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走出去”的形象定位及哲学反思

2015-04-09 10:16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走出去武术体育

闫 民

(济南大学体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1 “走出去”是当代武术自身发展的要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下,武术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理念价值,这些都是未来世界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首先,道家思想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影响着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核心思想,其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态观点,被武术文化吸收借鉴,形成了武术文化的生态理念;其次,武术对人内涵的培育和修炼,是其他体育项目无法替代的。人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合一,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人与人的平等相处,武术在拳理、拳法以及技术演练与学习中,不自觉地应用这些思想,形成内外兼修的身体修炼方式。“中国武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融合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性是武术的灵魂”[1]。传统武术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形态,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宣传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和有力工具。今天的世界已非农耕文化主导的世界,多元文化共存迫使武术必须“走出去”,接受其他文化的挑战。

2 武术“走出去”的形象解读和形象塑造的关键

2.1 武术“走出去”的形象解读形象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也是人类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研究一个形象时,真正的关键在于揭示其内在逻辑、真实情况,而非核实它是否与现实相符。从本质上讲,中国武术形象是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实追求和对中国武术“真、善、美”良好意愿的确切表达,是指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武术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个体、群体、民族对武术的整体认知和评价,是对武术特征的抽象反映,以及对武术想象而完成的一种表意实践。从历史属性上看,武术形象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历史语境中形成的;从心理属性上看,武术形象是一种认知和评价,是武术特征的抽象反映,是主观的心理行为;从文化属性上看,武术形象是一种表意实践,是社会群体通过对武术想象与身体语言符号言说而表达自我境遇的一种实践活动。

不同时期人们对武术的认识、认知构成武术的不同形象,但是,武术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是不变的。武术形象更多是客体对武术文化的感知和想象,进而体会武术文化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由于武术是利用身体载体演绎文化,因此,武术“走出去”的形象内容包括武术技术体系的形象、武术人的形象。武术技术体系包括一百多种拳种的技术风格,其形象是武术文化形象的基础及评价武术形象的基点;武术人的形象表现出武术形象的社会效应,包括武术人的自身和社会认知,是武术形象的主体。武术的文化实践形象是由技术体系和武术人实现的。武术形象是可见的,通过武术人的身体运动展示武术技术,给客体以直观的想象,尤其是武术套路将武术技术抽象化后程序化地展示出来。事实上,武术形象更多是客体对武术文化的感知和想象,进而体会武术文化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能否呈现武术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和智慧,关键看武术技术体系和武术人的智慧,能否影响和感动人。

2.2 武术“走出去”形象塑造的关键武术形象塑造的关键是人。马克思曾说过:“人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除具备自然属性外,更多地表现其社会形象的一面,两者也是分不开的,人的自然体上烙下许多社会因素的印迹。”武术形象是社会个体、群体、民族对中国武术的整体认知和评价,是对中国武术的想象而完成的一种表意实践,还应包括异国的社会个体、群体以及民族的表意实践中主体与对象的关系。武术演练者通过身体的各种动作,表达人对攻防的理解与思考,倾诉着武术人的情感和精神。应塑造武术的文化、艺术、体育、智慧形象,文化形象使人充实,艺术形象使人愉悦,体育形象使人健康,智慧形象使人理性。

通过人的智力因素,对武术动作、姿势以及套路的编排进行创造和加工,既符合武术的文化要求,也反映出当代人对武术审美和健康的需求。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言:“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2]纵观今天武术的视觉效应,大众对武术的理解停留在传统武术的概念上,或受一些武打影视剧的片面影响,武术表演没有语言,仅仅靠肢体动作与观众沟通,向观众传达感情,但远距离使观众看不见演员细微精巧技术动作的发挥,也感受不到动作中所传递的情感,这就造成了尽管动作很优美但市场经济效益很一般的结果。从效果的刺激性来说,武术表演的动作有的很轻缓,即使是很强悍的动作,也不可能出现不可预知的“杀伤力”,武术表演的结果就是武术动作的完成。从观众的情感体验来说,武术起源于中国,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演变,传承着中国的文化和民族精神,这在外国人的眼里就充满了神秘的色彩。随着对外开放,“武术实行产业化经营,这种神秘感就被打破,缺乏情感内容、情节的武术演出和影视市场正在逐渐萎缩”[3]。武术人如何将博大精深的武术身体运动体系展示给世界,塑造武术的时代形象,关键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 武术“走出去”的形象定位

