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于开放式办学的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创新——基于德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的考察

2015-03-27 21:34夏学文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教学计划教学管理职业

夏学文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2)

高职教学管理从环节来讲主要包括目标管理、计划管理、过程管理、质量管理,还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学研究与改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其“开放性”的办学特征更加鲜明。办学主体呈现多元化、教学空间位移大、教学时间弹性强、教学评价相关方多,这些变化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由于传统做法和惯性思维的影响,我们的教学管理总体上还是沿袭了以前在封闭条件下教学管理的理念和做法,难以适应开放办学的需要。2015年6月份,笔者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学会组织的“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德国团)的研修学习,围绕在开放式办学背景下,职业学校如何适应开放办学的要求,进行教学管理创新,实现开放式、柔性化教学管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我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以适应开放式办学的要求。

一、德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的做法与经验

(一)计划管理的开放性——学校与企业共订教学计划

从国家层面看,德国的教育职业(相当于我国的专业)是由联邦经济技术部、文化教育部、法律部共同确定类型、培养目标、主要教育内容,并制订面向全德国的各教育职业的教学指导性计划。具体而言,由联邦职教所牵头制订各职业培训条例,经多方专家合作研制,经法律部审后由经济技术部发布,用以指导行会和各培训企业培训学员。由各州文化教育部长联席会牵头与职业培训条例结合研制各职业框架教学计划,经专家多方合作,研制出各职业框架教学计划,用以指导各州职业学校实施教学。对于指导职业学校的框架教学计划,是结合培训条例来制订的,同时制订框架教学计划时,必须有制订培训条例的专家参与,从而保障框架教学计划与培训条例相呼应。简而言之,国家层面的教学计划是多方参与制订的,有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共同制订,从而保证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培训实践相一致。

框架教学计划一经发布,各州在大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可结合各州实际进行修改,但主要内容不得改变。职业学校实施州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框架教学计划的教学目标,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职业学校在开发课程时要与企业、学生等有很好的联系,特别是任课教师要与企业培训师紧密联系,选择恰当的教学项目,以适于企业实际工作需要。

(二)过程管理的开放性——开放的教学内容与灵活的教学形式

德国职业教育最主流的教育模式是双元制,这也是世界上职业教育领域中一种非常成功的模式。双元制是一种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职业人才的教育模式。企业招工后,将该“员工”送入职业学校,学生具有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学习场地学习,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培训,由学校考评和行会考核进行评价,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从双元制的实施来看,其实是由企业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所以对于职业学校而言,一定要加强校企合作,并要适应以企业为主导的培育模式。

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也要具有开放性。阿茨芬堡市马丽娅-瓦尔德学校是一所实科中学与文理中学结合的女子中学。我们观摩了八年级实科班的信息课,这是一个家政职业方向的信息课。课上教学的内容是“电子表格的应用”,教师设计学习任务是:一位顾客要租一套房子,房子的租金逐年递增,要求根据这个规律,运用电子表格计算出五年该顾客应分别付多少租金。这个教学任务与家政职业的实际工作相联系,融知识传授于实际工作之中。课堂上,教学形式灵活,师生互动多,学生参与度很高。

在挪易赛斯国立职业中心学校,我们考察的当天,家政专业学生的学习任务:为福利院老人过生日设计菜谱,并制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蛋糕等食品制作。完成后,教师给予评价。所制作出的食品下午就由学生送到福利院,与老人共度下午。这样的教学融知识技能学习与德育于一体,同时实现教学做合一。但这样的教学也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在教学时间和空间上,要有足够的灵活性和弹性,才能满足这种教学方式的需要。

教学过程的开放管理不只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还要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师培养过程中也要具有开放性。在阿茨芬堡第一职业学校,教学中注重项目教学,将企业项目引入学校,教学做合一。学生分小组学习,同一时间段,不同小组在做不同工作,学生学习自由度较大,教师巡回指导。教学内容也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虽有力学、金属学等教学参考书,但教师要把个人的想法融入教学,用讲义和工单等为载体进行教学。同时要把新技术引进课堂,所以教师要定期参加培训和下企业实践。

