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外交与高校的国际化

2015-04-10 11:42尹京子杨柳青
关键词:辽宁大学文化交流外交

尹京子,杨柳青

(1.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辽宁沈阳 110136;2.中央民族大学朝鲜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081)

文化外交与高校的国际化

尹京子1,杨柳青2

(1.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辽宁沈阳 110136;2.中央民族大学朝鲜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081)

文化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战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主权国家以自身的文化资源为载体,通过政府支持传播或者民间渠道开展的外交活动。而高校的对外文化交流是当前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面对国内重点高校和国际高校的双重竞争,高校国际对外文化交流不仅可以提升高校自身影响力,也是国家文化外交的长足发展的需要。

文化外交;高校;对外文化交流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交际方式也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实现了从具有文化意识到从事文化外交实践的飞跃。文化外交是以文化为重要内容的对外活动,是国家之间文化交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最古老的外交形式之一。在众多的文化外交方式中,高校的对外文化交流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国家的文化外交过程中,明确自身的文化定位和文化功能,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发挥好传承文化、文化创新、文化引领的积极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一、文化外交的内涵、种类及其表现形式

文化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主权国家以维护本国文化利益及实现国家对外文化战略为目的,在一定的对外文化政策指导下,是国家以自身的文化特色为载体,通过政府支持传播或者民间渠道开展的外交活动。英国学者米彻尔(J.M.Mitchell)对文化外交概念的阐述具有代表性,他认为文化外交有两种含义,即第一种含义是指由政府之间做出的,用以允许、方便或规范文化交流的双边或多边协议。因而政府间的文化条约、会议、协定及文化交流项目都属于文化外交范畴。同样地,在重大国际协议中包含的文化条款,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产生就是文化外交,而政治性的或经济性的国际组织的文化方面也属于文化外交。第二种含义较之第一种含义具有不确定性。本质上而言,这些协议的执行以及源于这些协议的文化关系行为可视之为扩大的政府责任,也可以认为是政府授予文化机构或组织的某些权限,也就是第二层次上的文化外交[1]。

一般来说,文化外交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特性在该国外交理论与外交实践中的体现和反映,是构成一个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外交形式。

文化的交流是人类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能增进了解和友谊,扩大共识和互信。文化外交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种类。如按照属性划分,可以分为文化形式为手段的文化外交和以利益为宗旨的包罗各种外交手段的文化外交;按照行为主体划分,可以分为官方的文化外交和民间的文化外交;按照参与方的数量划分,可以分文多边文化外交和双边文化外交。

在以文化为手段的外交方式中,政府主导的对外文化交流是最传统的部分。而作为文化最显著的一种表达方式,文学、艺术的交流是对外文化交流的核心内容,也是目前国际文化交流中最活跃最吸引人的交流方式。最常见的具体形式主要有:第一,对外出版文学、艺术刊物;第二,利用大众传播对外宣传本国文化;第三,出口本国的影视、音乐制品;第四,出国举办文化展览;第五,派遣文化团体出国访问;第六,对外派遣留学生及访问学者;第七,同外国进行专项文化合作;第八,参与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等。

高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文化外交的表现形式与高校的特殊优势具有天然的结合关系,高校在发展文化外交方面负有重要使命。文化外交涉及的范围非常之广,不仅需要国家在文化、艺术、教育、科技、体育等领域推进文化外交的横向合作,同时也需要高校利用学科和人才优势,积极促进师生交流、学术交流与合作、教学与科研合作、学术会议与讲座、图书交换与资料共享、信息咨询服务,进一步推动文化外交的纵向协作。要实现国家文化外交与高校文化交流有效对接,各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二、高校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是践行国家文化外交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随着中外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增多、海外孔子学院的建设、出国留学及来华留学的人数不断增大、中外合作办学的推进与发展,高等院校已经越来越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主体之一,高校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成为了新时代办学的客观要求。便捷的信息缩短了时空界限,学术交流逐渐走出国界的苑囿。美国教育学家克拉克认为,“教育原本关注的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而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我国高校办学指明了方向。当今,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以文化为载体,通过与国外友好姊妹学校和研究机构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在提升学校自己的学术水平、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为国家的文化外交提供了纵向扩展的资源,成为了践行国家文化外交的重要支撑。具体来说,这种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贯彻落实国家文化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国外孔子学院等相关文化外交项目

自2004年开始,作为“文化外交”系统工程的一部分,我国政府通过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推广汉语学习和研究,并逐渐将其打造成为多层面的文化交流平台,进而提升中国文化在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和亲和力。国家“汉办”以孔子学院作为平台,向海外以透明的方式提供汉语教学和文化服务,同时吸引国外高端教育文化领域工作者来华,亲身体会真实的当代中国社会和生活。这些都为我们进入研究中国文化提升世界地位的更高阶段,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正是我们对中国“文化外交”模式进行理论化和提高其认知、并为未来中国文化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进行深入分析和提供导向的最好时机。

