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学与“桂林文化城”研究
——论“桂学之用”与“新西南剧展”活动

2015-03-27 18:59胡大雷
贺州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文化城桂林老师

胡大雷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桂学与“桂林文化城”研究
——论“桂学之用”与“新西南剧展”活动

胡大雷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桂学”指的是广西地区的学术文化。“桂学”的发展进程上有一个特殊的阶段,即“桂林文化城”阶段。从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开始,到1944年底,大批文化人与文化机构聚集于桂林,桂林为杭战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个时期的“桂学”,也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放射炫目的光芒。对“桂林文化城”的研究,刘泰隆先生对“桂林文化城”时的鲁迅研究做出了总结概括,苏关鑫先生的“欧阳予倩研究”,全国著名,其“桂林文化城”研究,成果卓著。当前,黄伟林教授等“桂学之用”团队,组织大学生重排“桂林文化城”话剧,“新西南剧展”活动的开展,成为“桂学研究”与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典范。

桂学;桂林文化城;鲁迅研究;欧阳予倩研究;新西南剧展

一、国家命运与“桂学”地域文化研究

广西古称“八桂”,一般意义的“桂学”,就是广西地区的学术文化。所谓广西地区的学术文化,则是在对广西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科技、工艺等为研究对象而产生、形成的。所谓“桂学”,是对发生、发展于广西,形成广西特色而且影响波及于国内外的一种学术文化传统的理论概括,它代表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传统与理性精神。

作为地域文化的“桂学”,桂林是主要承载地之一。桂林处于荆楚之地与百越之地的交汇处,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结合部,也是中原文化、儒家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的杂交地;偏于祖国的西南一隅,闻名于世的还是其“甲天下”的山水景物。然而,从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开始,桂林却因特殊的政治、军事、交通条件、文化等原因而成为一座特殊之城。一时间,大量的文化名人和文化机构云集于此,如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柳亚子、徐悲鸿、田汉、艾青、胡愈之、胡风、贺绿汀、范长江、杨朔、秦粳、欧阳予倩、王鲁彦、艾芜、周立波、陶行知、梁漱溟、马君武、沈志远、雷沛鸿、李四光等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及著名学者一千多人先后进入桂林,文人荟萃,群彦毕集,当时旅桂、暂居、长住的文化人达一千多人,全国闻名者达二百多人,大批文化团体相继成立。

文化名人的汇集给这座小城披上了耀目的星辉。这些文化艺术界的精英,利用桂林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桂系军阀的军事控制与蒋介石集团之间的矛盾而形成的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较为自由地活动。据统计,当时在桂林出版发行的书籍和报纸杂志,占全国发行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出版业空前繁盛,文化刊物相竞而出。著名作家的许多重要作品大都是在这里创作成篇的,他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下,积极从事抗战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成果丰硕,业绩辉煌。著名的“桂林文化城”研究者、广西师范大学教授苏关鑫先生指出,“桂林文化城”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革命文化工作者在国统区以自己的鲜血与汗水创作的文化奇迹。

其间,各种文化团体的活动盛况空前,许多重要的剧作也是在这里得以公开发表并首次上演的。1944年2-5月举办的西南五省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更是吸引了南方五省近千名戏剧工作者,演出的剧目126个,不仅将此次文化活动推向高潮,制造了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空前盛举,影响远至海外。

这就是现代文学史的“桂林文化城”阶段。据文学史家的研究,作为严格意义命名的“桂林文化城”,大致可分为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到1941年1月皖南事变;第二阶段从1941年1月皖南事变,到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三阶段从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4年下半年湘桂大撤退。由于每个阶段的国内、国际政治环境,战争局势不同,文化人也有各自独特的境遇、遭际及独特的心态,这种对现实的感受,对聚集于桂林的不同作家、不同文化人影响极大,造就并催生了他们不同于以往的文学思想和艺术风格。