教学内容对接工作生产实际,实施过程中,需打破传统的课堂中心教学管理方式,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学时间不仅限于课堂时间,还要延伸到课外时间,如家政专业学生送食品到福利院等都属于学习时间。学习的空间不仅限于教室,要延伸到实训室、工厂企业和社会。因此教学管理上要允许教学时间上具有弹性,学习空间上具有灵活性,而不能是机械的僵化的时空管理。

(三)质量管理的开放性——双重考核多方评价

德国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保障,建立了学校内部评价制度和学校外部评价制度。内部评价由师生参加,参评师生独立的行使职权,每学期评估一次,采用问卷、座谈等方式进行,形成评估报告,向学校提出改进、发展意见和建议。内评报告要上报教育部。外部评价由州发展研究所牵头实施,社会、企业参与评价,每3-5年评价一次,历时6个月,还有复评,评估后形成报告向社会发布。

(四)学籍管理开放性——多元立交的学习途径

德国的职业教育,不是断头教育,正如巴伐利亚州教育部长所言:一个学校的终点是另一个学校的起点。他们力求给学习者一切学习的机会,只要你想学,就有一种通道来实现你的想法。

在中学,实科中学与文理中学间可互通。从实科中学转到文理中学,要在十年级以后,经参加考试,达到一定水平,合格者可转入文理中学。从文理中学转到实科中学,则在七年级时就可转入。

职业学校学生也可以申请转到文理中学,需经过考试,达到要求者就可以转到文理中学就读。职业学校毕业后,可以进入劳动市场,也可以继续升学,可考入应用技术大学,部分学生经过专业高中或职业完全中学的学习,也可考入综合性大学。职业学校毕业生工作一段时间后,如需要学习,也可再申请到应用技术大学学习。如此开放的学籍管理给一切有学习需求者提供了机会。

二、对我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的比较分析

(一)教学计划以学校为主,没有体现企业需求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是以学校为主,再加之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教学计划安排上,主要是学校自己确定。即使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有企业参与,但企业在其中是处于配角地位,其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时间安排都是以学校为主。究其原因,这是与我国职业教育根本制度有关。由于我国没有实行如德国的“双元制”制度,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目前是处于配角地位,且校企合作由于企业利益、制度缺失等原因影响,想实现真正的深层次合作还有待时日,这就使得学校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短期内还难以改变。

(二)教学过程管理较为封闭,人才培养面向社会企业有效开放不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虽强调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但由于没有系统设计,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同育人主要体现在认知实习,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阶段。在这些教学环节中,认知实习主要是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工作一段时间,了解企业基本情况,从而了解专业所对应职业环境和岗位基本情况。由于时间较短,只有企业认真准备,系统介绍职业岗位情况,才能达到认知实习目的。但在现实的管理过程中,由于企业的责任意识和学校的合作深度问题,大多数企业并没有达到学校的设想和要求,从而影响认知实习效果。在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阶段,在德国双元制教育中,企业设有专业的培训中心,其实就是以教学为主的生产基地,有系统的实训项目,而中国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这样的培训基地或中心,学生实习实训就在一线生产岗位,且许多企业将学生放在流水线从事简单机械的作业,以弥补人力资源的不足,这样的顶岗很难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不具备教学功能。

校内的教学过程,我们比较强调教学时间、空间的可控性,因此教学项目设计较为封闭,向社会和企业延伸不够。在我们的项目教学中,所设计的项目多局限于教室内和课堂时完成,这样培养学生其社会适应性不强。

(三)质量管理注重内部控制,外部监控不力

我国的职业院校在内部质量监控上,大多都设计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如设立质量监督部门,建立教学质量督导机制,注重学生信息反馈,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学校督查、院系检查较为系统。在外部评价方面,实行了五年一次的教育主管部门评估制度。但企业参与评价不够。一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评价不多,没有制度化和经常化。二是即使有企业参与,流于形式的较多,因为企业参与教学活动不多,难以评价;另外,企业缺乏如德国企业专职的培训师(师傅)这样的角色,让一个不太了解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活动的企业人员来评价职业学校的质量,确实不大现实。而第三方评价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应有的权威性,既缺乏制度的设计,也没有相关具有公信力的机构来评价。现在有一些社会组织试图来作第三方评价,但其评价结果又没有公信力,得不到社会、政府和学校的认可。这与德国多方参与评价显然不同。

