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35例三叉神经痛

2015-04-04 10:41胡志斌汤予云
实用临床医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微血管脑脊液

龙 敏,胡志斌,黄 波,汤予云

(新余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江西 新余 338000)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35例三叉神经痛

龙 敏,胡志斌,黄 波,汤予云

(新余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江西 新余 338000)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价值。方法 3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均采取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疗效。结果 35例中,术中发现责任血管压迫33例(94.29%),术后面部麻木4例(11.43%)、脑脊液漏1例(2.86%)、一过性听力下降1例(2.86%)。住院时间6~14(9.8±2.5)d。治愈30例,显效和有效分别为2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34/35)。患者均获得1年随访,复发1例,行针对性治疗后治愈。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三叉神经痛; 显微血管减压术; 并发症

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的脑神经功能性疾病,临床以面颊及舌部有突发的剧烈疼痛感为主要表现[1]。目前关于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均对三叉神经痛有一定的疗效。药物治疗存在不良反应多、疗效低、药物依赖性强等问题,而手术治疗中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2]。新余市人民医院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35例三叉神经痛,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神经外科2012年7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35例。其中男13例(37.14%),女22例(62.86%);年龄25~76(54.8±16.3)岁,<60岁12例(34.29%),≥60岁23例(65.71%)。主要临床表现:一侧或双侧面部疼痛难忍;间歇性疼痛,缓解期无不适;疼痛区域严格限制;以舌部、口角、颊部等为触发点。病变部位:左侧12例(34.29%),右侧23例(65.71%);病变分布:V14例(11.43%),V25例(14.29%),V32例(5.71%),V1+V23例(8.57%),V2+V312例(34.29%),V1+V34例(11.43%),3支5例(14.29%)。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侧俯卧位,采用全身麻醉。乳突尖下端行横切口或后发际行内斜切口,长度5 cm左右。翻开皮瓣。剥离骨膜下组织后于枕乳缝交点处下方进行钻颅,用铣刀行直径2.5 cm的圆形骨瓣开颅,然后切开硬脑膜并悬吊,释放脑脊液。在显微镜视野下手术,使用显微剪锐性分离粘连的蛛网膜,并游离压迫神经的责任动脉。责任动脉与神经根分离后垫入涤纶片。止血后关闭颅腔[3]。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记录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疗效。疗效评定:经治疗后疼痛不再发作为治愈;治疗后疼痛偶有发作,疼痛程度可忍受为显效;治疗后发作次数显著减少,疼痛程度减轻为有效;治疗后疼痛发作频率、疼痛程度无显著变化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5例患者手术时间2.5~5.7(3.82±0.51)h,住院时间6~14(9.8±2.5)d。术中有33例(94.29%)出现责任血管压迫:静脉压迫2例(5.71%),小脑后下动脉3例(8.57%),多根血管型5例(14.29%),椎动脉5例(14.29%),小脑前下动脉6例(17.14%),小脑上动脉12例(34.29%)。术后面部麻木4例(11.43%),脑脊液漏1例(2.86%),一过性听力下降1例(2.86%)。经针对性护理和治疗后,2~3个月症状缓解或消失。治愈30例,显效和有效分别为2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34/35)。患者均获得1年随访,其中1例(2.86%)复发,行针对性治疗后治愈。

3 讨论

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忽然闪电样剧烈疼痛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临床表现,日常的洗脸、刷牙、吃饭等动作均可以引发剧烈疼痛。疼痛的持续时间在数秒到数分钟,而且还会反复发生,严重影响了患者日常生活。三叉神经痛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但是常见于老年患者[4]。本组资料中,≥60岁患者亦显著多于<60岁患者(65.71%比34.29%,P<0.05);从性别分布来看,女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男性患者(62.86%比37.14%,P<0.05)。

药物和手术治疗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治疗方法[5]。卡马西平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见药物,但是药物不良反应大,长期服用还会产生药物依赖。相比于药物治疗,显微血管减压术可以较好地保留三叉神经的解剖完整性,疗效较好,病情不易复发,而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6]。魏成忠等[7]在对6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后,治疗总有效率达到100%,术后2年的复发率则为2.94%,仅有1例(1.47%)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颞顶部硬脑膜下出血),经针对性治疗后好转。脑脊液耳漏、面部麻木患者在1~2个月后症状则缓解或消失。该作者认为显微血管减压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疼痛程度,同时减少发作次数,甚至使疼痛症状完全消失,不再发作,而且并发症较少,术后复发率低,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钱苏荣等[8]在对30例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后,术后疼痛立即缓解25例(83.33%),2例(6.6%)疼痛明显减轻。术后仅2例(6.6%)发生脑脊液漏,经对症处理后治愈,该作者认为显微血管减压术在治疗三叉神经痛中,具有适用范围广、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等特点,建议在条件成熟的医院可推广该方法。本院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35例三叉神经痛,术中有33例(94.29%)找到压迫神经的责任血管,并且术后并发症少,仅面部麻木4例(11.43%),脑脊液漏1例(2.86%),一过性听力下降1例(2.86%);住院时间6~14(9.8±2.5)d;治愈30例,显效和有效分别为2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34/35)。患者均获得1年随访,其中1例(2.86%)复发,行对症治疗后治愈。

笔者认为,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准确判定责任血管是保证手术效果的主要决定因素。本组35例患者,有33例(94.29%)术中出现责任血管压迫。按照责任血管与神经的关系,可以将责任血管分为血管贯穿型、粘连包绕型、压迫型和接触型等。在术中,要根据三叉神经根的探查结果,准确判断可能的责任血管,不能将与神经并行的血管错判为责任血管,以免术后疗效差甚至无疗效。在准确找到责任血管,置入Teflon垫片时,要选择合适的垫片,并加以固定,置入垫片后应避免动脉扭曲成角,影响血流通过,导致脑干缺血,从而产生严重的神经缺血性病变。此外,在术中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神经及血管,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总之,显微血管减压术作为一种微创、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

[1] 郑学胜.三叉神经痛的微创手术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4):8-9.

[2] 庞琪,任仲坤,邓兴力,等.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46例[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4,19(2):102-104.

[3] 王宇飞,杨云华,李栋平.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8):11-13.

[4] 李伟,朱俊文,范奋飞.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14,43(2):197-199.

[5] 李强.应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4):89-90.

[6] 赵敬军,付冬梅.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进展与思考[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2):74-78.

[7] 魏成忠,许鸾森.局麻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高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4,22(2):82-83.

[8] 钱苏荣,吴建东,林荔青,等.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J].江苏医药,2014,40(10):1195-1197.

(责任编辑:罗芳)

2014-07-09

R745.1+1

A

1009-8194(2015)01-0043-02

10.13764/j.cnki.lcsy.2015.01.019

猜你喜欢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脑脊液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难忍 家庭自灸速缓解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脑脊液引流在早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PC-MRI对脑脊液循环的研究价值
“能帮医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器人”在京面世
IMP3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miR-126、EGFL7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