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笔记中的人物专名意义演化现象分析

2015-03-27 18:59王宝红
贺州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代称专名俗语

王宝红

(西藏民族大学 文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近代笔记中的人物专名意义演化现象分析

王宝红

(西藏民族大学 文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近代笔记中记录了不少人物专名演化为普通词语的现象。分析梳理这些资料可以发现,古代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根据对某一人物的行为举止、品貌性格、职业喜好等方面的特点的观察总结,而给予人物一定的评价,并把这种评价附加在人物专名上,使得专名演化为泛称或物名,人物专名由此演化为俗语词。这种手段不但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也为探究人名这一特殊语言现象的运用规律提供了素材。

近代笔记;人物专名;词义演化

人名是人的名称,带有专属性,本指某一个人,意义上没有外延。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人名除了作为个人的代号而使用外,也经常被赋予其他含义,增加外延,从专名变成通名,由单义变为多义。在近代笔记中,保存了不少以人名或人名构件(包括姓、名、字、号等)演化为人物泛称或代称或物名的零散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梳理,为深入探讨人名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的运用规律提供资料。

一、历史人物专名演化为泛称或代称

(一)专名成为代称

1.职业或身份相关

历史上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由于从事过某一行业,该人物的姓名后来被用于指称这一行业的所有从业人员,从而获得一个新义,变成普通名词。如“姜太公”本是太公望吕尚的别名,相传他在被文王重用前做过市井屠夫,后来成为屠夫的戏称。“俗戏屠宰者谓之姜太公,此亦有所本。《国策》:‘姚贾谓秦王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按楚词,师望在肆,鼓刀扬声。’注云:‘吕望鼓刀在列肆,文王亲往问之。望曰:下屠屠牛,上屠屠国。文王乃载与俱归。’《淮南子》亦云:‘太公之鼓刀。’”[1]966-967具有某种社会身份的人物,其专名会变成具有同一身份的人物的通称。如“阿杜”原为齐将周盘龙妾名,因齐高帝送其金钗并手敕,而成为妾的代称:“齐周盘龙爱妾名阿杜,盘龙大破魏军,高帝送金钗二十枚与杜氏,手敕曰:‘饷周公阿杜。’今人称妾曰阿大,音如杜。阿者,吴人以为语助词,亦启口声。”[2]664

2.行为特征相关

俗语中会因某人身上具有某一突出特征,而成为具有这种特征的人物的典型,并以其姓名作为代称。如“张松”是三国时人,由于记忆力好,因而成为读书记性好的人的代称。“世俗名强记者曰‘张松’。按《蜀纪·刘禅纪》注:‘杨修以所撰兵书示张松,饮宴间,一看便暗诵之。’即此也。”[3]100再如“侯白”是唐人,能言善辩,言语诙谐,因以之泛指说谎话的人。“侯白(谓诳言也)。唐有侯白,滑稽善谑,其言必本此。”[4]216又如“五奴”指唐人苏五奴,曾放任妻子卖艺以谋取酒食,后泛指靠妻子卖淫获利的男子,“苏五奴妻张四娘善歌舞,有姿色,能为《踏谣娘》。有邀迓者,五奴辄随之前,人欲得其速醉,多劝酒。五奴曰:‘但多与我钱,吃子亦醉,不烦酒也。’今呼鬻妻者为五奴,自苏始。”[5]125俗语里“五奴”又音转为“乌龟”:“吴俗诟卖妻者曰乌龟,读若居,必五奴之讹也。 ”[6]123

