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聪”到“倾听”
——教育价值实现的现实困境及突破

2015-03-30 19:08张庆李山林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3期
关键词:言说课堂教育

张庆,李山林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从“失聪”到“倾听”
——教育价值实现的现实困境及突破

张庆,李山林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过滤性偏听、表面假听、幻听和错听是教育“失聪”现象的主要表现,教师传统角色难以转换、倾听技巧的缺乏以及教师行为的功利取向是其产生的根源,应当从创建和谐课堂环境、把握倾听技巧、尊重差异等策略着手,促使教师真正“倾听”学生,发挥倾听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等教育价值。

“失聪”;倾听;教师

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本应是师生相互动态参与的过程,然而审视当前的教育现状,教育“失聪”现象依然随处可见,学生的言说或表达经常被教师漫不经心的拒听或漏听,话语权仍然被牢牢地掌握在教师手中。在“为了每一个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下,“失聪”的教师自然无法将注意力集中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呼唤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创设和谐的氛围,赋予学生更多的言说机会以积极引导学生“说出来”的教育倾听迫在眉睫。

1 教育“失聪”现象分析

教育倾听是教师和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体现民主、平等理念,融合教师专业素养的一种实现思维、情感碰撞的教学对话行为。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当学生的言说被教师有意无意地忽略时,教师的“失聪”便出现了,其主要表现有:

1.1 过滤性的偏听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师生的课堂交流成为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开始有意识地走进学生,但没有敞开心扉、目的性过强、本身带有预设性答案的倾听可能更容易抹杀儿童的创造性。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就已经确定了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不可动摇性,对于与之无关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体现学生需求的“逆耳”的观点有意无意自动“过滤”,以致在教学过程中只选择性听取到符合教学预设的声音,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诱导作用,导致学生不自觉地迎合教师。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过滤性的偏听本质上来说是将表面上的“部分倾听”变为狭隘的“全然失聪”,最终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暗。

1.2 表面上的听

倾听是一种积极的主观行为,是受大脑支配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部分教师为了显示课堂的民主与公平而刻意摆出一种倾听的姿态,表面上很细致认真地听学生娓娓道来,事实上并没有将学生的诉求进行恰当的处理,而是听之任之,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表面倾听使得学生传达的信息像走过场似的无法透过教师的大脑皮层进入处理中心,云淡风轻似的一闪而过不着痕迹。经年累月,学生的表达若得不到教师及时有效的反馈,便会逐渐失去言说的冲动和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愈发“沉默”,教师自编自导自演式的课堂样式愈演愈烈。

1.3 幻听和错听

汉语博大精深,同一意蕴或内涵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同一语言往往可以表达多层涵义,双关的语言形式运用在倾听教育中难免会造成误会和歧义,教师会错意的现象频繁发生。而且知识中某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因素,单纯依靠言语表达很可能无法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听者一般来说只能在现有的认知水平上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加工,造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教师理解下的语言内涵与学生语言的潜在意蕴相去甚远时,当学生的真情实感被淹没时,为实现教师与学生情感共鸣和思维碰撞的倾听教学活动将付诸东流。

2 教育“失聪”根源追溯

只有找到教育“失聪”的根源,才能使教育完成培养人的使命。教育失聪的原因集中体现在教师方面,主要是由教师的传统角色难以转换、知识匮乏造成倾听素养的缺失以及行为的功利取向而引发。

2.1 传统角色难以转换

韩愈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国的教育历来讲究师道尊严、长幼有序,虽然传统的教师绝对权威地位早已成为过去,但是教师仍被认为是知识和真理的权威,其操纵课堂的意识依然十分强烈。从社会地位上来说,教师是长者,对长者我们通常秉着谦恭的态度,这种谦恭从一个侧面造就了交流中的不平等;从知识结构上来说,教师的知识经验、社会阅历和对课本的掌握程度远高于学生,智慧型人物往往掌握着较大的话语权。教师只是把世界观、人生观以一种单向线性的方式传递到下一代,根本谈不上双向互动式的倾听和交流。因此,师生中的角色异化是造成教育“失聪”的根本原因,扭转不平等的关键在于创建和谐课堂,构建倾听氛围。

2.2 倾听素养的缺失

倾听素养的缺失是造成教育“失聪”的直接原因,主要表现在倾听意识不强和倾听能力不足两方面。倾听意识是教师倾听素养得以生成的内在驱动机制,是教师理解倾听意蕴并将倾听应用于教学的前提[1]。尽管在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教育倾听的理念也尚未深入到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教师的“自恋癖”与日剧增,大多数教师全面规范控制着学生。即使少部分教师意识到倾听教育的重要性,也常常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的情感世界细腻、丰富、瞬息万变,有的教师迫切地渴望能够迅速倾听学生的需求,但由于倾听技巧的困顿没有及时捕捉到学生表情、手势、眼神的微妙变化,使学生内心未能产生言说的涟漪,对教师敬而远之,愈发寂静无言。

2.3 行为的功利取向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时代使命也是谋生的基本手段,尽管大部分的教师能够在三尺讲台上不求闻达,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的育人行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功利取向。在功利性的驱使下,学生成绩成了教师间相互攀比的工具,升学率成为教师加薪晋升的法宝,过多地聚焦于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再者,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学习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因此就产生了所谓的“少数精英”和“弱势群体”,教师将精力投入到少数精英学生的发展上,而漠视同样需要关注的弱势学生,愈发加剧了弱势学生的惭愧心理,不敢言说。教师行为中的功利取向往往是教师倾听的致命硬伤,如何将这种损伤减小到最小程度是现如今教育倾听的必由之路。

