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刺灸法调节RA细胞因子的实验研究进展*

2015-04-11 03:15赵中亭郑倩华严兴科赵耀东李晓亮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灸法抗炎艾灸

赵中亭,郑倩华,严兴科,赵耀东,李晓亮,李 瑛△

(1.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2.甘肃中医学院,兰州 730000)

不同刺灸法调节RA细胞因子的实验研究进展*

赵中亭1,2,郑倩华1,严兴科2,赵耀东2,李晓亮1,李 瑛1△

(1.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2.甘肃中医学院,兰州 730000)

细胞因子水平异常是RA重要发病机理,针灸治疗RA疗效显著,研究表明,针灸良性调节RA异常的细胞因子是发挥治疗效应的关键所在。笔者检索了近10年相关文献并整理、综述、分析不同刺灸法对RA发生特异改变的不同细胞因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阐释针灸治疗RA的有效方法,并评述该领域实验研究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针灸;类风湿关节炎(RA);细胞因子;实验研究;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免疫疾病,临床上反复发作,致残率高,预后不佳。针灸治疗RA疗效显著,目前已从多角度开展研究,而国内的部分研究正是从调节RA细胞因子角度证实针灸治疗RA的有效性。笔者检索了近10年相关实验研究文献并整理综述,拟从不同刺灸法调节RA异常的细胞因子入手,分析不同刺灸法对RA的治疗效应,并初步揭示针灸治疗RA的有效方法。

1 针刺法及特色针法研究

1.1 单纯毫针针刺

单纯毫针针刺可治疗RA,但对RA细胞因子调节的研究少见。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是RA发病的先动炎症因子,是激起细胞因子网络反应的关键。颜灿群等[1]以胶原性关节炎(CIA)小鼠为模型,通过治疗发现,针刺能有效降低TNF-α水平。有研究[2]认为,针刺可通过调整“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结构而调节免疫功能,这种作用可能与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内源性阿片肽的分泌有关。但有学者[3]发现,单纯针刺虽能在临床上降低TNF-α水平,但对实验性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6、IL-10和关节液IL-1、IL-6、IL-10、TNF-α等关键因子的影响并不明显。有限数据对单纯针刺影响RA细胞因子的结论尚不一致,有待深入研究。

1.2 电针法

电针是传统针刺与现代理疗相结合的疗法。王瑞辉[4]曾以电针刺激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足三里、昆仑穴发现,电针可有效抑制IL-1、IL-6活性,并认为这可能是治疗RA的重要机制。李熳等[5]对IL-1作进一步研究,发现电针能抑制IL-1βmRNA表达,促进IL-1ra mRNA表达,显著提高IL-1ra/IL-1β比值,调节RA致炎因子和抗炎因子动态平衡,抑制局部病灶炎性活动。李文迅指导学生比较电针单、双侧足三里穴对AA大鼠血清IL-1β、IL-2、IL-4、IL-10和TNF-α的影响,显示电针不同取穴均有效[6]。总之,电针不仅能促进IL-4、IL-10等抗炎因子发挥“扶正”作用,还能抑制IL-1、IL-6、TNF-α等致炎因子实现“祛邪”目的,有效改善RA发生、发展的内环境。

1.3 火针法

火针疗法是将特制金属针具烧红后刺入机体的传统治病方法。《灵枢·官针》云:“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RA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为火针适应证。罗海鸥等[7]以细火针点刺AA大鼠足三里穴,结果发现火针可降低前炎性因子IL-1、IL-6、TNF-α水平。由于IL-1还有溶骨、破骨作用,说明火针对RA抗炎、减缓骨破坏均有重要价值。甲氨蝶呤(MTX)是缓解RA病情的首选药,韩润霞等[8]以MTX对照,研究火针对RA大鼠血清IL-1和TNF-α的影响。结合观察关节肿胀度和滑膜病理改变,证实火针能快速促进炎性反应和局部渗出物吸收,减缓关节肿胀,抑制病情恶化,增强免疫且效果优于MTX,适用于RA早期控制和预防。