3.学问、品行相关

一些历史人物在学问、品行上具有某一特点,其姓名或姓名构件会成为具有这一特点的人的通称,其专名前往往会加上被指称人的姓氏等修饰语,以与历史人物相区别。如曾参又称曾子,为孔子弟子,是孝亲的典范,历史上一些人物因为有着与曾参相似的行为特点——重视孝道,因而也被称作“某(姓)曾子”;颜回也是孔子弟子,又称为颜子,好学是其突出特点,因而“颜子”也成为读书好学的人的代称:“古人虽无别号,而学行足以服人,人自有加之美号者。张霸年数岁,即知孝让人,人号为张曾子。……黄宪德甚高,袁闳称为颜子。杨震博学,诸儒称之为关西孔子。《南史》:宗元卿性至孝,乡里号曰宗曾子。蔡昙智,人称蔡曾子。何伯玲人号为何展禽。滕昙恭至孝,王俭称为滕曾子。周续之通十经,人称为颜子。徐陵早慧,慧云师亦称为颜回。……贾会有高节,人称关中曾子。”[1]839-840。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春秋末期思想家,由于数千年来尊孔读经的传统而使其名被广泛使用,“孔子”也成了圣贤的代称;明人吴元翰为人淳厚谨慎,不喜戏谑,时人也以之与孔子相比附,称他为“吴孔子”:“吴元翰醇谨不喜押,人谓‘吴孔子’”[4]164。

4.历史评价相关

一些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的姓氏加官职或溢号,也可发展成为泛称。如宋人包拯,因官拜开封府府尹、龙图阁待制学士,因称包待制、包龙图。由于他为百姓作了很多好事,加上元人杂剧等文学作品的大肆渲染,使得这一人物更具典型性,俗语中也以“包待制”“包龙图”来泛称铁面无私的人;宋人赵抃,做官清正,政绩突出,清献为其溢号,因而“赵清献公”就被后世用来借指狷介有操守的人;宋人司马光,性端重,为人方正,死后被追封为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司马家;朱熹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溢朱文公,后人就用“假司马温公”“朱文公”代指喜好依据古礼行事的人;汤思退是南宋三朝宰相,伯嚭是春秋时吴国大臣,贾似道是南宋理宗时大臣,秦桧是南宋人,这四人是历史上弄权误国之人的典型,俗语中以其名代指作事昧良心、欺骗人的人。这些在明清笔记中有详细的记述。

如《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司马温公”:“余儿时在京师,与同侪嬉游北中,小儿每见出塾而缓步详视者,必哗指曰:‘可来看假司马温公。’予壮而再至,则此语渐稀,今已绝不闻此,盖日久而言湮耳。因思宋人诮人儇狡者,必曰‘好个司马家’……至若京师所云假司马者,盖自金元以来相传如此。”[7]671又《西园杂记》卷下:“今人于人之严肃难犯者,则称之曰是包待制、曰包龙图;于人之清狷有守者,则称之曰赵清献公;于人之秉礼嗜古者,则称之曰假司马温公;于人之唆来扇去,言行反复者,则目之曰汤思退。于人之瞒心昧己,挟诈欺人者,则目之曰贾似道。”[8]170-171又《坚瓠六集》卷一“古今人相较”:“《西园杂记》:今人于人之严肃难犯者,则称之曰包龙图;于人之清狷有守者,则称之曰赵清献;于人之秉礼嗜古者,则称之曰假司马温公,吾吴则曰朱文公;于人之唆来扇去,言行反复者,则目之曰汤思退,吾吴则曰伯嚭。于人之瞒心昧己,挟诈欺人者,则目之曰贾似道,吾吴则曰秦桧”[9]5450-5451。

(二)专名成为泛称

1.姓氏重叠

一个人的姓氏重叠后,也可以成为泛称。比如,在明代杭州,因一何姓人曾卖过芝麻,故“何何”成为业此者的通称:“杭州……糶芝麻者叫何何,旧姓何者曾鬻此故也。”[10]102两个历史人物的姓氏合称,也可发展为泛称。明代吴中行、赵用贤两人曾因张居正夺情事上疏争议而被杖,时人并称“吴赵”,后来以之泛指说话不合时宜的人:“苏常间俗语谓不择言而乱语者曰吴赵。按《明史》,张居正夺情时,吴中行、赵用贤皆以疏论被杖,吴中人谓之吴赵,此其始也”[1]978。