全球首家孔子学院于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成立,截至2014年底,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476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2012~2020年孔子学院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全球孔子学院达到500所,中小学孔子课堂达到1 000个,学员达到150万人,其中孔子学院(课堂)面授学员100万人,网络孔子学院注册学员50万人。专兼职合格教师达到5万人,其中,中方派出2万人,各国本土聘用3万人。大力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孔子学院,使其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和国学的全球文化品牌。

辽宁大学作为辽宁省唯一的综合性大学,也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外交政策,根据《孔子学院章程》,“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2007年辽宁大学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大学建立孔子学院。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成立至今,设立了HSK考点,开展了汉语培训班、中国文化推介会、春节联欢会、赴中国旅游培训班、中国书法培训班、中国绘画、摄影展、太极拳培训班、赴中国夏令营、选拔国家奖学金留学生、中国文化周等多种形式的中国文化和汉语推广活动,满足了俄罗斯人民,特别是俄罗斯青年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愿望,为西伯利亚地区的人们提供更多学习汉语的机会,对加强这一地区与中国在经贸、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国际友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国家“汉办”的布置,辽宁大学相继与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开始共同筹建孔子学院。实践证明,高校对外交流对加强国家文化外教事业的推动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作为其中一种新兴的外交形式,不仅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出去,加强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与当代中国的了解,更增进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人民间的友谊,在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发展留学生教育,推动高校的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化发展,跨文化交流也成为大势所趋。留学生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国家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发展了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对于提升国家高校形象、聚集高端人才、提升国家软实力、有效开展外交工作有着重要作用。留学生教育可从以下两个层面,即派遣留学生和接收留学生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作为国家战略向海外大量派遣本国学生留学。1978年起我国高校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进入了恢复发展阶段。在此后的10余年间,每年约有3 000名左右的公派留学生被派向了世界一流大学留学。1992~2001年为我国高校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扩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国家根据“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不断扩大派遣留学生数量。1998年,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推动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国家开始从各高校、研究所中选拔骨干精英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到国外一流大学中进行学术交流。自2002年起,我国高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进入了更为开放与大发展的融合时期。2007~2011年,国家实施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所项目”,每年从49所重点高校中选派5 000名研究生,派往国外一流大学进行研修交流。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45.98万人,其中国家公派2.13万人,单位公派1.55万人,自费留学42.3万人,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留学大国。

向海外派遣留学生的工作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我国高校逐渐扩大派遣本国留学生数量,培养国际化人才,促进中外教育文化交流。留学生在国外留学期间不仅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成为了传播本国文化、宣传本国形象的使者。出国留学本身就是对公共外交的推进,在促进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淡化国家文化外交中浓厚的官方色彩。大量的出国留学生带去了本国的文化甚至国家形象,成为了民间大使。以中国留学生为例,如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中国留学人员参加校园活动,制作和介绍中华传统美食;留日中国学生与日本青年在东京举行足球友谊赛增进友谊,发起“绿色登山行”公益活动,获得当地民众的好评;留英学生在圣诞晚会上别出心裁,组织相声专场演出;洛杉矶加州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组办话剧社传播中国文化等。为了更好地宣传中国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文化,留学海外的学子们进行了勇敢的尝试,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努力。

同时,国家教育部还启动了如“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春晖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一系列具有示范作用的重大项目奖励,健全相关的管理及留学人员人才库,进一步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与科技交流合作。所以留学生毕业后,不管是留在国外还是回国创业、工作,都可以促进双边、多边的合作与交流。辽宁大学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的有关高校开展本科教学交流工作,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留学,并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学生。

第二,在加强留学生教育过程中,大量吸引各国学生来本国留学,培养友好人士,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韩方明在《南方日报》发表文章强调,要在外国留学生中间通过公共外交的手段大力培养“知华派”,让绝大多数外国留学生能够形成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使他们也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宣传员。在全球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教育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关系密切,在对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4年,来华留学人数达到了37.7万,创下了历史记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数量,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学生,优化来华留学人员结构。实施来华留学预备教育,增加高等学校外语授课的学科专业,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要争取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学生流动目的地国家,当年外国留学生数量达到50万。”

辽宁大学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接受第一批留学生以来,拓宽留学生来华渠道,扩大留学生规模,不断提高留学生教育层次和学生培养质量。在加强留学生教育的同时,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努力营造多元文化共存的氛围,鼓励中外学生相互竞争、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学科建设方面,在原有的两个本科和一个硕士点的基础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点成功获批,并和吉林大学等校共同创建了汉语国际教育东北基地,提升了对外汉语教育的办学层次。在对外推广汉文化、普及中国文化的工作过程中,辽宁大学的不懈努力和工作成果也获得了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和肯定。

3.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推进高校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是组织传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同时在办学进程中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模式、教学管理经验、教材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外语水平,促进双语教学,培养一大批高层次、高水平的国际性优秀人才,提升我国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国际交流,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推动高校的实质性建设[2]。

