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若干思考*

2015-03-31 02:34张长海熊建文林冬华李海花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15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学院改革

● 张长海 熊建文 林冬华 李海花 张 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具体到高校人才培养领域,本科人才培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实施综合改革,如何围绕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着力点,改革体制机制,从而激发整体办学活力,是目前摆在我国高等教育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我国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本科人才培养取得了重大成就,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机制灵活度不够

受前苏联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及我国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大多数高校人才培养实施的仍是专业加学年学分制的机制,虽然不少高校创办了拔尖人才培养班、综合人才培养实验班、双学位班等特色人才培养班,突出宽口径培养,但受益学生较少。专业口径过窄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笔者认为,过于强调学习的专业性而造成的学生创新乏力,是导致“钱学森之问”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不少高校也在尝试实施全面学分制或完全学分制,但面临收费标准模糊、课程资源不足、服务硬件不足、校内职能部门缺乏配合等问题,只能暂时搁浅,或者仅进行局部的改良。课堂教学改革是大学改革的最后一道防线,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僵化,“满堂灌”现象普遍,关键在于教师的投入度不够,对于教学技艺的掌握不够。

(二)优质教学资源不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优质教学资源的短缺日益凸显。在教学人力资源方面,生师比普遍偏高,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普通高校生师比17.33,远高于美国著名高校的生师比。[1]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比例偏低,教授所授课程门数偏低,据闫祖书等对“985工程”高校2011年教学状态数据不完全统计,教授授课比例平均值只有78.22%。[2]在课程资源方面,供学生自由选择的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通识课程数量不足,高质量课程更少,所以才有了最近几年不少高校纷纷“求助”慕课的现象。而且,不少课程未建立及时的内容更新机制。教学资源不够优质的原因首先在于未全面建立教学团队,随着不少高校教研室的撤销,教学研究与改革未能全面形成教学团队,教学方面的“传帮带”失去了抓手。其次,高校院系之间的课程资源共享存在壁垒,院系专业课程只供本院系学生修读,高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之间、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之间、学院与学院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存在较大壁垒,存在壁垒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机制问题。再次,高校未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其它高校建立共建共享机制,联合人才培养未找到利益结合点,导致协同人才培养未形成长效机制。

(三)师生发展服务支持不足

在学生自主发展的背景下,学生的发展需求日趋多样化,除专业学习外,还包括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提高、创业能力的提高等等。但当前设立学生学业支持服务中心或全面建立导师制的高校为数不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未得到全面有效支持,挫伤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另外,在新的时期,学生的特点也发生了变化,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丰富支持学生发展的内容。

目前,我国高校中青年教师比例较高,且呈不断攀升趋势,2007-2012年间我国普通高校年均新进专任教师6.07万。[3]高学历的年轻教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没有经过师范培养的教师,其教学水平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不少高校以国家级和省级质量工程为契机,建立了教师发展中心,但国家级、省级教师发展中心数量毕竟有限。

二、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转变

(一)从“重教”向“重学”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自内心的个人兴趣得到极大激发,相应地,学生成长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学生成为高校、教师、学生这三个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变量的中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要深入研究社会人才需求规律、学生成长需求规律,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辩证关系。

(二)从专业教育为主向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并重转变

通识教育起源于19世纪,有不少欧美学者感到现代的大学教育按照学科教学,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建议为学生提供一种宽泛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在生理、社会、道德、伦理、创造性、精神各方面的发展。20世纪以来,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导致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存在视野不够开阔[4]、知识构面不连续、不能全面发展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要积极拓宽专业口径,开展大类教育、通识教育,重点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同时应加强通识教育的实践性,在社会实践、生活实践中加强通识教育。

(三)从第一课堂为主向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结合转变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但不少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种“人才供求失衡现象”[5]除了说明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一定脱节外,还说明了学生实践能力的薄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我国“十一五”、“十二五”大力推进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说明了第二课堂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大学生除参加第一课堂学习外,拥有大量时间可参与第二课堂活动,高校应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结合起来,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学术性,实现第二课堂的课程化,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

(四)从教学管理向教学治理转变

治理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其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6]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7]教学治理不仅仅强调控制,更多地强调向院系、教师、学生分权,从而实现共同治理。我国过去的教学管理过于刚性,管理制度以管为主,协商与服务不够。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学院的人才培养管的过死,在人才培养需求和学生成长需求变化较快的背景下,强调管制的教学管理已不合时宜。新时期的教学管理必须实现权力下沉,强化教学大数据的统计分析,突出服务。

