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校际联合实践教学模式思考——以2013年上海艺术设计展清华大学与米兰新美术学院workshop为例

2015-03-28 22:17李彩丽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设计

李彩丽

(黑龙江工程学院 艺术与设计系,黑龙江 哈尔滨150050)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相对滞后,教育体系受重视程度低,存在设计教育创造力欠缺,持续性不足和与实际脱节等问题,原因有几点:1)教学体系偏重理论知识,以课堂讲授、校内实践为主;2)我国高等学校众多,先进的教学经验及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共享和推广的机率小;3)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有限且积极性不够高等,这些原因导致学生实践和创新协作能力的培养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1 缘起

为了解决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和协作意识薄弱的问题,本科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及引进联合教学模式对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在2013年12月的上海艺术设计展 “校级社区”板块中,笔者作为助教组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米兰新美术学院(以下简称NABA)的work-shop展览,通过15天的切身体验对高等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有了新的认识,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国内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和实践方式进行实证研究,力求提出几点有针对性的思考及建议。

2 高等学校跨界联合workshop实例介绍

本次展览的主题是“都市丛林计划”,主要探讨都市中各种对应自然生态内容的空间类型,描绘都市黑暗中的另一个面孔。

清华教学团队11人和NABA师生15人共26人参与,整体过程分为前期课题准备、团队沟通及学术对接、头脑风暴及排除法设计、分组制作、综合总结五个阶段,以拼贴元素附着于空间装置、造型台面、建筑物模型、声音影像信息为主要展览形式。最后呈现的是“经济食物链”、“临时群体”、“社会与反社会”三个主要板块和链接三大板块和印有社会生物链多个关键词的网状解析Map的大型主题桌面,共分为四大块组成部分。

“都市丛林计划”展览形式新颖、课题内容深刻、工作形式特殊、设计特点突出,对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是一个极佳的短期思维创作训练,更对教师的设计思维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创作过程中有很多节点是值得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和学生学习借鉴的。

3 基于workshop工作模式对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

3.1 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及研究精神

Workshop是机动性较强的联合工作模式,为了在整个过程中能快速研讨并现场寻找最适合的解决方案,必须在前期做大量的对接、协调配合工作。在展览前沟通层面上解决问题越多,实践过程当中的阻力就会越小。

“都市丛林计划”这个主题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NABA共同提出的创作课题。关于课题的选定双方学校经历了提出主题、划定范围、深入研究、课题对接四个阶段,共约2个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团队针对本次展览制作了汇报文件及计划书,并进行多次课题组内讲解及讨论。NABA在全校范围内限额召集对“都市丛林计划”主题感兴趣的学生,并针对社会生物学课题围绕“经济食物链、权利等级、职场的紧张与凶险、空间的迷乱(复杂性)、部落的庇护、巢穴的温馨”六个关键词进行分组讨论,带队教师Luca教授建议另增加“生物多样性与新生态”的主题,他组织学生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前期作品,召开了六次有针对性的主题研讨会,并与中国学生通过视频会议进行课题沟通及展前准备,通过前期大量的沟通研究建立完善的空间思维理念。

艺术设计教育着重培养学生意识层面的创新和感性的创造力,艺术专业的学生个性较强并具有一定的发散思维优势,但这也会导致对学术研究深入的严谨程度不够,设计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设计要素的堆积和空间感的缺失。所以无论是校内实践或是与外界联合教学,课程前期教师和学生对所要实践的课题进行预先收集、研究、探讨、对接并需运用设计软件模拟出现场空间感,在初步沟通下达成一定共识。此过程增强了实践教学的系统化和严谨化,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彻始终,夯实艺术设计专业师生的求真精神。

3.2 团队协作及交流促进设计快速实现

本次workshop是跨国跨校联合,清华团队与NABA团队学生共26人,被混合分成4个小组,这种做法的优势是弱化了个人主义概念,突出了国际间设计团队协作实践的工作意识,各个小组有不同的实践主题,分组讨论并给每位学生派发明确的工作任务。米兰团队的学生来自土耳其、台湾、德国等地,分组初期出现语言沟通不畅及思维差异等问题,但设计主导思想是一致的,在不断磨合下各组学生沟通和协作逐渐变得顺畅,并积极寻求协作方式,探讨设计解决方案,最终取得理想的效果。

艺术设计在日常教学中与其他学科教学方式差异不明显,存在课程时段划分零碎、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各年级之间无互通,缺少稳定的教学和实践空间等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对艺术设计这门互动性和协作性强的专业来说就会有极大的缺陷。如果课堂设计中采用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实践的话,可能会出现学生自律能力差、设计进度慢、主题研究有偏差等缺乏协作的现象。

