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基于广东省肇庆市课改情况的调查分析

2015-03-30 19:08肖康舒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3期
关键词:新教材语文课程新课程

肖康舒

(肇庆学院 文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语文课程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基于广东省肇庆市课改情况的调查分析

肖康舒

(肇庆学院 文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语文课程改革存在不少问题,片面追求分数,语文教师整体素质不适应新课程,较多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不适应新教材和新课程。要积极稳妥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必须改革考试方式和评价方式,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让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有个适应新课程的过程。

语文;课程改革;问题;思考

2001开始实施语文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显著地发生着变化,“语文教学逐渐绚丽多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但当我们冷静地思考当前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时就会发现,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误区,潜藏着危机。”[1]在异彩纷呈的背后,是语文教学的浮躁与迷失。笔者通过走访肇庆市几个县市的中小学,对语文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深入地了解了肇庆市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发出教师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各100份,共回收教师问卷86份、学生问卷98份,此次调查的教师和学生涵盖了肇庆市的各个县市和乡镇,包括了各地有代表性的学校。从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反映出肇庆市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语文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来源于国外,改革的实施是以行政方式、自上而下推进的,各项准备工作并不充分,配套措施、培训、资金等方面跟不上,而且课程改革又在多个领域、多个侧面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2]。在这轮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时,绝大多数的一线教师没有心理准备,通知文件一下来马上就实施,这就难免存在不少的问题。

1.1 片面追求分数,从根本上制约课程改革

笔者在调研中听到最多的意见是:“考试制度不变,课程改革寸步难行。” “教育理念非常好,但是由于评价体制的原因,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进行应试的训练。结果,课改理念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常常得不到落实。”确实,就目前我国的国情而言,高考是关系到千家万户考生的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在没有找到比高考更好的考试选拔制度之前,高考仍然是选拔人才最公平也相对是最好的方法。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成为了社会各界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分数成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成绩排名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尺,教师和学生都为了分数而疲于奔命。学校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主要以题海战术、应试教育为主。教师一边要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新课程改革,各种评估劈头盖脸应付不暇,一边却还是我行我素按老方法教学,这就给原本已经繁重的教学工作增加了很多额外的负担,教师们感觉压力越来越大。有位教师在访谈中说道:“新课标在评价部分所提倡的,我们在操作时并没有太多的改变,依然沿袭之前的以书面考核为主的形式。为了保证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教学还是放不开、放不下,可以省略的或不讲的内容,我们不敢也不舍得不讲。所以,课标不管怎么改,评价制度不变或不大变,课堂无法有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讲求‘素质教育’,却又舍不得放弃以前的‘应试’,反而等于双重任务,学生、老师更辛苦了。”[3]

1.2 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推行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这一切变化意味着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一线语文教师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层出不穷的新词术语和琳琅满目的理论成果的狂轰滥炸之下,很多一线教师最后变得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调查问卷结果可以看出,许多语文教师很少涉猎经典名著和教育论著,阅读面不广,课余时间读教育论著的只有16.9%。对于教材内容的把握主要依靠教参,很难进行独立分析与归纳,几乎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体会,对于课外读物更是缺少一定的分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语文老师无法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只能是提提要求而已。在教学时不能灵活应对不断生成的课堂,更不能举一反三。有位教师在访谈中说:“教师的语文素养也制约了课程改革,而语文素养是靠老师平时积淀而成的,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课余不阅读或阅读量不大,肯定影响对教材的理解,那么在课堂教学时肯定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施,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发展就受影响。”

这轮新课改在教师培训方面也没跟上,语文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更多的只是在一些文件或一些教育理论杂志中得到改革的理念,严重缺乏实质性的指导,有的教师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语文素养”,什么是“以人为本”,对于怎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根本就无从下手。

1.3 部分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不适应新教材和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使用的新编语文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内容上有了很大改变,加入了很多新颖的内容,时代气息更浓厚了,教材内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色彩相当浓厚,也增强了趣味性,这是一大可喜的进步。但笔者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得知,“教师认为新教材偏难和难的达到47.1%,学生认为新教材偏难和难的达到35.7%,教师认为新教材容易的只有2.35%,学生认为新教材容易的只有2%。”[3]这个结果显示,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农村的学生还很难适应新教材和新课程。

很多任课教师反映,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显得零乱,缺乏系统性,各科的内容衔接不够,令一些新教师不知如何下手。教材出版时间滞后,差错很多,教材和教辅用书不配套,教辅用书很多是旧瓶装新酒,教材广度和考试不统一。有的老师反映:“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很多,时间紧,负担重,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压力都重了。”还有很多老师特别强调:“新教材当中的很多内容不适合农村教学。比如:新教材中很多内容都要求学生自己上网搜集,而很多农村学生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家里电脑都没有,学生怎么上网搜集资料呢?”

