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历史落差的转换——清王朝的没落对当今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

2015-03-29 01:26张冰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清王朝制度创新开放

两个历史落差的转换
——清王朝的没落对当今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

张冰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机电工程系, 河南 新乡453000)

摘要:通过对比我国古代辉煌文明与清王朝的腐朽沉沦,揭示了中国由盛转衰的根源,即政治的黑暗、经济的衰退以及文化的落后。再横向对比同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迅猛发展的历程,即先进的制度、发展的方向,得出社会制度决定社会发展程度的历史规律。进而为当今中国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带来启示。

关键词:历史落差;清王朝;制度创新;开放

收稿日期:2015-06-05

中图分类号:D616

1842年8月29日被称为“投降三人组”的清政府官员耆英、伊里布、牛鉴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他们不曾想到这样的举动成为大清帝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开始。而鸦片战争中的惨败也让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开始破碎。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那个曾经具有5000年辉煌历史的泱泱大国,缘何会有这样的结局?要想了解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在回顾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同时探寻近代清政府腐朽沉沦的根源。首先让我们一起打开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大门。

1中国古代辉煌文明

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

1.1政治上:社会制度先进,国家独立统一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已泛出文明的曙光;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使我国成为继埃及、巴比伦、印度之后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475年,战国开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开始在我国出现,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进行社会制度创新并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领先了欧洲1000多年,特别是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后,我国成为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两千多年来,虽分分合合,但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历史的主流。可以说,国家的稳定统一和先进的社会制度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文化繁荣进步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

1.2经济上:工农业生产遥遥领先

封建制度的确立使得中国的农业生产力发展较快,并且中国自古就重视水田的开发,到11世纪以后,铁犁畜耕的传统农业发展到世界先进水平。再加上中国的食物供给状况优于欧洲,人口开始长期性增长。16世纪以后,转向集约化耕作。到18世纪,南方一些省份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传统农业可能有的最高高度;加以西南、东北的开发,人口达到4亿。“到鸦片战争前,初步估计,年产约有粮食23.2亿担,棉花970余万担,茶260万担,丝7.7万担,蔚为农业大国;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茶、丝都大量出口。”[1]155中华民族经过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发展,至康乾盛世,其经济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公元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正值康乾盛世的末期。此时,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其中工农业产值占世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中国的农业、手工业、贸易、城市发展等,都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当之无愧为GDP总量世界第一。

1.3文化上:科技成果灿烂辉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天文学、数学、农学、医药学等领域成就卓著。尤其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更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杰出科技成果。明朝之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当时世界上重要的发明创造和重大科学成就大约300项,而中国就有175项,占57%以上。我国生产的丝绸、瓷器闻名世界。万里长城、大运河等宏伟工程,堪称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

回顾这段历史可以发现,封建制度的最先确立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长足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成就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光辉梦想。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17世纪中叶,正是对“尽善尽美”的封建制度流连忘返,看不到世界大趋势的变化,大清王朝在世界大变革的历史关头落伍了。

2大厦将倾的晚清政府

2.1经济上:封建体制下的小农经济发展进入停滞

中国自古便是农业国,而在传统的中国封建经济中,小农经济是主体,核心则是土地,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这种经济状态下,表现为土地高度集中,农民负担沉重。自康熙年间到嘉庆中期,全国的土地中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特别是大地主,极少的人拥有大部分土地而农民只有很少的土地甚至没有土地。直接导致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失地农民成为地主的佃户,直至成为流民。严重的土地兼并使农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农民挣扎在贫困线上。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据1812年(嘉庆十七年)统计,仅皇帝直接或间接掌握的土地就达83万顷,和珅占地8000余顷,其他的大官僚也都拥有巨额的土地。再加上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更没有顺应世界近代化发展的浪潮。

2.2政治上:腐败的封建国家摇摇欲坠

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开始,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到了晚清,统治者一步步收紧权力之网上的纲绳,把封建皇权推上空前集权的巅峰。在这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制度下,官吏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腐化层出不穷,出现了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文官三只手,武将四条腿”的谚语。“文官三只手”体现的是文官贪污受贿、中饱私囊;“武将四条腿”的意思是跑得快,临阵退缩、不战而逃、吃空饷冒功领赏等现象极其严重。著名的小说《官场现形记》中所描绘的就是大清王朝统治阶级的真实情况。正是在这种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的困境下,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危机四伏。最终不仅导致我国传统社会的发展陷于停滞,而且严重阻碍了我国由传统向现代的变革之路。

2.3文化上: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清王朝为维护其专制统治,在文化上笼络和控制知识分子,并采取镇压异端、大兴文字狱等手段,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同时,在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上,终清一朝,到处弥漫着轻视和蔑视科技之风,把科技知识视为“形而下”,把发明创造称为“奇技淫巧”。例如:圆明园喷泉建成后开始是用机械取水,乾隆认为这些设备不过是用来消遣的“雕虫小技”,于是下令废止,改为人工取水。 1760 年为圆明园设计大水法的法国传教士蒋友仁,为回答乾隆皇帝关于地理方面的询问,向他进献了一幅精美的世界地图,名为“坤舆全图”。图高1.84 米,长3.66 米,分东西两半球,球径各1.4 米,周围布置了说明文字和附有解说文字的插图,上面详细标注了世界五大洲、四大洋和当时世界主要国家的位置。然而“坤舆全图”献给乾隆皇帝以后,一直被锁在深宫密室之中,从不被人重视,以至于在80年后鸦片战争开始后道光皇帝还可笑地问出了“英吉利是否与我天朝接壤”这样可笑的问题。

