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微电影制作提升学生德育内涵

2015-04-11 07:04马新荣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师

马新荣

一、微电影的拍摄背景

青海省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通过对一些青海本地的专业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与企业专业人员、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人员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后,最终分析和汇总数据得出中职毕业生人才素质模型雷达图。现行德育教育,虽然在思想品德政治教育的基础上有所改革,但德育教育目标仍不明确,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教育方法呆滞、陈旧等问题。这就使得现行毕业的中职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按企业现实需求,研究制定创新型的德育教育模式及方法,并且在设计过程中还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二、微电影的拍摄

学校通过拍摄微电影《懂我》,设计创新性的德育活动,以达到以下目标:第一,通过微电影的剧情内容,教育学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包容理解他人。第二,以微电影拍摄为载体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德育教育。第三,通过这种创新型德育教育向一线教师和班主任传递创新型德育教育理念,提升德育教育内涵。

影片长度共计57分钟,拍摄场景涉及10多个,主要演员及参与演员60多名,拍摄及制作周期历时7个月,凝聚了广大师生的心血。

1.编写剧本。按照将德育教育生活化、行为化、实践化的原则进行剧本创作。选择中职教育中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人物和教师人物作为主角原型,比如聪明但不服管教,总是调皮捣蛋的学生;想认真学习却选错了专业的学生;严厉但不失方法的班主任等。将一系列在中职教育中发生的具备典型性的事件、案例集于主角身上,如有学生经常打架,想尽一切办法请假,有学生家长漠不关心学生的教育问题等;台词多运用中职学生自己的语言,让这个电影的主要观众—中职学生和教师更有亲切感;剧情中设置相应的矛盾、冲突,使剧情拥有一定的戏剧性,展现电影的观赏性,而又不失现实意义,产生一定的教育意义。

2.修订剧本。将完成的原始剧本同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原则是既要保证影片的可拍摄性,又要保证影片的教育意义与观赏性。删减过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中职学生的特点、剧情之间的连贯性,以及教育意义。如场景拍摄难度太大,剧情不是非常符合中职生特点,教育意义不是很明显,观赏性不足等;某些剧情和台词需要再进行推敲,使之在剧情的连贯性上更加流畅。

3.确定器材道具,考察拍摄场景。剧本修订完成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拍摄的器材,微电影《懂我》并没有太高的画面质量要求,所以选择了实际像素还不错的iPhone4s作为拍摄器材。根据剧本确定拍摄需要的道具,服装等,制作清单备用。实地考察剧本中涉及的拍摄场景,考虑取景的位置、角度,预先规划拍摄的时间、方式。镜头需要捕捉的画面等要素。

4.选择演员。学生不是专业的演员,表演技巧和灵活运用感情能力几乎为零,所以本色演出是最好的表演方式。在进行剧本创作,设定主角剧情的时候已经将主角的选择工作基本完成,就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职学生担当主角,剩下只是对这几位学生进行激励,提升自信心,给予准备的时间,让他们能够顺利的完成拍摄任务。

由于对出演的学生非常熟悉,在毛遂自荐的基础上挑选出一些学生担当出镜率较高的角色,并让一个班三十位学生全部参与演出,让他们全部都能体验到拍摄和制作的过程,使德育教育群体化。另外挑选一部分有兴趣参与演出的学生,让学生相互配合,电影中其他教师的角色邀请一些教师协助担当。

5.成立影片拍摄工作小组。拍摄一部电影非常的不容易,需要一个协作无间的集体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最终的影片,所以成立一个拍摄工作小组是非常有必要的,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和团队合作的优越性。

设置一个总导演,下设副导演组,道具组,服装组,化妆组,摄像组,后期组,每个组设置一个组长,在学生毛遂自荐的基础上竞争产生。

副导演组协助总导演进行各项工作的制定和安排,其他小组服从副导演组的任务要求,各小组由组长带领组员完成具体的任务,小组之间工作任务互相依托但工作内容独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向最终的目标前进。

6.制定拍摄流程及工作计划。影片拍摄小组成立后,要求各小组成员全部熟读剧本,了解剧本的内容和剧情流程,制作一个大致的拍摄流程,与学生共同讨论完成最终的拍摄流程。讨论的过程中向学生传递统筹规划的一些技巧和方法,让学生明白效率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成本意识和机会意识。

制定完总体拍摄流程后,进行任务分解,将每天的拍摄任务分解到每个小组,让小组长明确本组的任务和职责,并将任务细分到每个学生身上,责任到人,让学生熟悉任务分配的方式。

