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同人女群体发展的新动向

2015-04-15 11:51
关键词:被访者美的群体

梅 红

(西南交通大学 艺术与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大约从本世纪初,网络上开始萌发、聚集、活跃一群狂热阅读耽动画、漫画以及耽美文学的女性群体。人们多用“同性恋”的眼光看她们,而这个族群常常自称“腐女”“同人女”以示区别,并自我标榜,或者称自己是陷入“耽美情节”不能自拔的“同人女”。“耽美”一词来自于日文,代指漫画及其衍生物(漫画界的小说,文章)中虚幻、唯美、浪漫的男性间恋爱感情。这种文体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内容主要描写同性(只指男男)之间的恋爱和性的活动,而且根据涉及性的程度的高低进行非常多的分类。[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多种多样互联网应用的开发,以及博客、微博、人人网等自媒体和社交互联网的普及,耽美文化获得更多的表现形式、渠道、手段,并逐步走向成熟,为更多人所了解。

2006年,《中国青年研究》杂志刊登了《同人女群体:“耽美”现象背后》[2]一文,让这一现实中隐蔽的群体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之后,学界特别是在校的研究生对同人女这个群体进行了很多调查,从多学科、多视角进行了分析:对这一群体的特征、社会属性,乃至性别取向、价值取向,以及这一网络群体产生发展的社会心理原因,进行了较为详尽充分的描述;对这一群体赖以传播的平台、渠道进行了分析。在笔者接触到这一网络族群后,用网络田野调查方法进行研究,发现这一群体的发展有了一些新的动向。本文试图描述这种变化,并对其发展做一个预测。

一、研究方法

通过发放问卷了解同人女的现状,并与以往的研究进行对比,主要是2008年阮瑶娜的研究[3]和2011年宋佳、王名扬的研究[4],以及2013年孙嘉咛的研究。[5]网络问卷调查的对象为耽美吧、豆花吧和耽行天下等论坛的女性讨论者。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吧中也有男性逛入,通过阅读发现男性都是持讽刺、反对的贴子,在调查中排除男性成员,只调查了女性的成员。排除了相同的ID之后共有543人参与调查,调查时间从2014年2月—2014年6月。其中阅读过耽美文学的有519人,仅阅读耽美动漫的34人。通过加QQ群、加好友的方式,联系到了9名网友进行访谈,这9名网友的特点是网络上活跃,接受笔者的加好友请求,具体情况如下:

被访者A,39岁,未婚,从90年代大学时开始接触耽美。

被访者B,23岁,淘宝店主,未婚。

被访者C,25岁,高中开始接触耽美文学,骨灰级耽美狼。

被访者D,28岁,上班族,高中时接触耽美,耽美QQ群群主。

被访者E是一名高中生,17岁,刚接触耽美3个月。

被访者F是家庭主妇,46岁,在网上逛论坛的时候有人推荐了几本书,于是就看下去了。

被访者G是一名正在准备高考的高中生,18岁。后把笔者删除。

被访者H,高中生,17岁,耽美文学的忠实读者,每个月会花几十到几百块去购买和阅读这一类的书籍。

被访者I,15岁,接触耽美文学一到两年。

二、研究的情况

通过调查,从同人女的年龄、地域分布、接触耽美文学的渠道、阅读取向、性别取向等进行访谈,然后整理结果,并与以往的研究对比,发现同人女群体有了一些新的动向。

(一)从年龄层次来看,同人女的年龄向未成年人发展的趋势明显

耽美的女性受众就年龄的分布来看,未成年人的比例大大提高,同人女群体的未成年化走向趋势明显。以18岁为成人的标志,从以往的研究来看,阮瑶娜的调查没有区分未成年组,她的调查显示,同人女的年龄集中在 15~25岁,占60%。[3]宋佳、王名扬的调查区分了成年组和未成年组,调查显示未成年组共占19.8%。[4]

