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走出去”的政治风险及其对策

2015-03-30 00:08仝中燕
党政论坛 2015年21期
关键词:走出去高铁政治

○仝中燕

高铁“走出去”的政治风险及其对策

○仝中燕

近年来,中国高铁“走出去”的脚步正在加快,但与此同时,中国高铁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相较于能够以经济模型计算出来的经济门槛,高铁承建方要面对的更大不确定性在于政治风险。

中国高铁的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中缅高铁项目被喊停,中泰“高铁换大米”项目遭遇挫折;在南美洲,墨西哥毁约,中国高铁躺枪;中国高铁进入中东欧市场也面临一系列地缘政治与规制性风险。有识之士指出,目前,中国高铁出海最大的风险是政治风险。

一、标的国潜在的政治风险需做全面的评估

中国企业投资对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国家本身就打着政治动荡、经济不稳的烙印,这些因素有可能成为中国高铁走出国门的潜在政治风险。此外还要受到西方势力的干涉影响。

2015年1月,中国铁建中标三天后,时速超过300公里的墨西哥高铁项目突然被取消。这条在建设之初就一波三折的高铁项目,是墨西哥迄今为止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墨方在公告里解释称,“政府希望可以获得一个完全没有任何社会和议院质疑的招标结果”。事实上,从招标一开始,反对党和墨西哥媒体就盯住此事不放。墨西哥总统尼亚·涅托在参加竞选时就承诺尽快修通高铁,当选后因高铁项目承受到了来自反对派和民间的巨大压力,质疑点主要集中在招标时间和企业资质——倒不是中铁建的资质,而是中铁建的墨西哥合作方,反对党和媒体质疑这些企业和执政党关系密切。

墨西哥执政党更大的压力也许不在高铁,而是来自震惊世界的“伊瓜拉事件”:43名学生集体失踪,民间普遍认为是当地警方和黑社会勾结所为。此事已经持续将近一年,至今仍在持续发酵之中,而执政党仍然没有给公众一个令人信服的调查结果,导致抗议声浪遍布全国,培尼亚·涅托所在的革命制度党面临空前的执政压力。在此情势下,就墨西哥执政党来说,只能通过违背当初的承诺与政府信用来维持政局,因为相较于一条高铁项目,保持国家政局稳定更为重要。当然,这样的后果便是输掉了墨西哥的国家信誉和中国投入的资金。

墨西哥高铁项目搁浅虽然并不意味着“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受阻,但至少也证明了向发展中国家投放国内过剩产能的政治风险较大。继墨西哥高铁项目之后,中泰、中印(尼)、中俄高铁也在积极备战,广阔的高铁市场正在打开。鉴于此前的教训,对标的国存在的一些潜在的风险须做全面的评估,比如当地是否会发生大的动荡,政府的信誉度与支持率,法律对我们是否会有不利的修改,汇率是否会发生很大的波动等。

二、建立对冲海权的新陆权存在的安全隐患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海权”,但在美国主导的海权时代,中国在海上经济贸易中毫无话语权可言,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这三条最重要的全球航运线都牢牢把控在美国手中,短期内对于美国的海上霸权很难获得有效突破。在面对辽阔的太平洋向东开放过程遭遇美国围堵的新安全形势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海权”与“陆权”关系,在其全球战略态势上建立一种对冲海权的新陆权,而中国高铁的跨越式发展恰恰让陆权时代的来临成为可能。

中国高铁走出去适逢千载难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极有可能为中国带来一个以“路权”支撑“陆权”的新陆权时代,助力中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不过,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市场远非想象中广阔。当前,随着美国重返亚太,其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对中国向东(太平洋)开放形成围堵、挤压之势。中国要想从西部、西南和辽阔的北方冲出美国及其盟友来自海洋方向的围堵,美国不可能静观其变,必然采取政治、经济等手段遏制中国的突围,比如美国会亲自出面,或者指使其盟友挑起争端。

从目前来看,美国及其盟友有可能以高铁起步较早的国家的技术

标准和管理体制对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实施围堵。我国高铁装备参与国际竞争仍处于起步阶段,以动车组为例,只有CRH380A在牵引变流器、网络控制和头型设计等方面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市场品牌认知度不高。鉴于此,在国际高铁市场上,美国完全可以利用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已具备高铁技术优势的国家对我实施剿杀。

