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

2015-04-02 03:14山东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研究课题组
山东社会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特色制度政治

山东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研究课题组

(山东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研究课题组,山东济南 250001)

·本刊特稿·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

山东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研究课题组

(山东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研究课题组,山东济南 250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是指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的充分认可,坚信其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并适应我国具体国情,对通过该政治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坚定的信心。这种自信体现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深刻认识和对其制度保障作用的深切期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发展进步的现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的必然性。现实中仍然存在着自信缺失的问题。建立普遍的政治制度自信要落脚于具体的政治实践之中,在政治实践中加强政治制度的执行,不断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机制,创造良好的政治制度绩效,以此保持和增强全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本文力求从理论维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的逻辑基础,从历史维度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的实践印证,并客观分析当前一些人对我国政治制度自信缺失的表现及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普遍的政治制度自信的路径和措施。

一、理论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的逻辑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鲜明论断。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着制度体系建设、制度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等方面对制度问题作了深刻阐述,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制度自觉与制度自信,把马克思主义在制度层面的中国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具有厚重的理论基础、缜密的理论逻辑、清晰的理论维度。马列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政治制度建设,多次强调政治制度建设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政治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可以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政治制度理论的忠实继承和创新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当代中国实现与创新的正义性的理解与认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信我们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可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等等;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世界政治文明成果的一部分,既内含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凸显中国特有的国情和历史情境,维护和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发展进步;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选择的合理性,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的内涵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规则的总和。它包括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模式,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发展道路。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多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更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主要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政治制度事关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事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就提出了各民族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特殊性的思想,他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实现形式。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的代议民主共和政体,它与人民民主直接相关,直接关系到政治问题中最根本的问题即政权的行使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多党合作为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开辟了制度化渠道,政治协商是这一制度的重要形式,它使各党派团体、无党派人士和各族各界人士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我国尊重历史、合理处理多民族关系的智慧,有利于维护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举,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扩大基层民主,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是坚持制度自信的重要内容,是指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的充分认可,坚信其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并适应我国具体国情,对通过该政治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坚定的信心。这种自信体现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深刻认识和对其制度保障作用的深切期盼。

首先,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乃至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仅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且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①王文强、郑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缘何而来》,《长白学刊》2013年第4期。它不是某个人的主观设计,而是在党领导下广大人民进行不懈探索的成果。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要去探索隐藏在历史人物思想动机背后的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不能只关注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人物的动机,而应该关注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民族、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这是发现历史规律的唯一途径。

其次,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实事求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仅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规律,更是从我国历史文化和具体国情出发,尤其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出发,为了解决我国的具体问题而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例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决了多民族国家如何实现各民族平等、共同繁荣、和谐发展的问题,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则回答了人口众多、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如何保证基层民主的问题。

再次,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科学性,是人民利益的合法合理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既总结了实践发展的经验,又尊重政治发展规律,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同于西方国家议会制度、不同于西方三权分立,既保证真正代表人民,又不与“一府两院”互相“唱对台戏”,而是合理分工协作,解决至今仍困扰西方的由于政治与行政二分以及三权分立带来的国家意志的表达和执行不协调、不同利益集团博弈而忽视民意等问题。

最后,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积极的社会建设探索,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不仅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而且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都有了巨大的提升;国内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从“站起来”到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民社会的逐渐建立,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最大魅力正在于其不断发展和创新。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们自信通过政治体制机制改革必定会使我们的政治制度更加符合社会实践,为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提供稳定的政治制度保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的本质和意义

恩格斯认为,历史发展是社会中一切因素的相互作用,因为包括自然、历史和精神在内的整个世界就是一幅由各种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图画,而相互作用正是一切事物运动的终极原因。在社会诸因素的相互作用中,既有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有经济结构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政治结构中国家与法之间,意识结构中艺术、道德、宗教、哲学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有着深刻原因。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揭示了政治发展的规律;从理论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发展;从实践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实质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的本质是对于人民当家作主的自信。