本次调查发现,与以前的研究相比,论坛中的未成年同人女人数量大大增加,同人女的年龄越来越年轻。在接受调查的519人中,“00后”63人,“96后”280人,也就是说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共计34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3%。

(二)从地域分布来看,同人女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农村分布较少

在这个问题上,2008年阮瑶娜的研究结果显示,同人女一般都分布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这样一些特大城市,更是同人女的聚集中心,相比之下农村分布则很少,大多数的农村甚至没有。[3]2011年宋佳、王名扬的研究结果亦为城市远多于农村,大城市分布更多。成长地域属于非城市的占11.4%,属于城市的占88.6%,其中来自大城市(首都、省会、直辖市等)的人数为总体的 35.5% 。[4]

本次调查发现,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大多数的同人女分布在城市,其中生活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同人女有240人,占了总人数的43%,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是同人女的聚集地,而分布在农村的同人女只有25人,仅仅占了总人数的6%。可见,同人女依然是分布在大城市,农村的分布数量较少。

(三)从2003年开始,对耽美的接触、获取渠道上,网络文学网站居于首位

在信息化程度日益增加的当今中国,网络文学蓬勃发展。各大门户网站均有专门的网络小说板块,更不要说还有晋江原创网等众多专业文学网站。在网络文学中,耽美文学是一个新生而兴盛的类别。几乎所有网络文学分布地均设有耽美专栏,而且人气很旺。[6]阮瑶娜的研究表明,在接触渠道上,绝大多数的同人女是通过漫画和网络这两个主要渠道了解耽美文化以及与其他同人女进行交流的。也有一部分是受身边朋友的影响而接触到耽美的。[3]网络对他们的影响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交流作品,二是收集和反馈资料。同人女对网络有一定的依赖性。上网基本只看跟耽美有关的内容,只在自己熟悉的论坛、QQ群等圈子溜达。阮瑶娜的研究没有提到网络文学网站在其中的作用。宋佳、王名扬的研究表明,同人女主要通过网络接触和交流耽美。通过杂志漫画小说等纸质传媒接触耽美的占9.8%,其余均通过网络,很多人在15岁以前开始接触到耽美作品。她的研究也没有区分不同类型的网站的作用,只是笼统地归结为网络。[4]

孙嘉咛从2011年开始的研究继续证明网络是同人女接触耽美作品的重要渠道,研究细化了各种类型网站的作用,她的独到的贡献在于论证了网络文学网站在传播耽美文化、聚集同人女方面的重要作用。孙嘉咛的研究梳理了耽美文学网站的发展历史,认为1998年创立桑桑学院动漫网站,是中国大陆最早的耽美站点,资深的同人女称阅读的第一篇耽美文来自该网站。[5]也在这一时期,一线城市的一些同人女开始在个人主页中转载耽美文学作品,一些人开始尝试创作耽美文学作品。由于访问量不大,难以形成气候。1999年,路西弗俱乐部成立,这是一个网络文学网站,立刻吸引了大批耽美受众。2003年创建、设立了耽美文学这一类型,逐渐成为国内耽美文学影响最大的网站,2010年,又开设耽美同人站,聚集了国内主要的同人女群体。[2]比较有影响的《凤于九天》《小楼传奇》《红尘有幸识丹青》《十年》《凤霸天下》《天王》《青莲记事》等耽美作品,在晋江文学网上都有连载。2003年开始,同人女建立了大量的贴吧,在里面讨论耽美文学。影响较大的有耽美吧、豆花吧、耽行天下、爱之所以存在吧、红尘有幸识丹青吧、天籁纸鸢吧、青莲记事吧等。以2003年为时间节点,在此之后,受众第一次接触的耽美文学作品72.36%来自于晋江文学城。不同年龄阶段阅读耽美文学的方式有所不同,大学生、研究生、在职人员多以在线或下载阅读网络出版的作品为主。初中生、高中生、高职生的阅读方式可以说是在网络上阅读作品和阅读纸质出版作品参半。

