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野天才写像

2015-04-01 20:39李延声
世界博览 2014年9期
关键词:腰鼓画像

李延声

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来称之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也是我们艺术创作汲取营养的丰富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角是传承人,认识传承人、宣传传承人、保护传承人,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又为我们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两年多来,在文化部非遗司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到广东、江西、四川、海南、陕西和香港等地,采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收集了许多资料,画了大量毛笔速写。经过艰难的寻访,我觉得只有亲眼见到传承人,对之深入了解,才能对民间文化的“本源性”及其“原发的人文精神”有深刻的认识。

2011年在京参加“两会”后,我与老伴赶回老家广东中山。3月18日上午,我在横门渔港,见到了咸水歌国家级传承人吴志辉。他年已72岁,身子清瘦,皮肤黝黑,朴实无华,能讲一些广东普通话。据介绍,他15岁就能上台演唱咸水歌,20岁到佛山,与省里的民间艺人同台表演。过去他所在的村子里几乎人人是歌手,干活累了唱,客人来家唱,男女青年表达爱意唱,连酒桌上劝酒夹菜也唱。说话间,吴志辉戴上圆顶宽沿的竹斗笠,腿脚灵便的坐在一条借来的小渔船船头,我在渔港栈板上,铺开宣纸为他画像。画到差不多时,我请他唱唱咸水歌,他唱了几句后意犹未尽,便坐到船里,自由自在地边棹桨边唱。他的歌声音调高昂、韵味浓郁、风格独特,很有感染力。十分有趣的是,这只渔船的女主人听了以后,竟然能与他一唱一和,对歌酬答。咸水歌曲调委婉柔和,旋律热情奔放,歌词直截了当。好一曲动听的水上情歌!尽管时值初春,水面上寒风习习,但这歌声、这情景让我心里热乎乎的!咸水歌真是一种富有情感的民间艺术。向女船主道谢后,吴志辉便上了岸,他在画像上题写:“唱花、唱月、唱情,胥家人百年的歌唱。”

2011年3月的一天,我来到中山西区长洲的黄氏大宗堂。这里现在是中山醉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传承基地。今年82岁的醉龙传承人黄焯根大叔正在这里等我们。根叔得知我是中山人就更觉亲切,马上拿出醉龙、酒坛等道具,舞将起来。时而舞步雄健豪迈,时而舞姿热烈奔放,尤其是老人装着酩酊大醉的样子特别有趣可爱,如同耍醉拳般。我赶紧拿出宣纸画笔,为根叔画动态速写。舞上一会儿,担心根叔太累,便让他坐在祠堂供桌前摆放的厚圆垫上,为他画像。据介绍,根叔小时候见父亲和村里大人们喜欢舞醉龙,十来岁就开始跟他们学,终于练得一身好舞艺,还学会制作醉龙。他积极在村里各种庆祝活动中展示醉龙舞姿,并且从中注意发现感兴趣的年轻人,热心地教他们。他还在家里亲手雕制了几条醉龙,放在村上的侯王庙里,随时供人观赏、学舞。他让儿子和孙子也学舞醉龙。在画像上,他写了:“形醉神不醉,步醉心不醉。”这正是醉龙舞者形态与心境的绝妙写照。

红线女是享誉海内外的粤剧艺术家,所创红派艺术代表着当代粤剧旦角艺术的最高成就。2011年3月23日上午,我来到广州“红线女艺术中心”。这是市政府为表彰红线女对艺术的卓越贡献投资兴建的,也是展示红线女艺术成就、研究红派艺术、开展国内外艺术交流的文化设施。这天她得知我在一楼,竟亲自下楼来迎我,把我们一行人接到二楼。她已86岁高龄,能这样上下楼梯,着实让人惊叹!在二楼的会议室落座后,她称自己年纪大听力减弱了,让我们对着麦克风来交谈。聊得很投缘,我开始为她画速写。画了一张,意犹未尽,换个角度又开始画另一张。老伴拿出《红线女从艺60周年纪念特刊》,请她讲讲当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如何给她关怀与呵护,老人便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我画完像,她在其中一张上签了名,又毫不迟疑地在另一张上题写了:“我是中国人。”