“民族救亡”,这个自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每一个知识分子都关切的问题,也成为大后方文化聚集之城——“桂林文化城”文化宣传的主要特征。民族主义和爱国激情渗透于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和文学创作中,面对国家民族的深重灾难,作家们的创作,既结合了现实的社会文化背景,又融会了个人对社会与民族的思考,这种独特的文人心态,涵盖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社会理想、文学信仰、审美情感和个人情怀[1]1-3。

桂林在抗日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成为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在国家命运的紧急危难时刻,“桂学”也呈现出新的指向、新的内容。在桂林这方土地上诞生的“桂林文化城”的一切成就,也理所当然的是“桂学”学术文化成果,“桂学”因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放射炫目的光芒。地域文化之“桂学”,也起延续国家文脉、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因此,抗日战争时期的“桂学”,其特点自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在“桂学”研究中,“桂林文化城”研究也是走在前列的,刘铁群教授在《桂林文化城散文研究》的后记里说:“桂林文化城研究是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传统科研项目。林焕平教授、林志仪教授、刘泰隆教授、苏关鑫教授、黄绍清教授、雷锐教授、李江教授、黄伟林教授等在桂林文化城抗战文化与文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目前,我是参与这一项目的最年轻的老师。虽然积累不够、经验不足,但我对这一项目的研究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因为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不仅重新认识了抗战时期文学的独特魅力,也重新认识了我已经居住了十年的美丽城市——桂林。”[2]302因此,通过分析“桂林文化城”研究的两位佼佼者,展示桂学研究中“桂林文化城”研究的开创性工作,探讨桂学具有典范意义的研究工作,以及桂学研究工作者所具有的工作态度与人生风度。

二、刘泰隆先生的“桂林文化城”鲁迅研究

刘泰隆先生(1927—2003年),福建武平人。1948年后历任武平县小澜、大坪中心学校教导主任,武平县教育工会秘书,武平第一中学生活指导员,毕业于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1956年研究生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先后为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研究生导师,广西师大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一、二、三、四届理事,中国鲁迅研究学会第二、三、四、五届理事,广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桂林作家协会理事、顾问。

泰隆先生热爱写作,1944年就开始发表作品。抗战时期,全国的鲁迅研究在出现了空前高潮,当时的“桂林文化城”就是这个高潮的中心,“桂林文化城”发表和出版的不少鲁迅研究论著都称得上鲁迅研究的一个历史高峰,泰隆先生的代表作《历史的高峰:桂林文化城的鲁迅研究精华探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泰隆先生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那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是一件很隆重、很光彩的事,但泰隆先生的主要兴趣还是在现代文学的研究上。泰隆先生既以古代文论的理论术语、又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剖析鲁迅作品。例如“趣”与“味”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是属于不同的审美范畴,以这种理论为武器剖析出鲁迅杂文既多趣又多味。就“趣”而言至少包括有理趣、奇趣、情趣、形趣、语趣等等,就“味”而言至少有新味、熟味、辣味、笑味、回味等等,自我感觉这比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分析鲁迅杂文趣味性所获得的认识广博得多。研究鲁迅旧体诗的艺术性,我比较侧重地借鉴了古代诗话,从而对前人关于鲁迅旧体诗“是最传统的又是最独创的”这个正确论断作出了有一定说服力的说明。但是我全书运用得更多的是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就研究方法而言,包括了历史的和美学的方法及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哲学、阐释学等等。任何人都无法脱离政治,特别像直面人生、干预社会现实的鲁迅和鲁迅著作,自然便与革命的政治结了不解之缘。鲁迅研究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也就必然要联系当今的社会人生,因此我的研究中也有些政治学研究方法的色彩,像评邵荃麟的《阿Q的死》的意义便是这样。

泰隆先生的《历史的高峰》描述了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的鲁迅研究成果,因为当年桂林文化城的鲁迅研究非常兴盛,这部书也是对几十年来鲁迅研究的总结。鲁迅研究在鲁迅生前就有人开始做了,但只有到抗战时期才渐渐进入一种历史语境的层面。刘先生把它称为《历史的高峰》,绝非过誉之词。