在本次调查中,未成年同人女95%是通过网络接触到耽美的,她们通过贴吧、QQ群、论坛等发现耽美作品,多数会找到晋江文学网;1%是通过如校园旁的书吧、杂志亭里的杂志接触到耽美的,也有同学推荐。同时,她们也是耽美文学的传播者。对她们自己喜欢的耽美文学作品,她们会通过论坛、QQ群、自己的空间、微博推介和转载。

在访谈中,对第一次从哪里接触到耽美作品这一问题,以及刚开始阅读耽美文学的类别时,6位访谈对象的回答如下:

H:其实一开始我是喜欢读普通的言情小说的,但是读久了之后就会发现言情小说之中大多数都会将女生安排在比较弱势的位置,而在网上很多人都在谈论耽美小说,因为主角是两个男的,相对比较平等,于是我就开始阅读了。

C:接触耽美文学大概是在初中吧,那个时候闺蜜在阅读课总是拿着一本耽美杂志看,我看封面挺好看的,于是就借了开始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耽美文学。

D:高中的时候开始网上接触耽美。

E:平时很喜欢上网看小说,突然看到有个耽美小说类的,就点进去看了。

F:逛论坛的时候有人推荐了几本书,于是就去下载看了,感觉还不错。应该成为一个长期的爱好,暂时还没觉得有什么不喜欢的地方。

I:接触(耽美)不久吧,一两年。身边有人开始看,然后就推荐给我看。

综上所述,问卷与访谈的结论是一致的,这些同人女多是在网络上接触到耽美文学作品。文学网站、论坛、QQ群、博客、空间是网上的主要传播渠道。网络文学网站因为耽美作品集中,成为年轻同人女的聚集地。

(四)耽美文学的性描写是同人女的阅读点之一

正如徐岱先生所说:“在艺术与色情、审美与官能刺激之间,并不像人们通常所以为的那样,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线。恰恰相反,倒是常常存在着一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联系。”①转引自周博:《性描写的伦理思考和艺术原则》,载《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第99页。耽美文学的性描写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一些研究者认为受众跳过了相关内容读的是清水文。一些研究者认为读这些内容是属于好奇。而本次研究发现,受众对耽美文学的性描写的态度很开放。当问到对耽美文学的性描写的看法时,9个访谈对象的回答是这样的:

A:当时年轻,对新的东西都感到好奇,慢慢地久了就习惯了经常看了。

B:喜欢里面的那种攻受之间②攻受之间:网络语言,这里的攻指的是耽美文学中扮演男性的一方,受指的是扮演女性的一方,攻受指的是同性恋之间追求与被追求之间发生的故事。通常都有受方的抗拒到被施暴转而接受这样的模式。纯粹的感情。

C:其实没什么啊,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又不只有那些山盟海誓,这些东西都少不了的啊,很正常,一开始看耽美文的时候会忽略,现在慢慢正视了。

D:可以接受啊,反正我也已经成年了。这些行为都可以理解。E:可能是接触时间不长,我还是接受不了。F:那些东西我一般都跳过不看的,基本上现在都在看清水文。

G:我妈来了,不说了。

H:很正常吧,很多言情小说里面也有描写,只是在耽美文学中是两个同性而已,并没有什么不同。

I:其实基本都没看啊,有那些片段就会跳过。

这是以往的研究者忽略或是没有深入的地方。本次访谈采用的是加QQ的方式,具有匿名性,网友可以没有顾虑地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宋佳等的研究结论为基本都不看性描写,但在本研究中一半以上是接受并阅读的。这样的差异或许是因为面对面的访谈不如本次匿名的网络访谈获得的材料更接近真实的心理状态,因而造成得出的结论与本次调查差异较大。