2011年3月30日下午,我到景德镇古窑保护区,进入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展示区的小门,一眼就望见有位高龄老者,须发皆白,脸上写满沧桑,背已微驼,行动也有些迟缓。经人介绍,得知他就是陈圣发老人,今年已82岁。他10岁起跟师傅学圆器利坯技艺。他说利坯时往往得屏住呼吸,先用手指轻弹坯体各个部位,细心听其轻微的响声,来判断厚薄是否均匀,然后用利坯刀利坯。完全凭经验和手感,泥坯通过利坯才能厚薄均匀、里外一致、个个一样。数十年的手工利坯生涯,他修炼得一手好手艺和一生好脾气。我向陈圣发老人打了招呼后,就动手为他画速写。他继续熟练地表演手中的绝活——利坯。只见一只只晾干而不甚标准的泥坯,经过他的手,对厚薄不匀、凹凸不平的地方进行旋削,便很快修得规整如一了。我为老人画好像,他离开工作台,题写了:“巧夺天工,刀锋绝美。”让他稍事休息,可是看见又有游客前来,他就立即回到工作台上,继续表演。多么可爱可敬的老人啊!

2011年4月,我到江西婺源秋口镇。下车后在油菜花盛开的田野里,沿着弯弯的小路,步行到长径村,来到程长庆老人家。他是婺源傩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人今年79岁,是村里傩班年岁最大的老艺人,是长径村傩舞剧团的前任团长。他说自己16岁开始学傩舞。那时傩舞在婺源乡下很流行,长径村最多的时候同时有好几个傩班在活动。过年跳傩舞,要跳上一个多月,周边的村子、外乡的村子都来请他们去跳。十年动乱中,傩班里几十个古代傩面具和戏服几乎被烧光,只有4个明代面具和几套民国年间做的戏服,被“长径傩舞”的传人胡振坤偷藏在猪圈里得以保存。这次采访中,我亲眼见到这些古代面具与戏服,顿时感到古风扑面,神秘非凡。程长庆老人说自己一生就喜欢傩舞,跟着胡振坤师傅学会了全套傩舞仪式。年轻时学傩舞肯下功夫,他曾用80天时间,跟周口乡一位傩舞老艺人学会了一出“买年戏”的剧目,带回长径村。现在老了,跳不动傩舞了,就在村傩班里当艺术顾问,教年轻人跳。现任的村傩舞团团长就是16岁那年跟程长庆老人学的。近年傩舞仪式中,程长庆老人司职鼓点,主持祭祀仪式。在我为他作的画像上,他认真地写了:“戏曲活化石,祈福保平安。”

2011年6月第三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隆重举行,我专程赴成都。在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里,我见到来自四川甘孜州德格印经院的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彭措泽仁。他是典型的藏族汉子模样,性格安静、沉稳、朴实。当时他正埋头雕刻木版经文。一手抱着木版,一手用刀雕出藏语经文,不紧不慢,一笔一划地雕刻,十分用心,十分虔诚。我说明来意,在他雕版时,为他画像。藏族传统印刷工艺历史悠久。目前仅德格印经院完整保留了这一传统雕版印刷工艺,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仍在实际运用。因此,德格印经院被称为“中国雕版印刷的活化石”。 彭措泽仁于1980年向老艺人学习雕刻工艺,至今雕刻了5000多块印版和印经院未曾收藏过的文学作品和画版。他先后培养了20多名徒弟。做了30多年雕版印刷,他对这门手艺很有感情。能够从事刻经工作,这让他觉得自己是有福之人。我完成了彭措泽仁画像,请他写一句话,他很熟练地用毛笔书写下藏文:“德格印经院,我心中永远的宝地。”字体刚健遒劲,富装饰性,更蕴含着金石味儿。endprint

2011年6月的一天,我到成都市郊区的一家敬老院,拜访邹忠新老人。邹老已86岁高龄,双目失明,行动不便,但体态仍魁梧,气色尚佳。听说北京来人为自己画像,他特意让人帮着,穿上崭新的青色演出长袍,拿出珍藏的金钱板,搀扶着坐到房门口椅子上,开始表演。邹老手里那镶着铜钱的三块楠竹板,富有变化地相互撞击着,发出的声音清脆多变而悦耳动听。接着张口演唱,唱腔响亮高昂,充满乡土气息。邹老唱的是自编的个人经历。说唱声情并茂,直指人心,引得疗养院的老人,有的拄拐,有的步履蹒跚,都赶来欣赏,为他鼓掌叫好。“简而不简,简中带繁;小而不小,小中见大;有华有实,薪火相传。”这邹老总结金钱板艺术的话,还有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书赠邹老的诗:“唱的金钱无金钱,听得金钱胜有钱。忠新前辈艺长在,曲苑金荷八十年。”被我分别抄写在为邹老画的两幅像上。