武术在中国传承几千年,带有传统文化的“亲情性、和谐性、道德性、实践性、艺术性”特征。现代化社会给人们带来物质富裕的同时,也使人精神浮躁。对道德修养的淡忘、对审美价值的质疑、对个人意识的张扬等影响着未来文化体系的构建。正如邱丕相等所言:“太极拳的外显运动规律,是一种将打、强悍和勇猛的收敛,是对战争和暴力的一种压抑。远离急躁、标榜内存、不显、无为,这些成为太极拳的追求。”[4]中国武术文化的这种关爱生命与价值的属性,应成为未来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武术“走出去”的形象定位应坚守全球、文化、艺术和大众意识。

3.1 全球意识:认知应立足全球“文化全球化是全球无数个人、无数个单位、无数个民族、无数种制度在文化交流和交往实践中相互累积的结果”[5]。文化多元化指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社会发展过程中,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兼收并蓄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形成以本国或民族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的和谐社会氛围。在全球化进程中,武术应积极与其他体育文化相互交流及作用,在保持武术自身特性的同时,吸纳来自于异质体育文化的精髓,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全球化似乎给社会实践选择带来若干问题,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弱肉强食的全球化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中国在文化建设方面,应警惕西方现代化出现的人文、文化、价值危机,认真对待本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如何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呈现武术文化元素,什么样的武术文化元素能生存下来等问题影响着武术“走出去”的大战略,举步维艰的国际化传播要求我们要有全球意识。“像埃及文化、西方文化、东方文化一样,中国也有自己相对稳定而富有特色的文化系统,即‘刚健有为、天人合一、崇德和谐’的传统文化特色。也正是由于这种文化的差异才导致了武术走上一条与世界其他搏击术不同的发展道路。这其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于武术技术的发展影响尤为深刻”[6]。武术“走出去”要放眼世界,懂得吸取有益文化元素,丰富完善自身文化体系。

3.2 文化意识:奥林匹克体育文化体系需武术的完善身体技术是武术文化的载体,文化性是其重要特征。武术作为一种人体运动,是—种技击术,祟尚勇武,追求制胜,更要求武术运动者有一种勇武顽强、一往无前的争胜精神。正如精于武术的明代学者额元所述:“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在中国文化重新崛起的21世纪,中国武术早已超越了技术层面的有限意义,而具有中国文化形象的象征意义”[7]。和谐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因为重和谐的思维方式才体现中西方文化的区别。重和谐思维方式崇尚的是人己物我的和谐,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习武者也遵循尚武而不随意用武的观念,在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时讲究先礼后兵。同时武术注重个人身心动作的和谐,这是中国各拳种的一个共同要求,即“内三合”和“外三合”。武术所强调的“合”,其实质就是协调、和谐。武术的“合”并不仅是动作上下内外协调的技术要领和要求,更是武术的一种理念,是由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武术文化的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对于提升心灵和精神境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只有站在这些文化的肩膀上,继承和学习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文化的传统之中,才能感受其魅力和价值”[8]。武术的健身、防身、贵身一体的体育功能和修身、养神、怡性的文化功能共同构成其文化属性,这是对奥林匹克文化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更是治疗西方体育文化危机和异化的“良药”。

3.3 艺术意识:武术独特的审美意蕴丰富体育美学武术文化丰富了世界体育的美学观念,尤其是武术独特的传统审美心理和取向区别于西方体育,将自然之美融于武术动作的创造和审美具象中,追求内在美的艺术形式。通过身体的结构线条,武术博大精深的套路形式在空间描绘成无数想象的线条美,又将攻防的意境呈现给观看者,这既是对自然美好的向往、对社会的憧憬,也是对个人生活的提炼。武术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决定了武术的形式之美,武术的修身养性决定其内在美的价值。武术具有体育运动的矫健外在之美,又有神态节奏的英武内在之美,是力与美的高度结合,是一种兼具健身功能和艺术之美的体育运动。武术文化的艺术和美学价值,极大地丰富了世界体育的美学理念。

3.4 大众意识:大众化体育离不开武术的参与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武术形成了风格多样、纷繁复杂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思想特质,均反映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西方学者和练习武术者在研习的过程中,也探求着武术的哲学文化内涵并深受影响。正如美国学者弗里乔夫·卡普拉在《转折点》中的描述:“由于东方哲学和宗教传统总是倾向于将精神和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因而东方形成大量的从身体方面来解决意识的技术并不足为奇。这种思想方法对治疗的价值逐渐被西方所认识,许多西方的专家正把东方的身体作用技术如瑜伽、太极拳和合气道相结合进行治疗。”[9]武术对于很多慢性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功能,例如太极拳可起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作用,对于高血压和肥胖病等有很好的疗效。武术为世界医学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供了依据,为医学保健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武术文化正影响着西方的健身观念,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必须走大众化之路。大众化是武术国际化传播和推广的最佳之选,大众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应将武术的文化传播分成若干层面,将武术中的经典身体技术方法剥离出来,让大众体验和学习,体悟武术的魅力,享受武术带来的乐趣。

