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商务文化的思维模式差异研究

2015-04-10 11:42文钟莲邓中美
关键词:商务意识日本

文钟莲,邓中美

(上海电力学院日语系,上海浦东新区 201300)

中日商务文化的思维模式差异研究

文钟莲,邓中美

(上海电力学院日语系,上海浦东新区 201300)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中日贸易往来呈现繁荣态势。但在实际商贸往来中,双边贸易不平衡、商务摩擦频繁发生、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从中日商务文化差异出发,采用对比的手法,对两国的商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四个方面进行考察,研究两国商务思维模式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商务文化;思维模式;中日差异比较

商务文化,尤其是对跨国际商务文化的研究是近几年来经济文化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中日商务文化的思维模式进行深度研究,不仅关系着两国文化自身价值的再现,同时也关系到两国今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本文通过对两国商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为从事中日商贸文化研究提供有效的科学理论依据。

一、商务文化

1.商务文化

《辞源》[1]对文化的阐释是“文治和教化”,即用一些精神和道德规范教化、熏陶人,是人类思考和行动的典范。商务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含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传统观念中的商务文化指“士”“农”“工”“商”,改革开放后,传统观念逐渐瓦解,如今普遍认为的商务文化是指各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在商贸活动进程中发展、演化并传承下来的文化,是人类在商业领域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商务文化一般分为四大层次:商务物质文化、商务制度文化、商务行为文化和商务精神文化。各个层次之间彼此关联、彼此影响,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继续丰富和拓展商务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2.思维模式

思维,是人们利用头脑,对周边客观事物进行反复加工后,通过语言或动作等表达方式来揭示世间万物固有的、最根本的特征,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思维模式则是指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利用已有思维进行问题推导的一种固定模式。它概括和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并处处影响着人们的言行。因此受各种观念和意识形态等影响,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所处世界都持有不同的看法。

3.文化与思维模式的关系

思维模式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文化与文明交汇演变,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代表了拥有悠久历史的思想文化,同时也是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总体表征。它制约并集中体现在思维模式中。因此,受思维模式的影响,文化亦存在相应的差异。另一方面,文化又促进了思维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文化对人类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正是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人们才逐渐建立起形形色色的思维模式。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也大相径庭。

二、中日商务文化的差异

1.商务物质文化

(1)商务物质文化的概念。商务物质文化是指在商务领域中所呈现出物质形态的文化总和。主要包涵商业建筑、技术设备、商品、包装、广告以及物质条件等文化内容。其中,商务物质文化是商务文化的根基。

(2)中日商务物质文化的差异。①商品差异。中国技术相对落后,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低是中国国际竞争优势的根源。但事实上,劳动力成本低掩盖了制造业的低效率[2]。部分产品牺牲质量进行低价竞争,导致市场对整个产业质量失望与不满。另外,“售后”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在产品的保修期内易缺失售后服务,这都是中国产品声誉不好的主要原因[3]。而日本产品以轻、小、精而著称,其高品质及先进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好评。首先,日本拥有的科学技术为制造精细产品奠定了基础。其次,受岛国的影响,生产材料紧缺,不得不考虑制作轻小的产品,来缓解资源危机。最后,日本重视生产现场。开发设计部和生产现场紧密相连,便于现场的意见等能很快地反映到开发设计部。②包装物及广告差异。中国多选择纸、木等天然材料和陶器与玻璃制品制作各种包装物,同时也广泛运用塑料、金属、复合材料等现代包装材料体现时尚性。与此相比,日本产品包装均以环保、易于回收再利用的材料为首选,加之日本国内与包装相关的材料工业、加工工艺及其系统发展得十分完备,造就了有日本特色的包装形象[4]。中国的广告通常融入“传统”“家”“回忆”等元素,引起人们的共鸣,以增强广告宣传的效果。日本则更重视自然之美,使人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更喜欢“新”“美”“奇”“特”的广告设计。此外,中国的广告较为注重画面的整体效果,而日本广告更为注重细节方面[5]。

2.商务制度文化

(1)商务制度文化的概念。商务制度文化是指在商务流通领域,为了完成商贸活动而形成的管理形式和方法的载体,也是建立在价值观基础上而制定出的一系列规则和制度。主要包括管理经营规章制度、政策、法令以及公共关系准则等文化内涵。