我国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选举民主,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协商民主,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保少数民族人民和基层群众能够直接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自治权和其他民主权利,有利于实现最有效、最广泛的民主。因此人们必然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最大限度地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充满自信。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有助于促进制度保障作用的发挥。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时候,曾经深刻指出,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我们在道路、理论两个层面的探索成果,最终都要靠制度来落实和保障。①黄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重审视:依据、内涵和意义》,《实事求是》2013年第2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有助于我们坚定在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极大肯定和认可。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为政治体制机制的改革提供了动力和底气,有助于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不是对政治制度的迷信,相反更要求其体制机制的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最后,“好制度”应当是“出之于公的,在公的用心下形成的”制度。一项好的制度能否发挥其最大效能,不仅取决于制度本身,更离不开“追求善德具有优秀品质的人”②杨竞业:《论“制度自信”概念》,《南方论丛》2013年第5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应是广大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相信和自豪感,这会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公的用心下形成”。对于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充分信任,有助于促进先进的政治制度文化与人的积极性的统一,使人们在广泛的政治参与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因此,应提倡一种普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即全社会在充分的政治参与中,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形成全面的价值认可,并形成全社会广泛的自豪感和凝聚力。通过建立这种普遍的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自信,整合制度和人的力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在人的积极认可和支持下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历史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的实践印证

政治制度自信既源自理论逻辑,更依赖实践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发展进步的现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从另一维度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的必然性。

(一)行得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历史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①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3年12月6日。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为了救亡图存,一部分仁人志士不断进行探索。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晚清封建统治阶级在不改变封建专制统治的前提下发动并寄希望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但是甲午海战的失败给了“器物救国”论以沉重一击。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制度救国”,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但是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顽固势力的强大,使得“戊戌变法”也没有取得成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持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第一次建立起了共和体制,但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后,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曾经出现了大大小小300多个政党团体,意图仿效西方,实行议会制和多党制。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发育不足和外国势力的干预,使得政党团体变成了各派军阀争权夺利的工具,“亡国之根,即在此耳”。北洋军阀统治结束以后,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权实行一党专制的独裁统治,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事实证明,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行不通。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明确提出要推翻资产阶级,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党的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使中国真正成为民主共和国。党在领导人民群众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建立人民政权的理论,并进行了实践。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要建立“工农民主政权”的思想。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举行,会议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等一切劳苦民众。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新民主主义政权的政治架构进行了大胆预设:“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7页。抗战胜利后,随着国民党政权的败落,解放区日益扩大,并建立起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规定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3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一次普选。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形成,为当代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和制度基础。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而且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在中国行得通。

(二)有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时俱进、自我完善

建国后,如何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使国家更好地发展起来,是一个崭新的命题。由于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命题,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左”倾错误严重导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也遭到了重大挫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不断深化,取得了七个方面的长足进步。第一,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废除了实际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确保了党和国家领导机关正常换届和领导人员有序更替。第二,修改完善宪法,推动基层群众自治,实现城乡“同票同权”,不断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层次丰富的当家作主。第三,坚持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深入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发展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第四,着力建设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保证了决策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第五,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健全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为各方面优秀人才建功立业开辟了广阔渠道和发展空间。第六,确立和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形成和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社会法治水平不断提高。第七,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制机制,形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保证党和国家领导机关和人员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①参见崔清新、陈菲:《习近平用8个能否评价政治制度是否民主有效》,新华网2014年9月8日。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保障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年均9%的速度快速增长,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基本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速前进。特别是进入21世纪,“超越”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代名词。2006年,我国的GDP首次超过了英国,位居世界第四;2007年,超过了德国,位居世界第三;2010年,又超过了日本。2013年,我国的GDP达568845亿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我们还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有效抵制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北京共识”、“中国模式”成为国内外热议的话题。

(三)有效率——比较中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绩效

起步晚并不代表没有希望。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制度建构确实源于西方,而且西方对其探索和贡献颇多。但这只是一个谁先谁后的问题,不存在有无的问题。从横向来看,西方国家在一些政治制度的建构上先行一步,如公民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完善、法律制度的完备等,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而我们“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②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新华网2012年11月19日。。从纵向来看,西方国家这些制度的定型是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探索建立仅有60多年,已经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因此,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知问题上,一定要避免一个误区,就是我们谈论政治制度,似乎只有西方的民主,而没有东方的民主,更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这是很荒谬的,我们要民主,但决不迷信西方的民主。