1.4 蜂针法

蜂针是将蜂蜇作为一种针灸疗法的新型刺法,具有蜂蜇与针刺双重效应。杨顺益等[9]以蜂针与激素对照治疗发现,蜂针对血清和滑液IL-1β、IL-6及其在滑膜的mRNA表达均有显著作用,而激素仅对滑液中的上述因子有作用。由于IL-1、IL-6、TNF-α三者协同关系密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邝慧玲[10]则证实蜂针同样可抑制RA体内TNF-α过度分泌,并使其恢复至正常。蜂毒穴位注射是蜂针疗法的延伸,但涂成文[11]研究发现,蜂毒虽能调节AA大鼠T细胞、脾指数,却不能降低IL-1β、TNF-α水平,说明蜂针有蜂毒注射所不能替代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性尤其体现在对炎症因子的调节上。

2 传统灸法与创新灸法研究

2.1 艾炷(艾粒)灸

以艾炷灸治疗RA的实验研究较多。由于动物个体小,传统艾炷常被制成艾粒施灸。杨慎峭等[12]采用艾粒灸AA大鼠双侧肾俞穴,发现滑液IL-1β、TNF-α显著降低,提示艾灸抑制滑膜细胞分泌而发挥抗炎作用。Th1型致炎因子IL-1β与Th2型抗炎因子IL-4之间的失衡对评估RA炎症反应有整体意义。高骏等[13]的研究发现,艾灸能有效降低IL-1β/ IL-4比值至正常水平,对恢复Th1/Th2细胞因子平衡有积极价值。此外,刘旭光等[14]研究以日本大耳白兔为模型,发现生长因子FGF、EGF、PDGF也可在RA异常表现,细胞黏附分子(ICAM)-1对RA发病也有影响,艾粒灸能减少这些因子分泌,抑制滑膜增生和血管翳形成。

目前已对效应机制开展广泛研究。高骏等[15]认为,艾灸可通过抑制IL-1β含量及NF-κBp65活性以阻断RANF-κB信号通路的正反馈调节,发挥抗炎效应。而张耀等[16]以颈部迷走神经干切断术为干预手段,发现手术与否对艾灸调节TNF-α、IL-1、IL-6的影响重大,认为艾灸调整RA细胞因子可能与兴奋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另一方面,陈晓莉等[17]在肯定麦粒灸可良性调节核心炎症因子的基础上,以摘除肾上腺为干预手段,发现艾灸对IL-1、IL-2活性及IL-6、ICAM-1水平均无变化,干扰素(IFN)-γ和TNF-α虽有改善,但远不及未摘除者,说明艾灸对细胞免疫功能的调整有赖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完整[17]。

2.2 艾条悬灸

艾条悬灸是临床常用的灸法之一。唐照亮[18]在基于悬灸能改善AA大鼠血清IL-1、IL-2、IL-1β、TNF-α水平的基础上,阐明灸疗对免疫的双向调整作用,并对照测定肾上腺摘除后IL-6水平验证肾上腺皮质系统对艾灸抗炎免疫的影响,认为HPA是灸疗作用中的重要神经体液调节途径,其结论与陈晓莉的研究[17]具有相似性。类似的研究还发现,交感神经、海马和褪黑素等均可影响艾灸对炎性因子的调节[19]。此外,罗磊等[20]以细胞因子光密度和灰度检测法,通过测定AA大鼠跖关节IL-1、IL-2、TNF-α的含量,证实艾条悬灸肾俞、足三里穴能良性调整Th1/Th2平衡,有效发挥抗炎免疫作用。李建武[21-22]以隔附子饼悬灸对照MTX治疗,发现二者均可降低血清IL-1β、TNF-α和sIL-2R,但灸药结合要比单纯施灸或药物效果好,能使细胞因子恢复至正常水平。