本次研究中,学生对这个问题是敏感而回避的,但在年轻人群体中,对性描写是接受的。在访谈中,A谈到自己参加线下同人女的聚会,谈到聚会中“小姑娘聚会时彼此之间搂搂抱抱,亲亲喔喔,谈吐什么的也从来都不避忌有关于性行为之类的话题。非常不怕羞”。同人女的这些行为与阅读之间是否有关联性,以及这种关联性的强度有多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五)同人女身份仍然具有私密性、隐蔽性,不为主流社会认可

关于会否把自己的喜好告诉他人,有26%的人表示不会把自己的喜好告诉他人,有40%的人表示只会告诉几个密友,只有5%的人表示大家都知道,但也有15%的人表示不会主动提起,但是不介意大家讨论。

“耽美”在中国的兴起和城市独生子女一代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后,“宅”在中国逐渐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依靠一根网线,足不出户就能呼朋引伴。“同人女”便是这样一群“宅”在电脑前的人。在一个学业和工作都分外枯燥的人生阶段,“耽美”成了她们克服孤独感的重要媒介,又“腐”又“宅”的女孩往往自己并不热衷于恋爱,却爱看虚构中两个美少年的恋爱。[7]对于现实之中和网络之中喜欢耽美的朋友数量来看,形成了一个鲜明对比,在现实之中,身边喜欢耽美的朋友有5个以上的只有86人,仅仅占据了总数据的16%,而在网络之中,喜欢耽美的朋友在10人以上的有296人,远远超过现实之中5个以上的86人,占据了总数据的55%。在现实之中,身边没有喜欢耽美文学的朋友的人达到了184个,占了34%,而在网络之中,自己YY的只有6人,约占1%,由此看出,耽美文学的活动区域还是在网络之上,很多同人女在现实中根本没有喜欢耽美的朋友。

访谈对象A谈到,她曾经向周围的人推荐耽美,结果被认为是异类,受到排斥。几个准备追她的男生也改变了态度。A今年39岁,她谈到的大学时候的经历应该是近20年前的情况。孙嘉咛的研究也表明,周围有同学阅读耽美,常常被同学们排斥。[5]

(六)阅读耽美作品对同人女的婚恋态度、行为发生了影响,有因此而成为同性恋的

目前的研究通常认为,腐女与同性恋的区别是,腐女是喜欢阅读反应BL(Boy’s Love)的耽美作品的,其恋爱的性别取向是男性的。以往的研究者发现,同人女都考虑过自己的性别取向。宋佳等的研究指出:“(同人女)绝大多数为异性恋者。在笔者访谈中,仅有一位怀疑自己有同性恋倾向,但从未有过生理唤醒,在后续访谈中了解到其正处于青春期,对异性的感觉混乱,实际上对同性也并非有爱慕的情感。”[4]阮瑶娜的研究也认为他们只是欣赏。[3]著名的性学专家李银河也认为:“这些女性本身并不是同性恋者,她们爱的是异性。”①参见李银河博客:《声援耽美网站作者》,2012 -07 -27,13:43:26,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d53360102ej5e.html.阅读耽美小说只是审美需求。的确,耽美原意是沉溺于美,同人女有一套独特的审美取向,她们对耽美主人公的外型要求极高。但在BG(Boy and Girl)言情小说中,美型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所以,同人女喜爱耽美绝不仅仅是出于审美的需求。[6]这些研究中提到,有女性同人女被称为“耽美狼”,选择不与任何男人结婚,并在现实中对男孩子牵线搭桥,撮合两个男性走到一起。[8]

本次访谈中,谈到耽美对受访者的影响,特别是问到是否考虑成为同性恋时,几位受访者的回答如下,与前面的研究相比,有一些新的动向:

A:当时我开始看耽美,然后推荐给其他周围的人看,结果人家当我是怪物,当时有些追我的男生,甚至把我当作同性恋,疏远我,我很沮丧,也因此没有找对象,没有结婚,但是现在好多了,很多女生喜欢看耽美,还有很多人一起讨论,哎!

被问及你看了耽美那么久,有考虑过成为一个同性恋么?

