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心灵的家园
———《春酒》课堂实录及评析

2015-03-27 15:19执教者哈尔滨市阿城区第三中学评析者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张春晖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春酒家园母亲

◎执教者:哈尔滨市阿城区第三中学 魏 波◎评析者: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张春晖

追寻心灵的家园
———《春酒》课堂实录及评析

◎执教者:哈尔滨市阿城区第三中学 魏 波
◎评析者: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张春晖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背景简介】

琦君的散文,言简义丰,看似平淡的细节描写,仔细揣摩后却会让人拍手称妙,所以,教学《春酒》这一课,我希望以阅读为手段,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历,感知人物形象,感受品读的妙趣,这对于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甚至指导学生写作都是有益的。此外,文章中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浓浓的真情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心灵洗礼。

【教学过程】

师:请一位同学读这段文字。(PPT:“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琦君)。这位同学读得很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琦君写的散文《春酒》。同学们对琦君有一点了解吗?(投影展现问题:琦君家园何处?)

生:浙江温州永嘉县。

师:还有其他答案吗?

生:后来去了台湾,又旅居美国。

师:还有吗?换一种思维想一下,想想我们刚才读过的这段话。

生:她的家园在心里。师:你为什么这样说?

生:因为他说心中有一个根,这个根就是家园。

师:说得太好了。其实琦君是一个无数次在笔墨之间寻觅着归乡之路的女子。(PPT:琦君家园。)家园中最主要的一个人物是谁?

生:母亲。

师:在琦君的作品里,“母亲”占了很大的份量,那“母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课文中有一句话点明了母亲为人处世的准则,大家能不能找出来?

生:第8段最后一句“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师:很棒,你怎么想到是这句话的?

生:因为她这么说,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尺度在其中的。

师:尺度,我们一起读一下。(生齐读。)抓住哪两个词?

生:分寸、留神。

师:这里的分寸指的是什么?说明她为人处世怎样?

生:做什么事都有一个尺度。

生:做事严谨。

师:大家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例子来讲讲非常有分寸的母亲?

生:第2自然段“但是你呀,只能舔一指甲缝”。

师:很好,能把整句话读一下吗?(生读。)你为什么觉得她有分寸?

生: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的,如果流鼻血的话,她母亲会心疼的。

师:能不能这样说:“你只能吃一点点。”这和舔一指甲缝有区别吗?

生:有区别。指甲缝规定了一点点的范围。

师:范围规定得非常有分寸,如果只一点点,对小孩子来说不够形象。这句话的前面好像还有一句话,也可以看出母亲的一点品性。你把整句话连起来读一下吧。

生:“‘明目、补气、健脾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师:这句话的语气与后面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前面很得意的语气。

师:针对谁来讲的?

生:对大家说的。

师:那意思是说,跟其他人说你们少喝点吗?

生:意思是叫大家多喝点。

师:多喝点。母亲是不是很聪明呀?什么叫得体,什么叫分寸,针对不同的对象得说不一样的话。还有吗?

生:第4段第一句“我喝完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说明母亲非常关心我,也体现了母亲对我管教得十分严。

师:母亲很严,你认为严厉的一般表达方式是什么?如果母亲对你严,不让你喝酒,会用什么样的方式?

生:教训。

师:怎么教训?

生:会说不要喝那么多酒,小孩子喝一点点就够了。

师:你的语气是有点严厉啊,但这位母亲是怎么处理的呢?她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她对女儿的担心?

生:闻嘴巴。

师:想想看,母亲凑近脸庞闻一闻你的嘴巴,是什么感觉?

生:亲密、亲近。

师:这是很好的感觉。在这么好的感觉下小孩还会喝酒吗?她用很亲密的动作表达出心理要求,小孩子肯定不会做得很过分,真是聪明的母亲。还有吗?

生:第8段“但她还是一样一样地告诉别人”,别人问她要多少,她自己说是没份量,没定规的。但还是一样一样地告诉别人。

师:不是说我也没有一定份量,她为什么这样讲?

生:她为人比较朴实,还是告诉他们自己放了多少。

师:她为什么要这样做?读课文一定要设身处地,把自己放到那个语境之中,如果你这样问人家,你希望什么?

