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网络舆情问题探析

2015-03-30 19:08张明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3期
关键词:舆情高校学生舆论

张明

(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的几个关键数据显示出当今我国互联网时代的一些主要特点。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在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当代互联网高效、廉价、趣味、便捷、时尚的特点,使得校园网络已经成为当代以学生为主的年轻人获取知识、相互交流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科研等各个方面,影响着现代高校学生的生活,因而高校校园与网络有了密切的联系。网络有力地推动着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丰富了师生的精神生活,成为校园内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1]。

1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现状

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是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指大学生群体以校园网络为载体,以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为核心事件,在网络平台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以及态度情绪,包括整个事件的传播力及影响范围。高校网络舆情往往带有大学生网民群体的主观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对事件的辨别力和辨识度,通常未经验证和分析,直接以情绪化的语音通过多种渠道发布于互联网上。高校校园网络舆论载体较为广泛,微博、微信、博客日志以及校园BBS、公共论坛等均可以为大学生自由表达提供平台[2]。

在中国5亿手机网民中,青年学生是使用人数最大的群体,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据一项不完全调查数据,使用智能手机的大学生约为96.8%),使得校园网络舆论摆脱了电脑的限制,成为移动的校园网络舆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发表各类网络语言,针对热点焦点问题,发布或传播相关信息。可以说,高校校园舆情随着网络的发展而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局面。

网络的发展使得高校学生成为高校舆论的重要主体之一,打破了包括校园广播、宣传展板及橱窗、校园报纸等传统校园舆论媒介的垄断地位。自媒体时代每一位学生都是信息的中心点,信息传播的方式由传统点到面的单向性传播模式,发展成了交互性极强的爆炸式传播,高校学生在校园网络舆论中渐趋占据主体地位[3]。

网络自由开放的特点决定了当前校园网络舆论内容纷繁复杂,信息传播的速度和体量与传统媒介不可同日而语,海量的信息使得大学生非常容易陷入各种误区。虽然当前校园网络舆情的主流是健康的,参与校园网络舆论的高校学生大多能够做到尊重事实、理性表达,相比较社会网民,高校学生素质较高,理性的思考使得高校学生愿意遵守网络的相关规定,在表达时高校学生比其他网民更注重他人的感受。尽管校园网络舆情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然而,高校网络舆情仍存在一些问题[4]。

各项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面临着严峻挑战。网络舆论调控的可控性减弱,网站信息监管的难度加大。大多数学生参与校园网络舆论时能保持理性,而不可否认的是仍存有一小部分人盲目跟风现象,对某些网络舆论内容表达观点时盲从、情绪化,进而产生破坏校园和谐稳定的言论。网络中不良信息如色情暴力信息、反动渗透言论以及其他负面信息的泛滥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逐渐成形的大学生来讲,其危害不亚于害人毒药,部分缺乏自制力和判断力的学生甚至成为这些负面信息的传播者,如不认真对待、加强引导,这一问题将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对高校校园文化引领建设,甚至对国家未来发展都将带来深远的影响。校园网络舆论中一些不良因素影响着校园网络的健康发展,制约着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给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带来极大困难,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因此,如何正确有效地利用好校园网络舆论这一阵地,是当前亟需我们研究和重视的问题。

2 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因素及问题分析

网络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弊端。如何科学、有效地分析高校网络舆论的影响因素,决定着我们在日常思想工作中能否实现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合理引导。

2.1 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不够成熟

各大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并不成熟,投入很大,收获很小。有些高校甚至在校园网络建设中以防堵为主,忽略了网络开放性的特点。部分高校网络覆盖不全面,内容单一,校园网络仅仅涉及学校政策及通知公告层面,重平台建设而轻视传播效应,无法引起学生兴趣。校园主流网络作用不强,部分高校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未引起足够重视,由此使得很多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建设杂乱无序。

2.2 网络的开放性及信息发布的匿名性

开放性是网络的基本特征,而网络的开放性在增加校园文化丰富性的同时,也影响了其可信度和可控性。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信息发布者可随时随地发布信息而不暴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身份。也正是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发布的匿名性,使得高校网络舆论的不可控性大大增加,信息发布者敢于大胆评论,说真话、说实话,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另一方面,开放性和匿名性容易使得高校网络舆论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散播有害言论。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对“网络谎言”缺乏辨识力和免疫力,很容易被这些所影响。

2.3 网络监管缺乏有效手段

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一般为在校大学生,他们是一群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烈的青年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并敢于表达,渴望得到发表看法的机会,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是达到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青年学生关注的问题五花八门,涉及校内外各个方面,网络表达方式多样化、自由化,对高校舆论环境提出了严峻挑战。再加上现阶段很多高校对网络舆情重视度不够,对舆情管控投入力度有限,舆情管控机制及制度建设不完善,导致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监管没有行之有效的手段。

3 新形势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对策

网络已深入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生活之中。高校网络人群密集,“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表达欲望强,但限于心智尚不成熟,价值观未完全形成,比较偏激,容易冲动,甚至有时容易被一些不实信息所误导。高校必须加强网络舆情问题的分析和研判,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应对高校舆情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3.1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与引导

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点,使得很多高校学生认为网络言论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一方面,高校应考虑增设网络道德教育和引导相关课程,加强大学生耻感教育,树立网络道德责任感,使大学生自觉维护网络环境的净洁;另一方面,高校应在公共课教学中融入法律常识的教育,尤其是在法律基础课上,要培养学生养成法律行为规范的观念,增强网络信息判别能力,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5]。

3.2 强化监督监管,完善网络舆情研判及预警机制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我们在愈发感受到网络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深切体会到其产生的弊端和局限性。网络舆论的力量越来越大,对它的监督监管便越重要。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及舆论引导问题面临新情况、新特点和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了解和认识网络,把握网络教育引导规律,才能够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阵地。

3.3 推进校园网络舆论主流阵地建设

高校必须加大校园网络舆论主流阵地建设推进力度。高校需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主页、BBS以及各类新媒体如微博、微信平台等,抢占网络舆论新阵地。通过各类形式的宣传内容,加强主流文化建设,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观念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理念深入大学生思想深处,进而推动整个国家与社会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3.4 加快校园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建设

高校务必建设一支理论功底好、办事能力强的校园网络舆论引导队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担负起校园网络引导的任务,全面把控校园网络舆情。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经常关注校园网络舆情,加强网络舆情监控检查力度,对网络突发事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另一方面,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艺术性对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投身校园网络舆论的主流引导工作上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应对网络舆情新形势,探索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新方法。

[1]李世云,苏宝华.多元文化背景下校园网络舆论的影响因素与引导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5):64-65.

[2]胡明辉,蒋红艳.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3):51-52.

[3]蒋研川,肖铁岩,凌晓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策略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2,18(1):136-142.

[4]胡明辉,蒋红艳.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特征、载体及引导对策[J].前沿探索,2012(11):27-29.

[5]李伟东.学生危机事件情境下的高校网络舆论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11(7):49-52.

猜你喜欢
舆情高校学生舆论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舆情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