2.姓氏+尊称

专名加尊称可代泛称。清代福建长汀有一个读书人叫刘髦,此人行事拘谨守礼,迂腐不知变通,当地人将其姓名讹读为“牛毛”,并用“牛毛先生”来泛指言行不切实际、迂腐不知变通的人:“吾汀与豫张接壤,凡见迂阔拘牵者,率名之曰‘牛毛先生’。及余令永新,乃知为刘髦先生,而外郡称传之误也。先生即永新文安公定之父,相传授室之日,举烛告天曰:‘为祖宗求嗣。’途中遇雨,愈缓步安行,曰:‘宁可湿衣,不可乱步。’”[11]25又进一步简称为“牛毛”:“长汀县称迂阔拘牵之人曰牛毛”[12]179。

3.姓氏+绰号

姓氏加绰号形成的贬称,也可成为泛称。如清初吴语称谓语中有“邱的笃”一词,这是个人物绰号,“邱”是姓氏,“的笃”是时人因其身材矮小的形貌特征兼及人品低下而取的绰号,俗语以之指称具有这种行为特征的一类人:“明万历中,天宁寺富僧物故,凡往吊者,厚有赠贻,名曰程仪。同时乡绅钟姓者效之。有诸生邱某者,形体侏儒,人称之为邱的笃。与死者素不相识,利其赠金,备礼往吊,旬日数往,丧主讶而问曰:‘先人存日,未尝见公往来。’邱曰:‘死的肚里自知。’闻者绝倒。自后民家婚丧必往贺吊,出侯于门,遣仆促,甚至索添锚株,往返数次,廉耻扫地,丐者不如。邱死而传其衣钵者皆故家子弟,潦倒无聊之徒犹以斯文自居,至今此风不变。民间遇见此辈,辄称之为邱的笃云”[13]6479。

4.描述词语+人物专名

在“描述词语+人物专名”构成的称谓语中,人物专名的外延得以扩展,增加了新义。如颜回是孔子的弟子,为人敦厚朴素,陈绎是宋人,因晚年装作敦厚朴素的样子,被时人讥为“热熟颜回”,意即“假颜回”;汉代贾谊在《陈政事书》中言及时势时曾说:“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叹息者六。”北宋人孔文仲在制科庭试对策中评论时事达九千言,文中有与贾文类似的语句,而未被朝廷录用,因此世人称他为“杜园贾谊”:“陈绎晚为敦朴之状,时谓之热熟颜回。熙宁中,台州推官孔文仲举制科庭试对策,言时事,有可痛哭太息者,执政恶而黜之。绎时为翰林学士,语于众曰:‘文仲狂躁,乃杜园贾谊也。’王平甫笑曰:‘杜园贾谊可对热熟颜回。’合座大噱。杜园、热熟皆当时鄙语。”[14]3396“杜园贾谊”之“杜园”为宋时俗语,意为无根据的,假的:“今之俚谚,谓白撰无所本者为杜田,或曰杜园者,语转而然也。”[15]5“杜园贾谊”讥讽其言无据。

又如,三国时人曹操足智多谋,清代苏州籍官员何焯身材短小而精明强干,富于智谋,被人成为“袖珍曹操”:“苏州何焯太史短小精悍,多髯,足智,时人称为‘袖珍曹操’。”[16]2400因之“曹操”也就成了有智谋的人的代称。西施是春秋时越国美女,后来成为美女的代称;豆腐为蔬食中寒品,清代吴地有“豆腐西施”一语,代指出身贫寒而又有几分姿色的妇人:“后都中提全案证宗[左]及各卷及枢,时某县为直隶人,人嘲之为‘扶枢还乡’,其妇名‘豆腐西施’。”[17]213在历史人物专名前加上“杜园”“袖珍”等描述词语,在于凸显被指称人与历史人物在某方面有些相像但又不全似的特征,也含有戏谑的意味。