著有《历史的高峰——桂林文化城的鲁迅研究精华探索》《〈鲁迅研究〉自学考试指导书》、《鲁迅研究》(合作)等26部,论文《学习瞿秋白同志的文艺批评》《关于“民族形式”论争的评价中的几个问题》等100多篇。《中国现代文学史》(编著,合作)获全国第三届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朱自清作品欣赏》(合作)、《赵树理短篇小说欣赏》(合作)均获全国第一届优秀图书一等奖,《鲁迅研究概要》获广西省1987年—1990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历史的高峰》这部桂林文化城鲁迅研究专著,获广西1995年—1998年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毛泽东的鲁迅论及其在桂林文化城的传播和发展》获全国优秀学术成果评选一等奖等。

笔者初到广西师范大学读古代文学研究生时,对学校其他学科的情况不熟悉。一次宁夏大学闫承尧老师来桂林,他是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者,与我谈起过泰隆先生的学术成果,以及在学术会议上专家对泰隆先生的崇敬。后来成为“桂林文化城”研究专家的黄伟林说,他刚来广西师范大学的时候,一次与泰隆先生见面,泰隆先生问起他在北师大读书时候有关文学研究方法论学习的情况,因为当时方法论兴盛,可见泰隆先生是很注意学界新思潮的。泰隆先生有几个得意门生,或者说有几个受泰隆先生影响很深的青年学者。伍世昭,现任惠州学院的教授,黄曼君为伍世昭博士《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价值取向研究》作序,其中说:“作者给我寄来了打印稿,嘱我为书稿作序。这是伍世昭在博士后出站报告的基础上完成的一个很有分量的成果。比起当初的出站报告来,该书在篇幅上几乎增加了一倍,内容上也有较大调整,感觉学术含量更高了。看着这三十余万字的沉甸甸的书稿,作为他的博士后指导教师,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我认识伍世昭时间不算太长,尽管他自己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硕士论文答辩会上见到了我。那时他正在刘泰隆教授门下攻读硕士研究生。刘泰隆教授治学相当严谨,为人也很厚道。他培养的研究生也大都做人低调而又有较高的学术追求。十几年后我曾有心推荐刘先生做博士生导师,但他身体不好,未能如愿。如今刘先生已经辞世,想起来总有些遗憾。”[3]1又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龙子仲,其著作谈起多年读《野草》的杂感,《后记》中说:“大学时做毕业论文,写的就是鲁迅,当时是刘泰隆先生指导的。我没有什么专门研究学历,稍微了解到的一点关于鲁迅的系统知识,都是拜刘先生之赐。到今天,已经隔了二十余年了,刘先生也早已故去。虽然二十余年后对鲁迅的喜爱依旧,然而我毕竟没什么长进,因为并没有发愿研究下去。所以我也写不出所谓的‘论文’,只能写写这样的论述得既不系统,也不条贯的札记,心里也多少有些给刘先生敷衍一份作业的意思。”[4]209龙子仲留校也是泰隆先生极力推荐的,就是泰隆先生在指导龙子仲的本科论文时,发现其博学多才,故向中文系推荐留校的。

最近看到网上在卖泰隆先生的一些手稿,如其简历、自传等档案,还有“鲁迅研究”底稿、各种资料等手稿及手抄《希腊故事》译文等。看到后感到很惭愧,这些都是我们文学院应该保存的,要是我们中文系资料室还存在可该多好。前几年我们中文系有资料室,这资料室也是我们中文系教师的档案室,其中就保存有我们教师的字画、手稿材料,我还看到过钱锤书先生赠给冯振先生的著作等;也是我们的工作室、休息交流室,我们教师在这里校对论文、找材料,也聊天交流信息。学校图书馆只看到其资料功能,硬要收归学校统一管理。现在是统一管理了,但其档案室、工作室、休息交流室的功能没有了,也没有人为其做学术卡片了,也没有人为其捐书了,资料室所承担的文化功能、人情功能,消失殆尽。另外,据黄伟林先生说,曾经在中文系资料室看到过厚厚一叠手稿的复印件,内容大约是桂林文化城期间的文艺论争,后来资料室并入图书馆,这些东西就没有人关注了。

