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理论的图书馆大众阅读服务模式研究★

2015-03-28 05:18
河北科技图苑 2015年6期
关键词:大众协同图书馆

孙 蕊

(国家图书馆参考咨询部 北京 100081)

基于协同理论的图书馆大众阅读服务模式研究★

孙 蕊

(国家图书馆参考咨询部 北京 100081)

在分析我国图书馆大众阅读服务的综合背景下,按照协同理论的思想,构建了包括资源、技术、人员、平台以及服务应用五个层面的图书馆大众阅读服务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图书馆大众阅读引导模式、互动模式和过滤推荐模式,为推动图书馆开展大众阅读服务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思路。

协同理论;大众阅读;服务模式

1 研究背景

阅读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传播活动。对于个体而言,阅读是个人接受教育、发展智力、获得知识信息的根本途径;对于民族和国家而言,阅读是传承民族文化、更新民族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国家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所以,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各国都对本民族的阅读推广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阅读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互动式阅读、推送式阅读、移动式阅读、微阅读等新型的阅读模式在Web2.0、Web3.0、3G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向传统的阅读行为与阅读模式发出巨大的挑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众阅读内容和阅读服务设施平台的建设,在相继颁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十八大报告》等多个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建设与中国文化科技发展相适应的大众阅读服务环境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2009年Social Networking in Libraries发布的《图书馆2010十大社会网络趋势》认为图书馆服务会越来越多使用移动技术,使用移动域名的图书馆网页,或者图书馆开发的iPhone应用等。由此可见,图书馆现有服务模式并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为图书馆发展再辟新径,服务将更加现代化、数字化。以网络平台为支撑的协同互动式大众阅读已成为新环境下阅读行为的主流趋势,引起了学术界及相关业界的极大关注。

当前对国内外对图书馆大众阅读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引起了全社会对阅读的重视,唤醒了图书馆在引领大众阅读活动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尤其是对于新技术环境下大众阅读存在的问题也开始进行审视与思考,但是已有研究成果中,鲜见协同理论与图书馆大众阅读服务相结合的文献,使得该领域成为研究的空白点。本文拟在解析大众阅读服务相关要素的基础上,将协同理论引入图书馆大众阅读服务中来,探讨新环境下图书馆大众阅读的服务模式。

2 基于协同理论的图书馆大众阅读服务体系架构

图书馆大众阅读服务依托于阅读关联管理、社会化标注、个性化检索等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其体系架构可以充分展示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整体格局和规划,为构建并深入理解图书馆大众阅读服务模式奠定了基础。基于协同理论的图书馆大众阅读服务体系架构是图书馆大众阅读服务的整体结构和框架,由资源协同、技术协同、人员协同、大众阅读互动平台以及基于协同理论的大众阅读服务应用五层结构组成。

2.1 阅读服务资源协同

资源是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基础,资源协同的对象主要指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的优势特色资源,尽量摆脱以往信息资源建设中重复建设的问题,突出特色馆藏在阅读服务中的作用,建成四位一体的立体格局;同时,结合图书馆标准化进程,建立标准化的阅读资源网络集群,形成平台统一、各馆协作的大众阅读资源保障支撑体系。随着Web3.0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可以尝试把购买的商业数据库、自建的特色数据库、馆藏图书OPAC系统、光盘、视频、课件数据库等资源聚合在一个协同服务平台上,以方便读者使用。需要指出的是,资源既包括原始的静态资源,也包括动态资源。

2.2 阅读服务技术协同

技术是图书馆提供服务的手段,新技术的应用为图书馆提供大众阅读服务带来了新的契机,主要技术包括阅读关联管理、协同过滤推荐、社会化标签、个性化检索、内容订阅、开放集成与移动阅读技术,通过技术的集成构架图书馆大众阅读服务系统。

2.3 阅读服务人员协同

人员是图书馆服务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大众阅读服务不仅涉及到一线员工,而应是用户、图书馆工作人员以及专家的共同行为。他们之间的协同既发挥了用户的积极性,又充分发挥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作用,还有助于为专家的创作提供导向,形成相互间的互动交流,使得图书馆为用户的服务更具有针对性。