三、全面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策略

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必须结合高校的战略定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我们认为,全面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关键点在于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

(一)构建开放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改革是全面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人才培养模式为在人才培养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程序蓝图,[8]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是高校向社会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这一基本问题的答案,也是所有人才培养改革措施的导向所在。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要着眼于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能力提升,结合学校发展需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学学术规律需求、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等进行设计。应构建开放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修订融合第一第二课堂的开放式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学习的高度、深度、跨度、自主度,支持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成长成才,并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学院与学院、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竞争发展机制。

1.构建多元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应着眼于学术拔尖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术拔尖人才主要应从三个维度进行:一是宽泛知识视野的学术拔尖人才,主要通过通识教育、大类教育和专业教育三层次教育相结合来实现;二是独立建制的跨学科学术拔尖人才培养,主要通过两个或三个学科的复合培养,使学生具有多个学科的视野,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打下宽厚基础;三是单一学科的纵深教育,通过科研训练的强化,使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研究精通。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应从六个维度进行:一是结合行业需求,实施重点领域的卓越人才培养,为行业企业培养精英人才;二是结合社会需求,选定两个或三个应用型专业进行跨专业培养,以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三是结合区域人才需求,与地方政府联合培养具有地方特色,具有服务地方特殊能力的人才;四是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强化型人才,主要通过对单一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实施实践教学强化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五是实施专业硕士本科阶段跨专业预修模式,通过辅修的形式在本科阶段实施跨专业培养,为专业硕士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六是培养创业型人才,在校内普及创业教育,开设创业课程,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为学生植入创业基因,之后基于学生创业兴趣,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搭建学生创业平台。另外,需要建立“创新实验→创业训练→创业实践”培养链条,使学生的创业基于创新,以提高学生创业的层次。

条件成熟时,高校可在应用型与学术型本科人才培养之间采用更为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完全自主发展型”人才,开放学生可以接触到的各类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并建立科学的学分认定制度,毕业时以专业核心课程界定学生毕业专业,完全释放学生的个性与兴趣。

2.全面实施大类培养

王恒安2007年对104所“211工程”院校的2006年招生计划进行分析,发现有54所高校不同程度实施了“大类招生培养”,比例达到了51.90%。[9]但随后不少学校又停止了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究其原因,除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障碍,主要是由于这些高校忽视了大类培养背后的竞争激励机制。大类培养阶段结束后,学生根据专业学习兴趣,分流到不同的专业,这对学生来说,本身是一种激励。对于学生不喜欢的专业来说,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的压力会随着选此专业学生的减少而进一步凸显,从而激励专业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当然对于一些与基础学科相关的传统专业也要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确保专业的长久办学。

3.完善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与结构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支撑,根据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校应构建“两系列、三层次、三核心、多选择”的课程体系。两系列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三层次为通识教育课程、大类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三核心为三层次课程的核心课程,多选择指支撑个性化培养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学生在完成三类核心课程的前提下,可自由选择课程。为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应打通第一第二课堂,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第二课堂的具体要求,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管理。

(二)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是人才培养的源泉,有什么样的教学资源就能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学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水平。教学资源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在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过程中,高校应以课程建设为中心,着眼于基于教学资源的人力资源、社会资源、信息化资源的建设,推进教师团队化、教学资源协同化和教学信息化发展,支持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选择毕业时间。

1.加强教学队伍团队化建设

“十一五”质量工程项目中设立了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项目,“十二五”期间的教学工程项目设立了教师发展中心项目,对于促进教师教学经验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些项目的教师覆盖率远远不够。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应立足专业及课程发展需求,加快教学团队的普及,使每个教师均能归属到相应的教学团队,促进教师的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

2.加快教学资源协同化

为协同更多的培养主体,高校应寻求与外部培养主体的共赢结合点,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将优质资源整合为教学内容,优化协同方式和育人方式,实现深度协同。在校内,应以协同创新为引领,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各部门、各教学单位优质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构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机制。在校外,应优化与科研院所、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行业协会的协同人才培养机制,邀请校外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