生:希望别人告诉我。

师:越详细越好。她母亲体会到了,所以她一样一样地告诉。可是我觉得很奇怪,她为什么说“大约”和“差不多”就行了,我也没什么份量?

生:应该是比较谦虚吧。

师:你太聪明了。是呀,她怎么能说“我很厉害,我酿的春酒天下第一,我来告诉你”。这样听的人舒服吗?

生:不舒服。

师:所以她说没什么数,然后一样一样地告诉人家。这就叫语气上有分寸,情感表达上有分寸,不知她的表情有没有分寸?凡是母亲出现的几个场面都用了什么神态?

生:笑眯眯地、高兴地、得意地。

师:当然偶尔要得意一下,因为大家都希望喝她的春酒。这就是分寸。但是文章中有两句话我读来有点疑惑,一句话是母亲是从不上柜的,还有一句是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为什么,这么好喝的酒不喝一点儿?这么热闹的酒席不去吃一点儿?

生:母亲总是勤劳地为别人服务。

师:那不是活得太累?有其他的理解吗?

生:因为母亲要招待客人,自己不能喝醉了,是女主人。

师:她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太太,这是她的身份,还有呢?滴酒不沾唇呢?她可以喝一点呀?

生:她把别人的开心当作自己的开心。

师:我觉得你总是从高尚的角度考虑问题,很棒。这时我给大家介绍一点儿琦君母亲的一些资料。她的母亲是大家闺秀,父亲是北洋时期浙一师师长,是军阀地主。他们的婚事属亲上加亲。刚结婚时,过了一段快乐的新婚生活,后来由于其父长年在外,娶了一位姨太太,从此,琦君母亲在家里的地位就显得尴尬无奈。一方面,她的情感被丈夫抛弃,有委屈、痛苦;另一方面在家乡要做一个好母亲,好太太,也要在乡民面前树立起其家族的名望。这是她的身份,她的地位,她的性格,她的善良,她的聪慧所决定的。再看一份资料。

(PPT:琦君的母亲绣两朵梅花,对琦君说:“这双拖鞋要寄去给你爸爸穿,还要再绣一双……”琦君抢着说她要。妈妈瞪她一眼:“小孩子穿什么绣花拖鞋?”接着低声说:“是绣给你那如花似玉的二妈穿的。”琦君不平,问为什么。“你不懂!”妈妈叹口气说:“我如果只绣一双,你爸爸一定会给你二妈穿的,自己反而不穿。倒不如我索性绣两双,让他们成双成对吧!”爱,原来可以如此豁达。)

师:这是一份怎样的爱,我从你们的眼睛里分明看

到了一份感动,我们一起把最后这句话读一遍。

生:爱,原来可以如此豁达。

师:在这样一份爱的陪伴下,这样的母亲会养出怎样的女儿来呢?用两个字表达一下。

生:活泼、开心。

师:读她的文章,我们一定要去琢磨她的文字。她的文字清新素雅,如行云流水一样。特别是其细节描写让人过目不忘。老师教给大家一种读书的方法,叫注读课文。注读课文这种方法并不是老师创造的,我这里给大家一个示范。(出示投影)你们怎么点评这句话呢?

(示例:“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靠、点、舔”这些都是小孩子特有的动作,寥寥几笔,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立刻在纸上活动起来。语言虽然质朴简练,但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在故乡,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

师:试着给课文中描写“我”的精彩之处作批注,加评点。不必像老师一样面面俱到。(生注读。)选哪一句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出你的批注。

生:我选的是“其实……偷偷把杯子里,好几回……八宝酒了”,这段细节描写突出了孩子特有的调皮,古怪精灵,一个“偷偷”给人一种小孩特有的调皮可爱之感。

师:不错,还有吗?

生:第3段,“我……走来走去……酒全洒在……上了”,“我”的动作,“我”不舍得喝这又香又甜的八宝酒,也表现出了这个小女孩的天真烂漫,“我”摔了一跤,却仍把杯子捏在手里,更可以看出作者对春酒的喜爱。

师:点评很仔细。这个地方有同学补充吗?