2.4 图书馆大众阅读互动平台

大众阅读互动平台是以图书馆服务网络为基础的,涉及到各个公共图书馆的信息系统的交互,通过汇聚各个公共图书馆提供的内容资源和读者资源,将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和整合,并以一套完整的业务流程向用户提供体验良好的阅读服务。主要由资源、技术、人员、服务和流程等各种核心要素构成。

2.5 基于协同理论的图书馆大众阅读服务应用层

在上述核心要素为基础的图书馆大众阅读门户基础上,依托大众阅读服务平台,组织并发布阅读交流活动,以用户需求挖掘技术为支撑,保障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层次化和多元化的阅读服务。

五层结构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在图书馆大众阅读服务体系架构中,服务平台和应用层是关键。应用层以平台为基础,保障应用的可行性,平台则借助应用层来提高灵活性和易用性。构建基于协同理论的图书馆大众阅读服务架构,使得图书馆信息资源、技术、图书馆内外人员和平台之间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沟通和相互合作的有机体。

3 基于协同理论的图书馆大众阅读服务模式构建

基于对大众阅读服务架构的深入剖析,根据上述基本要素的特点和内在联系,从大众阅读引导、互动交流和过滤推荐角度来构建图书馆大众阅读服务模式。

3.1 图书馆大众阅读引导服务模式

大众的阅读习惯呈现出了弱化趋势,阅读倾向呈现出了功利化、娱乐化特征,阅读方式呈现出了网络化的特征[1]。这些新问题的出现使公共图书馆的阅读引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不习惯”读书的人占不读书者总体比例的29.1%。其中,18-19岁的青年人排在首位,占45.9%,青年人的知识水平及其文化素养将直接决定未来社会的状态,亟待进行正确的阅读引导[2]。

大众阅读的社会化引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升读者阅读兴趣渠道。其开展路径是通过众多的专家、学者、社会精英以及读者群体开展社会化引导,包括向公众推荐优质图书,介绍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公众分享读书的成功经验,发挥专家对于“读什么书好,怎样读好书”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的读者进行良性阅读。专家参与、读者互动以及适度引导,使得读者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让读者获得“读好书”的体会,尝试到“好读书”的乐趣,让阅读更有效率,更有价值,更具社交性,在内容的传播中产生更多的价值。所以,有必要构建基于协同理论的图书馆大众阅读引导服务模式。

开展大众阅读引导,图书馆必须转变服务观念,变封闭式服务为开放型服务,变消极等待服务为积极主动服务,变浅层次服务为深层次服务,开展有针对性的、多样的、知识密集型的服务,具体措施分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组织与分析

依据现有图书馆馆藏的主题分类方法,结合社会化标注的主题挖掘聚类,对图书资源进行主题划分,组织特定知识领域内的阅读主题。大众阅读服务平台积累了大量读者的社会化标注与评论,图书馆通过对特定主题的标注聚类、分类挖掘与语义分析,一方面可以提供贴近于用户的个性化内容推荐,引导读者的阅读行为,另一方面又能实时跟踪当前阅读潮流与趋势,把握阅读文化传播的主流,为图书馆工作者以及其他文化产业从业者提供良好的市场咨询分析。

(2)阅读精准推荐

传统图书推荐是基于图书热度进行的,无法提供贴近用户的推荐服务。在新型的大众阅读服务模式下,图书馆将根据读者的行为特征,通过对读者的历史阅读信息分析,推荐兴趣相同的阅读内容,实现对图书馆用户的精准推荐。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推出的“专题推荐”、“新书推荐”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导读作用,受到广大少年儿童的青睐。

(3)组织阅读推广活动

图书馆可依托社交化的阅读服务平台,将现有的文津图书奖、全国读书日等大众阅读推广活动导向深入,实现线上与线下结合的阅读交流,使这些阅读推广活动向日常化、生活化转变,从而扩大大众阅读活动的影响力。

