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孝文化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价值

2015-04-10 15:25张琛华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孝文化中国梦价值

中华孝文化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价值

张琛华

(太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是中华德教之本。孝文化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何在?如何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助力“中国梦”的实现?文章从孝文化的产生、演变出发,探讨了孝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进而提出了孝文化的精髓对实现“中国梦”,和谐亲子关系、解决养老问题以及清明社会风气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中国梦;孝文化;价值

[收稿日期]2015-09-23

[作者简介]张琛华(1976-),女,山西寿阳人,太原理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道德与法律。

[中图分类号]C91;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5)11-0041-04

Abstract[] Filial piety 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is the center of the Chinese moral education.Then in contemporary China,is there any present value of filial piety? And what is it? The author explored the essence and dross of piety research from its history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essence of piety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achievement of China’s dream, harmonization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the settlement of the problem of pension and the purification of the general mood of society.

10.16396/j.cnki.sxgxskxb.2015.11.0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并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孝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根基,毫无疑问是当代人必须认真审视的一笔精神财富。

一、孝文化的涵义及历史演变

(一)孝文化的涵义

中华孝文化的起点,从汉字的特殊构造可以帮助我们探寻到历史线索。

汉字“孝”的甲骨文和金文皆从老、从子,像孩子搀扶老人形,表示孝敬老人。汉代许慎的《说文·老部》 对“孝”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如果给“孝文化”下一个定义,笔者比较认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肖群忠教授给出的定义:孝文化是指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及其历史过程,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性衍伸的总和。“孝”作为一种道德意识,宗教、哲学的形而上的价值理想,它属于狭义的精神文化、道德文化范畴;作为历史过程,政治性归结,社会性延伸则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

(二)孝文化的历史演变

肖群忠教授认为,孝观念正式形成于周初,且大兴于周代,周代孝在产生之初有两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尊祖祀祖;第二,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春秋战国时期孝的衰微产生了儒家孝道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孝经》,孝从宗教意义转化为伦理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被全面政治化。汉朝时期,独尊儒术的背景下,孝文化理论实现了纲常化、神秘化、政治化,孝被纳入了“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总纲目中,使原本基于自然亲情的孝道成为封建道德的工具,进而使孝的义务片面化、绝对化。魏晋时期,孝治天下仍是基本国策,但帝王的倡导和士族的尚好合力的结果是在大力标榜“孝”的过程中导致了“孝道”的功利、虚伪和欺骗性。隋唐时期,孝悌之道仍然为社会所推崇,但是随着唐朝封建社会的鼎盛,新兴地主阶层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努力而非祖先和上天,更强调人的独立和自由意志,加之唐朝的统治者自身对父训的违背,导致了孝道的削弱。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由兴盛走向衰亡,政治上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在伦理道德上表现为孝道理论论证的哲学化,孝道义务极端化、专制化和孝道实践的愚昧化。20世纪初,封建王朝在中国的统治退出历史舞台,中国迎来了现代民主思想。以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为阵地的新文化运动,对几千年来奴役中国人思想的封建道德发起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抨击,提出了改变中国的种种残酷衰微之象,必须摧毁以孝为核心的传统家族制度。与五四运动同时期的以梁漱溟、唐君毅、杜维明等为代表的新儒家则对孝道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孝的伦理可以为今所用,并进行现代转化和创新。

二、孝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什么是真正的孝道?在面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孝的要求时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在面对法律和孝伦理时如何选择?如何看待西方亲子关系的“平等”和中国孝文化中的“孝顺”?为此,我们有必要辩证认识孝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以便我们能依据自身所处的历史时期,做出不再困惑的选择。

(一) 孝文化中的精华

1.“善念”萌动,孝心始发。孝的起点是报恩与善念。有一则民间故事讲述了孝在原始社会出现的情形:原始社会粮食、肉等食物都极度短缺,人老了不能干活还要分口粮,成了极大负担,所以在那个时候当人老了的时候,年轻人就背起老人,把老人扔到深山老林让野兽吃掉。有一次,一个年轻人背着一个老人往山里走时,老人拿了一根树枝,边折边扔,年轻人就问老人:“你在做什么?”老人说:“我看天快黑了,怕你回去的时候找不着路,所以一路给你留下树枝,给你做好回家的标记……”年轻人一听,潸然泪下。于是转过身把老人重新背回了家,好好奉养。这一孝的举动来源于年轻人的一个善念,其实也表明了宇宙大道的存在。我们知道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是动物的本能,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何以不如物乎?所以,孝的起点是报恩、是善念。