生:通过“端着”“闻着”“走来走去”就是没有喝,写出作者对母亲酿的八宝酒的喜爱。不舍得喝,“走来走去”是因为舍不得喝,妈妈就给了我这么一点点,我拿着走来走去,“闻来闻去”间接写出对母亲的爱。

师:很好。我觉得你比刚才同学分析得还要深刻,她已经够深刻了,你读出了文字所没有的味道。他就读出了这种味道,读书就要这样去读。点评得太棒了,后面好像有个字“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哪”,这里有个副词“也”有没有同学点评这个“也”字?没有的话现在大家看看这个“也”字说明了什么?她以什么自居?

生:酒仙。

师:好可爱的小姑娘,她居然说自己可以和酒仙李白来比。她在文学上的造诣也是很高的。

生:“我是母亲的代表……面包似的……回家”,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蜜蜂似地写出我当时非常喜欢喝春酒,对春酒充满期望,跟蜜蜂似地写出我吃得很多,嘴很馋。让人联想到“我”当时的样子,体现了一个小女孩的可爱。

师:不仅有点评,还有联想和想象,太厉害了。不过我要追问一下,把如花似玉的小姑娘比喻成蜜蜂似的,为什么不写像只小蝴蝶而说像小蜜蜂?

生:因为蜜蜂肚子是鼓鼓的。

师:从形状上像,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因为蜜蜂吃的是蜜很甜的,“我”吃的是春酒,“我”很爱春酒,就像蜜蜂吃的甜蜜。

师:很好,形状上像,味道上像,还有什么地方像?

生:她后面说捧一大包回家,蜜蜂很勤劳,经常采很多的蜜回来,把自己比成蜜蜂捧很多回来。

师:她这种行为能理解为勤劳吗?

生:活泼吧。

师:或更准确一点,想一想是什么,不要对琦君这么客气。

生:贪吃。

师:看看,真实的就是好的。这么贪吃的小姑娘像小蜜蜂一样的,还有“家家户户轮流着喝”这像不像小蜜蜂?不仅形状像,味道像,行为也像,这个比喻太好了。这个家除了有一位慈爱温柔的母亲,调皮可爱的女儿,还有其他人吗?

生:有,阿标叔。

师:阿标叔是佣人呀!你觉得也是他家人,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

师:巴结讨好主人。

生:这里不是讨好的意思,这里指做事勤快。

师:他是表现给女主人看的,还是发自内心的?(是发自内心的)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擦得亮晶晶的……点燃了”,三个“呼”……

师:可以看出女主人对他好不好?

生:很好。

师:好得把他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了。因为女主人对他们亲如一家,琦君在另外一篇文章叫《阿伦婆》的长篇小说讲了其母亲对待佣人非常好。你觉得这个家园还有其他人吗?

生:还有会首。因为每次喝会酒时,我都坐在会首的旁边。

师:就会首一个?因为共有12个。其他几个不是,因为他们不坐在琦君旁边?

生:是。

师:大家同意吗?

生:不同意。因为会首是偶尔到他家来喝会酒,不是经常吃她们家的酒,所以是客人。

师:是家人还是客人?

生:客人。

师:都认为是客人?

生:我认为是家人,小时候我在农村里生活过。村里每户人家都相互帮助,跟家一样的,所以我觉得都是家人。

师:互相帮助,很亲热,就是家人,不是有父母的家

才是家,只要大家亲热地在一起就是家。我们可以再关注一下会首,这是什么会?

生:酬谢会。

师:为什么要酬谢?村子里有人急需用钱时,12个人凑足渡过难关后再还,这样的会具有浓厚的什么色彩?

生:有地方、感情、民俗色彩。

师:像不像一家人?我们再来看看吃会酒的情形。喝会酒怎么喝?

生:划拳、吆喝、格外兴高采烈。

师:这些只有在什么地方才有?

生:家里。

师:太好了,现在承认这个家园除了两个主人外,还有一大群热情、淳朴的乡亲。建议大家有感情地读读这几句话。(生齐读。)好,这个家族有什么氛围?