又如伯嚭,即春秋时期吴国太宰嚭,以贪祸国,因而在民间口语中成了坏人的代称,“坏伯嚭”则成为骂人话,指弄坏事体或出坏主意的人;类似的还有南宋人秦桧,是宋金之战中主和派人物,陷害主战派将领,专擅朝权,后来吴人称油条(一种油炸的面食)为油炸烩,“烩”“桧”同音,借此表达对秦桧的愤恨之情:“吾乡骂人曰坏伯嚭,指吴太宰嚭也。呼油炸之粉条曰油炸烩,与秦桧之名同音也。”[18]25又如清代广州人龚澄枢与刘鋠,这俩人做事不循法度,人们从这两个人的名字里提取“澄、鋠”二字,又因为广州话里,骄横、肆意妄为谓之“蛮”,俗语里就用“蛮澄鋠”来指称做事不循法度、肆意妄为之人:“广州谓横悠者曰蛮,又曰蛮澄鋠。鋠,刘鋠,澄,龚澄枢也。言其不循法度,若此二人也。”[19]337

二、虚拟人名演化为泛称或物名

1.源于民间故事、传说

虚拟的人名,不是由专有名词转化来的,是纯粹杜撰的人名。言语交际中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有时会虚构一个人名,来寄托人们的某种愿望。如清代吴方言里有“夏得海”一语,这是一个虚构的差役名,谐音“下得海”,寓意是能下海,传说此人曾入海投文而返,死后被俗间立庙祭祀,口语里因以指称说话荒诞不经的人:“泉州洛阳桥畔有夏将军庙,俗传蔡忠惠守泉时,因修桥遣醉吏夏得海入海投文,得醋字而返,遂于二十一日酉时兴工,儒者多斥其妄。……今吾乡人讥诞语无根者,谓之夏得海。”[20]7040-7041在流传过程中字形又讹变为“瞎懵海”,代指做事无头绪而乱来的人:“做事无知识、无秩序而胡来者,曰瞎懵海。此语大致由‘夏得海’而来。”[21]56可知,“夏得海”是对民间故事、传说中的离词散句进行加工改造而虚构出的人物名,随后又赋予其新的意义,新义与原故事有着一些联系。

又如在清代吴越之地,称呼疫鬼为“王大哥”:“吾乡呼疫鬼为王大哥。疫为天地不正之气,中而成疾,乌有鬼神?又乌有所谓王姓者?”[22]96又称瘟疫为“王大哥病”:“王大哥病,即瘟疫。”[23]169由于两书作者记录的信息量有限,在此只能推测,“王大哥”亦是一个虚构的人名,死后成为主宰瘟疫的鬼神。

在民间口语中,传说中的一些人名常常被用作吓唬小儿的用语,这些虚构的人名由此又获得了民俗含义。如“麻胡”是传说中的凶残者,常用以恐吓小儿。一说为后赵将领麻秋,本是胡人,因称;一说是隋将军麻祜的音转;一说为隋人麻叔谋。具体所指何人,无法稽考,当是虚构的人物名:“《通鉴》:后赵将麻秋最勇猛,人呼为‘麻胡’。民间小儿啼,怖以‘麻胡来’,辄止。”[1]859类似的说法还有“刘胡”等等:“《南史》:刘胡面黝黑,为越骑校尉,蛮人畏之,小儿啼,语以‘刘胡来’便止。桓康晓悍,所至为暴,江南人畏之,以其名怖小儿……《北史》:杨大眼威振淮泗,童儿啼者,呼云‘杨大眼来’即止。高车国倍侯利奔魏,勇健善战,北方人畏之,婴儿啼者,曰‘倍侯利来’便止,《唐书》:郝戩为边将,获虏必刳剔而还其尸,虏大畏,道其名以怖啼儿。《宋史·刘锜传》:锜少时与夏人战,屡胜,夏人儿啼,辄怖之曰:‘刘都护来。’《辽史》:邪律休哥败宋兵,人欲止小儿啼,曰‘于越至’辄止,于越,其官号也;《金史》:牙吾塔好用鼓椎击人,其名可怖儿啼,世呼曰‘卢鼓椎’。”[1]859这些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历史人物,均是行伍出身,在战场上或表现勇猛,或手段凶残令人畏惧,民间以其名来惊吓幼儿,戒其啼哭,因而其姓名就此衍生出俗语义。其中“麻胡”一词的出现要早于其它同类词语,且流传最广,它所提供的表意模式为后代沿袭,不过后来效仿“麻胡”说法的人物专名,大多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麻胡”一说清代仍存:“隋麻叔谋蒸小儿以为膳,真残忍之尤也,至今惊怖小儿者,犹呼麻胡子。”[24]102“麻胡子”即“麻胡”。