在美国眼中,中国是百十年来国家实力最逼近美国且令美国无力拉开差距的新崛起大国。当年,苏联鼎盛时期的工业生产总值仅有美国70%,但已经令美国坐卧不安,在美苏对垒的1980年代中期,美国找到了对付苏联的办法,苏维埃联邦很快走向寿终正寝;30年前,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日本一度叫嚷“买下美国”,日本资本疯狂扩张的脚步,令美国人惊呼“日本将和平占领美国!”但1985年美国“广场协定”一招,即让日本陷入“平成萧条三十年”;2011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超过美国,美国意识到了来自中国的所谓“威胁”,与此同时,以管控全球16个交道要冲为基石、拥有600多个军事基地的美国军事霸权,也感受到了中国在外建海港、高铁“走出去”的压力,于是,美国在天上、地面、海里苦苦寻找对付中国的办法。

2012年1月,美国出台新的军事战略,宣称美国战略重心向亚洲转移。伴随着美国“战略再平衡”的脚步,我们已经看到,中国的东海波涛汹涌,南海上空波谲云诡。美国以日本和菲律宾作为马前卒与中国叫阵,自己或躲在幕后,或直接冲锋陷阵,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力遏阻中国前进的步伐。近几年来,在中国高铁高奏凯歌进军世界市场的当儿,整天叫喊着不安全的美国岂会袖手旁观?

西方始终对中国的发展抱有敌意,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他们往往利用自身在目的国的历史及政治影响力,伙同盟友加以干预。在印尼高铁项目以及中泰铁路项目、马新高铁项目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日本与中国死磕的影子。在墨西哥,中国高铁项目的竞争对手一个是德国,另一个就是日本。

三、面临一系列地缘政治与规制性风险

我国全球高铁网络的布局并不是随意画出来的,它有着深刻的地缘政治背景与非常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国是一个陆权大国,铁路修到那里,国家的意志就通达到那里,国家的安全体系就建构在那里。因此,高铁“走出去”维系着中国在欧亚地缘政治和全球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承担着国际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国防安全的重大使命。尤其是欧亚高铁、中亚高铁和泛亚高铁这三条线路,如果能够建成并成功投入运营,我国将可以与欧洲进行资源、技术的交换,同时向中亚、西亚和非洲进行国外投资。可以说,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的发展质量和体量是决定中国能否抗衡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重塑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新格局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正在筹划建设纵横穿越全球各个大洲的高铁建设网,西向欧洲并行两线远及巴黎,东向绕过大洋直抵美国,北面横贯伦敦柏林莫斯科,南经泰国延伸到新加坡。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高铁建设周期长、风险大,尤其容易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巨大不确定性和规制性风险。

从地缘政治角度分析,近些年来中国的强势崛起令东道国政府分外警惕,在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沿线,出于关切自身国家安全、资源保护、企业利益等因素的考虑,一些沿线国家表达出对中国发展战略背后的军事意图与地缘政治意图的疑虑,甚而产生敌意,导致地缘政治风险剧增。

对于中国在他们国家投资,以“经济安全”为由进行“政治干预”也许是最好的借口。特别是与中国地缘政治密切的印度、越南、泰国,在与中国的高铁合作过程中相继“卡壳”。很多印度人对中国投资深具狐疑之心,如《印度教徒报网站》曾发表文章称“印度对中国高铁说不”,对印度来说,与中国任何经贸合作都具有政治上的敏感性,不安与负面情绪始终存在。

在高铁项目合作上,越南的“疑虑”和“戒心”与印度人如出一辙。越南十分清楚,他们要建高铁,中国是最好的合作伙伴,但越南心里琢磨:高铁也是个战略设施,如果越南和中国的高铁完全并轨以后,中国的军队是否会坐着火车就直接到了河内,甚至到胡志明市?基于这样的认识,一些越南政客极力反对采纳中国高铁技术,并要求政府取消与中国之前谈妥的高铁合作。越南高铁项目后来使用日本的新干线技术进行一项耗资550亿美元的高铁计划就是这种心态的最好注脚。这项拟建设的1570公里长的高速铁路将连接河内和胡志明市,一期工程将在2020年完工,2025年全线竣工。

墨西哥政府在中国高铁项目上出尔反尔,表面上是其国内政治斗争使然,从根本上说还是地缘政治在发挥作用,某些国家并不愿意看到中国增长的实力逐渐触及它所在的领域,因此通过各种途径来施加影响,目的就是把中国排除在外。华为、中兴等公司正常的市场行为却在美国遭遇敌视就很能说明问题。

高铁在21世纪对于中国崛起的意义,无论怎么估计都不为过,甚至

具有关乎国家命运的现实意义,其战略意义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建设上,它也许是近几十年来中国改变整个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一个机会。所以,对于地缘政治方面存在的风险必须予以充分、科学的评估,并提出化解风险之策。