由于设计专业分工细致,在实践过程中技术性的问题需要多方协作来解决,所以在学生未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之前的教学阶段对学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教育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德国设计教育为例,在德国相当多的设计院校是由练习课、讲座课、讨论课三种教学形式组成,在一个既定的教学空间内有大一至研究生约七、八个混合年级,同一空间的灵活分割对各年级之间的学生沟通及互助合作有极大的好处,这种教育方式对现今的国内设计教学还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近些年,我国高等学校逐渐意识到校际合作、专业之间协作的必要性,尝试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引进先进课程,锻炼青年教师的协作教学能力,进行远程教学和互动,并在不同专业或学校间通过项目合作为媒介进行互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加学生就业机遇。

3.3 头脑风暴及多元化的设计语言使艺术设计教学更具有独特性

设计要求排除思维定式,而workshop工作模式更是要求参与者在短期内找到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都市丛林计划”四个小组要求在短时间内思考、设计并制作完成作品。

展览首个重要阶段是以课题思想沟通及头脑风暴为主,本人及另一位助教进行课题讲解并组织多组讨论,学生前期已初步了解课题内容,组内讨论主要以子课题为出发点,采用头脑风暴的思考方式,手绘出大量草稿,利用论证排除法进行逐一筛选,最终将两校原有作品与workshop期间创作的新作品按一定比例拆解重构并加入新的元素。如现场连续手绘影像片段、自然生态、社会现象的照片、设计草图、文章、绘画作品、剪纸、雕塑、模型、声音片段等。共同体现社会视角下人类的生物性,以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思考角度描绘当今社会权利等级、人类精神面貌及禁锢、暴力、社会资源的分享等现象。

设计本质是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寻求解决方案,设计方法因人而异,多人参与可以创造出多维度思考结果。在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依据课堂阶段性的教学内容,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分组进行头脑风暴式的思考和讨论并快速以手绘的方式纪录,在此过程中,无过多的限定条件,充分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学科,多层级地去寻找答案,并以此为线索寻找下一步设计的表达方式。头脑风暴思考方式有效地肯定了学生创作的主体性,达到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教学目的。

3.4 多学科零界限融合的积极性及跨校的优势互补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苏丹教授及NABA工业设计系主任Italo教授都是极具思想的设计大师,“都市丛林计划”的主题就是苏丹教授在米兰与Italo教授交流设计思想的一次偶然的思维碰撞。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多学科融合只在类似学科之间产生,而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这样毫不相干的学科,就需要不同的用语、不同的分析模式和验证法则。然而随着思想的进步,现在人们认识到,重要知识之间并不存在界限,而是更为广阔的、尚待双方共同合作去开拓的领域。“都市丛林计划”展览并非是让人回归真正的丛林,更不是屈从于某种环境生态指标压力下表面化的绿化运动,而是试图描绘一种重建都市复杂性的图景,在混凝土的矩阵中营造一个均好性的、多样化的社会生态系统。它是社会生物学科与设计学科之间的零界限跨界融合的产物。

当代的设计教育日趋细化,许多专业教学之间的融合意识欠缺,而对于艺术设计创作来讲多角度多学科的融合能激发更多的创作灵感,艺术实践中,尤其在课堂引进多学科教学思维,鼓励并引导学生多专业角度思考,采用多种艺术呈现方式来提交作业。同时,可以邀请优秀院校教师传授相近或不同专业知识,在培养学生多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拓展需求。例如在2009年的秋季学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建筑形态学课程设计”就邀请了哈佛大学的西鲁那吉教师进行跨专业指导教学,课堂学生反响很热烈,教学成果显著。

相对于我国设计交流来讲,国际间workshop设计联合教学是另一种更优秀教学方式,参与的双方由于教育模式、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在设计思维、设计语言和表达方式均显现出不同,由于国际workshop合作的时间限制需要在有限时间内通过磨合来完成设计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来发挥各自的设计优势,形成资源互补,对参加联合教学的双方来说是十分可贵的经验,不仅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更是在短期内与教学水平高的国外高等学校进行高效率的合作,其进步速度是飞快的。

4 结束语

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跨校联合实践教学模式已经在一些高等学校间快速传播着,截止到2014年末,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国内11所著名高等学校联合举办的“四校四导师实践教学”已成功地举办了五届。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之路还很长,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多实践、多思考、多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把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带入课堂,培养出更多有设计深度和高度的设计人才。

[1] 姚民义.德国现代设计教育概念:从20世纪至21世纪[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22-25.

[2] 王凯宏.艺术设计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及其新模式 [J].人民论坛,2013(3):101-103.

[3] 杨亦陵.设计源自实践——德中联合设计workshop有感 [J].中外建筑,2009(8):107-111.

[4] 李彩丽,付白学,崔炳烁石.基于“内涵式发展”的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育人模式研究 [J].艺术教育,2014(4):172-173.

[5] 王曲波.广告设计课程 WORKSHOP教学实践 [J].艺术科技,2013(2):236-240.

[6] 黄杉,华晨,李立 .“中外联合教学工作坊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1(3):37-41.

[7] 苏丹 .工艺美术下的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65-180.

[8] 李文平,魏显峰,李前进.“工科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训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2):26-28.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专业设计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星.云.海》
《花月夜》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