2.3 特色与创新灸法

随着灸法应用开展,新型灸法不断涌现,利用一些新型灸法也可有效调节RA异常细胞因子含量。铺灸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传统艾炷灸改良而成的一种创新灸法。章婷婷等[23]在AA大鼠脊背督脉及背俞穴施以铺灸治疗,发现可抑制血清炎症因子IL-1、TNF-α的产生,并提高血清抗炎因子IL-10含量,显著改善细胞因子水平且优于尪痹颗粒。天灸是指将特定药物涂于体表以起泡而治疗疾病的方法,因发泡犹如灸疮故称天灸,而将斑蝥研末贴敷局部,即成天灸法的一种——斑蝥灸,天灸和斑蝥灸均属非艾灸法。鲍毅梅等[24]比较发现,无论天灸AA大鼠关元穴或命门穴,均可使血清IL-2升高,而以关元穴为佳。方剑乔等[25]以斑蝥穴贴脊背督脉应用于CIA小鼠,发现可对脾脏IL-1β含量有明显抑制作用,发挥抗炎效应。2种非艾灸法能分别促进抗炎因子或抑制促炎因子,发挥正向免疫调节特性。可见,多种灸法均可应用于RA的治疗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灸法对治疗RA具有重要意义。

3 不同刺灸法比较研究

为揭示不同针刺法对RA的效应,李文迅等[26]通过对比电针、手针治疗AA大鼠发现,不同针法均可有效降低IL-1β、TNF-α、升高IL-2,并使IL-4、IL-10在升高后向正常回落。为对比不同灸法对实验性RA异常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马腾[27]观察艾条瘢痕灸与温和灸的效应差异,发现二者对降低IL-1、TNF-α水平均有显著效应,但差异不显著。虽然两种灸法不同,但均有温热效应,研究结合下丘脑HSP70的表达分析,认为效应可能基于温热刺激的激发所致。杨涵棋等[28]比较观察发现,温和灸、直接灸、隔姜灸均能降低关节滑液IL-1、IL-6、IL-8、TNF-α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含量,但以隔姜灸者效应最佳,抗炎作用最为显著。笔者认为,这种差异的产生与隔姜灸的温热刺激和光谱的特异性相关,但机制有待探讨。

相关研究还比较了刺法、灸法对IL-2影响的差异。在比较电针、艾灸的应用中发现,二者均可提高RA大鼠血清IL-2的含量,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IFN-γ为免疫干扰素,具有强大抗炎作用,对关节肿胀、晨僵改善作用明显,是提高IFN-γ并降低 TNF-α、治疗 RA的关键环节[30]。刘明雪等[31]观察电针、麦粒灸肾俞及足三里穴对AA大鼠血清TNF-α、IFN-γ表达影响的差异,发现二者均可降低TNF-α含量,提高IFN-γ含量,但艾灸效果更好,说明在调节RA细胞因子结构上艾灸优于针刺。

4 刺法、灸法结合应用研究

针灸结合治疗RA应用广泛。孙崇玲等[32]以调通督脉针灸法治疗AA大鼠,并与普通针灸对照,发现不同针灸结合疗法对相关因子mRNA表达有显著效应,但调通督脉针灸法在抑制TNF-αmRNA活性、降低IL-1βmRNA水平、提高IL-10 mRNA水平方面要优于普通针灸法。王光义[33]取肾俞、足三里穴观察穴位埋线及艾灸对AA大鼠细胞因子的免疫调控作用。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发现,外周血IL-2、TNF-α在各治疗组均有改善,但穴位埋线加艾灸法效果最佳。温针灸法是针灸结合应用的典范,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适宜用灸的病证。但笔者发现,除少数临床研究外,未发现有观察温针灸法对RA细胞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其相关研究有待广泛开展。

5 讨论与展望

细胞因子由单核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产生,是炎症、感染和免疫性疾病的重要介质。RA属于风湿免疫疾病,在血清、关节滑液及组织器官中发生特异改变的细胞因子种类较多,这些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形成网络,可调节蛋白酶和其他蛋白水平,介导炎症信号传导,形成血管和滑膜的慢性炎症,从而影响血管新生及滑膜细胞的增殖、分化、分泌,导致关节破坏[34]。因此,RA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关系到免疫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与病理变化密切相关,检测这些因子含量、水平可作为评估RA病情和疗效的重要指标。相关研究认为,多种刺灸法可有效调节RA异常的细胞因子水平及其mRNA表达[5,9,32],对致炎、抗炎因子分别起到抑制、促进作用,控制炎症并减缓骨损坏和血管翳的形成,减轻组织损伤,表现为双向良性诱导特点,能促使机体恢复动态“阴阳平衡”[35]。