多党制并非民主的精髓。在美国,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经常上演“驴象之争”。时常是一方把持国会,而另一方把持总统宝座。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国会和总统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甚至导致联邦政府关门。2013年9月,奥巴马提出的医疗保险改革方案没有得到共和党掌握的参议院的通过,使得联邦政府陷入“政治瘫痪”。“似乎两党的目的只是击败对手,而不是领导整个国家”③皮特·鲍泰利:《多党制并不是民主的精髓》,载《西式民主怎么了Ⅱ——西方人士评西方民主》,学习出版社2014年版,第72页。。由于两党争论不休,无法达成一致,许多诸如教育、移民、财政改革、政府改革、医疗改革等重大问题,用了五六年甚至更长时间,都没有得到解决。相比之下,我国连续制定并实施了12个五年规划,经济实力持续增强,民生不断改善,均得益于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很多发展问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更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没有那么多相互牵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5页。。

三权分立有其局限性。以最为典型的美国的三权分立为例,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大法官掌握司法权,三权制衡以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但是,这种三权分立在政治实践中有时也发生“异化”,成为利益集团之间争斗的权力工具。虽然奥巴马政府针对美国频发的枪击事件,于2013年公布了23条禁枪措施,但是却遭到了国会的反对,没有通过。在这场博弈中,美国的军火利益集团到处游说,阻止控枪法案的通过。《华盛顿邮报》称,华盛顿似乎变成了一个原始的没有领导的村寨,把任性胡闹当作治理方法。对此,邓小平同志有经典的论述:“我经常批评美国当权者,说他们有三个政府。当然,美国资产阶级对外利用这一手来对付其他国家,但对内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烦。”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5页。美国政治学教授托马斯·戴伊和哈蒙·齐格勒认为:美国的民主就是“精英民主”,即治理美国的是精英,不是民众。这些精英大多出身于上层阶级,在工业、商业、金融等不同领域拥有巨大的能量。他们构成了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垄断财团,并操控着一切,决定着现今的美国社会政策和政府构成,也决定着劳动人民的命运。⑥参见托马斯·戴伊、哈蒙·齐格勒:《民主的嘲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在这种体制下,不管权力怎么制衡,始终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方式,有效地保证了人民真正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2987名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409名,归国华侨代表35名,农民工代表31名,妇女代表699名,非公有经济代表225人,香港、澳门、台湾代表61名,①中宣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学习出版社2013年版,第54页。提出议案468件。代表的广泛性和提案质量的提高,真正使群众参与到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的管理上来,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的脚知道。”②《习近平会见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人民日报》2014年2月14日第1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③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5日第1版。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的选择都是由其具体国情的“土壤”所决定的,决不能照抄照搬。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复制照搬西方民主制度模式的国家,比如俄罗斯、乌克兰,还有格鲁吉亚、吉尔吉斯斯坦、突尼斯、埃及等,都遇到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国计民生,可以说都不成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必须根植于中国国情,在现有的基础上,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根本选择。

三、客观认识:现实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的缺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具有充分的逻辑基础和坚实的实践基础,但不是说我们的政治制度先进,自信就能自觉普遍确立起来了。客观地说,现实中仍然存在着自信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政治制度的构建关注程度较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的经济制度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民众尤其关注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住房等相关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实施,低文化程度的公民群体更是如此。相反,我国公民对于政治制度的关注和参与程度还较低,认为政治层面的变化对民众的影响是间接而不确定的,政治制度是掌权者关注的问题,不关注、不参与政治制度制定的思想客观存在。

第二,对政治制度的实施还存在一些不满。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原有的社会秩序慢慢被打破,新的秩序却没有建立起来,导致各种不良现象滋生,尤其一些党员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对这种失序状态的不满也必然指向政治制度。同时,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民主权利意识随之增强,对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还不是很畅通,公民的诉求表达和落实解决还有一些障碍,滋生了对政治制度的不满情绪。

