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行开颅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

2015-04-02 17:02尹真红
实用临床医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心电监护瞳孔开颅

尹真红

(永新县人民医院外二科,江西 永新 343400)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行开颅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

尹真红

(永新县人民医院外二科,江西 永新 343400)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病人行开颅手术前、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82例重型颅脑损伤行开颅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OS)对病人的结局进行评定。结果根据GOS评分标准,82例病人中Ⅰ级46例(56.1%),Ⅱ级2例(2.4%),Ⅲ级9例(11.0%),Ⅳ级12例(14.6%),Ⅴ级13例(15.8%)。结论对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要求护士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职业责任感、良好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

颅脑损伤; 手术前; 手术后; 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急诊,发病突然,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重型颅脑损伤的特点是病情重且复杂多变,并发症多[1]。及时手术是抢救病人的关键,而术后良好的护理措施可改善病人的预后。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永新县人民医院对收治的8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行开颅手术,现将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院收治重型颅脑损伤行开颅手术病人82例,男36例,女46 例,年龄20~79岁。致伤原因:车祸伤46例,高处摔伤32例,钝器击伤4例。其中硬膜外血肿16例,硬膜下血肿28例,脑挫裂伤38例。入院后2 h内手术38例,24 h内手术14例,48 h内手术12例,48 h之后手术18例。

1.2 治疗方法

病人入院后均完善各种检查,行降颅压、输氧、心电监护、输液及预防感染等治疗。首先行双管输液,一根输平衡液抗休克,另一根行甘露醇脱水治疗,根据入院时意识情况、瞳孔变化及影像学检查决定是否急诊手术。有手术指针者急行剃头备皮,送入手术室急诊行开颅手术;暂无手术指针者也可先剃头备皮,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间隔2~4 h复查头颅CT一次,当病人出现意识、瞳孔变化,影像学提示颅内血肿达到手术量时急送入手术室行开颅术,术后常规行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及输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处理脑水肿、低血压等情况,病情允许头部可抬高10°~15°;术后血氧饱和度持续低者可考虑气管切开或行呼吸机辅助呼吸。

1.3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OS)标准

Ⅰ级:死亡;Ⅱ级(植物生存):仅有最小反应 (如随着睡眠/清醒周期,眼睛能睁开);Ⅲ级(重度残疾):清醒、残疾,日常生活需要照料;Ⅳ级(轻度残疾):残疾但可独立生活,能在保护下工作;Ⅴ级(恢复良好):恢复正常生活,尽管有轻度缺陷。

1.4 结果

根据GOS评分标准,82例病人中Ⅰ级46例(56.1%),Ⅱ级2例(2.4%),Ⅲ级9例(11.0%),Ⅳ级12例(14.6%),Ⅴ级13例(15.8%)。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首先处理威胁生命的紧急情况

立即解除窒息及气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重脑颅损伤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丧失正常的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行排出,呕吐物易吸入呼吸道。护理时将昏迷病人头偏向一侧,及时吸出口、鼻分泌物,昏迷超过1 d者及时行气管切开,并立即给予氧气吸入,氧浓度为30%~50%,保持血氧饱和度>95%。

2.1.2 尽快建立静脉通道,迅速降颅内高压

建立静脉通道,及时给予脱水剂,降低颅内高压。由于颅内压增高,病人易出现血压升高、脉压增大、脉搏减慢、呼吸深慢等症状。当出现以上颅内压增高征象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复查CT,使用心电监护,及时发现生命体征的变化。

2.1.3 意识及瞳孔的变化

病人的意识用GOS评分标准来断定,如评分逐渐下降,提示病情严重。一侧瞳孔散大、固定,常提示同侧脑疝;双侧瞳孔缩小提示脑干受损;双侧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则提示临终征象。出现上述变化立即通知医生,作及时的处理。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及皮肤护理

病情不稳定或随时有呕吐者采取平卧头偏向健侧,病情稳定后将头部抬高15°~3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对去骨瓣者要避免局部受压,2 h翻身1次,并按摩皮肤受压处,同时保持床单位平整、干燥。术后昏迷病人,常规用气垫床,防止发生压疮。

2.2.2 持续心电监护及血糖动态观察

所有病人术后应安置在重症监护室,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根据监护情况及时处理脑水肿、低血压、低血氧等情况。因脑外伤后血糖升高与病情损伤程度成正比,因此术后控制血糖可使病人康复良好,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2.3 加强呼吸道护理

1)吸痰:及时彻底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及血液,采用翻、拍、滴、吸、喷联合的护理方法。吸痰时由浅入深,先吸近处后吸远处,避免将痰液推下。选择比较柔软的一次性硅胶套,以防呼吸道黏膜损伤;吸痰时使用一次性吸痰管,1根使用1次,防止交叉感染。吸痰后听诊肺部,评价效果。观察痰的性质、颜色及量,若痰量增多,色黄或绿,且伴有体温升高时,应考虑有呼吸道感染的可能,将痰液送检培养及药敏试验。2)加强口腔及气管切开的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洗口腔2次,气管切开者行气管内雾化(雾化药物为氨溴索60 mg),每日2~3次;气管内套4~6 h消毒更换1次,外套管用无菌盐水纱布遮盖,病房空气消毒每日2次。

2.2.4 电解质和肾功能监测

记录病人24 h出入量,每天查电解质及肾功能,有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甘露醇和不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护士要勤观察,发现穿刺处皮肤肿胀应用50%硫酸镁局部湿敷,并更换另一侧肢体静脉穿刺。

2.2.5 加强营养支持

一般伤后或术后48 h内置胃管,定时从胃管注入肉汤、鱼汤、牛奶、蔬菜汤及肠内营养液,每次灌注前应抽取胃液以防胃管脱出置入气管引起呛咳窒息。

2.2.6 预防尿路感染

病情时间越长,发生菌尿率越高,男病人可安置阴茎套或外接尿袋,根据病情的需要必须留置导尿时,要加强尿道口护理,严格无菌操作,用0.5%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每日2~3次,3 d更换1次引流袋。

2.2.7 加强恢复期功能锻炼及心理护理

护士应主动与病人沟通,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工作,鼓励病人及家属树立信心,并将有关功能锻炼(语言功能、有效呼吸、有效吞咽、四肢功能锻炼、大小便功能锻炼)的常识教会病人及家属,以取得病人及家属的配合。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具有危、重、急、险的特点,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要求护士不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还应具有丰富的实践和敏锐的观察力,并加强对病人细致耐心的观察及对症护理,以降低颅脑损伤的病死率。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开颅手术后易并发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静脉炎、下肢静脉血栓等多种并发症,因此,护理工作较为繁杂,需细心观察,认真并正确护理,及时发现和治疗并发症,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有助于减轻患者的伤残[2-3]。本研究通过对82例重型颅脑损伤行开颅手术病人实施了周密而又细致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沈光建,邹咏文,许民辉.不同创伤评分法对颅脑损伤后预测价值的比较[J].中华创伤杂志,2001,17(3):141-142.

[2] 朱凤荣.颅脑损伤继发颅内血肿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3,12(22):273-274.

[3] 翟利琨,王月华.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手术后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下半月,2010(6):183-184.

(责任编辑:周丽萍)

2014-08-19

R473.6

A

1009-8194(2015)12-0093-02

10.13764/j.cnki.lcsy.2015.12.040

猜你喜欢
心电监护瞳孔开颅
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日常故障分析与维护
瞳孔里的太阳
心电监护仪电压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
瞳孔
基于Andriod平台的心电监护系统设计
高血压脑出血应用小骨窗开颅术与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效果对照分析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瞳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