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政策演变的逻辑

2015-03-31 02:34速成李晓波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15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育部教学质量

● 速成 李晓波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社会对有形资本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对智力资本的依靠越来越大。对此,高等教育界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且对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革新产生的影响愈加重大。教师是一所高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高校主要的资源。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决定了高校各方面的发展程度,影响着高校的学术活动、学生整体的质量、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也影响着高校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获取资源的能力。为此,我国各级政府明确提出“把教学工作作为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把教学改革作为高等学校各项改革的核心”[1],并不断推进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政策演进,逐步形成了国家层面政策制定与宏观掌控,各级政府上令下效、保障发展,各大高校自主定位、具体执行的教学发展政策体系。

二、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政策逻辑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政策的不断演变、丰富,逐渐形成了教师教学发展的政策体系并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教学发展工作由单一、零散走向系统、规范;第二,发展模式由注重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建设;第三,教学政策由工具、强制转为多元、激励。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逐步形成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教学体系和教学运行机制。具体表现在:

(一)以精品课程为内涵,完善网络资源体系

鉴于现代传媒技术的推进和开放教育资源理念的兴起,为解决教师发展资源分布不均衡、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各级政府提出要将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视为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手段变革的着力点,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相结合,促进在线教育的兴起。2003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正式颁布《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启动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200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培训制度,创新培训机制,加强教师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学历水平[3];2011年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再次强调,要发挥以“精品课程”为代表的国家级项目在教学改革方向上的引导作用、在教学改革项目建设上的示范作用、在推进教学改革力度上的激励作用和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辐射作用[4]。并且将促进教学手段的革新和教师教学方式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作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为此,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背景下,在国家精品课程集成项目建设的要求下,教育部设立“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以下简称网培中心)[5],以开展国家精品课程教学经验、理念、技术和方法为主要培训内容,依托“网培中心”和省级分中心、城市分中心共同组成的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体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高校教师培训工作。

(二)以教学指导为前提,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方面,高校的规模迅速扩张,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逐步加强。另一方面,随着办学自主权的下放,高校逐渐由政府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转向由多元利益相关者协商共治的运行机制。这些变化呼唤着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原本由政府承担的有关教师发展的许多专业化的咨询、评估、监督等管理职能需要由第三方机构甚至更多社会组织进行分离和承担。为此,教育部通过政策上的宏观把握,以政府和高校外第三方机构的形式为依托,建立起教学指导委员会,以期“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咨询、指导作用”[6]。同时在高校内部,伴随“质量工程”推进,教师的教学发展重心逐步由内容发展(精品课程)向团队建设(教学团队)转移。受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教师发展共同体理论的影响,教学团队即在高等院校中,由一定数量业务能力互补、教龄年龄梯次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组成。[7]通过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经常性地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改革的教研,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和学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携手前进;[8]通过“老中青相结合”的团队形式,开展“传、帮、带”的教学发展活动,既充满了合作共赢,也充满了改变与博弈。

(三)以教学发展中心为平台,构筑教学支持机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教与学的群体比例发生深刻变化、教学的手段和媒介不断丰富,高校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和唯一来源,其角色逐渐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及专业知识的分享者。这就需要高校建立一种新型的、专业的机构,在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不断转型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进行专门化的管理与研究,为教师提供能顺应学习群体与学习方式改变的教学模式,并满足教师“日益分散、多元、即时的教学发展需要”。[9]根据本科教改工程“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政策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12年7月颁布《关于启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以提升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和基础课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为重点,完善教师教学发展机制,推进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教学改革、质量评价等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10]并在中央部委属114所高校中启动了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通过严格评审和公示,最终遴选出包括厦门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在内的30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在相关政策的引领下,我国高校内部教师教学发展的组织机构建设正式起步。

(四)以教学评价为维度,完善教师激励机制

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的好坏,不仅与教师自身业务能力水平有关,更取决于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研究显示,有近70%的高校教师表示自己的主要兴趣在教学方面,多数教师把教学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11]然而,高校在现有的评价系统和职称评审系统中,往往呈现出“轻教学、重科研”的倾向,教学工作一直处于被轻视的地位。这样的评价标准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和投入程度,从而影响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因此,改变高校现行“硬科研、软教学”的教师评价体系,积极建立“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12]的教学激励机制,是“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

在此基础上,教育部着力建设统一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体系,并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3-2007年)》中,将高校教学评估作为一项制度加以确立,明确提出建立周期性评估制度,开展五年一轮次的高校教学评估。通过评估的手段,旨在“促进高教战线和全社会质量意识的觉醒,明确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教学工作的方向,促进教学资源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13]同时,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教授要上讲台”的指示要求,教育部决定将“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列为教育部的常设行政性表彰奖励项目。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将“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表彰工作纳入“质量工程”。通过政策红利和制度倾斜,在高校中形成教授争当教学名师的竞争态势和氛围,保证本科生基础课的教学投入和教学质量。并以此为契机,在社会上形成关注高等教育质量、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在高校中形成以教学为中心,以名师为榜样,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热情的教学激励机制。

