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探析
——《现代化新论》的解读

2015-04-10 17:00孙林晚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进程现代化经济

孙林晚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探析
——《现代化新论》的解读

孙林晚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19世纪6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和目的的洋务运动可以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洋务运动、辛亥革命、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每一阶段都取得了不同的成就,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问题。正确认识和分析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现代化进程;问题

现代化作为一种对人类社会历史前进过程的描述,是指以工业革命为起点,在工业化的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到现代,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1]12。根据不同国家现代化开始时间的早晚、推动因素的内外因差异,我们可以把现代化划分为两种类型,即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和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根据划分标准,我们不难判断中国的现代化类型应属于后发外生型,这种类型的现代化启动原因主要是一种作为对外部挑战与危险的回应,其现代化是作为一种手段,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本国生存与发展的。这种现代化的产生是在本国社会内部缺少现代性因素的条件下,政府占主导作用而强行启动的,从而使现代化的进程具有明显的人为色彩。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方法首先是引进和借鉴,然后才是自主创新,这样就容易使民间的现代化力量受到压制,不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洋务运动:现代化进程开端中的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使清政府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中的洋务派率先发起了学习西方先进兵工技术的救亡图存的自强运动,梁启超也发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感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这种应变、自强的思想可以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早萌芽。这种自强运动所提出的学习西方的先进兵工技术及其应变思想,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但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这种最早萌芽的现代化思想并没有摆脱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桎梏,变革也只是在儒学传统的思想框架内进行,是在中国传统思想的框架中认识世界的大变局和中国的大变局的。不论是“自变”,还是“自强”,其目标确定与儒家思想相一致,其方法与《周易》相汇通,就是向西方学习也是在一种排斥抵触的情绪下的被迫选择。即使是积极提倡变革的洋务派,在国家的体制变革方面也持保守态度。因此,这样一种现代化的思想只能是一种消极的“防卫型现代化”思潮。

二、辛亥革命:现代化进程发展中的问题

相比于19世纪60年代的自强运动,这一阶段的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贡献在于其对于西方的学习不再仅仅是停留在兵工技术等器物层面上的学习,而是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的观念。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对于民主共和的观念和思想的引进也就突破了传统儒学的思想框架,开始接受西方所传入的改革思潮和西方的价值观念。

但是,在这一时期,由于国家政治统治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内部极其混乱,现代化处于自发的游离状态,被挤压在一条窄缝中继续进行,对于怎样的西化也并无明确的认识。国家未能形成一个政治统一、中央集权的局面,就使得中国的现代化不能像同一时期日本进行的那样顺利。

三、新中国成立:现代化进程形成阶段的问题

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政治的稳定,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稳定的客观条件。我们可以把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到1956年,这一时期由于实行“一边倒”的策略,导致了机械地仿效苏联模式,进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忽视了对于西方现代化积极成果的利用。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重积累轻消费,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高速工业化战略。这种现代化模式我们把它称为“赶超型现代化”,是经济落后的国家,在国家行政计划的主导下,进行的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一种特殊模式。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绝对对立起来,把苏联的工业化模式机械地引进和利用,对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和规律缺乏认识,对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适应世界变化的形势进行模式转换缺乏思想准备。

第二阶段是1957年至1978年,这一阶段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独立地探索中国自己的工业化战略。但这种战略仍旧是赶超型的工业化战略,并且主要是通过强化政治手段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改革方式推行。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两个阶段的现代化进程,都存在经济激进主义的倾向。最初预计要用10年至15年时间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不到10年就完成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跑步进入了社会主义,并提出钢铁生产在15年内赶英超美。这种急于求成的强过渡不仅造成了现代化的自我断裂,而且失去了历史发展的良好机遇。