(2)中日商务制度文化的差异。①中国。劳动合同制——依据中国现行《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从业人员必须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以此来确立双方关系,明确各自的权、责、利。依据合同,职员必须按照规定完成工作任务,履行相关义务;企业也必须支付相应的劳动报酬,让员工享受其应有的权利。双方一旦发生争议,可通过法律途径寻求法律援助。分配制度——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中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以劳动为尺度,基本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状况。绩效考核制度——从学科定义上来看,绩效是某一团体在一定的资源、条件和环境下所完成任务的出色程度,是对目标实现的程度以及达成效率的衡量与反馈。主要是为了科学公正地进行绩效管理规范,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最终完成工作目标,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②日本。终身雇佣制——所谓终身雇佣制,并不是法律或成文规定意义上的制度,只是企业间的一种雇佣习惯。应聘者一经企业正式录用,除非出于自身的责任,直到退休可一直供职。但是近几年,受日本经济不景气与国际经济不安定的直接影响,采用终身雇佣制的企业逐年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合同制、计时劳动人员等多种形式的劳动雇佣制度逐渐登上雇用市场的舞台。年功序列制——即按照工龄和年龄来决定企业员工在职位上的地位与工资。在企业工作的时间越长、地位越高,自身掌握的能力也相应地得以提升,故而享受的待遇也越高。但是,近年欧美企业文化越来越渗透在日本商务文化之中,形成“以能力为主”的评价体系,逐渐打破传统的“年功序列制”。企业内工会制度——工会是指劳动者以改善现状为目的,自发组成的团体。组成人员主要包括劳动者和非劳动者。在日本,以企业工会居多,工会成员即企业职员。企业和工会彼此照应,两者形成一个良好的利益伙伴关系。双方就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围绕劳动生产率、利润等依法进行协商谈判,并在企业范围内自主决定[6]。

3.商务行为文化

(1)商务行为文化的概念。商务行为文化是指在各行各业、各个商业领域中,体现出不同行为的文化总和,包括受本国民族文化制约,同时又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商务思维模式、情感模式、行为模式等。

(2)中日商务行为文化的差异。①问候。在中国,见面时最基本的礼节为“握手”。在狩猎时期,人们手上拿着石块或棍棒用以抵御危险。路上遇见同类时,为了表明手中未藏武器,大家放下所持物、摊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掌心。这就是“握手”的来源。握手时应注意力度,过轻显得轻薄,过重则失礼数;手中若持有东西,要放下持有物后再握手;和多个人握手时还应注意握手顺序。日本人见面时一般要行鞠躬礼。90度的鞠躬礼节性最高,表示特别的感激和致歉;45度的鞠躬,常用于初次见面,也用于服务员对顾客的欢迎;30度的鞠躬,一般用于见面问候;15度的鞠躬,一般用于公司接待,意指“欢迎光临”。鞠躬时,男士双手自然垂下、贴腿,女士则用左手压住右手放在小腹前。②加班。在中国,大部分企业员工都享受着“朝九晚五”的待遇。若是临近下班时间员工还剩有手头工作,视工作量的多少决定是否加班。除非是商务活动繁多的旺季、年终,企业通常不加班,即使加班也是带薪加班。在日本企业,员工拼命加班闻名于世。甚至有的人把加班看成日本文化的一种。更多时候,只要上司和大部分员工没有下班,就很少有员工提前离开。对他们来说,加班本身就是工作的一部分。③谈判。中国人谈判希望从整体上把握,符合基本原则即可签约,之后再详谈小条目,同时给人一种强烈的时间紧迫感,步步逼近谈判对方,使其让步。日本人则习惯事先调查好各方面的资料,做好全面而又充分的准备工作,甚至还讨论各种应急方案。在谈判的过程中,他们不紧不慢地逐条讨论下分项目,不到最后决不签约。

4.商务精神文化

(1)商务精神文化的概念。商务精神文化即商业的心理状态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商贸活动中形成并指导商贸人员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等。通常包括商务活动中所体现的观念文化体系,如商务理念、商业伦理、商务心理等。