三、教学发展政策演变的影响因素

以上的政策演变,除了受限于国家不同时期教育任务和政策价值的转变,还受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接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更加明显,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与信息网络化,使各国高等教育失去了疆界,互相走进彼此的高等教育领地,求得共同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之相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各个层面广泛展开,不再只是国家教育扩张与政治扩张的有效工具,而且更大程度上成为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不断完善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学联合会IAU(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变化,又有自上而下的变化,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等”。[14]有学者将教师、课程、学生的国际化总结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三大特征。[15]其中高校教师作为一所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知识结构的国际化必然对高校的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以美、英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率先将师资国际化纳入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广泛聘请国外的优秀人才和吸引世界各地的方位学者改善高校教师的队伍结构,并积极鼓励本国的教师进行跨国界的交流与合作,以提高学校声誉,推动学术与科研水平。[16]为了提高高等教育在国际化过程中的竞争力,我国教育部召开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在总结已有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围绕“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上,[17]对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拓宽、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教学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化进程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二)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

从世界范围来看,自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全球各国都普遍进入了一个关注高等教育质量的时代,在英美等国的著名高校中纷纷出现了以促进本校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优良教学氛围为主题的 “教学促进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等等。[18]在1998年前后,伴随着高校扩招,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逐渐形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战略。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与此同时,高校数量迅速增加,学生人数大规模增长,引发了高等教育办学质量急剧滑坡等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质疑。同年,国家做出了相对稳定招生规模的决策,从传统上以外延式发展为主的高校发展模式转变为注重提高教育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切实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19]并且将教育质量的提高寄望教师质量的提升,希望通过全面推动教师队伍的建设,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解决资源的合理分配等问题。[20]

然而为了应对高校扩招,高校教师队伍也在快速地同步扩展。调查显示,1990年后入职的教师,高达各类学校和各地区高校教师总人数70%左右,而2000年以后入职的教师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21]年轻化、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普遍显示出教学能力不足的特征。而对于一些长期工作于教学一线的教师,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教育理念、教学理念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接受起来也比较缓慢,知识更新的周期较长。[22]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逐渐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适应高校竞争力提升的特色发展

由于我国高考适龄人数逐渐下滑、政策影响高考复读学生人数大量减少,金融危机就业压力日渐上升,社会成才观念亦逐渐由“高考一元论”转变为多元并存等原因,我国高考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高峰1050万人后,近几年出现急剧下降的趋势。[23]与高考人数减少的严重态势相比,高考平均录取比例却不断上升,据统计,目前已有8个省市的录取比例超过80%,部分省市超过85%,[24]上大学越来越容易,上什么样的大学日渐成为考生及其家庭的一直资源选择。学生和家长对于好大学、好教师的认可和追求,是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向往和非理性竞争,引发的我国高中毕业生直接出国升学比例逐年上升,对我国高校办学质量的普遍质疑,都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随着高校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各高校从办学层次及招生就业之间展开激烈竞争。学校的办学实力决定和预示了学校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25]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鼓励各高校“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26]高校要在市场经济主导的时代学会生存,必须通过主动竞争来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需要有赖于政府对高校特色建设强有力的外部支持;另一方面,大学自身要树立品牌意识,营造良好的内部氛围。要敢于摆脱“贪大求全”的综合性大学情结,打破“千校一面”、毫无特色的课程安排,寻求自身的合理定位,致力于发挥优势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而衡量一所高校的综合竞争力,最为重要和直接的评价指标即高校的教学质量,归根结底亦有赖于高校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1]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2015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43/201405/169464.html

[2]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43/201010/109658.html

[3]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EB/OL].http://www.gov.cn/zwgk/2007-05/23/content_623645.html

[4]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667/201107/xxgk_122688.html

[5]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EB/OL].http://www.enetedu.com

[6]教育部关于成立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6/201304/150999.html

[7]李桂华.高素质教学团队特质及其培育[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1).

[8]俞祖华,赵慧峰等.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鲁东大学学报,2008,(2).

[9]范西莹.大学教学转型下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思路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1).

[10]关于启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8_sjhj/201207/139396.html

[11]程晋宽.美国大学教师工作量浅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6).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J].人民教育,2010,(17).

[13]刘振天.我国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总体设计与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12,(3).

[14]唐忠.对大学国际化与国际化影响的一点理解[A].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分会.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1-44.

[15]崔丽,梁丽.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2,(12).

[16]于海燕,张海娟.世界一流大学师资国际化过程分析[J].高教探索,2012,(3).

[17]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66.

[18]林杰.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组织化历程及机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2).

[19]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EB/OL].http://cpc.people.com.cn/GB/104019/104109/6399027.html

[20]陈小娅.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教育发展和公平[J].中国教师,2007,(10).

[21]刘慧珍,洪成文.高校教师发展:教师需求与政策支持——基于实证调查的政策适切性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3,(1).

[22]陈露茜.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相关政策述评[J].江苏高教,2014,(2).

[23]高考人数连续五年下降[J].世界博览.2013,(12).

[24]高考报名人数与录取率[EB/OL].http://gaokao.eol.cn/html/g/report/report1.shtml

[25]于丽琴,邹帆,邹本杰.对目前中国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的研究[A].Advanc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Volume 6)——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SE 2011)[C].2014.

[26]于胜刚,张德良.内涵式发展: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路径[J].教育评论,2014,(1).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教育部教学质量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教育部召开座谈会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