正是这种心态导致了清朝末年我国科学技术落后。表现在军事上就是装备陈旧,军备废弛。早在二百多年前的明朝,中国人就已经将热兵器的使用发挥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但是到了清朝,由于种种原因则被彻底荒废,22万八旗兵和66万绿营兵,武器落后,还处在以刀矛弓箭为主的“冷兵器”时代,所拥有的火器不过是一些被称为鸟铳的火绳枪和一些非常落后的前装火炮,而据记载,早在明朝末年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燧发枪就已经传入中国,并且许多西方来华进行贸易的商贾向皇家所谓进贡的贡品当中就有大量的燧发枪,但这些都从未引起当权者的重视。当时的中国不但军事上无能,外交上更属于无知状态。闭关锁国、拒绝交流是清廷对外关系的基本政策。这时的清朝已是“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衰弱景象。

就在晚清大厦行将倒塌之际,地球另一端的西方却是另一番景象,一个冲决中世纪封建神学桎梏束缚的思想启蒙运动正在兴起;航海大发现和海外殖民则开启了西方的原始资本积累,正如马克思所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2]819

1640年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率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一种挑战全球的工业革命正在蓬勃发展,工业革命焕发出来的巨大生产力促使英国向海外寻求市场。于是资本主义张开了饥饿的大口,那个在马可·波罗眼中遍地是黄金的中国,成为它瓜分的对象。而可悲的是,晚清的中国江河日下,丝毫没有察觉到世界之大趋势。自此洋洋自得的天朝大国急剧地坠入落后挨打境地,从此一蹶不振。东西方的历史走向出现了巨大的反差。其实我们可以说,鸦片战争还未爆发,胜负早已判定。

3历史启示

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3]反思这段历史,对我们敏锐地洞察和把握当今世界大势,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3.1社会制度更为先进者往往后来居上

回顾世界历史,埃及率先进入奴隶社会,比中国早1000多年,成就了古埃及的历史文明,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象形文字都成为埃及不朽的传奇。中国于公元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实现了中国令西方望尘莫及的辉煌文明。1640年工业革命后英国捷足先登资本主义社会,其经济社会发展势如破竹,为英国侵略中国埋下伏笔。这些国家的盛衰转换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人类历史的跑道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能够独占鳌头、独领风骚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永远是一个你追我赶、交互领先、生机勃勃的局面。而社会制度捷足先登者往往后来者居上。

今天,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 GDP总量看,中国已经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发展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国民的幸福感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政治体制改革已成为无法绕开的瓶颈,改革已进入攻坚期。今天的中国再一次处在了历史大变革的关键时期。是直面危险、深化改革,还是沉醉于既有成绩,裹足不前,何去何从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做出的抉择。可喜的是我们已听到了深化改革的最强音,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4],“我们通过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5]69。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正确认知,也是历史给我们最好的启示。

3.2开放则强,闭关则弱

中国历史一再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汉、唐、明中国封建经济的三个高峰都是开放的时代。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唐朝更是把开放推向极致,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唐都长安一度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明朝时郑和从1405—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正是这些对外交流让中国与外国和地区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才推动中国经济文化从一个高峰走向另一个高峰。

然而,到了17世纪中叶,当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向海外寻求财富的时候,中国开放的大门却悄然关闭了。1661年清政府颁布了《迁海令》实行封海,规定片帆不准入海。从此,中国开始面朝黄土,背对大海,失去了与世界的联系。就连清朝最负盛名的乾隆皇帝在开放问题上也是观念陈旧,1793年,当英国派使者马嘎尔尼到中国要求通商时,乾隆却认为中国物产丰富,应有尽有,不需与蛮夷通商,而拒绝了英国的要求。闭门造车、夜郎自大,使大清帝国在落日的余晖里步履蹒跚、疲态尽显,离现代文明渐行渐远。

在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反省我们民族的这段历史,最要紧的,是获得一份警醒、一份自觉:在列强林立的世界里,落后必定挨打,要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必须善于学习外国,绝不能像晚清政府夜郎自大、盲目排外,而是要以虚怀若谷的胸襟面对世界、走向世界。

时至今日,中国走过了37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可能关闭。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是的,这一次的大门不是被西方坚船利炮所打开,而是中国人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在广开言路、取我所需、补我不足的基础上主动打开的国门。新世纪里我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纽约时报广场能看到中国国家形象片;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大舞台;2010年世博会促进了中外交流。这是历史的总结,更是历史的启示。

(责任编辑杨文忠)

参考文献:

[1]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上海:三联书店,2000.

[3]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01).

[4]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外方代表[N].人民日报,2013-11-03(01).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Divid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wo History

——The Demise of the Qing Dynasty to Today's China's Development Path of Enlightenment

ZHANG Bing

(Hena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llege,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Xinxiang 453000,China)

Abstract:By comparing the brilliant ancient civilization and modern decadent destruction, as well as the two historical gap between China and Britain before the opium war, the cognition of the Qing dynasty decayed, reveals the root of China by the turning tide, namely political darkness, economic recession and the stop of culture.Horizontal contrast again at the same tim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capitalist countries, the advanced system,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ocial system decide the degree of social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for today's Chines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ath of enlightenment.

Key words: the historical gap;the Qing dynasty;system innovation;opening-up

猜你喜欢
清王朝制度创新开放
清朝为何没有倭患
清朝为何没有倭患
农耕文明的科技历史呈现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电子政务: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苹果软件更“开放”更“中国”
浅析张之洞与清朝的世代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