2011年6月,我到了四川汶川,见到了羊皮鼓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朱金龙。身处高原,日照强烈,加上长年劳作,今年五十多岁的朱金龙,留着一绺山羊胡子,肤色黝黑,略显瘦小苍老,但精明干练。这一天,他特意穿着羌族服装,头扎白色头帕,脚踏蓝色云云鞋,身挂兽牙、鹰爪、贝壳和我说不上名的法器,一手执神杖,一手执羊皮鼓,腿裹绑腿,装备齐全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在新建的县体育馆比赛场地上,朱金龙跳起了羊皮鼓舞,馆里顿时有了一种原始、肃穆而神秘的氛围。朱金龙敲击羊皮鼓面,其声响沉闷、浑厚;敲击鼓边,声响清脆、短促。鼓点单一,节奏分明,循环往复。羊皮鼓舞没有固定的表演程序,朱金龙即兴起舞,时而蹉跳步,时而踮跳步,时而商羊步。他还连续表演“持鼓绕头”、“屈腿左右旋转”。这些多为自然膜拜和劳动生活的动作再现。动作沉稳、敏捷、粗犷、激烈。他时时还口诵经文,十分虔诚。感谢朱金龙,让我第一次领略了古羌舞风。此后我在县体育馆后面、水流湍急的岷江江畔,为他画像。陪同的一位羌族名诗人帮他拟出这样的题词,诠释了羊皮鼓舞的渊源:“从千古高地敲响的鼓,跳动(的)舞。”

2011年6月,我到四川汶川见到了羌笛国家级传承人龚代仁老人。先请他吹起羌笛,果然这音色与其他笛子很不相同。据当地人介绍,这已不是以前哀婉的曲调,有一种昂扬的元素。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已过去三年了,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汶川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如今道路畅通、新楼林立。每天当夜幕降临时,汶川县城的广场上,就聚集起羌、藏、汉各族群众,一起唱歌跳舞。据说这里天天都是如此热闹。县领导有时也加入其中与民同乐,载歌载舞。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曾到过此地并留下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如今这里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龚代仁老人已76岁,脸色红润,吹笛底气很足。我兴致勃勃地接连为他画了两幅画像。因为不会写毛笔字,根据他的意思,我代他在画旁分别写道:“羌笛心声,古韵幽然”和“羌笛何曾怨杨柳,春风吹生新汶川”。

2011年的一个夏日,在北京上海京昆名家的一次雅集聚会中,我欣赏到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洵澎的演唱。她饰演《牡丹亭·游园》中的杜丽娘。年届70的张洵澎,仍身段优美,扮相姣好,表演也极富感染力。那眼神里的热情,眉梢眼角的风情,热辣而张扬,把个杜丽娘演绎得艳丽而高贵,柔媚而奔放,十分可爱动人。我请朋友事先与她约好,演出后,立即到戏台后临时公用的化妆间里为她画像。这房间比较狭小,人来人往拥挤杂乱。而且没有空调,十分闷热。刚演出下台的她脸上已有微汗。然而她没有怨言,也没急着卸妆更衣去赴宴,安详地坐在一张靠背椅上,当起我的模特儿。我担心她穿着戏装更热得难受,她却说不碍事。讲起话来不紧不慢,带着怩侬南腔,一笑一颦,优雅自然。画完像,张洵澎从容地题写道:“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这带着昆曲之雅的题词,情真意挚。