笔者留校任教之时,就听说泰隆先生身体不太好,经常有病,但中文系领导又常常夸赞他能够坚持写论文,写高质量的论文,带动中文系科研风气,功不可没。泰隆先生曾任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有段时间,我特别想脱离教学工作,去做一个专职的科研人员,就向泰隆先生表达了这个愿望,他非常欢迎我去与他做伴,但他又说那就更要耐得住寂寞,要坐冷板凳。后来我最终做不到坐冷板凳,先是出去读博,回来又到研究生处任职,直到任满两届才离开行政回来搞教学科研工作。

三、苏关鑫先生的“桂林文化城”研究

苏关鑫,男,1936年3月出生,上海南汇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到广西师范大学任职。1985年起担任系副主任、系主任共11年,使中文系在1994年跻身国家级“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一般都是这样介绍苏关鑫先生的,我认识苏关鑫,则是他在黑板前奋笔疾书时,那还是20世纪80年代初,我正在读古代文学研究生,系里请来戏剧专家、复旦大学教授赵景深讲学,名人来讲学,我们当然要去一睹风采,那天给本科生的讲学安排在大教室,赵老虽然祖籍四川宜宾,但生于浙江兰溪,学生们听不大懂那浙江口音,于是苏老师就上讲台给他的老师板书,苏老师毕业于复旦大学,赵老是他的老师。

近几年我们做“桂学研究”,黄伟林老师做“桂林文化城”研究,他说,苏关鑫老师很早就进行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研究了。我也早知道苏关鑫老师就是著名于桂林文化城研究的。早在1963年中,苏老师在《桂林日报》上连续发表了《鲁迅与青年》《儿童佳节怀鲁迅》《作家笔名趣谈》《郭老的笔名》等文章,就因为苏老师的现代文学研究功底,苏老师为《桂林日报》“文学名著介绍”专栏写现代文学名著评介,如《阿Q正传》《女神》《子夜》《家》《雷雨》《骆驼祥子》《李有才板话》《王贵与李香香》《暴风骤雨》等。有老教师给我讲,那时,隔几天就能看见苏老师的文章在《桂林日报》上出现。

苏关鑫先生曾向我讲起桂林抗战文化的研究是怎样开始有组织地系统开展起来的:(广西师范大学)在1958年就向社会征集在桂林出版的书报刊物,整理成《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文艺史料》初稿,可惜在十年浩劫中,这些书报刊物化为灰烬,但用复印纸抄录的资料留存了下来。粉碎“四人帮”以后,1980年秋,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领导下,经广西社科院与我校协商,组成了6名同志参加的桂林文化城研究组。他们几乎走遍了全国各省市图书馆,查阅抗战时期在桂林出版的上百种报刊资料,走访了上百名当年在桂林战斗过的老同志,才将文字与口头两方面收集材料,整理发表。此后,《抗战时期桂林文化运动丛书》列入出版计划,“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40周年纪念会”召开,同时,漓江出版社推出上下两册《西南剧展》。此后陆续出版的有《桂林文化城概况》《桂林文化城纪事》《文艺期刊索引》《欧阳予倩与桂剧改革》《旅桂作家》《戏剧运动》等六部,20世纪80年代,就掀起了桂林文化城研究热潮。其中的《旅桂作家》,就是苏关鑫先生主编的。