3.2 图书馆大众阅读互动服务模式

传统阅读模式下,公共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是单向的一对多关系,阅读共享与交流方法有限,重在实体图书的出版、宣传活动以及线下的阅读交流,即便是同一本书的不同读者之间也并无关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图书馆大众阅读服务需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互动性强

传统的大众阅读是用户与馆员之间的对话,用户通过各种形式将信息反馈给馆员,馆员针对用户提出的问题提供相关的服务或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互动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参与对象也不再局限于图书馆员与用户之间,通过图书馆大众阅读服务平台,读者、专家、作者、馆员之间可以全方位参与互动,在全社会形成“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文化阅读氛围。

(2)服务个性化

由于技术的局限,早期的个性化服务大多停留在信息定制、信息推送、个人借阅查询以及系统推荐的阶段,现代的个性化推荐技术为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个性化的服务程度。跨网站的信息聚合、精准的智能搜索更利于用户建立适合自己偏好的个人门户,从而为用户提供全面、快速、准确的信息资源。

(3)移动阅读

移动设备、电子资源的飞速发展给移动阅读带来了新的机遇,移动阅读作为数字阅读、全民阅读的深化阅读形式,具备虚拟化、及时性、交互性、便携化、人性化等众多优势,拓宽了网民阅读的方式,极大的迎合了人们数字阅读时不受设备、场地限制的需求,已经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触媒行为[3]。

就目前图书馆阅读服务的实践来看,虽然图书馆已经通过一些阅读推广活动试图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但是其服务的方式仍旧是以阅读资源——图书——提供为主,对于读者阅读行为本身关注较少,缺乏满足社会各界协同参与的大众阅读互动平台。因此,亟需提供社会各界协同参与的平台,使得读者、作家和专家都可以成为内容的创造者,满足读者之间,读者与专家、作者之间互动交流需求,顺应大众阅读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3.3 图书馆大众阅读过滤推荐模式

社交网络给读者在线交流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阅读服务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比如个别读者的恶意评论(评价)有可能会打破阅读服务的公平性与客观性,同时不健康的阅读资源的传播也有可能扰乱阅读行业的有序发展。因此,如何对大众阅读互动平台的角色进行身份认证管理,同时审核并快速定位恶意评价与不健康阅读内容的源头,是基于社交关系的阅读关联管理的难点,直接影响着可管可控阅读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基于传统图书资源的安全管理控制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图书馆大众阅读过滤推荐模式主要包括专家安全可信推荐、协同信任评价和内容监管机制。

(1)专家可信推荐

专家可信推荐是大众阅读互动平台的特色之一,平台聘任的专家推荐图书资源,从而形成各领域的专家图书资料库,指导大众的阅读导向,提高大众在主题内的深度阅读水平。

(2)协同信任评价

大众阅读互动平台引入协同信任评价的概念,读者可对其他读者进行信任评价,建立基于读者投票的协同信任管理模型,共同维护社区范围里的信任管理,通过协同评价,实现较高的评价精度与公正性。

(3)内容监管机制

通过对非法资源以及恶意评价进行过滤和跟踪,形成内容监管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数据包层面,利用探针技术,对实时流动的网络数据包进行捕获、过滤和分析等;另外一个是资源层面,对社会化评论进行基于语义的监测,找到恶意评论的来源并屏蔽之。

4 结论

本文将协同理论引入图书馆阅读服务研究中来,将阅读资源的建设与整合、阅读服务主体、阅读服务技术、图书馆用户群等与阅读相关的诸要素统一考虑,分析上述要素在阅读服务中的角色与作用,进而构建一种高度分布化的阅读服务模式。希望此研究有助于图书馆梳理大众阅读服务的相关环节,最大限度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拓展大众阅读的深度与广度,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实现。

[1]王余光,李雅.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研究述略[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2):4-12.

[2]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课题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2006)[R].北京: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6.

[3]詹自强.移动阅读:图书馆促进社会阅读的机遇[J].现代情报,2012,32(3):148-149,162.

G252

A

2015-09-27 责任编辑:刘丽斌)

本文系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书为媒介的大众阅读互动平台研发及应用示范”(2013BAJY4230)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大众协同图书馆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图书馆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