四、化解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高铁出海形势不容乐观,有批评者直言,中国人的“血汗钱”不能打了水漂,不能拿着大大咧咧地去换模糊的“战略利益”。但是,需要明确的是,我们也不能用一个抽象的“风险”来吓唬自己。我们既不能被困难所吓倒,也不能盲目乐观,沾沾自喜。在中国高铁刚刚出海之时,我们既要对自己的技术优势与短板非常熟稔,又要对彼国的情况了然于胸,做到知己知彼。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项目,应对策略不同。高铁走出去,有几个层次:第一是出口机车,第二是参与铁路建设,第三是提供融资。这三个层次面临的风险各不相同,需要区别对待。第一个层次一般不用提供融资,风险最小,高铁“走出去”无非代表中国出口的升级换代,大胆去做就是了。第二个层次分提供融资和不提供融资两种。不提供融资不存在对方违约而产生的金融风险,但是仍然要有防范其他风险的措施。金融风险的防范集中在第三个层次,因此,中国现在迫切需要的是发展和建立一个严肃的、基于科学基础之上的风险评估体系以及风险分散的机制和措施。这些经济层面的风险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演变成为政治风险。

2.从应对策略分析,中国不妨采取“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方针。西方国家并非铁板一块,其步调不一致、不协调时有发生,就是美日之间也是矛盾重重,在一定条件下还表现得非常尖锐,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他们的间隙和不和谐,与传统盟友国家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在国际高铁市场上纵横捭阖,从而打破西方国家围堵,开拓出一片“陆权”新天地。

6月18日,中国高铁传来好消息。在中俄投资合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框架下,由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参与投标的俄罗斯首条高速铁路莫斯科——喀山项目的规划设计合同在圣彼得堡正式签署,成为中国高铁走出国门的第一单。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的签署,也标志着中国突破西方围堵,开辟陆权新时代的开始。

3.洞悉标的国政治局势,做到进退自如。实际上,中国高铁“走出去”的过程中很多风险来自于我们对中国高铁出口对象国所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缺乏认识。

中国出口高铁的行动主体是近年来刚刚试图走出去的国有企业,这些企业缺乏丰富的国际市场经验,对外国的情况也缺乏深度了解。国外过去进口中国的工业制成品时,决策者往往是单个的企业,而现在进口中国高铁,决策者经常是这些国家的政府。一旦决策与政府有关,一国的政治体制和政治过程必然会影响中国高铁的命运。一国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保护、族群关系、宗教、土地制度,乃至于恐怖主义威胁等因素,都会影响中国高铁的命运。推动高铁“走出去”,必须了解进口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进入策略;必须懂得规避和管控各种潜在的风险;必须打破高铁先发国家通过设定国际标准对中国高铁的标准封锁;必须为知识产权的纠纷做好法律上的准备。

就目前来看,中国企业对海外投资国的法律条文、成本核算还是浅层次的了解。要真正理解该国的政治局势及预测其未来演变、经济发展状况和当地文化、民族宗教习俗,才能预见到业务之外的风险,与此同时,还要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制定相对充分的应急预案,做到进能攻,退能守,自由挥洒,进退自如。显然,在这方面我们的企业还很稚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提高技术水平、赢得标的国的信任是关键。中国高铁在印尼、墨西哥、印度、越南以及泰国等国的受挫表明,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将面临的政治风险远多于常规的商业投资行为。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阮宗泽表示,外界的相关疑虑恐怕将会长时间存在,“有些疑虑恐怕难以消除”。但他强调,从中国的角度来讲,是要通过“一带一路”表现中国愿与周围沿线国家实现机会共享;在相关国家与中国开展高速铁路方面合作的过程中,要使之克服对中国的“疑虑”和“戒心”,否则,中国高铁之路将不会顺利。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面临的真正风险,是没有意识到“走出去”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以良好的形象赢得信任,大力发展企业融入当地社会的能力,成为标的国人们眼中的正能量,中国将会变成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如果只注重短期效益,将会适得其反。在这方面,政府必须下大气力发展出一整套的监督机制,才能保证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的有效实施。

正如阮宗泽所言:“现在是世界在看亚洲,一定程度上亚洲在看中国,中国确实有很大的责任。(中国)是不是和大家共享机遇,你是零和的,还是互利共赢的,这个非常重要。”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社会科学研究会)

猜你喜欢
走出去高铁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高铁会飞吗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人地百米建高铁
第一次坐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