2.源于器物功用

虚拟的人名亦可指称日常生活物品。在清代,扇子名“持风使”,梳子等梳发用具名“苏理相公”(“苏理”谐音“梳理”),这是根据物品的用途而命名的;茶壶名“汤蕴之”,取义为汤(热水)蕴于其中;甑名“曾元彦”,“甑”与姓氏“曾”谐音,因甑底有孔,“元彦”谐音圆眼(甑底圆孔):“持风使,扇也……苏理相公,栉也……汤蕴之,茶壶也;曾元彦,甑也。”[25]13296自元代以来,民间称暖足瓶为锡夫人、汤婆:“锡夫人者,俚谓之汤婆。鞲锡为器,贮汤其间,霜天雪夜,置之衾席,用以暖足,因目为汤婆。”[26]219又称“汤媪”:“汤媪,暖足瓶也。”[24]13296这些拟人化的称谓专名,既是对物品的命名,也是对它们的用途、特点等的形象化的说明。言语交际中,用虚拟的人名为器物命名,展示了文人的情趣,不仅能够取得含蓄幽默的表达效果,而且可以丰富汉语的词汇系统。

三、人物专名演化为物名

1.人名/爵位名代称

人名是指人的名词,汉语中的部分人名会朝着指称物品的方向发展。比如,相传晋阮咸创制并善弹一种拨弦乐器,因以其名为乐器命名:“元行冲宾客爲太常少卿,有人于古墓中得铜物,似琵琶而身正圆,莫有识者。元视之曰:‘此阮咸所造乐具。’乃令匠人改以木,爲声甚清雅,今呼爲‘阮咸’是也。”[27]46

又如“容成侯”“新城侯”本是爵位名,在清代俗语里,戏称镜子为容成侯,澡盆为新城侯;秦代商鞅又称商君,“商”谐音“觞”,因称酒杯为“商君”;壶子原指壶丘子,名林,战国郑人,列子之师,因其名与酒壶之“壶”字同形,因称酒壶为“壶子”:“容成侯,镜也……商君,酒杯也;新城侯,澡盆也;壶子,酒壶也。”[25]13296

在清代北京,有在特定的节日里燃烧泥塑中空的土偶像而向神祈求福佑的民间习俗,俗语称之为“烧秦桧”,人们将这种泥塑中空、其中可加炭燃烧的塑像称为“秦桧”:“金鱼池西精忠庙,祀岳忠武……又土塑秦桧,以煤炭播之至尽,曰烧秦桧,盖仿火判之刑也。”[30]1811这与上文的“油炸桧”一样,与南宋人秦桧有关。类似这样的历史人物专名得以衍生出俗语义,是与后世文学艺术作品的大肆渲染分不开的。

2.尊称/官职代称

历史人物的字或姓加上尊称,亦可指称物名。如,曹公即三国时人曹操,曾以望梅止渴的计策激励将士,故成为梅的代称;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世称“右军”,因他好养鹅,故称鹅为“右军”:“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又谓鹅为右军,以其好养鹅也。”[28]196因为鹅鸭同为水禽,二者常常并提,俗语中又因此类推出“左军”,用作鸭的谑称:“王逸少好鹅,曹孟德有梅林救渴之事,而俗子乃呼鹅为右军,梅为曹公。……初不识左军为何物,既食乃鸭也。问其所名之出,在鹅之下,且淮右皆有此语。”[29]24