学生家长尤其是农村学生的家长要么是外出打工,要么是不管孩子,要么是不懂,基本上无力辅导孩子的功课,只有1%的学生回答父母经常辅导。学生的家庭教育如此贫乏,学生学习语文几乎全部依赖学校里课堂上那点时间,加上学生几乎没有什么课外学习资料,只是在课本上学到一些在他们看来很枯燥的汉字,这要让老师按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谈何容易。

2 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

2.1 改革考试方式和评价方式

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改革评价方式是关系到“指挥棒”的问题。如果课改没有与中考、高考改革配套进行,考试的“指挥棒”不改变,那么课改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改变。应试是学生的一种基本素质,推行素质教育并不是要废弃考试,而是要研究清楚怎么考和考什么,高考这种选拔人才的机制是相对最公平的一种制度,我们不能废弃,但要对考核的内容、实施的形式和录取的方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改革,因此,教育部门一定要重视课程改革措施的配套,课程改革全面展开之前要先对考试制度改革进行研究与探索。学校教育的现实情况是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所以,中考和高考的方案应切实体现课改的精神,给语文教学树立正确的导向,反映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与课程改革完全衔接起来,这样才会使学生、家长和学校都重视起来并切实执行,提高语文课改积极性。当然,因为中考和高考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关系到考生公平的问题,也关系到是否能选拔优秀人才的问题,因此,语文考试的改革方案要充分地论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尤其是来自语文教学一线教师的意见,尽量使中考和高考更好地推动语文新课程改革。

2.2 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建立高素质的语文师资队伍

语文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执行者,是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新课程改革需要更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不适应课改而疲于应付的原因。加上我国的教师待遇普遍偏低,教师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也不奇怪,但是我们不能被困难和问题吓住而止步不前,关键是要让语文教师与新课程改革一起成长。在具体操作层面,要建立完善的师资培训、评估和激励保障机制,落实培训经费,推进教师的在职进修。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可能提高教师待遇,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语文教师队伍中来;对新上岗的语文教师要加强职前培训,对已经从教多年的老教师要加大培训力度,保证教师参加培训的时间,解决工学矛盾。既要进行理论培训,促进教学观念转变,更要进行语文学科的专业培训,使语文教师切实把握语文新课程的精髓和要义。要正确面对改革面临的实际困难,提高语文新课程改革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建立支持性的专家系统,使语文教师遇到专业问题随时有咨询和交流的地方,这种交流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引导语文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制订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2]

2.3 引导学生适应新课程改革

综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许多新的课改理念即使在城市也难以立即被师生接受,对于办学条件差、教师素质不够好的广大农村中小学来说,推行新课改的难度可想而知。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在推行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语文课程改革面向教育资源差距很大的城市和农村“一刀切”,显然不符合整体教育环境的实际。因此,语文课程改革要达到预定的目标和效果,就要考虑不同地方的教育水平和办学条件的差异,考虑各地学生素质的差距,针对我国各地不同的教育水平、实际情况设计制订多元化的课程标准,编制不同的语文教材,对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应适当降低课程难度,联系当地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或话题,适度开发不同地区的优势课程资源进行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艰巨性不言而喻,我们必须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地长期坚持不懈。课程改革不能采用高歌猛进、急于求成的方式,一定要考虑地域差别,一定要渐进,周全考虑配套的改革措施,稳扎稳打,不断总结,逐步完善。

[1] 雷俊英.语文新课改:谨防“矫枉过正”[J].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9(1):25-26.

[2] 姚本棠.新课程改革要让更多人去了解[N/OL].(2006-03-15) [2014-09-15]. http://teaching.jyb.cn/jxsd/200603/t20060315_12927.html.

[3] 肖康舒.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十年实验情况调查——以广东省肇庆市课改试验区为例[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3(8):42-47.

(责任校对 龙四清)

20141009

肇庆市2011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1QN-02)

肖康舒(1978-),女,湖南新化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G521

A

1674-5884(2015)03-0005-03

猜你喜欢
新教材语文课程新课程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