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中医院发展困境分析

2015-03-28 23:48孙韵桐陶四海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16期
关键词:中医医院中医院西医

□文/孙韵桐 陶四海

(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河北·唐山)

县级中医院对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关键组成部分。公立医院改革为县级中医院发展提供了机遇,但也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能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是县级中医院的当务之急。

一、县级中医院发展状况

(一)中医院机构设置。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医改五年来县级中医院数量有所增长,从2009年的1,519个上升至2013年的1,629个(注:我国行政区划中县级单位为1,636个)。基本实现国家规定的县级中医药设置标准。根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规定,在县级区域依据常住人口数量原则上设置1个县办中医类医院。

(二)县级中医院医用设备配置状况。2009年平均每家县级中医院万元以上医用设备数量为42.2台,2012年为64.3台,增长了52%;同期,50万元以上医用设备从2.1台上升至3.3台,增长57%。

(三)中医院的财政补助收入。2009年全国中医医院获得的财政补助收入为91.22亿元,2012年为147.62亿元,增长了61.8%。但从横向比较来看,2009年中医医院的财政补助收入较综合医院少366亿元,2013年两者之差为648.39亿元,这显示出政府对综合医院的财政补助总量远高于中医医院,且这种差距在逐渐拉大。

(四)中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状况。2009年,我国县级中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为16.52万人,2013年为23.09万人,比2009年增长了40%。2009年县级中医院中医类别的卫生技术人员为3.58万人,2013年为4.63万人,增长29%,低于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增长速度。中医类别卫生技术人员占总卫生技术人员的比重偏低,近五年来均不到1/4,并且呈现下降趋势,从2009年的22%下降至2013年的20%。

(五)服务状况

1、综合服务能力。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不仅要看其服务的规模,还要看服务的效率。县级中医院的总诊疗人次2009年为0.97亿,2013年为1.32亿,增长了36%,出院人数从489.2万人上升至862.9万人。县级中医院就诊人次占医院总量的5%左右,与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基本持平。县级中医院出院人数占医院总量的6%左右,略高于其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同期,病床使用率从75.69%上升为83.66%,医师人均日担负诊疗人次从5.7 上升至6.4,医师人均担负住院床日从1.7上升至2.5。

2、中医服务提供状况。处方是医疗服务的核心载体,医疗服务的提供必须以处方为基础,因此我们根据处方情况来了解中医院提供中医服务的状况。2013年中医类处方0.43亿,占处方总数的39.4%。

二、县级中医院发展困境

(一)中医药人才短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6年制定了《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评价指南》(试行),规定中医医院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全院执业医师比例要达到60%以上,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要达到60%以上。然而,2013年我国县级中医院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中中医类别占40%;药师(士)中中药师(士)占54%,都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表明县级中医院的中医药人才仍然存在短缺。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从总量构成看,县级中医院中医类卫生技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偏低,由2009年的22%下降至2013年的20%。从学历结构看,2012年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中大专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占比为约为59%,学历程度总体偏低。从年龄结构看,中医类人才存在45~59岁比例不高现象,45岁以下的年轻医生占53.7%,60岁以上退休年龄段仍然有13.2%,作为核心力量的45~59岁之间的医生只有33.1%。

(三)政府财政补助仍然偏低。从平均水平看,2009年每家卫生部门办县级中医院获得的财政补助收入约为190.2万元,每家卫生部门办县级综合医院为451.9万元,2013年每家卫生部门办县级中医院获得的财政补助收入约为416.5万元,每家卫生部门办县级综合医院约为840.9万元。政府对县级综合医院的财政补助高于县级中医院,财政补助差距逐步扩大,从2009年261.7万元上升至424.4万元。财政对中医院建设投入不足,使中医医院的服务条件和服务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四)“中医西化”现象较严重。各地县级中医院普遍存在着“西化”的现象。多数中医院大量引进西医的检查设备和西药来吸引患者就医以维系生存和发展。存在着接诊后先开检验单、过度依赖西医设备诊断、自身特色的中医服务使用不足等现象。2009年县级中医院西医卫生技术人员是中医卫生技术人员的3.6倍,2013年为4倍,中医卫生技术人员比重偏低且呈下降趋势。卫生技术人员的结构不合理是“中医西化”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2013年县级中医院的中医类处方占总处方量的39.4%,低于国家规定的中医类处方占处方总数60%的标准,西医服务比重过高。

(五)中医药治疗特色发挥不充分。与西医相比,中医在治未病、养生保健、康复、恶性肿瘤、慢性病的防治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但是,很多县级中医院在这些方面重视不足甚至忽略,转而大力借助西医求发展。反观社会上,一大批养生保健机构、康复机构、肿瘤专科医院迅速崛起,其核心竞争力往往是依靠中医方面的服务。2012年县级中医院中医治未病服务人次数为0.57亿,占中医院总诊疗人次数的13%,2013年下降至0.2亿,占总诊疗人次数的4%,治未病的诊疗人次骤减。中医传统特色优势学科,如2012年骨伤科、肛肠科、针灸科、推拿科四个科室的就诊人数仅占医院总就诊人数的7.2%。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在国家财政拨款的总盘子中,逐步加大县级中医院的财政投入。相关投入可以通过专项建设经费的方式下拨,以提高资金使用的针对性,提升县级中医院的薄弱环节,同时打造中医特色优势领域。

(二)建设好中医人才队伍。人才是单位发展的核心力量。针对中医院中医药人才短缺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培养出一批合格的中医药人才;另一方面需要规范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方案,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逐步建设人才结构合理的中医药队伍。

(三)转变观念,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作为祖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历经数千年的考验,在人们的心中有一定的位置,现在中医院发展的困境关键是如何激发人们对中医的信心。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疾病、恶性肿瘤、康复、养生保健等领域有显著优势。县级中医院要转变求助西医发展的理念,大力突出和宣传中医的优势,把具有显著优势的领域重点发展,建设成为自身的特色专科。中医院可推出药膳食疗、体质辨识、推拿按摩、治未病服务等具有中医特色的服务内容,增强中医院的造血能力。

(四)把“中医药使用率”列为单位评审指标。为了鼓励和推广中医药的使用,建议把“中医药使用率”作为各种评审、考核的关键指标,同时实行一票否决。如果该指标不达标,在医院的等级评审、年度考核等工作中,可以直接定为不合格。同时,对“中医药使用率”高的单位,可以设立专项奖励基金,以推动各单位中医药的使用。

[1]1999-2013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Z].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

猜你喜欢
中医医院中医院西医
前进中的广汉市中医院
前进中的广汉市中医医院
赵县中医院
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 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全国示范中医医院
唐县中医医院
崛起中的钟祥市中医院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中医院的契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