3.尊称/名号+器物名代称

历史人物名(或人名构件)常常被截取一部分作为俗语词的构成成分,这类词语大多跟日常生活中的服饰、饮食等内容相关。如在清代,广东潮州妇女出门时遮盖脸面的头巾叫做“文公帕”;惠州嘉应妇女戴的一种竹笠叫做“苏公笠”,分别源自唐代韩愈与宋代苏轼,为二人遗制,故名:“广东潮州妇女出行,则以皂布丈余蒙头,自首以下,双垂至膝,时或两手翁张其布以视人,状甚可怖,名曰文公帕,昌黎遗制也。惠州嘉应妇女多戴笠,笠周围缀以绸帛,以遮风日,名曰苏公笠。眉山遗制也。”[31]5614宋代流行的一种帽子名“赵公浑脱”,“赵公”是人物封号,“浑脱”是用小动物的整张皮革制成的囊形帽子:“赵公长孙无忌以乌羊毛为浑脱氈帽,天下慕之,其帽为赵公浑脱。”[32]11北宋著名学者司马光、程颐所戴的一种黑色粗绸头巾,分别被时人称为“温公帽”“伊川帽”:“宣政间,人君始巾。在元佑间,独司马温公、伊川先生以孱弱恶风,始裁皂紬包首,当时只谓之温公帽、伊川帽,亦未有巾之名。”[33]51

器用、衣食等日用之物,人们习惯于以创制者的名号为之命名。俗语里称有靠背的折叠椅为“东坡椅”,称炖猪肉为“东坡肉”,四面有角的巾幘为“东坡巾”等,皆与宋代文人苏轼(号东坡)有关:“古来用物,至今犹系其人者……如胡床之有靠背者,名东坡椅;肉之大胾不割者,名东坡肉;幘之四面垫角者名东坡巾……。”[7]663-664苏东坡的好友巢元修嗜食巢菜(野豌豆苗),故名其为“元修菜”:“东坡云:菜之美者有吾乡之巢,故人巢元修嗜之,余亦嗜之。元修云:‘使孔北海见,当复云吾家菜也!’因谓之元修菜。”[33]73三国时诸葛亮曾令军民种植蔓菁,故名蔓菁为“诸葛菜”:“公曰:‘诸葛所止,令兵士独种蔓菁者何?’……三蜀之人,今呼蔓菁为诸葛菜,江陵亦然。”[34]126。清代浙江地区把那种中间有孔、方便携带的烧饼称为“光饼”“戚公饼”,相传源于戚继光军中:“吾浙市肆所售光饼,以戚少保继光兵间遗制得名。瑞安项雁湖文学雾以为宜避少保之名,改称戚公饼。”[35]40“光饼”相传为戚继光军中干粮,后来流传于市井:“乍浦市中卖饼家,有光饼一种,中为孔,穿如钱校大,贯以纱线可负而行。相传戚继光行军时所作,为三军裹粮之用。”[36]33由上述资料可知,上层社会对下层民众的生活有着不小的影响。

专名演化为泛称,或代称,或物名(包括物名的一部分),既是一个时代时俗好尚的反映,也是古代人们思维联想比附特征的体现。王寅认为:“人们常常可以通过范畴中的典型代表,来认识和理解整个范畴……通过某个认知上显著的、易理解的、代表性的部分来认识整个范畴。”[37]232-233在生活实践中,人们对某一人物的言行、品貌、性情、喜好、职业等方面的特点进行观察和总结,经过联想比附的思维方式,选取历史上有一定影响且具有这种特点的人物,或者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物作为典型,作为具有这种特点的人的泛称或代称,从而引发人物专名的词义变化,这也是丰富汉语词汇的一种手段或途径。