2003年,国务院颁布并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此条例着眼于增加教育资源、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引进国内急需、在国际上先进的课程和教材,探索“普遍认可、新兴、急需”领域,在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开展合作办学。2004年5月底,全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821个。迄今为止,中国与世界上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与交流的关系,设立了18个双边教育高层工作磋商机制,构建了若干双边及区域性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签署并尚在执行的教育合作协议达154个,正在实施的政府间合作的教育项目共有77项。已与34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的协议。

辽宁大学积极筹备,全面落实有关中外合作办学的各项具体事宜。1999年5月,以时任辽宁省副省长张榕明为团长、教育厅李喜平厅长为副团长的辽宁省高教代表团,赴澳大利亚出访时,详细、全面地考察了维多利亚大学。在省领导的重视、支持和具体指导下,时任辽宁大学校长程伟与维多利亚大学校长大卫·劳森就两校进行跨国合作办学达成协议。2000年,辽宁省教育厅下发文件,批准辽宁大学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进行中外合作办学,并开始将其列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计划,面向辽宁省招生。

为了实现辽宁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培养既精通外语,又熟悉国际规则的经、贸、法、管等方面人才”的目标,辽宁大学根据“培养适于在世界500强企业从事业务或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的定位,于2003年6月创办辽宁大学国际商学院。在此基础上,辽宁大学又和香港新华集团共同出资,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合作,创办了辽宁大学新华国际商学院。辽宁大学新华国际商学院按照国际标准办学,瞄准专业前沿和市场需求,与先进的国外教育机制实行“零距离对接”,培养精通外语、动手能力强,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并达到国际通用标准的经、贸、法、管人才,在辽宁省率先实现“出国替代培养工程”的零的突破。

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秀教育资源、技术、人才,有利于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国际交流,培养高水平的国际性人才,推动高校建设和国家文化外交事业的发展。

三、对推进高校国际化水平,实现国家文化外交战略的建议

1.增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意识,搭建对外科技合作交流平台

各高校应充分意识到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在实践国家文化外交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友好学校以及各大知名企业间的联系,有针对性地举办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技术合作、产品交易和专题论坛等活动,多形式、多渠道搭建对外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建立对外交流的长效机制。

2.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跨文化交流型人才,提升学生对弘扬中华文化,构建良好国家形象的认识

各高校为加强对外交流,推进国际化水平,应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并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水平、高层次人才。高校应通过开设跨文化交际学、国际政治、世界经济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国际视野,以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高校也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学功底及外语翻译水平,使其不仅能与海外人士进行流畅准确的沟通,并且在翻译文献专著、研究国外文化现象等各方面能够挖掘精准的信息,将其全面立体地展现给世界。除此之外,高校还应注重提升学生对传递国家文化、构建良好国家形象的认识,使其成为对外展示国家形象的民间大使,从而促进国家间的良好沟通和互动。

3.高校要不断探索对外交流方式,提升对外交流水平

在对外交流和合作中促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开放的视野和广泛的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季羡林先生指出:“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高校是公共外交的重要主体,在推动对外文化交流的实践上责无旁贷。高校应结合自身的优势,积极促进与国内外名校间的师生交流、学术交流与合作、教学与科研合作、学术会议与讲座、图书交换与资料共享、信息咨询服务等,不断探索新的对外交流方式,提升对外交流水平,为国家文化外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国内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提升文化外交水平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改善我国的国家形象重要而又紧迫。高校对外交流作为文化外交的一种有效方式也面临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文化外交理论在高校对外交流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促进高校对外交流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1]徐 骏.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形象塑造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2]徐晓媛,高新柱.我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30年政策性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2(12):49-50.

[3]娄玉英,孙笑雨,冯凡立,姜 楠.国际化背景下中加合作的探索与实践——以沈阳工程学院与加拿大红河学院合作为例[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4(1):98-100.

Cultural Diplomacy and Chinese Universities′Internationalization

YIN Jing-zi1,YANG Liu-qing2
(1.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136,China;2.Department of Korean Literature,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Cultural diplomac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overall diplomatic strategy,which is a diplomatic activity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or the private channels aiming to spread a sovereign state′s traditional culture to the world.Nowadays,Cultural exchanges with other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move of Chinese universities′development.Facing both competitions in the domestic key universities and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Chinese universities have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exchanges with other universities.That is why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with other universities can not only enhance the universities′influence all over the world,but also do goo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diplomacy.

cultural diplomacy;universities;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G647

A

1672-9617(2015)04-0541-06

(责任编辑 伯 灵 校对 伊人凤)

10.13888/j.cnki.jsie(ss).2015.04.020

2015-07-09

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kd95143027);辽宁大学朝韩研究中心科研基金项目(201202);辽宁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科研基金项目(201204)

尹京子(1972-),女(朝鲜族),黑龙江牡丹江人,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辽宁大学文化交流外交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An Analysis of Deviation in Oliver Twist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细则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