(2)中日商务精神文化的差异。①等级观念。受孔孟儒家思想的感染,中国也讲究尊卑等级,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等级意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现在的等级观念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的人人平等。在职场上,上司是上司,各司其职,等级分明;在职场外,上司也可以是亲密无间的朋友,等级意识相对较弱。日本是一个等级观念森严的国家,所有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等级制度的基础之上的。不管他们在集团中是否具有支配权,一切要以年龄、社会地位等作为基准行事。比如敬语的使用。有日本人称,不会使用敬语便无法在职场上立足,日本人的一切行为必须根植于等级意识。②“间”意识。中国自古以来的人际距离以“防”“礼”“度”为特点。然而,人口众多的客观条件使中国人时常处于拥挤状态。当个人空间被无意侵犯后,中国人倾向于采取“忍”的应对手段。“和而不同”的思想使得中国人在交往过程中调节着这些差异,职场上也同样需要配合对方的习惯做出适当的调整[7]。“间”渗透在日本人际交往的各个角落,并处处影响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这是因为日本人做事喜欢留有一定的余地,力图达到“以心传心”的交流境界。故而滨口惠俊[7]曾提出,欧美国家社会的基础是个人主义,而日本是间人主义。

三、思维模式的差异分析

通过上文,本人认为,中日思维模式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四点:

1.个人主义和集团主义

中国国土面积大,人口众多。数千年来,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战争不断。在这种分分合合、经常受到外敌侵扰的环境中,人们必须极力保全自己的利益和安全。长期以来,便形成维护血缘家族和个人利益意识比较强烈的群体。而日本则是一个位于远东的四周临海的岛国,地理位置相对独立,岛上的人们过着稳定的生活,并且日本是一个“同质单一民族”,使用统一的语言。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日本人更容易形成相同的价值观,培养集团意识。滨口惠俊[8]认为,交情关系规定了日本社会的人际关系,并将注重交情、互相信赖、互相依存的价值观冠之以伙伴主义。可以说,这种伙伴主义形成了日本的集体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扎根于日本社会,体现出集体志向。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在“封闭性地域共同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基于强烈的生活需要共同走向,以共同归宿为感情基础而形成的集体意识,就是社会学中所谓的“共同体的集体意识”。相对中国而言,日本人的集体主义是基于地缘而非血缘的结合。

2.等级意识

所谓的“等级”,其实是一种上下排序,即“序列”。

从关系网来看,每一个集团内的人际关系网均由纵、横两个方面构成。其中,“纵”是上下关系,“横”是同级关系。中国重视横的关系。人际关系像一张跨越集团的网络,每个人都是网络上的结点。谁的网络大,谁就有更大的安全感。而日本被称为“纵式社会”。人际关系更像一个长链条,每个人都是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一个人的安全感主要靠加强这两头的连接而取得的。因此只有弄清自己在集团中的位置,才能决定自己的行为[9]。从历史上看,日本和中国一样,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等级意识深入人心。此意识大致经过两个阶段:一是早期农耕时代,依靠的是请教年老有经验者传授知识,因此尊崇年龄的风气促使身份等级意识形成;二是随着封建王朝的建立和王权的加强,“等级”作为一种重要的统治工具被制度化。然而,中国等级制度被加强时,日本还处于政治权力对社会影响有限的阶段。此时等级身份的维持主要依靠宗教和社会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后,身份等级作为一种制度被废除;而在日本,等级意识作为传统社会观念继续留存在日本人的潜意识中。

3.内外意识

中国的“内外”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近来判断;而日本的“内外”是根据实际生活中的关系来判断。中国是一个有众多接壤国的大陆国,同时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背景下,中国人认为,“内”只包括家人、同族以及亲友。在农村,地缘和血缘关系重合,同族意识强烈。而在城市,人口流动激烈,亲戚们不住在同一个地方,同族意识稀薄。除了家族企业,在其他企业里,很难通过组织来形成“内外意识”。由于自然隔断等原因,日本出现了许多孤立的群落。另外,江户时代藩国各自为政,几乎没有任何往来。这些因素促使日本人的“内外意识”逐渐形成。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全面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得这种意识发展到与国际交流的隔断,“内外意识”加深。在职场上,所属不同集团的公司是“外”,和这些公司员工交往时要意识到“间”的问题。内外有别,内外有序,这就是潜藏在日本人思想深层处的“内外意识”。

