发的政策,建立碳基金,为企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提高我国的低碳技术水平的另一途径是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欧关于气候变化的共同宣言》等公约,都是建立在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合作的基础上的,我国应积极加强与别国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但实践证明,“金钱买不来核心技术”,想要提高我国的低碳技术水平,最主要的还是建立自己的低碳技术研发体系,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掌握核心科技。当前我国应主要集中研发节能技术、清洁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获与封存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新技术的研发,加快低碳技术的转化,逐渐形成高效能、低碳排放的低碳经济体系。

(四)建立和完善碳交易市场

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不仅催生了低碳经济的理念,还进一步催生了国际“碳交易”市场。它把温室气体排放具体归结为二氧化碳的排放,此外还设立了排放交易、联合旅行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3种借助市场运行的遵约机制。它把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在碳排放市场上进行交易,这无疑不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目前为止,碳交易运行机制有以下两种:基于配额的交易和基于项目的交易。

目前,我国正按照“十二五”规划探索推进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建设,7个试点工作已经启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已进入操作阶段,各地都在制定交易的管理办法,确定交易的范围,开展登记注册系统和交易平台的建设。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开展试点工作的地区要结合自身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目标和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目标,科学的设定碳排放总量,合理的确定配额。我国要进一步完善碳交易市场,同时建立一套与该市场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和运行机制,为碳交易市场的有效运行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五)提高国民的低碳意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消费欲望也进一步膨胀。消费刺激生产,但不合理的消费模式会对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我国面临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的问题,在工业化阶段,资源的匮乏更需要我们厉行节约,合理消费。同时,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宣传低碳知识,让低碳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要加大节能环保的宣传力度,鼓励国民选择低碳生活方式,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鼓励人们使用自行车、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不必要的出行;鼓励剩饭剩菜打包,加强对政府部门公款吃喝现象的监督与管理等。

参考资料

1.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3):23-27.

2.刘美平.我国应对气候变暖的低碳策略[J].社会科学研究,2010,(9):7-10.

3.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10):87-92.

4.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84-87.

5.谢军安,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1-7.

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8):13-15.

7.金乐琴.中国如何理智应对低碳经济的潮流[J].经济学家,2009,(3):100-101.

8.张鹏飞.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J].科学与管理,2009,(5):17-19.

9.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53-160.

10.郑永红,梁星.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J].环境经济,2009,(11):23-26.

猜你喜欢
能源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