2012年大年初五(1月27日)上午,我去海南三亚崖城镇郎典村拜访黄家近老人。车子出了崖城镇就颠簸不平地前行。我来到一排镶着白色瓷砖的平房前,在一棵古老的酸豆树下,见到了黄老。黄家近老人今年74岁。,他高颧骨、凹眼窝、圆鼻头、宽嘴巴,地道的质朴黎家老农民形象,个子略显矮小清瘦,但筋骨健壮,两眼放光。他是黎族打柴舞国家级传人。老人头束织有黎族吉祥图案的红头巾,身穿镶有黎锦宽花边的红色背心,扎着红色腰带,一脸喜气地让我为他画像。乡亲们也闻讯赶来围观。黄老从小务农,识字不多。在我为他画的像上用汉文签了自己的名字,然后请识字的乡亲代笔,以一种建国后,政府帮助黎族人用音标标注的黎文,写下他的心愿:“黎族打柴舞世代传承”。画像后,黄老的儿子邀请一些乡亲,穿上黎族服装,在一块平地上,平行地放上两根碗口粗的木杆,两杆相距2米多宽。又在这两根粗木杆上,横放了五对略细一些的松木棍。松木棍的两端,分别有两个人半蹲在粗木杆的外侧,双手各握一根松木棍端,上下、左右、交叉分合击拍,拍击声铿锵有力,节奏强烈,不断变换。勇敢的舞者灵活轻巧地在木棍间跳跃表演,有时还模仿人类劳作和动物的姿态,惟妙惟肖,生动诙谐。据说,这黎族打柴舞,已由专业舞蹈者改编,曾晋京或赴国外演出,被誉为“五指山艺术之花”、“世界罕见的健美操”。如今只有这郎典村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打柴舞。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行当全面,生旦净末丑,表演成熟,气势宏美。得知当代最负盛名的净角艺术家、京剧国家级传承人尚长荣先生最近在京,我喜出望外。于2012年3月13日下午,接尚老到我画室为他画像。尚老七十有二,宝刀不老,风姿未减。他在我面前坐定,犹如一座山,双手一握,真是气概非凡,一派大家风范!我一面挥毫写下他的独特形象,一面向他请教京剧净角的艺术特色。完成画像后,尚老挥笔题写:“力拔山兮气盖世。”字迹龙飞凤舞,借项羽大将军诗句,赞颂英雄豪气。

2012年仲春,我见到了安塞腰鼓的“老把式”曹怀荣。曹老汉留着白胡子,穿着黑色演出袄裤,头扎白羊肚手巾,背上大红腰鼓,系着红腰带,脚踏白球鞋。我开始为他画像。曹老汉告诉我,在安塞,上至九十九(岁),下至刚会走,都喜爱腰鼓。他8岁起学打腰鼓,曾随大人在延安杨家岭给党中央领导人表演腰鼓秧歌。打了几十年的腰鼓,他的鼓艺高超,表演的安塞腰鼓刚劲激昂,威猛热烈,具有一种阳刚之美。近些年,他应邀在各地举办的大型文化活动中表演腰鼓。央视《星光大道》和《乡村大世界》栏目曾先后录播他的腰鼓表演。因为我出生在延安,对来自延安的乡亲倍感亲切。曹老汉笑容慈祥,神情质朴,形象也很有特点,令我画起来很是兴奋,一气画成两张像。他也很高兴,竟在房间打起了腰鼓。别看他年已74,走道有些缓慢,可表演时动作利落,步伐稳健,还能做几个跳跃和旋转动作。经商量,我代他分别在画上题写了:“式子慷慨码子硬,陕北汉子茂腾腾”和“鼓槌狂舞,彩绸翻飞,鼓声如雷,震天撼地”。曹老汉一一签了名。

2012年完成百余位传承人写真画像后,我结集出版《神工》一书,画像人物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10个方面。此书被誉为“史来第一本以绘像方式为民间艺人树碑立传的画集”。

只有深入生活,才可能有所创新。我从艺50多年,一直苦苦求索于中国人物画的传神。传神主要有三:一客观之神。所画对象之神,即以形写神。二主观之神。作者自我的情感与表现,即迁想妙得。三笔法之神。此集画像用毛笔写生,拓展古法,在这批写真中,我运用写意线描,放笔直取,将笔势、笔法、笔趣、笔韵,凝聚于笔端,中国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也就在这写意传神之中。我已年届七十,到了艺术上“随心所欲”的最佳时期,然亦不敢有所懈怠,力求多创作精品。继续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写像,尽管辛苦劳累,但我也乐在其中。endprint

猜你喜欢
腰鼓画像
威猛的画像
唐代的腰鼓这样演奏
“00后”画像
画像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文化·延安
画像
啊,腰鼓山
把《安塞腰鼓》上成“安塞腰鼓”
潜行与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