表1 不同刺灸法调节RA不同细胞因子的实验研究频数统计

全面分析RA异常的细胞因子是评述疗效的基本手段。笔者在整理、综述近10年来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文献所载相关研究频次进行了统计。表1统计结果从以下3点评述当前研究现状,并初步展望未来的探索方向。一是多种刺灸法均可调节RA异常细胞因子,但不同疗法差异较大。表1显示,电针法和各种灸法研究较多、效应显著,火针、蜂针等特色疗法也存在优势,但临床常用的毫针刺法研究较少,效应一般。不难发现,这些优势针法的物理特性与灸法红外辐射(热效应等)相似,故有必要对针灸发挥效应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因素开展研究;二是测定异常细胞因子是研究RA的重要手段,相关研究已初步分析了针灸对RA细胞因子的影响。当前研究多探析在RA发病中起“中心犯罪”作用的姐妹因子IL-1和TNF-α,此类占半数以上;虽也涉及IL-2、4、6、10等,但针灸调节其他因子的研究罕见。实际上,白介素类IL-15、17、32、33和集落刺激因子GM-CSF、生长因子TGF-β等均被认为是参与RA病理变化的重要分子[36-37],甚至起核心作用。未来研究更应注重测定新发现的细胞因子,并深入分析不同病理阶段细胞因子间相互影响的网络结构,才能全面评估RA的发展与转归,为针灸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三是当前研究缺乏辨证指导且选穴单一,不能体现针灸配穴原则。故适当应用中医证候模型,结合取用局部、远端腧穴,明确选穴依据和刺灸标准,才能更好地论证治疗的有效性。总之,以细胞因子为介质是研究RA的重要手段,方法没有“过时”,不断以新手段、新技术探索不同刺灸法对RA复杂细胞因子及其网络结构的影响,才能以充分证据优化治疗方案,使针灸更好地应用于RA临床。

[1]颜灿群,占克斌,黄光英,等.针刺对胶原性关节炎Cx43基因敲除鼠血清TNF-α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4): 1003-1004.

[2]铃木聪,李艳,周静,等.针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动物实验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4):69.

[3]杨海洲.电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及其对关节液中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28-57.

[4]王瑞辉.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IL-1和IL-6活性的影响[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4):43-45.

[5]李熳,王丽娜,易春霞,等.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病灶局部皮肤组织IL-1β、IL-1ra mRNA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4,29(3):187-191.

[6]黄怡然.单穴和双穴电针对慢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相关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63-67.

[7]罗海鸥,唐勇,蒲艺,等.火针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TNF-α的影响[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2):167.

[8]韩润霞,杨晶,张天生,等.火针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血清IL-1和TNF-α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2,37(2):114-117.

[9]杨顺益,林军,邓金峰,等.蜂针对佐剂性大鼠关节炎滑膜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2,27(1):64-66.

[10]邝慧玲.蜂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及滑膜浸液TNF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2):1937-1938.

[11]涂成文.蜂毒穴位注射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免疫学机理影响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29-30.

[12]杨慎峭,刘旭光,余曙光,等.艾灸对类风湿关节炎家兔关节滑膜液IL-1β、TNF-α含量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3):11-12.

[13]高骏,周海燕,刘旭光,等.艾灸对实验性RA大鼠血浆Thl/ Th2细胞因子平衡影响的实验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1):22-23.

[14]刘旭光,房繄恭,余曙光,等.艾灸对实验性RA家兔关节滑膜液FGF EGF PDGF含量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6,24 (3):428-429.

[15]高骏,刘旭光,黄迪君,等.艾灸对实验性RA大鼠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8,增刊:66-68.

[16]张耀,刘旭光,杨涵棋,等.切断迷走神经对艾灸调控实验性类风湿关节炎家兔关节滑膜液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7):1482-1483.

[17]陈晓莉,黄迪君,宋开源,等.麦粒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1):14.