导致教育“失聪”的原因远不止以上陈述的几种,课程设置的局限、价值观的偏差以及学生个人因素等都是造成教师“失聪”的原因。

3 回到教育“倾听”的策略

教师倾听的根本目的是倾听生命和呼应生命[2]。如何帮助教师掌握倾听的策略,与学生实现心灵的交流从而建立高效课堂是教育倾听实践活动的关键所在。

3.1 创设情境,构建倾听氛围

建构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教育倾听成功的基本前提。叶澜曾言,“要把个体精神中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中,才能充分地展示自我,形成自我[3]。这里的课堂环境主要指课堂心理环境和文化环境,指学生对课堂氛围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应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把“权利”适当交还给学生,在教室布局、座位排列等问题上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在班服、班歌和班规的制定等方面采取民主讨论的形式,把每一位学生都看作是有思想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个体。教师更应亲自参与班级卫生的打扫和维护中,而不是颐指气使地指手划脚。在教学方面,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扮演“小小老师”的角色,让学生在亲历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多思、多问、多想、多做。在这种低姿态下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便水到渠成,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自然生成。营造倾听型班级文化,让学生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勇于表达、善于表达、乐于表达。

3.2 有的放矢,培养倾听智慧

培养倾听意识、明确倾听内容,提高倾听技巧、把握如何倾听是实现教育倾听的直接途径。树立倾听意识意味着教师以一个开放的心态接纳包罗万象的倾听教学理念,加强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摒弃以往狭隘的观念,确定倾听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渴望的目的。对许多教师而言不是“不愿听”,而是“不会听”,因此在明确了倾听的内容后,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倾听技巧才能实现教育倾听的艺术价值。首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近距离听尤为重要。讲台上的教师高高在上、滔滔不绝的演说往往给学生一种威慑感,教师把自己束缚在三尺讲台之上无形中加大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在学生中反复走动,弯腰、俯身等细微动作能恰到好处地表示对言说者言说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言说冲动;其次,循循善诱和耐心的等待是教育倾听另一重要技巧。并非每一位学生都有能力畅所欲言,当学生默不作声时,当学生“欲言又止”时,当学生面红耳赤言语表达不顺畅时,教师都要耐心等待,点头、微笑,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粗暴地打断或是越俎代庖把预设的答案和盘托出都会严重挫伤此类学生脆弱敏感的心灵;最后,抓住时机,及时反馈,是教育倾听成功的关键。教育倾听不是一个人的“听”,而应包括对“听”的实质的反馈,或是赞同,或是修正。沟通和交流是双向的,一个个体的单方信息输出谈不上交流。反馈的方式有多种,教师应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学生的言说内容进行总结概括,以增强学生的存在意识,再对言说的内容进行准确无误的判断,帮助学生获得提升。语言必须力透纸背,不能含糊其辞,尤其当学生的某些观点具有常识性的错误时,教师的言语既不能委婉模糊,更不能犀利苛求,只有这样,才能既维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言说的冲动,又指出错误,帮助学生进步。

3.3 尊重差异,面向学生发展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有生命的独立个体,倾听全部学生的内心呼喊,使我们离成功的教育倾听活动又迈进了一大步。首先,就教师的倾听来说,关键在于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和评价体制。虽然教育部门对当前“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模式已经有所调整,但教师仍然只能听到满足教学预设的声音。对教师教学成果评价也不能止步于考试成绩、升学率等终结性成果上,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师评价体系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必由之路。其次,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探索者和发现者,希望是群体中的中流砥柱,对于心智尚未成熟较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的学生来说,这种被肯定、被赞赏的愿望更为强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现象,那些敢于言说、善于言说的往往是成绩较为优秀、性格相对开朗、表现欲较强的“精英群体”;而那些成绩相对落后的所谓“弱势学生”常常是沉默缄言或是郁郁寡欢,在大多数情况下“弱势学生”们信心不足,担心自己的言语不恰当会遭到同伴的嘲笑和老师的蔑视,渐渐地就失去了分享的冲动。这时候教师应给予此类学生较多关注,通过课后聊天、家访等形式深入了解其相对落后的根本原因,建立“一对一”互帮互助模式,有意识地让他们在课堂上多发言和参与各类课内外活动。再者,这些“弱势学生”或许在体育、文艺、劳作等方面有其独特的技能,教师发现这些优点后应有意识地将其闪光点放大,采取公开表扬等形式帮助他们树立言说的勇气,潜移默化中竖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4 结语

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倾听是一门极具魅力的教育艺术,同时彰显着教师的优秀素质,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中举足轻重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知识”“学生”的多重奏中,教育倾听完成了知识的再生,并最终指向教师和学生的完全人格的形成。培养教育倾听习惯,掌握教学倾听技术,创建民主和谐课堂,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倾听教育的魅力,感受教学带来的愉悦。

[1] 周杰.倾听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2] 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7):1-4.

[3] 史金榜.教学倾听艺术[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

(责任校对 龙四清)

20141016

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S140058);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资助项目(XJK013AC001)

张庆(1990-),女,湖南湘潭人,硕士生,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G642

A

1674-5884(2015)03-0017-03

猜你喜欢
言说课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行走”与“再现”——论梅卓散文的言说姿态和藏族风情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