(四)学籍管理制约较多,真正的立交桥和直通车没有全面构建

与德国相比较,我们在学生学籍管理上,制约条件较多,给学生自由成长发展的空间不够。在中等教育阶段,我们更多的是依据分数来划分学生所就读的学校,分数较高的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分数低的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中职生转到普通高中没有通道。在升学过程中,中职生可升入高职院校,也可考入普通本科院校,但所允许报考的院校有限。高职院校毕业生可报考普通本科院校,但多为二本类院校,所以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吸引力并不强。

三、对德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的借鉴与应用

(一)树立开放的教学管理理念

作为职业教育,其根本属性在于其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关门办学是不符合职业人才培养规律的。因此,开放办学是职业院校必由之路。开放办学就要求我们的教学管理也要具有开放性。但当前的职业教育由于校企合作不深入,与社会融合度不够深,所以开放的教学管理理念还没有形成。开放的教学管理是要求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前提下,加大教学管理的开放性。要打破封闭僵化的管理思维,结合实际,增强教学管理的弹性、灵活性,比如时间的安排,空间的限制等都可突破。由于职业教育生源入口多样化,现在高职院校既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有中职毕业生,还有社会人员,教育形式有三年制、3+2、五年一贯制等形式,因此,我们要增强教学管理的柔性化,以满足不同生源入口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

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随着人们对职业教育认识的提高,随着企业对职业教育配合度的提升,社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合力正在形成。职业院校要主动作为,通过开展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培养等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在此基础上,学校与企业构建人才培养联合组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从专业调研、方案制订到方案论证等过程,要求企业全程参与,这样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充分吸纳企业的意见。在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执行中,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时,可根据企业需要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以协调好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间的关系。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管理

由于我们没有实行“双元制”教育模式,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还是以学校为主的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主要是通过企业实习来实现。但由于我国众多的企业没有设立培训中心或基地,实习学生作为员工在具体的企业工作岗位上“工作”,这样的实习,其有利的一面是真实的岗位,能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素质。但由于岗位差异,其技能和素质要求也有不同,有些岗位的技能要求甚至非常的单一和简单,不能完全满足培养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职业人的需要,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因此,我们在教学管理中,要想办法增强实习效果。一是明确实习目标。要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确定相应的实习目标。二是确定实习内容。根据实习目标,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选择实习内容。实习内容的选择是围绕实习目标的,不能满足实习目标的内容不要选择,这在实际执行中有一定难度,但为了保证实习效果,我们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三是选定企业指导教师。在企业选择具有一定技术水平、职业道德和教育能力的企业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对企业指导教师要提出要求,加强考核,但同时要给予一定待遇。四是建立轮岗制度。由于企业岗位与相应技能的对应性较强,只有通过轮岗,才能让学生学习到相应的职业技能,因此建立轮岗制度是保证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五是加强实习技能考评。根据实习目标,确定具体的技能达标标准。学生实习结束后,要对其相关技能进行考核和评价,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实习成绩和对企业指导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

(四)完善实施多方评价

在现有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下,要将多方评价的思想变成具体的制度和行动。在教学过程管理中,引入企业评价。如在实习环节,让企业评价学生实习成绩。在毕业生就业单位,请企业评价学生的工作情况和能力素质。对学校综合评价中,每年让合作企业人员参与评价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情况。在学校绩效评估中,评估成员要有企业人员参与,同时将企业合作情况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同时要开始引入社会第三方评价。

(五)学籍管理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满足学生求学的需求

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放学籍管理。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并中途转专业。允许学生选择学习时间,采用弹性学制,延长修业时间,即学生可先就业后来校学习,也可学习一段时间,中途就业一段时间后再回校学习。为想继续升学的学生提供机会和便利,为这部分学生开设考试课程,帮助他们提高考试成绩,实现升学梦想。

[1] 陈斌.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

[2] 张树海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21).

[3]冯军.高职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和模式新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0(7).

[4]孔宪思.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对我院职教发展的启示[Z].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2012研修报告汇编,2012.

猜你喜欢
教学计划教学管理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30米快速跑》单元教学计划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深度学习与启示——以美国《埃及金字塔》教学计划为例
教师专业化视角下的“美国史教学计划”
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制订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