1979年,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牵头的国家“六五”计划社科重点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启动,苏关鑫先生负责子项目“欧阳予倩研究资料”的编纂。欧阳予倩1889年出生于湖南浏阳,曾留学日本东京,1907年加入“春柳社”,归国后在上海、南通、广州、桂林、香港、北京等地从事戏剧活动,长达半个多世纪,在话剧及京剧表演、剧本创作、电影编导、戏剧理论、旧剧改造、戏剧教育等方面均有建树,贡献巨大。但苏关鑫先生在系资料室、校图书馆,只查阅到欧阳予倩的几个剧本和不到20张评论其创作的资料卡片索引。他只好从头做起,利用报刊索引,记下相关篇目,再找原文核对。苏关鑫先生先找1938年至1945年桂林的报刊上欧阳予倩的戏剧活动记载。但1944年桂林沦陷,大批书籍报刊被毁,他就到昆明、重庆等地图书馆,如在云南图书馆找到桂林已没有的1939年1月10日到1941年2月28日的全套桂林版《救亡日报》。后来,又相继在中山大学图书馆查阅到欧阳予倩在1929年至1931年在广州创办广东戏剧研究所的情况;在南通查阅《通海信报》,了解到欧阳予倩1919年至1921年在南通创办伶工学社的情况。上海、北京更是苏关鑫先生考察的重点地区,还托人在香港查阅有关资料。《欧阳予倩研究资料》终于在1984年定稿完成,其中费时费力最多的是《欧阳予倩年表》与《欧阳予倩著译系年目录》,对欧阳予倩一生的经历以及著译系年,很多地方精确到某年某月某日做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文章,发表在什么刊物上,事实确凿,有据可查。其中的辛苦历历在目。

《欧阳予倩研究资料》完稿后,苏关鑫先生陆续发表好几篇欧阳予倩研究论文,人大复印资料《戏剧研究》《中国戏剧年鉴》都有载录。还应权威刊物、权威人士之请,为《中国现代作家评价》撰写《欧阳予倩评传》,为《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撰写《春柳社》等。通过《欧阳予倩研究资料》的撰作,苏关鑫先生积累了经验,并在理论上进行了总结,自1989年起为研究生开设《中国现代文学资料学》。自《欧阳予倩研究资料》的撰作,苏关鑫先生不仅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桂林文化城的研究工作,而且还组织起该教研组及相关教师共同参与研究,承担全区的桂林文化城研究的组织工作。

后来,在桂林百姓文化大讲台、桂林电视台,苏关鑫老师讲《桂林抗战文化城的盛事之一—西南剧展》,讲《西南剧展与欧阳予倩》,苏关鑫先生总结西南剧展的历史功绩,认为有三方面:其一,剧展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空前的聚会,戏剧工作者在抗日战争极端艰难的环境下汇集桂林,检阅各自辛勤耕耘、创作的成果,把濒临危机的抗战戏剧复苏过来,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其二,剧展是抗战初期武汉会师后7年来的首次聚会。通过交流总结,对戏剧工作者无论思想上还是艺术创作上均有深刻教育意义。大会是一个总结成绩、克服缺点、继续前进的大会,会上通过的各类决议对戏剧运动的顺利开展和戏剧工作者的自身建设是很好的促进。其三,剧展极大地推动和鼓舞了桂林乃至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也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

其中还提到位于解放西路的广西艺术馆,广西省立艺术馆可以说是欧阳予倩留给桂林人民的永恒的记忆。当时,国难当头,建成这座艺术馆困难重重。可以说,这座艺术馆完全是欧阳予倩通过个人的努力建起来的。讲桂林风云,其中有: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繁花竞秀的桂林抗战文化、《周恩来与桂林的特殊情缘》《桂林:出版业新篇》等。

苏老师现代文学研究成果卓著,其中《桂林文化城大全·小说分卷》《欧阳予倩研究资料》等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苏关鑫先生曾任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其抗战文化研究论文最近结集编入由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编的《广西社会科学专家文集》,为《广西社会科学专家文集·苏关鑫集》,2010年9月由线装书局出版。