2.爱惜生命,孝之始也。孝经第一开宗明义章,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159爱惜自己生命,是对父母报恩的起始,也是最基本的孝。能爱惜自己的生命,方能爱惜他人的生命,所以孝也是道德教育的根本。当下经常会有小学生、中学生、甚至小留学生合伙殴打侮辱其他同学的报道,让成年人看了嘘唏不已,中国小留学生在美国群殴、羞辱、性侵同伴被判终生监禁,可以看到人们对如此残暴的对待生命的愤怒和不容。漠视他人生命的个体,对自己的生命亦无尊重,这些殴打同伴的孩子如果接受了孝的薰染,或许不至于如此残忍不仁。

3.小孝齐家,大孝治国。孝经第六庶人章,子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175这是孔子教导普通百姓行孝之方,即根据自己的条件供养父母。孝经第二天子章,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175这是孔子讲作为国家的领导者,爱敬自己的父母亲人,才能对百姓不欺不辱、不骄不慢,才可以德加于百姓,进而上行下效、蔚然成风,以至做到以德治国。

4. 不义当争,方为真孝。孝经十五谏诤章,“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206所以,孝原本非愚孝,忠原本非谄忠、愚忠。所谓的愚忠愚孝其实只是无独立思考习惯的人在道听途说的基础上对孝的曲解和盲从,而每个时代都不乏独立思维者。

5.爱敬其亲,爱敬他人。孝经圣治第九章,“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188不爱自己的父母,于父母不仅不孝养,还无耻地啃老,与父母兄弟争房产利益,这样的个体在家庭中怎么可以作为合格的父母教育好下一代,而这样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怎么可能敬爱别人、利益别人呢?当今社会中无论是残忍的北京司机摔婴,还是未成年人的殴辱打杀同伴,都可以窥见社会中暴戾的一面。中国古人对此早有思维,所以用“孝”来教化民众,故有“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在当代中国,法律之剑还不足以教化民众之时,尤其需要道德之弓有的放矢的滋养民心,教民以善。

(二)孝文化中的糟粕

1.汉代孝的道德纲常化与法律制度化。孝文化发展到汉代,开始从人类亲情的基础上服务于尊卑有别的封建道德,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三纲五常”的基础。确立了父尊子卑、君尊臣卑、夫尊妇卑的秩序,将“孝”片面化、绝对化。此外,汉代在国家层面上用国家强制力——法律来规定孝的内容以及保证孝的执行。汉代对不孝的惩罚十分严厉,规定对不孝要“斩首枭之”,对父母的过错有掩盖的义务,不为父母隐,要受到惩罚。由于汉代从道德和法律两个领域对“孝”的双管齐下,结果在实践中孝出现了片面化和绝对化,父母对子女的身体、行为、婚姻都享有绝对的权威,这样导致了子女在思想上受到了压制、熏染直到无意识地认同和遵从,所以在行为上做出牺牲自己甚至妻儿以孝顺父母的愚孝也就不难理解了。

2.宋明清时期孝理论哲学化、规范专制化、实践愚昧化。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开始由鼎盛步入衰亡,中央集权要求强化,专制主义盛行,表现在忠君和孝亲上则达到了极端化和专制化,在孝的实践上也更愚昧化。这种极端化集中体现在了宋明理学家提出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在宋明理学一统天下的背景下,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劝人行孝的故事、诗文、绘画、蒙学书、家训、乡约等。如《二十四孝》故事的最终形成即是元代,围绕《二十四孝》又产生了《二十四孝图诗》《后二十四孝》《女二十四孝》等。密集的通俗读物则使“孝”真正做到了从娃娃抓起,并使愚孝成为了禁锢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

三、 中华孝文化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价值

中华孝文化内涵丰富,层次分明,从天子到庶人的孝道理论,传递的是天子以德治国,庶人以敬事亲,上下和谐,身心安宁,以义为利的孝观念。挖掘孝文化的当代价值有助于构筑“中国梦”。

1.用孝文化的仁爱来和谐亲子关系。中国目前社会的基本单位仍然是家庭。在抚育后代方面是以家庭为主、社会为辅。子女的教育、就业、婚姻基础财产的来源都来自家庭的力量。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依靠家庭的力量来养育和发展下一代个体,是经济上的必然。当父辈们甘心付出之后,如果子女没有一点感恩的心回报父母,这对于任何人来说是不被接受的。当然,如何回报是要因人而易的。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孝养父母从心萌发,由心而行,不去攀比,不去炫耀,不被孝的名义所绑架。