1964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作为现代化纲领的“四个现代化”①——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及科学技术现代化。所选择的发展目标都是经济的,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增长率和收入分配的平等化,片面突出重工业的增长,忽视了人力资本的投资,对发展目标的选择也过于功利化和物质化,而忽略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战略和目标。尤其是对教育的忽视造成了严重得不可弥补的后果,因为人的发展方面所造成的耽误是不能像经济那样通过赶超或突进来弥补的。在这一时期由于发展战略对于经济的侧重,而忽视了人力的开发;由于不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而代之以大搞政治运动,大跃进前后及“文化大革命”中对知识分子的迫害,不仅造成了大批知识分子的损失,而且对我国人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四、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的问题

1978年改革开放,实现了我国现代化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新模式。市场经济取代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多种所有制成分取代了单一的公有制成分,实现了从单纯政治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到加强经济手段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性转变,走上了比较平稳的经济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我们应当注意到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所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在政治方面,改革开放后实行“放权让利”政策,扩大了地方的经济自主权,这种地方自主权的扩大、地方经济的活力增强使得高度集权的统制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地区利益主义恶性膨胀,各级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不断增加投资,盲目增加计划外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中央宏观调控的效率,从而导致经济秩序混乱,通货膨胀,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资金垄断,投资重复,效益低下,贪污腐化之风的增长,从而引起社会秩序不稳。

在经济方面仍存在着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的问题,急于求成,好大喜功。也正是对于高速度的追求,我国经济建设长期处于“突进”与“反突进”的发展模式中,并由此引起“左”“右”倾的政治斗争的长期交替。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的做法,造成了对资源的破坏与浪费,导致对农业、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严重忽视;同时,对于利益的诉求也导致了黄色垃圾、贩毒吸毒、封建迷信活动的大量出现。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改革与社会发展的统筹和兼顾,以保持经济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注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在社会方面,主要产生了以下不良影响。人口过度增长,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耕地减少,粮食需求量增加;现代化过程所带来经济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伴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大气污染、森林破坏、耕地减少、淡水与海洋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相继出现,工业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精神危机、信仰危机的出现,民族凝聚力涣散,腐败现象日趋严重。早在西方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开始之际,马克思、涂尔干所提出的人的“异化”“反常失态”,以及20世纪对于现代工业主义所带来的“非人性”“非道德性”的批判,都体现了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和现代性所进行的深刻反省。20世纪中后期,随着经济发展浪潮的到来现代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也随之蔓延,拜金主义、纵欲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反理性主义、精神空虚、自杀案件的增多、政府腐败、过劳死、疾病的传播都令人触目惊心。

综上所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每一时期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的问题。第一时期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阶段,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的自强运动是在旧王朝体制下探索资本主义发展取向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时期,是一场按照传统方式启动的改革运动,而改革并没有突破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渗透还非常有限。因为这一时期变革并没有触动原有的政治体制,导致现代化缺乏必要的指导力量及相应的制度保障。第二时期是辛亥革命阶段,这一时期具有边缘化和革命化双重特点,但由于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缺乏有效的统治和管理,因此这一阶段的中国现代化处于自发的不稳定的状态,发展空间极为狭小。第三时期是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所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赶超型的现代化思想,急于求成。由于这一时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个体系对立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明显表现出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思潮斗争的鲜明特点。第四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总之,现代化进程就是一个矛盾发展的过程,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螺旋前进的过程。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所面临的问题也会不断地变化和增加。但现代化进程的总指向是社会和人的积极进步,我们不能因现代化所带来的矛盾而逃避或者回避现代化,因为 “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阶段,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致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这种消除持久巩固,并且不至于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或甚至衰落”[2]616。

注 释:

① 参见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1]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责任编辑 郜春霞]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in China

SUN Linwan

(SchoolofPhilosophyandPublicAdministration,HenanUniversity,Kaifeng475001,China)

In 1860s, with its slogan and the purpose oflearningmeritsfromtheforeigntoconquertheforeigner,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can be regarded as the beginning of modernization in China. There are four periods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the Xinhai Revolution, the period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to 1978, the new period of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 All of them had made both achievements and deficiencies. Analyz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our country.

China; modernization; problems

2015-05-19

孙林晚(1991- ),女,河南周口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D60

A

1671-8127(2015)04-0013-03

猜你喜欢
进程现代化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边疆治理现代化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际收支统计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