[18]唐照亮,宋小鸽,章复清,等.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抗炎免疫作用机理的研究[J].针刺研究,2003,28(4):293-297.

[19]唐照亮,宋小鸽,章复清,等.艾灸抗炎免疫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22(2):31-35.

[20]罗磊,胡玲,宋小鸽,等.艾灸对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跖关节中细胞因子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2011,4(6):416-418.

[21]李建武,刘建民.隔物温和灸联合甲氨蝶呤对RA模型大鼠关节肿胀及IL-1、TNF-α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 (11):33.

[22]李建武,刘建民.隔物温和灸联合甲氨蝶呤对RA模型大鼠关节肿胀及sIL-2R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08,6(23): 355-356.

[23]章婷婷,何天有,王念宏.铺灸对佐剂型关节炎大鼠IL-1、TNF-α、IL-10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 (11):23-24.

[24]鲍毅梅,李汶阳,宋晓平.天灸关元、命门穴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9):55-56.

[25]方剑乔,刘金洪,赵天征,等.斑蝥穴位敷贴治疗小鼠胶原性关节炎的初步观察[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1):72-73.

[26]李文迅,黄怡然,雷林丹,等.电针、手针“足三里”对慢性关节炎大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2,37(4):271-274.

[27]马腾.不同灸法的抗炎效应及其HSP70机制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15-20.

[28]杨涵棋,刘旭光,张耀,等.不同灸法对实验性RA模型IL-6、IL-8、MCP-1表达影响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 (12):2626-2627.

[29]韩哲林.艾灸介导AA大鼠T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3:30.

[30]LorenzHM,Kalden JR.New Therapy Development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Z Rheumatol,2001,60(5):326.

[31]刘明雪,魏焦禄,卢圣锋,等.针刺、艾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TNF-α、IFN-γ的影响差异[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3):13-14.

[32]孙崇玲.调督通脉针灸法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33-35.

[33]王光义,钟小蓓,贺志光.穴位埋线加艾灸对佐剂型关节炎大鼠P物质含量的影响及其对细胞因子的免疫调控作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7):51-52.

[34]Brennan FM,Mc Innes IB.Evidence that Cytokines Play a Role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J Clin Invest,2008,118(11):3537-3545.

[35]马武开,姚血明,唐芳,等.试论中医“阴阳平衡”与类风湿关节炎细胞因子网络调控的相关性[J].江苏中医药,2011,43 (7):4-5.

[36]林翊萍,徐沪济.细胞因子网络与滑膜炎症[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0,26(12):1313-1314.

[37]丁立珉,孙万邦.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7):12-14.

Progress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on the Regulation of RA Cytokine b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ZHAO Zhong-ting1,2,ZHENG Qian-hua1,YAN Xing-ke2,ZHAO Yao-dong2,LI Xiao-liang1,LI Ying1△

(1.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engdu 610075,China; 2.Gans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ansu 730000,China)

The disorder of the abnormal cytokine is an important pathogenesis of RA.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s effective in RA treatment.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it is the benign adjus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abnormal RA cytokine.That is the key to the therapeutic effect.After searching,sorting and summarizing the 10 years related literature,the author analyzed how different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echniques influence the RA cytokines with specific changes.On this basis,interpretation the acupuncture effective method in treatment by comparison,and analysi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in this field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and basis for future further researc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Rheumatoid arthritis(RA);Cytokine;Experiment research;Review

R245

A

1006-3250(2015)04-0487-04

2014-11-11

四川省教育厅创新团队(12TD002)-经穴效应基础与临床研究

赵中亭(1983-),男,山东淄博人,讲师,医学博士,从事针灸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李 瑛(1964-),女,四川成都人,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针灸的基础与临床研究,Tel: 13708095607,E-mail:1251615100@qq.com。

猜你喜欢
灸法抗炎艾灸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国内外灸法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分析
艾灸保健知多少
灸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秦艽不同配伍的抗炎镇痛作用分析
夏天怎么做艾灸
牛耳枫提取物的抗炎作用
短柱八角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的研究
熏硫与未熏硫白芷抗炎镇痛作用的对比研究
艾灸疗法治疗产后汗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