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2015-03-28 23:48王实倩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16期
关键词:政府大学生

□文/王实倩

(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广东·广州)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随着高校的扩招,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人数约为699万。2014年达到727万,而在2004年毕业生人数仅为280万,在仅仅十年的时间里,高校人数就翻了两倍之多。然而,就业岗位有限,大学生的就业率稳定在70%左右。这意味着随着高校毕业人数的增加,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也随之增加,再加上每年积压的就业人数和失业人数,可见2015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旧十分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

1、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缺乏综合素质。一些大学生平时逃课,考前突击,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甚至不惜通过作弊的手段以通过考试,根本没有真正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更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无法满足工作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很难胜任专业工作;另一方面,一些学生虽然成绩很好,也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却很少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缺乏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综合素质水平不高。

2、择业观不正确。一些大学生被浮躁的社会风气所影响,急功近利,理想很远大,但却不愿意踏踏实实地行动。他们对自己的估计和期望太高,刚毕业就对工作有着不低的薪资要求和优厚的待遇条件,不接受较低工资的工作,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一面嚷着就业困难,一面却又有业不就,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高校方面

1、高校的教育模式不合理。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模式仍是以理论教育为主,而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严重不足。导致大学生虽然有理论基础知识,但却不能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对应。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高校的人才培养的周期约为4年,但是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知识技能更新换代速度加快,高校当时设置的热门专业,可能在学生毕业时,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严重萎缩,导致毕业生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匹配,导致大学生专业结构性失业。

(三)政府

1、就业制度不完善,市场监管不力。我国现阶段实行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制度,但缺乏相关的制度和政策设计,无法产生良好的制度效应。此外,由于市场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就业市场中还存在诸多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因素,都需要政府加强监管与调控,但是政府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到位,存在市场监管不力甚至政府职能缺失的现象。

2、相关法律制度及保障体系不完善。现行的法律法规存在操作性不强等弊端,特别是在某些法律中还包含有就业歧视的相关规定。此外,我国的失业保障制度和福利保障制度还存在不足。虽然我国已建立起大学生“失业登记制度”,但是由于其为大学生提供的补助还不能维持基本生活开销,其提供的职业培训缺乏针对性,因而其对大学生的保障和扶持作用十分有限。福利保障制度方面,我国民营企业和私人企业不具有健全的福利保障制度。而国有企业及一些外资企业的福利水平较好,差别化的福利待遇使就业人员分布不均衡,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四)社会及经济因素

1、产业结构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目前,我国的产业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仍是第二产业,我国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制造业大国,而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足。因而,劳动力多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第一、第二产业,然而这两个产业部门并不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部门。大学生的知识水平较高、素质较好,第三产业才是能够为其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的主体部门。因而才会出现农民工用工荒,而大学生则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2、用人单位存在歧视及选拔机制不合理。一方面用人单位存在学校歧视和性别歧视,用人单位更青睐一些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对普通高校毕业生十分不公平;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依然存在性别歧视,更愿意招收男生。此外,一些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机制不公平,存在任人唯亲的现象。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方面

1、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要加强自律,学会自觉、主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打好理论知识基础;同时,还要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和比赛,在参与中锻炼自己,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加强个人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同时,大学生还要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广泛阅读各种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应当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大学生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不能高估也不低估自己;既要看得远又能脚踏实地。不要给自己的工作设立太多限制,不执着于一线城市,一些中小城市对人才的需求较大,其所提供的工作岗位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学校方面

1、改善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要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在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方面,大学生不具有竞争力。因而,高校要高度重视对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校外企业积极开展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践与实习的机会,锻炼大学生的实践与操作能力,利于大学生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对自己的职业有清晰的认识,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2、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接轨。高校要综合考虑自身师资力量、市场需求等因素,优化专业设置。合理设置专业,而不是盲目扩招,不能保证教学质量,让学生毕业后没有竞争力,难以找到合适工作。学校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从市场需求出发,根据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避免出现专业结构性失业,化解高校人才供应和市场需求不对接的矛盾。

3、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高校要注重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可以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增进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岗位的了解;也可以建立大学生就业平台,提供咨询等有实际意义的服务,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有效的引导。

4、加强创业培训,鼓励大学生创业。创业是就业的方式之一。高校可以为想要创业的同学开设创业培训课程,提供创业指导,并帮助学生组成创业团队,通过团队成员的合作分工,提高团队运作效率,降低风险。学校还可以举办创业论文大赛,并设立创业启动基金,寻求校外企业的合作与资助,帮助大学生将具有实践意义的商业创意付诸实践。

(三)政府方面

1、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必须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出台一些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改革户籍制度,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就业机制,解决就业市场信息传递不及时、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市场效率。政府还要发挥监管职能,维持就业市场秩序。

2、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保障制度。政府需要出台针对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法律,还需要注重细节的把握。同时,政府要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简化户籍迁移程序,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此外,政府还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福利保障制度以及维权保障制度,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改善市场就业环境。

3、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政府要采取措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拓宽渠道。因为大学生就业多集中在研发、设计、管理、科技、卫生、教育等第三产业部门。所以,依托第三产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鼓励小微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等对大学生就业的带动作用,并且为这些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税收及贷款上的优惠,以促进其快速发展,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4、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分流毕业生流向,减轻就业市场压力。政府要制定并落实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建立健全相关的服务体系,例如创业培训、金融服务等;还可以为一些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或贷款优惠。

(四)社会:用人单位方面。对用人单位而言,要消除学校和性别歧视,切实从毕业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进行考察,看其是否符合公司的用人标准。要设立公平的选拔机制,消除关系网的阻碍,要任人唯贤。合理的选拔机制既有利于为大学生提供公平的竞争平台,还有利于企业发现人才、吸纳人才,为企业发展积累优秀的人力资源。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和家庭状况,还关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的发展,还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但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大学生自身、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努力。

[1]邓孟阳.我国大学生就业困境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5.2.

[2]谢连华.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以及破解[J].科技视界,2013.45.

[3]喻名峰,陈成文,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2.

[4]郑钧屏,李剑翔.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政府责任[J].湖南农机,2013.7.

[5]邵锦绣.论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职责[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6]江彩霞,雷晖.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综述[J].人力资源管理,2013.9.

[7]刘坚.探析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途径[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4.247.

猜你喜欢
政府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用“打包法”衡量政府投入不科学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政府必须真正落实责任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