笔者留校后,遇到苏老师就讲几句上海话,后来说起来,苏老师总记得我们的初次见面是老乡的事。1987年,我第一次带队去教学实习,那是去陆川高中。苏老师作为系领导,带队去看望实习老师与学生,他还专程去我家,问有什么要带给我。1992年,承蒙领导与中文系老师的信任,尤其是苏老师的提携,我任中文系副主任,在苏关鑫老师领导下工作,管科研与函授工作。苏老师对我的工作很关心的,学校要我去科研处工作,我征求过苏老师的意见;我要去考博,也要征求苏老师的同意。记得有一年春节,张明非老师带我们几个去叠彩山家属区系里老师拜年,在苏老师家,招待我们吃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水豆腐,印象深刻。近来,我因为承担了国家课题“桂学研究”,常常请教苏关鑫先生。有次我说:“两个上海人都研究起桂林”。苏关鑫先生严肃而认真地说:“我热爱桂林”。苏关鑫先生自20世纪60年代来到桂林,至今整整55年。我20世纪80年代初来到桂林,至今也30多年。

苏老师在学术上也很提携年轻人,20世纪90年代初,正在组织作“桂林文化城大全”那套书,苏老师是文学卷总主编,黄伟林先生就跟苏老师说,表示愿意参与,因为他是主攻当代文学的,参与算是跨学科了。苏老师很欢迎,估计苏老师又跟雷锐老师说了,然后雷锐老师让他写了一两个作家。黄伟林就在那个时候介入了桂林文化城研究,现在正是他主持着“桂林文化城”研究项目。据黄伟林说,正是有着跟随苏关鑫先生从事“桂林文化城”研究的基础,作为教研室主任的黄伟林,在2003年左右,又重新掀起“桂林文化城”研究的高潮。有一个学生唐明星去考北京大学的博士,听北大老师说“桂林文化城”值得研究,跟黄伟林老师说了。那时,正好争取到一笔学科经费,正在考虑做什么大项目,唐明星的话让黄伟林老师下了决心,这应该是现代文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就在教研室会议上提出把桂林文化城文学研究作为学科重点研究对象,得到雷锐、李江、刘铁群等老师的支持,黄伟林老师还请黄绍清老师加盟,因为黄老师本也是桂林文化城的重要研究者之一,后来高蔚博士来到我校,就请她也参与了,她也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苏关鑫先生主持的“桂林文化城”研究,得到发扬光大,成为学校现代文学学科的传统研究领域。

四、“桂学之用”与新西南剧展

“桂学研究”的宗旨之一即“桂学之用”,既要将桂学作为一门纯粹的学问来研究,更要努力将其与国家和广西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桂学研究”在展示广西古往今来的人文现象、文化现象、民族民间文化的丰富的同时,开拓服务现实的空间,贯通古今,把对广西的历史文化的研究与现实的国家发展战略与广西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结合起来。使桂学不仅成为一方之学,同时更要使之成为服务于国家和广西发展战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广西特殊作用的一种事业。这样一种思路,在“桂林文化城”的研究中得到了具体的实现,这就是重排“桂林文化城”话剧,后定名为“新西南剧展”。

黄伟林先生主持下“桂学之用”研究团队,认为“桂林文化城”研究,学术研究的平台一定要高,要大,但不仅仅要立足于大作家的研究,要有自己的主攻方向。黄伟林先生的主导思想,是要让“桂林文化城”的研究成果能够在现实中得到运用,这应该是研究者最大的心愿,这也就是所谓“桂学之用”的问题。

西南剧展从1944年2月15日开幕至5月19日结束,历时3个月有余。剧展内容主要有:一是戏剧演出,参加演出的团队,有来自粤、桂、湘、赣四省的28个单位,共演出179场,剧目有话剧23个,歌剧1个,平(京)剧29个,桂剧8个,此外还有少数民族歌舞、傀儡木偶、魔术、马戏等,观众达10多万人次。二是戏剧资料展览,15天展出征集到的作家手稿、剧运史料、统计图表、舞台模型道具等共1000余件,参观人数36000多人次。三是戏剧工作者大会,为期16天,有500多名代表参加,会上有学术报告、经验介绍、专题研究31次,通过各类提案37个。