A:有考虑过,当时大学的时候大家都疏远我的时候,我就有想找个女生过算了。而且我也挺想过过书里的日子。

B:虽然我是异性恋,但是也没有看耽美之前那样排斥同性恋了,甚至觉得同性恋挺美好的。

被问及身边有看了耽美之后成为同性恋的么?

B:出柜的没有,但是看的出好几个女生关系很暧昧。

C:有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性别取向,也许有一天会变成同性恋吧,哈哈。

被问及你身边有同人女成为同性恋的吗?

C:身边有一些耽美狼已经出柜了。其实同性恋也没有什么啊,只是喜欢的人刚好是个女的而已。

D:以前看男生之间喝一瓶水觉得很正常,现在觉得变得好暧昧。生活嘛,(影响)有啊,有些不敢在非同人女面前表露自己,所以在人前一般都是乖乖女形象,但是在同人女面前都是很开放很开放的。

被问及有考虑成为一个同性恋么?

D:有啊,可是周围人的眼光往往让我望而却步。

E:没什么影响。

被问及看过耽美之后对同性恋有没有什么改观?

E:有,以前觉得不能接受同性恋,现在觉得可以了。有考虑过去接触同性恋群体,但是怕人家误解我。看耽美的时候,总是把自己投射到受的身上。希望自己是个同性恋,暂时没有考虑过成为同性恋。

F:(看耽美)没什么影响吧,也不会影响我的工作生活,心理的话,我接触不久,也就当本小说看看,娱乐一下。

被问及对同性恋的态度?

F:如果我儿子变成了同性恋,我一定把他赶出去。

笔者:高三学习这么紧张,你还会坚持阅读耽美文学么?

被访者G:会啊,其实我学习不是很好,对于读书什么的没什么兴趣,但是一个礼拜不读耽美文学我就觉得不舒服,我觉得我看这些书都看上瘾了。

笔者:那你会和爸爸妈妈提起自己的这个爱好么?

被访者G:不会,被我妈知道还不打死我。我爸妈觉得我就是个每天按时上学放学的乖宝宝,他们的思想太腐朽,根本不能接受这么fashion的东西。

被问及那你阅读耽美小说之后有考虑成为同性恋么?

被访者H:???

笔者:耽美文学有对你的思想行为什么的有什么影响么?

被访者H:没什么吧,感觉和以前一样。

笔者:那你有考虑过成为一个同性恋么?因为我之前采访的对象她身边的同人女就有看耽美而变成同性恋的。

然后被删除QQ。

研究表明,耽美文学对阅读者的恋爱的性别取向确实是有影响的,会有同人女因阅读耽美而成为同性恋。从年龄分布来看,对刚接触耽美文学的10多岁的孩子,恋爱的性别取向不明确,他们对同性恋的认知态度会发生改变,认为同性恋很美好;访谈中三个中学生,最小的15岁,最大的18岁,其中一个正在准备高考,对同性恋的话题敏感而警惕,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对此话题很抵触。而20多岁的成年人则明确表示耽美对她们恋爱的性别取向有影响,特别是在异性恋受到挫折时,其恋爱的性向选择会发生变化,有人只是因为社会的压力不敢表明自己的恋爱性别取向,而用不恋爱、单身来反抗社会压力。40多岁的人则在此问题上以纯粹赏析的状态来阅读。

三、对同人女发展的趋势及干预建议

同人女是介于女同性恋与普通女性之间的一个亚群体。同人女的绝对数量在增加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个数据从晋江文学网耽美网站的读者的数量就可以知道,同时同人女的年龄已经从青年女性为主转向以女性未成年人为主。虽然这一群体为主流社会排斥,但是通过网络的聚集,已经形成文化网络社区,非常活跃;这一群体的性取向也发生了与传统的悖离,有些走向了同性恋。我们可以将青年亚文化与互联网环境的关系,看做一个动态的相互影响的过程,当代青年亚文化本身就具有游戏和娱乐的精神,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载体,并没有改变其固有的性质,只是以自身内在的倾向加速了青年亚文化在某个向度上的发展。[1]