近代笔记是私人性质的著述,其中记载的人物专名演化方式复杂多样,且大多有构成理据可寻。专名的演化结果是增加了俗语义,专名也转化为俗语词。这些词语曾经一度流传于各地、社会各阶层中,其用法还不够稳定,其中的大多数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趋于消亡。但人名的这一演化现象从古至今并未绝迹,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人物专名演化为普通词语的现象。一些学者将人物专名的词义演化现象置于修辞学视野中,[38]43并称之为“人名的修辞转义”[39]277。除了从修辞学的角度来探讨人名功能的变异现象之外,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来探讨这一语言现象,从而将汉语的人名研究推向深入。

[1](清)赵翼.陔余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明)田艺衡.留青日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A]//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4](明)姚旅.露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5](唐)崔令钦.教坊记[A]//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清)周广业.循陔慕闻[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7](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明)徐咸.西园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清)褚人获.坚瓠集[A]//笔记小说大观(七).扬州:广陵书社,2007.

[10](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A]//笔记小说大观.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

[11](清)黎士宏.仁怒堂笔记[M].《昭代丛书》巳集,清康熙中刊本.

[12](清)汪启淑.水曹清暇录[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

[13](清)王逋.蚓庵琐语[A]//笔记小说大观三编.台北:新兴书局,1981.

[14](宋)魏泰.东轩笔录[M]//笔记小说大观(五).扬州:广陵书社,2007.

[15](明)沈作喆.寓简[A]//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16](清)胡思敬.九朝新语[A]//近代中国史料丛刊443-448.台湾:文海出版社,1973.

[17](清)丁柔克.柳弧[M]. 北京:中华书局,2002.

[18](清)顾恩瀚.竹素园丛谈[M].清云在山房校印本.

[19](清)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0](清)梁章钜.归田琐记[M]//笔记小说大观(九).扬州:广陵书社,2007.

[21]齐如山.北京土话[M].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

[22](清)俞蛟.梦厂杂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23](清)侯友兰等.《越谚》点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4](清)甘熙.白下琐言[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

[25](清)蒋超伯.南漘楉语[M]//笔记小说大观(六十).扬州:广陵书社,2007.

[26](元)无名氏.东南纪闻[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27](唐)刘餗.隋唐嘉话[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8](宋)沈括.梦溪笔谈[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29](宋)庄绰.鸡肋编[A]//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30](清)戴璐.藤阴杂记[A]//说库(下).扬州:广陵书社,2008.

[31](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A]//清代笔记小说大观(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2](唐)张鷟.朝野佥载[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3](宋)赵彦卫.云麓漫钞[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34](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A]//说库(上).扬州:广陵书社,2008.

[35](清)陆以湉.冷庐杂识[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6](清)程庭鹭.多暇录[A]//丛书集成续编:第216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

[37]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8]享邑.试论古人名的修辞价值[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

[39]王德春,陈晨.现代修辞学[M].上海: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The Sense Evolution of Personal Names in Casual Literary Notes of Modern Times

WANG Bao-hong
(The School of Literature,Xizang Minzu University,Xianyang Shanxi 712082)

The sense evolution of personal names was not rare in the casual literary notes of modern times.In the evolution,the traits of a certain person,including his manners and behavior,appearance,character,hobbies and profession were generalized and judged,and were eventually added to his name to represent a special group of people.Thus,a proper personal name was developed into a general term.The sense evolution of this kind has not only enriched the vocabulary of Chinese language,but also provided sufficient research material for the study of this special language phenomenon.

casual literary notes of modern times;proper personal names;sense evolution

H136

A

1673—8861(2015)03—0038—06

[责任编辑]肖 晶

2015-07-13

王宝红(1970-),女,陕西宝鸡人,西藏民族大学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近代汉语。

猜你喜欢
代称专名俗语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专名的确定与保护
俗语知多少
客家俗语巧诵读
古籍专名数据库的构建与统计分析
从《诗经》看古代美女代称的形成与流传
我国古代年龄代称
酒的代称
专名问题的语言哲学、语用学考察
植物词“杏”的国俗语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