2.孝文化中的“争子”部分需要倡导。对父母的付出给予尊重,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修养。但是,当父母不慈不义时,子女要做“争子”,“不争”不仅不是孝顺,反而是不孝。当然如何劝说父母,一方面是子女的修养和沟通技巧,同时也取决于父母养育孩子的模式。2015年语文高考新课标全国一卷作文题,让考生对“女儿举报父亲违法行为——高速路开车打电话”一事发表看法,表明态度。这一考题就对做“争子”还是“孝顺子”给出了很好的引导。

3.孝文化中“慈父慈母”的部分需要个体和社会的重视。目前中国农村出现了“留守儿童”群体。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为留守儿童。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100多万,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留守儿童增加了300万。这就表明至少有6000万的父母缺席了孩子的抚育,孩子幼小的心灵没有爱的滋养,而是充满了孤单、无助和同伴的歧视。这一方面,是国家社会需要从经济和社会制度上给予农村人口足够的支持,让农村家庭或者安心留在土地上,或者在城镇化中得到城镇身份并得以安顿一家老小。另一方面是在精神层面上给予引导,让年轻的父母意识到父母慈爱胜过黄金百万,养不教父之过,父母对未成年孩子的陪伴和教育是无可替代的。与“留守儿童”同时出现的还有“留守老人”,这些老人不仅没有子女的孝养,还要负责照看子女的子女。如果中华传统孝文化得到认同和实行的话,或许城镇化给农村人口所带来的剧痛会有所减轻。

4.孝文化的倡导有利于解决中国老龄社会问题。中国在2005年,65岁以上的老人占到了人口总数的7.6%,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是第一个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超级大国,同时我国面临的是全世界前所未有的“在低收入阶段进入老龄社会”的特殊问题。以发达国家解决老龄社会的经验来看,主要靠国家补贴和社会企业来解决养老问题,而我们在低收入阶段进入老龄社会,靠老人自己来购买养老服务的比例将很低,而政府能投入到养老的资金又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而非常有限,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口。所以,孝文化的倡导有利于解决我国特有的老龄社会的养老问题,当然对孝的倡导不应只是在道德精神层面的提倡,更应该给予法律政策的引导。比如新加坡政策规定,国民在购买政府的房屋时,如果选择与父母同住,或者住在距离父母1公里以内的地方,政府会给予1万新元的奖励,同时还能享受房屋优先选择权;如果一个家庭赡养了父母,可以获得退税5000新元奖励;如果申请者是三代同堂的家庭,将被优先安排居住。为此,新加坡建房发展局专门设计了一大一小两种面积相邻的住房来满足家庭养老需求。这些都是可资借鉴的他山之石。

5.孝文化的倡导有利于整个社会风气的清明。《孝经》中对于孝的本质,给予了全面的论述。认为孝为德之本,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的自我实现——立身,而事亲与事君,在现代社会来讲即是对父母的孝养关爱、对社会的敬业奉献,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今的社会很多人被金钱名利所诱惑,认为人生的价值即在于追名逐利,在声色犬马的名利场中迷失了自己,找不到人生的价值所在,结果社会风气污浊、人性冷漠或是暴戾,有些人完全失去了做人的高贵与尊严。而《孝经》中其实已经清晰地描述了不同的人在孝文化中的人生价值:天子之孝在于,爱敬尽于事亲,德教加于百姓;诸侯之孝在于,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在于,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士之孝在于,资于事父以事君,其敬同。与此同时,孝并不是一味强调忠君,也不是官场中对上级官员的绝对服从和奉承,而是同时强调不义当争。如果对孝文化的精髓赋予时代的气息,用当代的语言和方式给予倡导,同时从政策和法律制度上给予引导,那么中华孝文化将有利于中国社会风气的清明。

综上所述,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巨变,几千年的文化薰习了中华民族独有性格和家国情怀。在面对人类现代文明的冲刷和洗礼中,中华文化吸收和包容了西方文明的元素,但是中华体性并未改变,也始终不会改变成为别的国家或民族。孝文化,作为中华德之根、仁之源,值得我们去慎重对待,并主动汲取养分滋养国人心灵,用家传的良方和幸福的甘泉来实现“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梦”、实现国人的“幸福梦”。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3:171.

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

王扉.大爱:《孝经》的密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

王国轩,胡平生.中华经典诵读:大学 中庸 孝经.北京:中华书局,2011.

The Value of Chinese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in the

Realization of Chinese Dream

Zhang Chenhua

(CollegeofMarxismStudies,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Key words] Chinese dream;culture of filial piety;value

猜你喜欢
孝文化中国梦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近30年来宋代“孝文化”研究综述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
“给”的价值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