7.拍摄实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前面的六步都为拍摄实施进行准备。在拍摄流程制定完成后,学生们对各自的任务有了明确的理解,提前准备一些需要时间较长的工作,以保证拍摄时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每天放学前将明天的拍摄任务再次下发给副导演组,有他们分派给各个组长,再由组长督促组员做好准备。第二天正式拍摄时,各个小组通力合作,在前一天充分的准备之上高效的完成任务。这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即由项目团队有效的进行目标、计划、实施,以完成所有的工作,达到理想的彼岸,让学生体会这种工作方式带给他们的乐趣和对他们能力提升的积极意义。

在拍摄过程中,帮助学生进入角色是总导演的责任。每场戏开始之前,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发挥,遇到不当的地方要耐心的讲解,告知应投入的感情,所谓“相由心生”,感情到位了,表情和表现自然就没问题了。很多时候,导演组成员会亲自上阵,表演给学生看,使他们有所感悟,理解这段剧情所展现的内容和含义,让他们尽快的进入角色,获得良好的表演效果。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随着拍摄的深入逐渐减少拘谨,表演越来越娴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慢慢理解了剧情的意义,如同电影中的人物一样感同身受,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作用。

8.后期剪辑,录音,影片制作。为了节约时间并保证质量,影片拍摄和后期剪辑是同时进行的,白天拍摄完毕,晚上进行剪辑,如果有问题可以尽快发现,趁早补拍。在后期剪辑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查看、审片,对后期组的学生进行了剪辑软件使用的讲授,让他们也参与了后期制作,熟悉了一般软件的使用流程,并获得了成就感。

9.完成影片,组织教师学生观影。影片整体制作完成后,组织教师和学生观影,期望获得一些有益的建议,帮助完成最终的版本。

10.根据反馈进行修改,完成终版。组织观影后,教师和学生都要提出一些建议,经过讨论、论证后再进行修改,完成微电影《懂我》的最终版本。

三、微电影拍摄的成果

经过7个月的拍摄与制作,拍摄团队收获颇多,并取得了诸多成果。

1.完成了一部微电影。微电影《懂我》中刻画了两位典型中职生,分别象征着“专业选错了,想学却不可学的学生”和“悟性很高,却有一身坏习惯无人能治的学生”。剧情讲述了两位学生在中职学习中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和冲突,在班主任王老师的帮助下最终成长并获得了属于自己成功的故事。

剧中两位中职生的发展经历体现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包容与理解”的理念,班主任王老师的教育过程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维。

2.培养了一支具备创新德育教育理念的师资队伍。多名教师参与到微电影的拍摄当中,提升了教师创新德育教育的理念,不再是对学生简单的说教,而是将一些理念贯穿到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和项目当中,带领学生一起完成,让学生在任务中亲身感受,在项目中进行领悟。

3.形成了以“创新型项目”+“任务驱动”的德育教育教育机制。本专业在实施了“通过拍摄微电影进行德育教育”的教学实践后,推广到了其他专业,共同进行创新型德育教育的工作,还将举办定期的评比,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德育教育的成果。除此之外,还可选取其他学生感兴趣的创新型项目,如组织一场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等等,形成了“创新型项目结合任务驱动”的德育教育教育机制。

四、微电影拍摄的成效

拍摄微电影前后,参与拍摄学生的变化是非常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缺勤与迟到人次明显降低;毕业生工作签订率100%;素质有所提升素质的提升很难量化,但明显感受到学生在日常行为上的变化,他们比之前更自信,更懂得和别人沟通,更友善,思维方式也更加的合理。如在毕业招聘即应聘时,参与拍摄微电影的学生在面试失败后还能向企业人员表示感谢,而未参与拍摄的学生基本无此做法。

五、提升素质教育内涵,示范引领作用

拍摄微电影只是一种手段,进行德育教育才是根本,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并让他们参与其中,感受活动中的教育,是德育的精髓,微电影正是迎合了学生的喜好,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拍摄微电影是借用教学工作中常用的“创新型项目+任务驱动法”,将德育与教学紧密结合,学生既掌握专业教学中的方法,又能感受德育的熏陶。虽然设计活动、开展活动对学生、教师都有一定的难度,表演不是教师擅长的工作,但为了学生,教师要勇于改变自己,掌握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给予学生不同于以往的思路,使学生从中获得收益。

微电影在学校大会上进行了展播,并在各班进行了巡回展播。虽然历时7个月,其中有很多艰辛,但项目非常成功,有了成果——微电影《懂我》,也有了成效——对学生的软技能的教育作用。同时也有一些不足,影片在拍摄过程中有许多的细节没有把握住,留下了一些遗憾。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项目管理还欠缺一些经验,虽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脚本设计时仍有牵强,不太自然;制作的技术水平不如人意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猜你喜欢
中职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