4.整体主义与注重细节

在以“儒学”为主的中国哲学体系中,“整体主义”是其重要特点。从理学的“天人合一”以及道家的“三生万物”中便可以推测出这一点。“整体主义”把万事万物视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进行直观归纳、综合性地把握,而不是通过微观分析的逻辑方式来思考世界。反映到职场上,企业习惯于统筹全局,从整体入手,由面到点,易于把握事情的整体进展,从而做好长远的打算。日本哲学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中国引入的佛学,另一个是近代从西方引入的辩证哲学。标志着日本进入近代社会的明治维新,使日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人的价值观体系也深受当时的影响。近代日本接受西洋思想的同时,继承了西方哲学分析的思维方式——从局部入手,由点到面,条理性很强。故而公司从谈判签约到生产制造,再到销售经营,时刻注重细节。

四、结语

正如前文所述,中日两国虽一衣带水,但受所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商务文化上产生了较大的思维差异。当今部分国家和地区政治局势紧张,加速了国际资本的重置。同时,中日两国政治形势也不容乐观,势必给两国经济贸易发展带来新的挑战。这些跨文化差异因素恰恰解释了商贸冲突产生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因此,要顺利地促进中日两国跨文化商务活动的往来,就要清楚地认识到:跨文化带来的思维模式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的差异,而非利益的抗衡,也决定了其解决方式应为相互理解,而非彼此博弈[10]。

为了促进中日两国跨文化商务活动,大致可采取以下几种做法:

(1)培养跨文化商务意识。积极学习日本文化,比如政治、经济、历史等,在进行商务文化渗透的同时进行知识渗透。此外,必须掌握相通的基本常识,包括面试、着装、商务礼仪等方面的共性。只有在了解共性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了解中日商务文化的差异。

(2)开展相关研究,并加以创新实践。尽可能与日本建立多方面的商贸关系,进行商务活动往来。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对方文化背景和历史因素,针对两国商务文化的异同点展开相关领域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3)模拟环境。在掌握一定数据和成果之后,进行中日商贸环境的模拟试验,以促进从事相关领域的人员熟练地掌握实际商贸往来中所需的要领,减少因误解而产生的分歧和不必要的摩擦。

(4)创造第三种文化。无论双方处于什么样的文化背景,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双方的共赢。因此在尊重和理解双方各自商务文化的基础上,将两种文化加以融合,创造出拥有两国共识的“第三种文化”,以寻求文化共存。

[1]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张亚萍.论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中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变迁[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2(2):156-158.

[3]GERMAN ALFREDO BLANCO.中国产品的质量与形象—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向导,2012(12):84-85.

[4]赵蕤.从民族文化角度分析中日包装设计差异[J].包装工程,2013(3):73-77.

[5]许峰.中日广告的文化差异[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6]北京市总工会劳动关系考察团.关于日本工会组织及劳资关系的考察报告[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1-01,26(1):25-30.

[7]黄妍,桑青松.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人际空间距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1,37(1):80-83.

[8]濱口惠俊.『「間の文化」と「独の文化」』(“间文化”和“独文化”)[M].知泉書館,1982.

[9]尚会鹏.日本人的等级意识—日本人意识“漫谈之二”[J].当代亚太,1996(4):70-74.

[10]董青.跨文化冲突与商务日语谈判策略[J].经济论坛,2009(6):80-82.

Study 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Business Culture Thinking M odes

WEN Zhong-lian,DENG Zhong-mei
(Japanese Department,Shanghai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Shanghai201300,China)

Along w ith the accelera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s becoming prosperous.However,in the actual commercial relations,the imbalance of bilateral trade and business friction frequently occur.The future of development is not optimistic.Conside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this paper inspects four aspects of business culture,material culture,institutional culture,behavior cul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 using the way of comparation.At the same time,this paper also studies the cause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s business thinking modes,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business culture;thinking modes;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G04

A

1672-9617(2015)04-0524-06

(责任编辑伊人凤校对祁刚)

10.13888/j.cnki.jsie(ss).2015.04.017

2015-06-21

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510256089)

文钟莲(1967-),女,沈阳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日语教育、应用语言学等研究。

猜你喜欢
商务意识日本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黄金时代》日本版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国外商务英语演讲研究进展考察及启示(2004—2014)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