无疑,性取向既有个人的维度也有社会的维度。社会的维度里面既包括制度规章,也包括诸如媒介所构成的文化环境。文化涵化理论认为,媒介长期传播同一内容,日积月累,就会产生文化涵化,原来边缘的,未进入公众视野的文化会逐渐成为主流。网络上如此大规模的传播同性恋文化,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而一些唯利是图的出版商对耽美小说的出版发行更加剧了这种传播。同人女们对同性恋的态度宽容,并希望整个社会对同性恋都能接受,接触了耽美文学的读者都对同性恋的宽容度增强。互联网群体传播中,作为个体是微弱无力的,但作为整体所展示出来的“微力量”则是惊人的,蝴蝶效应成为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的一种常见的效果机制。[9]同性恋作为青少年的一种亚文化的形式,日益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这些年来,耽美文化所关联的同性恋文化已经进入报纸、电视、广告等,如“基友”“拉友”这一类的名词,就是从耽美文学文化圈流传出来的衍生词。整个社会对同性恋的宽容度也有很大的提高。

耽美对未成年人的性取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同人女的主力人群正是处于确定人生观、价值观、恋爱婚姻观的关键年龄的女性。在这个重要时期,阅读怎样的书籍会影响她们价值观的形成。令人担忧的是,目前耽美类的作品水平参差不齐,写作阅读都处于几乎没有管理、没有限制的状态。[10]在性价值观正在建立期的青少年,对同性恋爱的正面传播,对他们的性对象的选取会产生错误的导向。耽美文学所宣扬的同性恋、乱伦、群交等性行为,给成长中的青少年设置下成长的陷阱,一旦她们在现实的恋爱中受挫,很容易转向同性恋。耽美文学大尺度的性描写被国外的研究者普遍认为是色情的,而青少年能够如此容易地获取这些色情内容,不能不说是一种危险和对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挑战。

进行青春期的性教育,控制网络耽美文学的传播,在青少年性教育上有重要的意义!实际上,国家一直在定期地进行净化网络的工作,逮捕了一些耽美文学的创作者,关闭了一些耽美文学网站、论坛。在2014年的净网活动中,晋江网耽美网站被禁止。在该网站重新运营后,耽美的内容已经取缔。然而,耽美爱好者用规避关键词审查,搬论坛等办法来对抗。网络耽美文学的一些比较出名的作品,如《凤行天下》《龙于九天》等通过搜素非常容易获得。如果通过实行网络阅读分级制度,控制青少年接触耽美文学作品的渠道,加强青少年性教育等方式,有助于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念。

[1]张翼,董小玉.论互联网环境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以耽美文化为例[J].新闻界,2013,(20).

[2]杨雅.同人女群体:“耽美”现象背后[J].中国青年研究,2006,(7).

[3]阮瑶娜.“同人女”群体的伦理困境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4]宋佳,王名扬.网络上耽美文化盛行的心理学思考[J].黑河学刊,2011,(8).

[5]孙嘉咛.“耽美文学”出版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3.

[6]郑丹丹,吴迪.耽美现象背后的女性诉求——对耽美作品及同人女的考察[J].浙江学刊,2009,(6).

[7]张冰.论“耽美”小说的几个主题[J].文学评论,2012,(5).

[8]田旭.价值观的沦丧或是社会文化的缺失——当耽美成为一种亚文化的流行指标[J].时代文学(下),2008,(5).

[9]隋岩,曹飞.从混沌理论认识互联网群体传播特性[J].理论界,2013,(2).

[10]王萍,刘电芝.“同人女”现象的分析与思考[J].青年研究,2008,(10).

猜你喜欢
被访者美的群体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人物新闻采访报道应用情感引导的策略分析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一个保洁员的生活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