第三,对政治体制改革充满期待而又有些担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如领导任期制的建立、机构的精简、政府职能的转变、人事制度的改革等等。但总体而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仍然相对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着重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令广大群众充满期待。但政治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困难重重,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来推动。在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广泛深刻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的形势下,预定的改革目标能否实现,一些民众表示担心。

造成这种自信偏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方面原因,如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和实施不到位的问题;又有主观方面原因,如公众参与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问题。还有一点值得高度关注,那就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利益至上观念抬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人理性”被空前激发出来,对利益的追逐愿望十分强烈,一些人用公共权力干预竞争,一些人为了个人私利坑蒙拐骗,一些人为了追逐不当得利铤而走险……这种对利益的追逐不仅冲淡了人们对政治的关注,还使人们将各种利益纷争的源头归为政治的不公:一方面,利益至上导致政治信仰迷失;另一方面,贫富差距拉大致使社会矛盾尖锐。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一部分人通过各种途径先富了起来,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人们将差距的根源归结为政治制度的缺陷,各行各业的既得利益者与普通群众的矛盾随之激化,各种利益争端不断,社会上“仇官”、“仇富”思想严重,慢慢上升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失去信心。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要客观认识,不能回避和忽视,又要科学对待,积极研究解决。

四、面向未来:普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的构建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从根本上讲,政治制度自信源于其具体的实践成果。建立普遍的政治制度自信更要坚定地落脚于具体的政治实践之中,在政治实践中加强政治制度的执行,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机制,努力创造良好的政治制度绩效,以此保持和增强全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

(一)增强政治制度的执行能力,形成政治制度绩效正效应

人们对于一项制度是否自信以及这种自信是否持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项制度所发挥的效力和作用,即“制度绩效”①张明军、易承志:《制度绩效: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核心要素》,《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第6期。。制度绩效正效应是增强制度自信的必要条件。

第一,重视政治制度执行的作用,培育新的制度文化。制度植根于社会历史文化之中,并深受其制约。我国有着较长的人治传统,对制度的执行产生了消极影响。在具体制度层面,仍然存在重制度制定、轻制度执行的问题,部分具体制度在实践中未能有效贯彻执行,有的制度甚至流于形式,制度的规训、约束作用未能充分发挥。②黄晓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成、特点与完善》,《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9期。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直接弱化了人们对制度的认同。因此,要高度重视制度执行,培育新的制度文化。譬如,政协是我国重要的民主监督主体,应通过明确政协委员的监督责任、落实特约监督员制度等措施,改善其监督职能的执行。

第二,强化问题解决能力,积极回应人民的利益诉求。在改革的攻坚时期,我们面临着纷繁复杂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随时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因此,我们在制度执行中要强调问题的解决能力,构建执行主体和群众之间良好的反馈和沟通机制,形成良好的弹性和回应力。譬如,提高人大代表的代表性,加快完善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制度,让人大代表充分倾听和代表人民意志。

第三,关注制度责任,注重制度执行的反馈。关注制度责任有利于保障制度的执行效率和效果,重视制度执行的反馈有助于及时地改善制度执行。应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设置监督机制,发挥监督的作用。同时应对制度执行效果予以充分的关注和评估,形成对制度执行的及时反馈。例如,执法检查是人大行使监督权的重要形式,应充分发挥人大的执法检查职能,并对该职能的行使进行评估和反馈。这样的执行流程有助于形成制度绩效的良性循环,从而保证政治制度自信的持久性。

第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根本上提高制度执行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③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14年2月。,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并构建国家治理体系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政治制度的执行能力。通过促进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公民社会的发展,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的良好互动,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互动网络,提高政治制度的执行能力,不断形成政治制度绩效的正效应。

(二)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增强政治制度自信的持久性

完善政治制度设计是增强政治制度自信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④习近平:《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新华网2014年2月。在革除体制机制弊端的过程中,既要持有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正确态度,又要在具体的实践中突出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和公民参与的重要性。

第一,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完善制度设计。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政治制度自信,就要有勇气直面实践中的问题,并坚持向全面深化改革要解决方案,与时俱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政治制度体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同经济体制的改革等其他方面的改革协同发展,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头作用,不断破除体制机制的弊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完善。