4 武术“走出去”形象的哲学反思

4.1 标准化是确立竞技武术“走出去”形象的窗口只有采取多元化发展方式武术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标准化是其中一环。武术标准化是现代社会的要求,大胆改革竞技武术的技术体系、竞赛机制、评判标准,在奥运大家庭中找准武术的位置。将传统武术的技术方法进行改造,在技术体系、竞赛模式上借用竞技体育的形式。尽管离传统武术较远,但能在技术体系中找到武术的影子,从发展的视角看,也是武术竞技化的最佳途径。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众多的体育项目中,武术的影响大、参与人数较多,而且在国外也深受世界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人们的欢迎。武术只有走进奥运大家庭,才具有代表性和世界性,方能体现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正因为奥运会有着崇高追求和广泛影响,才使得许多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代表着各自的传统文化而走向世界成为奥运会比赛的项目,奥运会成为各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平台。武术文化增强竞技体育的精神价值,将武术运动的养生、保健思想、普遍性融进奥运会,使奥运会成为综合、典型、思想、平等的社会运动和全球性运动。

4.2 大众化是武术“走出去”形象的展示休闲是人的存在和内在需要,现代社会的人都需要休闲,古代人也讲究休闲,中国人需要休闲,西方人亦需要休闲。“大众武术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可以使人放松身心,缓解疲劳,减轻压力”[10]。大众武术作为一种休闲方式还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和情趣。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是休闲美的本体性规定所在。于光远先生曾指出:“是否属于休闲,是由活动使人愉快的性质所决定的。”换言之,某种活动何时能够成为休闲,在什么人那里能够成为休闲,精神愉悦是参照物。人是“身体之我”和“精神之我”的复合体。

21世纪人们的休闲活动普遍存在着轻生态(自然生态、精神生态、人文生态等)现象,于是“生态式休闲”诞生了。大众武术休闲首先关注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休闲、绿色休闲、原生态休闲,也是一种高质量休闲。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在“铁的牢笼”中,人与人之间充满了隔阂、误解、竞争。生态式休闲的目的就是要恢复人的本真和自由,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和情谊,促进人际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太极拳就是典型代表,太极拳讲究‘道法自然’,人身为‘小太极’,自然为‘大太极’,人们在练太极拳时,将自身融入自然之中,行拳走势,与大自然静静地交流,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11]。大众武术休闲活动给人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可以促进人与人的交往,拉近人与人的距离。

武术功能不仅取决于武术本身的特点,还取决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依托于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武术的功能也呈现出不一样的发展转型趋势。大众武术是竞技武术发展的基础,竞技武术是大众武术提高的必然结果。大众武术的发展有利于武术的普及,扩大武术人口,为竞技武术培养后备军;竞技武术的繁荣能够提高武术的知名度,为大众武术培养更多的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从而更好地提升大众武术的社会服务空间。

4.3 学校武术是塑造“走出去”形象的原动力学校武术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通过武术的身体运动实现身心健康,通过了解武术动作的思维方法、武术传统伦理道德培育道德意识。武术首先是一种体育运动,然后才是一种文化载体。武术教育的关键是身体运动,如果离开身体的反复体悟,就谈不上武德的熏陶和精神的培育。学校武术教育首先就是让学生的身体动起来,实现武术教育的目的。坚守学校武术教育传承技术、武德培养、弘扬文化三位一体的教育原则,传承技术是为了健身,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武术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文化,通过武术技术的习练、反复的身体行为感悟武德,在习练过程中嵌入传统文化教育,“把武术作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12]。

学校武术教育近几年的改革,仍然没有实现武术教育的目的,学生身体健康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学生在武术课上连防身技术都未提高,何谈健身?武术要求身体运动时空上的积累,如果放弃身体运动时间的积累,也就是武术技击方法的反复练习,谈不上健身的效果。如果技术层面的教学没有完成,更谈不上文化熏陶。只有不断强化武术技术动作的练习,才能达到健身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再体悟中国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学校武术形象首先需要强化技术,突出技击方法的应用,不同学校根据自身情况设置武术教学的内容,有套路、地域特色,更有文化传承的具体途径。武术形象正是通过展示技术的人来塑造的。当前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提出“强化套路、突出技击、一校一拳、打练结合”的主题思想,针对学校武术的形象塑造提出了新目标。能否实现武术教育的目的,学生参与武术运动的时间很关键,倘若学校武术教育的目标全部实现,学校武术形象也可塑造起来。