生:热闹非凡。

师:同学们,温柔、善良的“母亲”远离了琦君,而无拘无束的童年也一去不复返,淳朴、善良、热情的乡邻们已经隔山隔水。此时的琦君会发出怎样的感慨?

生:“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生齐读。)

师:琦君是一个无数次在笔墨之间寻找回家路的女子,我们应该从她的文章里去找。(生读以下内容。)

1.在上海求学时,母亲来信说她患了风湿病,手膀抬不起来,连最简单的缧丝髻儿都盘不成样,只好把稀稀疏疏的几根短发剪去了。我捧着信,坐在寄宿舍窗口凄淡的月光里,寂寞地掉着眼泪。深秋的夜风吹来,我有点冷,披上母亲为我织的软软的毛衣,浑身又暖和起来。——《髻》

2.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日里想,梦里思,”昨夜梦魂又飞归故里,躺在双亲的墓园中,拥吻着绿茵覆盖的芬芳泥土,望着悠悠出岫的白云。——《乡思》

3.隔一条海峡梦回童年旧事,竭毕生心力写尽故园深情——2006年6月7日90岁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

师:老师相信,天堂里的琦君一定可以牵着母亲的手,沿着青石板路,回到她一生都魂牵梦萦的故乡。是目标具体而集中,将文中隐藏各处的诸多“散点”,通过一条主线穿连起来,形成了思想的一个主轴,实现了对文本的完整解读。老师没有放任学生“泛读”“自己喜欢的句子”,避免了让学生简单地呈现所谓的感悟,而是在一个“人、情、味”的框架内让学生自读、寻找、领悟,唤起学生经验,真正引起共鸣。老师没有回避文本中人物的历史局限,通过知识性、背景性材料介绍,让学生在历史的语境里体会理解人物,人物的人格内涵反而更加丰实,作者的情感反而有了“根”,学生由体认而意会而情发,完成了对文本深刻而透彻的理解。

当然,单单完成由视觉到内心的审美过程还不够,还要有一个学生发现自我的过程,这节课“情感”是做足了,但学生“感悟”到了什么并不明晰。希望在收获“感性的感动”的基础上,也能读出“知性的深度”。

【评析】

●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春酒》是一篇叙事抒情类的散文,一字一句都关乎作者浓浓的真情,体现着作者对生命意义的定向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文本言简义丰,平中见奇,妙趣横生,所以品读细腻的语言,体会与理解作者所要传递的浓浓真情,应该是本文确定的主要教学目标。以此为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魏老师主要选择了两个维度的教学内容:领会和理解作者主观的独特的情感认知;感知个性化的言语形式。具体的是,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把这个家庭的两个主要成员“母亲”和“我”身上所散发出的精神气质和人格品性充分展现出来,创设出浓浓的情感场。文本中作者的真实性情正是作者对过往生活中亲人、邻里、乡俗的无限眷恋以及失去后的无限追念,这也是乡愁文学的思想内核。

●关于对对话教学的理解。对话教学,无论就其内在规定性,还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这节课都较充分地体现了它的应有之义。对话教学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能展开心与心的沟通——相互之间的心灵感应、相互之间的思想碰撞。魏老师在有限的时空内,通过入情入境的过程引导,细腻的情感带动,最大程度地借助“形式”来凝聚“神韵”,最大可能让人物立体而形象,学生的情感与思维得以真实发生与展开,有效地实现了多重对话。语文课堂最重要的是师生一起经历学习的过程,而不在于确切地要达到某个预定的结果,而这个过程是须要忽视目标的,可能也正因为此,才能真正实现“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在细微的各个“散点”驻足而流连忘返,才可能达到无我之境。

●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魏老师没有按照一般套路来处理,而是引导学生沉浸于文本语言,在情节细微处着力,在情感细腻处会意,相对摆脱了教师主导教学、主导文本理解的束缚。本节课最大的亮点

E-mail:lili79928@163.com

❖编辑/李莉

猜你喜欢
春酒家园母亲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寻找失落的家园
美食里深藏着爱与感恩
绿家园
给母亲的信
小小回春酒帮你赚大钱45岁残疾大哥卖回春酒一年赚一套房
《春酒》中的民风民俗
如此铺排意何在——《春酒》教学价值探微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