重排“桂林文化城”话剧的想法,后来定名为“新西南剧展”,选定《秋声赋》(原作田汉)、《旧家》(原作欧阳予倩)、《桃花扇》(原作欧阳予倩)等作为重排桂林文化城话剧的核心剧目,组建了以黄伟林、刘铁群、向丹等指导教师团队,先对剧本进行了改编,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次排练与预演,2014年5月16日,新西南剧展在广西师范大学隆重开幕,6月中旬,新西南剧展走出校园,在西南剧展的举办地桂林广西省立艺术馆演出,得到桂林市民的高度赞誉,真正实现了“在历史落幕的地方,我们重新出发”。6月底,新西南剧展走出桂林,接受新影响文化投资集团的邀请,参加新青年话剧季暨广西大学生话剧节,在南宁锦宴剧场演出。在赴南宁之前,《秋声赋》还曾接受邀请在广州军区驻桂林某部演出。7月,新西南剧展走出广西,《秋声赋》获得了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和优秀组织奖。

2015年是“西南剧展”70周年,广西师范大学以文学院为主体,举办“新西南剧展”校园话剧展演活动,同学们称“在历史落幕的地方,我们重新出发”。首轮话剧剧目在桂林公演,先后在学校演出《秋声赋》《旧家》《桃花扇》等经典剧目,得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看天下》、人民网、中新网等媒体的高度关注,好评如潮。通过“新西南剧展”活动,人们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桂林文化城”的底蕴在哪里,“桂学”的底蕴在哪里,这个底蕴就是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与民族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

[1]黄伟林,高蔚.桂林文化城作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刘铁群.桂林文化城散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伍世昭.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价值取向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4]龙子仲.怀揣毒药,冲向人群——读《野草》札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Gui-tudy and the Study of “The Cultural City of Guilin”: on “Application of Gui-study”and “The Exhibition of New Plays Originated in Southwest China”

HU Da-le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 541004)

“Gui-Study”is a kind of academic culture in Guangxi region.There is a special historical stag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Gui-Study”,that is the stage of“the Cultural City of Guilin”.From October 1938 until the end of 1944,along with the submerging of Guangzhou and Wuhan into the control by Japanese Imperialism,Guilin has made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culturally undertaking of the Anti Japanese War,because a large number of intellectuals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s gathered in Guilin.“Gui-Study”during this stage was closely tied to the fate of the country.There is a rich harvest of the study on“Cultural City of Guilin”.Both Mr.Liu Tailong and Mr.Su Guanxin are famous for their contribution to“Gui-Study”.The former made a systematic summary of Lu Xun's research on the“Cultural City of Guilin”.The later was good at the study of Ouyang Yuqian.Today Professor Huang Wei-lin and other members of the group of“Application of Gui-study”have been organizing university students to rehearse the plays created in“Cultural City of Guilin”,holding“The Exhibition of New Plays Originated in Southwest China”,which have been one of norm of the integration of“Gui-Study”and present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Gui-Study;the Cultural City of Guilin;Lu Xun's research;the research of Ouyang Yuqian;The Exhibition of New Plays Originated in Southwest China

K29

A

1673—8861(2015)03—0001—06

[责任编辑]肖 晶

2015-07-09

胡大雷(1950-),男,浙江宁海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古文学、桂学。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桂学研究”(12&ZD164)。

猜你喜欢
文化城桂林老师
桂林行
乐!乘动车,看桂林
感悟非遗魅力
抗战时期旅桂人士对广西人文的认识——抗战桂林文化城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新华书店集团公司解放碑时尚文化城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桂林游
居住桂林很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