4.4 理顺武术技术存在形态之间的关系,是塑造武术“走出去”形象的理论路径改革开放后武术文化的发展误区是坚守太少,模仿太多。回顾武术的现代化进程不难看出,似乎体育化、标准化越来越清晰,恰恰相反离传统也越来越远。武术包括肢体的运动形式和功法训练2个层面,肢体的运动形式可以用体育化标准强化,然而功法的强化是现代化的科学无法解决的,更是西方体育要学习的。武术的传统就是静下心来练功夫,不是追求外在形态的“高、难、美”。当西方人学习东方优秀体育文化时,我们应高举武术传统大旗,认真总结武术自身的传统,“走出去”才有市场。在“拿来主义”的背景下,武术传统丢失太多,武术标准化也举步维艰。

部分成熟的武术套路及其功法练习方法首先应走出去,逐渐带动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套路走出国门。坚持武术发展的量变过程,首先让世界了解和体悟武术的魅力、武术文化的普适性,加强武术自身的文化、哲学、美学的系统研究,丰富武术的文化特征。尽快实现武术研究转型,以适应武术的现代意识与未来人类的需求。传统武术传承应倡导多元化,增加创新的力度,增强武术传播推进的深度,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失败主义,树立文化自觉、自信意识,理性地让武术走出去,让世界通过武术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同时接受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共享武术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文化的传承力,不是小事情”[13]。武术套路将原始的本能动作美化,使得本能防守动作从简单身体符号变成一门程式化的艺术形态,既注重传统的传承和升华,又潜入传统文化的精神,沉淀成极具中国特色的体育形式,包括基本功、套路、套路对练、功法练习、拆招和喂招的实战等,体现出打练结合的身体运动形式,既健身、防身、修身养性,又传承文化精神,延续了武术文化的势能,提升了武术的竞争力。

如果说大众武术、学校武术、标准化武术、传统武术代表着武术的整体形象,这种形象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根就是传统武术,学校武术是主干,标准化武术和大众武术就是枝叶。传统武术给学校武术输送着营养,通过学校武术培养武术后继人才,通过简单和标准化武术,促进武术的繁荣。武术的传承应坚持多元化之路,点面结合,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这样武术的整体形象才能高大,更符合当代武术的发展和国际化传播规律。“中国武术作为具有典型的标志性的民族文化,已成为一种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文化形态。当中国文化软实力被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时,中国武术自然也成为了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手段”[14]。

5 结束语

武术要走出去不仅应注重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应注重其形式内容,要有吸引力和魅力,将中国武术的“精、气、神”展现出来,还原中国武术的本真。“面对传统文化遗产,当代人是继承还是颠覆,应该由文化本身的价值来决定”[15]。在国内要有传统武术的传承体制,形成大众武术健身的公众形象,塑造学校武术的精神面貌,创新竞技武术的标准化推广形式。武术蕴含着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延续几千年而不衰,自身的价值毋庸置疑,理应走出去为人类服务。应树立全球意识、文化意识、艺术意识和大众意识,寻求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新途径,让武术真正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实体,增强武术文化的势能,使武术文化能更好地融入世界体育文化体系中,这既是武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繁荣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举措。

[1] 邱伟.审视传统武术中的古典美学元素[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1:6

[2] 赵凤鸣.浅谈人的内在美[J].中国科技纵横,2012(7):34

[3] 邓杰.武术表演市场经营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4:16

[4] 邱丕相,王岗.走进主流社会的中国太极拳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48

[5] 刘合行.论道德的文化价值[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19

[6] 王继强.武术中的哲学思想与文化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8):39

[7] 王岗.中国武术传播的终极目的:文化第一[J].搏击·武术科学,2009(6):1

[8] 叶献丹.全球化时代中国武术文化认同及其策略反思[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1):55-58

[9] 陆东群.论武术文化的特点及其对世界体育文化的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2005(13):35

[10] 张家彬.城市化进程中武术文化转型新观察[J].搏击·武术科学,2012(2):37

[11] 王国志.多维文化视角下的大众武术[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2):46

[12] 闫民.社会转型期武术传承发展与创新研究[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1

[13] 王岳川.文化输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8

[14] 吴淞,王岗.建构文化形象: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中的立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1):34

[15] 徐翠.悲剧美感的消解:从元杂剧《赵氏孤儿》到电影《赵氏孤儿》[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48

猜你喜欢
走出去武术体育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