3.推进教学资源信息化

教学信息化是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课程信息化是课程建设的发动机,课程信息化与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相结合可为当今我国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中国教育信息化年度报告》(2013)指出:我国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总体已达到较高水平,但校际差异较大。[10]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应以“深度融合、整合资源、应用驱动、加强应用”为导向,完善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覆盖校园的移动学习环境,积极引入云技术平台,推进数字化教学平台、学生服务平台、教学管理平台一体化建设,探索实现校内外相关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无缝对接。

(三)创新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有力保障。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是学院、教师、学生生存的生态环境,是学校构建与学院、教师、学生等人才培养三大主体的契约关系的载体,是学校在人才培养领域管理与服务学院、教师、学生的制度平台。

在全面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体制机制改革方面,高校要重点关注学院、学生、教师三个主体,通过完善服务机制和改革评价体系来提高学院办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三个方面的积极性。

1.推进管理重心向学院下移

学院内部有符合学科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应鼓励学院根据自身学科专业特点,结合学校发展定位,积极自行探索本学院的人才培养。学校应与学院共同制定各自的人才培养权限目录,明确各自的职责。在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学校应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允许学院自主设置与调整专业,自主决定学院内的专业规模,自主设置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同时改革经费下拨方式,扩大学院经费使用自主权。探索实施试点学院,鼓励学院结合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在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自己的特色。

人才培养重心下移还可以使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从繁琐的教学管理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精力应对更宏观的本科人才培养问题。当然,推动管理重心的下移,还应当要求学院按照审核评估的精神,自己设定本学院人才培养的“尺子”,然后由学校按照学院的“尺子”评估学院的本科人才培养水平。

2.改革学生服务与管理机制

高校应向学生提供两类服务,一是常规的管理服务,二是成长服务。目前,高校对学生的常规管理服务资源相对分散,主要分散在院系、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团委、就业管理部门等,对此,高校应整合管理服务资源,加强学生常规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

学生的成长服务需求是多样化的,主要包括学业服务、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辅导、人际交往、情感体验、体质健康、形象塑造、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等等,高校应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建立类型多样、功能齐全的学生发展辅导室、工作坊,为学生提供成长与发展的个性化辅导和团体辅导。由于学生成长服务需求多样,高校可采用朋辈教育模式,让学生服务学生,朋辈教育能够提高学生成长服务的针对性与长效性,[11]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为此,高校要培育枢纽型学生自组织,建立朋辈互助平台,让学生以兴趣、爱好、特长等自发集结,形成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成长部落。

学生评价是激励学生奋发成才的重要因素,基于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多样化,应构建学生发展性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尊重志趣、激发自信的多样化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同时依托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技术,建立学生发展信息系统,提高学生评价的诊断与指导功能。

3.完善教师管理与服务机制

目前高校教师履行的职责过多,导致“疲于应付”的现象,对此,高校应依据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职能,设置教学类、科研类、教学科研类、社会服务类教师岗位,以实际承担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任务为依据合理设定四类岗位的比例与数量,明确各级各类岗位职责、工作内容、聘期目标和待遇等。对于教学效果好,积极履行教师育人职责的教师,专门设立教学型岗位,优先聘任。

全面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对教师的服务主要是教师教学发展的服务。为此,高校应多方面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构建基于校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名师传道引领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场”,重点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程研究能力,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全面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必须选定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影响至深的若干重点领域进行综合改革,以这些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提高改革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协同性,重点关注人的积极性,以激励为导向,促进教师乐教善教,学生向学爱学,同时以寻找各培养主体利益结合点为突破口,构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深度协同机制。

[1]陈泽等.生师比: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示器[J].大学教育科学,2013,(3).

[2]闫祖书等.“985”高校影响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制度思考—基于 “985”高校2011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分析 [J].教育教学论坛,2014,(42).

[3]李庆丰.大学新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核心概念与基本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4,(3).

[4]莱文.以批判眼光看中国本科教育[J].国际人才交流,2011,(3).

[5]王关义.人才供求状况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J].北京教育,2014,(4).

[6]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23.

[7]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Our Global Neighborhood[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38.

[8]王伟廉.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研究,2009,(12).

[9]王恒安.高校按“大类招生培养”的研究[J].汕头大学学报,2007,(2).

[10]《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在京发布[J].中国电化教育,2014,(9).

[11]胡爱明,刘庆林,蒋玉军.论朋辈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长效性[J].高教论坛,2012,(8).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学院改革
初等教育学院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改革之路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改革备忘
海盗学院(7)
改革创新(二)
学院掠影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