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的永恒动力

2015-03-28 23:48□文/张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16期
关键词:市场机制市场经济驱动

□文/张 敏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陕西·西安)

我国将创新驱动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是在2013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大上。会议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将其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一点已由现代西方经济的发展所证实。强调走中国自主创新的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当务之急。

一、科技创新驱动发达国家生产力状况

现代市场经济产生于西方,发展于西方。在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驱动起到了内生动力的作用,使发达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和量的扩展。

(一)劳动生产资料尤其是生产工具出现了大变革。机器是现代生产的典型劳动工具,它是由发动机、传动机和工具机组合而成的。在新技术革命的条件下,机器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组成部分——控制机,先是自动控制机代替人的体力;后来,由于电脑装置的使用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自动控制机又部分地代替了人的脑力。从而使劳动过程从局部的单机自动化向综合自动化发展,形成现代化的自动控制系统。现代生产工具不仅自动化了,而且也空前多样化和新型化了。激光、原子能发电设备以及人造卫星等等划时代的新型工具的出现,一方面使大批新兴产业得以崛起;另一方面使众多传统产业得到改造。

(二)劳动对象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料,始终是人类生产最主要的劳动对象。但千百年来,原料的生产仅仅停留在对天然物质的直接加工上。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由人工合成的新材料如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结构陶瓷等大量涌现,这些新材料不仅应用于消费资料的生产,还日益广泛应用于生产资料的生产;不仅可以制造新产品,还可以创造新的劳动对象,从而既可大大节约对现有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可促使未来的经济发展不断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一句话,在新技术革命的刺激下,劳动对象的范围在扩大,质量在提高,生产在加快,利用更有效。在发达国家,现代技术已经取代自然资源在决定国家未来经济增长中的首要地位。

(三)劳动者的素质在提高。机器大生产曾经把复杂的、多程序的手工劳动分解为一道道简单的工序,从而使人的劳动变得单纯、呆板和简单。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又使本来日趋简单化的劳动在更高的基础上重新变得复杂起来,使单调繁重的劳动变得相对轻松省事。使体力支出为主的劳动逐渐变为脑力支出为主的劳动。在自动化生产条件下,劳动者的主要职能是研制、改进和管理自动化机器系统,定期调整和随时维修它们,与此相适应,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同时,随着新兴产业的兴起。大批大批的劳动者由“夕阳产业”流向“朝阳产业”,其流向和流量都是人类历史上所罕见的。

(四)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生产专业化的发展,最明显地表现在产业部门内部专业化的发展上。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骨干产业部门中,专业化程度一般已达到80%以上,这种专业化生产往往采用高效率的先进专用设备和自动生产线,把小批量生产变成大批量生产,从而形成了集约经营和规模经济。在专业化向纵深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求扩大协作范围和加强协作联系,于是就出现了区域性的综合产品和国际性的综合产品。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的迅速发展,既是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的主要标志,也是战后国际经济关系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上述各方面的深刻变化,最终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扩充和高速增长。在新技术革命的巨大推动下,战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不是依靠劳动力的大量增加,而是依靠生产率的提高。由此可见,这个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是以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居高为基础的,其扩大再生产基本上是内涵型的,这是这些国家经济迈上现代化新台阶的显著标志。

二、新常态下科技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路径

创新是本世纪经济发展的主题。新时期在全球经济面临资源紧缺,生产成本上升的条件下,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共同探索之路。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走好科技创新之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从生产要素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创新不是科学或技术的概念,而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熊彼特在他的著作《经济发展概论》中首次提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切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就意味着,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就包含着: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实现一种新价值。这就是说,科技创新是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应用到生产体系,创造新价值的过程。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市场应用,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是一种对立的统一,是一种协同演进的过程。

过去我国在政府强化行政管理状态下,经济发展以大量的生产要素投入为契机,实现了GDP 的高速增长率,但也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致使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推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间的关系不协调,造成国内投资不可持续,消费动力不足,国外出口难度增大,这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弊端。可见,以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驱动经济增长模式已无法继续发展下去。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本质是执行新组合,即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市场价值实现的组合。一句话就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从传统的生产要素驱动经济增长转移到有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方式。这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用好市场机制这一科技创新的杠杆。市场经济就是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资源有效配置关键是市场机制这一经济杠杆而撬动的。市场机制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首要力量。市场机制主要是指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体制。这三种机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三者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正常的情况下,市场竞争机制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给市场提供信息、经济激励和决定收入分配的功能。在现代市场经济状况下,如果站在科技创新的视角,市场的高效运作,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的最大功能就在于能自发的培育创新。其原因在于:一是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在竞争的推动下,实现其利益最大化。市场能自动使个人、企业、集体组织等敢于冒创新风险,为科技创新提供内生动力;二是市场能正确引导创新。在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中,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市场价格的变动上,价格是科技创新的引路灯,它促使人们寻求现有资源的替代品,从而缓解现有资源的供需状况的改变。这是市场竞争引起价格变化,导致科技创新的发展。科技创新,通过改进技术降低投入与产出的比率,推动资源配置的优化。

(三)政府要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职能定位,是由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特点以及科技创新的本质所决定的。从现代市场经济的进程看,转型经济体制的共同特征是: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效率不高。从我国科技创新的市场现状看,这两个问题也同样存在。这就要求我国要强化政府职能转变,要深化市场化改革,在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基础上,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涉及的内容面宽、量大,就科技创新的环境而言,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能,也是政府存在的价值所在。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职能定位,是由现有经济的转型特点和科技创新的本质要求所决定的。科技创新就是科技市场价值的实现过程,这就要求政府从经济建设主体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确保市场机制的良好运行,尽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力保市场信号的真实,使市场成为有效资源配置的主体,从而激励和引导科技创新。

[1]孙斌.创新驱动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2]朱英明,张珩.创新驱动发展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3]王君.创新驱动发展:理论探索与实践[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市场机制市场经济驱动
以市场机制推动自愿减排 全国自愿减排交易中心建设有序推进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市场经济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本质
嵌入分部相关性的内部资本市场机制设计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