第二,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完善制度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超越,具有制度的优越性。⑤邹生平:《比较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2期。但坚持政治制度自信,并不意味着要固步自封。人类政治发展有着共同的规律,我们要以极大的勇气吸收和借鉴西方民主制度中适应我国国情的具体制度实现形式,为我所用,充实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同时,通过观察和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在比较视域下,充分体会认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构建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制度自信,决不能看到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也决不能看到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

第三,在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中,完善制度设计。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实现形式,政治制度只规定了大的框架,具体的政治体制机制才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具体设计。应根据实践发展需要,不断建立新的体制机制,从而发挥政治制度的作用。譬如,针对腐败问题,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抓紧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针对人大代表的选举问题,可以因地制宜设计更合理的选举形式,确保人大代表的真实代表性等。

第四,在扩大公民参与中,完善制度设计。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设计,需要全体人民共同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①习近平:《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群策群力把各项改革工作抓到位》,新华网2014年8月。一方面,要拓宽参与渠道,增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制度化容量。另一方面,要积极培养人民群众的现代公民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譬如,加快建立完善科学的专家咨询制度,积极寻求专业化的意见建议,通过制度化途径切实保障专家学者参与到政治制度设计中来,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三)加强和改善宣传教育,破除政治制度认知盲区

自信,其实就是一种感觉和认知。反过来,没有准确全面的感觉和认知,就不可能有充分的自信。只有全社会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实质,才能真正确立起普遍的政治制度自信。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针对新时期社会消费心理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创新宣传教育的形式和手段。

第一,转变宣传教育观念。政治制度自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自发形成的过程,是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对我们的政治制度抱有坚定的信心和自豪感。因此既要通过宣传教育使政治制度得到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又要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使其在积极参与中自发地产生和增强对政治制度的自信。在宣传教育观念上,就要变灌输性的宣传教育为群众自觉主动学习,注重培养人民群众普遍的政治学习能力;变单纯的说教为知行合一,注重让人民群众在广泛参与政治生活中增强对政治制度的认知,推动转化为政治判断能力,自觉坚定政治立场,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不因为实践中个别不良案例而丧失对整体的政治制度的信任。

第二,创新宣传教育手段。宣传教育工作要创新手段,借助新的信息化传播工具,提高宣传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将传统宣传教育媒体和新兴媒体有机结合,大量开发利用新的信息沟通平台,根据不同群体信息获取习惯选择合适工具,增强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当前,许多政府官员开通微博、微信平台等,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和交流,这正是宣传教育手段创新的具体实践。如我国南京市人大开设官方微博积极宣传“两会”情况,不定期地直播各种政务信息,让广大群众感同身受地参与政治。

第三,充实宣传教育内容。要提高政治制度宣传教育的正效应,关键要有充实丰富的宣传教育内容,充分体现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因此,在宣传教育工作中,要充分体现政治制度自信的必然性和坚定性。例如,通过比较的方式,宣传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的真实性,增强人民群众的制度认同感和自豪感;宣传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各民族大团结大繁荣起到的突出的制度保障作用等等。

第四,建立有重点、分层次的宣传教育网络。要确保宣传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就需要根据不同群体的信息接受方式,建立一个有重点、分层次的宣传教育网络。要将宣传重点放在对政治制度自信摇摆不定或持怀疑态度的群体当中。还要有层次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宣传绩效。譬如,针对基层群众,宣传教育要贴近实际生活;针对知识分子阶层,要加强对政治制度的理论分析。同时,还要在全球视域中有比较地宣传我们的政治制度,获取更多国家的认同,破除一些国家对我国政治制度的偏见和误解,从而使我国人民群众在对外交往中获取政治制度自信。

(责任编辑:周文升)

D046

A

1003-4145[2015]01-0005-08

2014-12-08

山东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研究课题组,执笔人:王佃利、马学强、亓胜林、葛丽、戴思厚。

猜你喜欢
特色制度政治
特色种植促增收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中医的特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完美的特色党建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