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教师教育的必然与应然

2015-04-15 11:51张素玲
关键词:教师职业师范生人文精神

张素玲

(济南大学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人本教师教育是指在教师教育的各个阶段,真正从人的立场去认识教师职业的存在,解放和弘扬人的主体性,促进教师个人生命完整的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提高,从而培养教师的人文精神,塑造优秀的教师。人本教师教育是教育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必然要求,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应然趋势。

一、人本教师教育的必然

1.人本教师教育是对教育本真的必然回应

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人的健康、人的尊严、人的幸福是现代社会所格外看重的。教育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教育。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造就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奠定成熟的人格基石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师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也必须把人的发展作为最基本的准则。

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途径在于师生间的对话和理解,教育过程是师生两大主体间进行的一种精神交流和对话的过程。“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1](P41)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两大基本构成要素,是具有生命意义的存在,师生双方生命意义的张扬与显露都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教师与学生两个生命体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形成师生间、生生间多向互动的格局,使得师生间、生生间能够分享彼此的认识和经验,能够交流彼此的体验和感悟,能够拓展各自的视野和眼界。任何教育活动都是特定情境下的师生共同经历的特定过程,学校不仅是学生不断发展的场所,也是教师不断发展并实现自我价值的场所。师生正是在相互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彰显各自生命的活力,提高各自生命的质量,从而实现各自生命的超越,并创造各自生命的价值。如果仅仅关注学生生命的斑斓多彩,却忽视了教师生命的丰富,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不会有学生生命的真正丰富。仅仅拥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是难以胜任现代教师这一角色的。只有能够展现丰富、独特、灵动的人的生命价值的教师,才能使教育固守其育人的根本,并在奉献于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这样的教师才能满足自己的主体需要,体现自己生命的完整性,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因此,人本教师教育是对教育本真的必然回应,是要培养能够与学生进行精神交流与对话的生命体,能够在教育生活中展现自身、实现自身价值的人,而非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

2.人本教师教育是教师职业特点的必然要求

教师是以培养人为基本任务的职业,这一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具有特殊性。综观古今中外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社会对教师都有着比普通人更多、更高的期待。即便是在古代社会,由于社会总体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学校教学内容单一、贫乏,教师的工作多依靠经验。一个人只要能识文断字,便能为师,但人们对教师的期望并不低。这一高期望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人文素养方面。例如,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认为合格教师要德才兼备、热爱学生,因材施教;要善于把握教育的尺度。法国的教育家卢梭要求教师有高超的教育艺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给学生“研究学习的方法”,而且能“指导学生怎样做人”。夏丏尊先生在为《爱的教育》所写的序言中指出,教育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感情,没有爱,也就没有了教育。

教师职业具有鲜明的示范性的特点,教师的人文素养、人格特点等都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2](P96)“教师将来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3](P260)没有人文知识、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具有人文意识、具备社会责任感与合作精神的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的素养和人格,都会像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品质和行为是教师天然的劳动手段,是学校中最直观、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用身教来印证平日里的言教,最具说服力与感染力。教师在课堂教学、日常交往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文素养无时不在孵化着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格恰如一种魔力,从人格发出来的行动,自然使人受着强大的感化。”[4](P76)因此,具有人文素养的教师才能在发现学生不同需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认识、观念、信念、理想、经验和心血等主动地处理知识教学,化育德行人格,经营组织管理,才可能创造出富有生气和色彩的“人的教育”。一个教师的人文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能否具有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乐于奉献、尽职尽责的精神和品格,影响到他能否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因此,优秀的教师不仅取决于他的学历学位、学术水平,更取决于他的人文素养。人本教师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精深的科学技术知识、发达的智能、健全的体格,更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3.人本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教育关注的焦点,提升教师专业化程度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但“事实表明,西方和中国的技能化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并没有有效提升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5]。不管是理智取向的发展观还是实践—反思取向的发展观或文化生态取向的发展观,应该说都是以教学技能的提高来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三种取向的不同仅仅在于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途径不同。理智取向的发展观根本上是一种技能训练模式,实践—反思取向强调了教师缄默知识在教师教学技能提高中的作用,提倡通过实践反思来提高教学技能,突破了理智取向的技能训练模式,文化生态模式则强调教师间的合作,是对实践反思取向注重教师个人化发展的超越。但三种发展观蕴含的教师教育理念始终没有摆脱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对教师教育的束缚,注重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性,但较少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发展的人文特性,忽视教师自身的生命发展和价值实现。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存在“忽视教育的人学特征,忽视教育活动中人的未完成性、教育情景的不确定性、教育效果的非实证性”[6]等问题,尽管大张旗鼓,但效果并不理想。

“教师专业成长的终极目标不在于技能的精进、业务的熟识,而在于精神价值取向上,在于内在精神的历练与修为。”[7]人本教师教育关注的是教师发展的精神世界。但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是在“学者即良师”的逻辑框架中展开的,主要依附于学科知识内容,以某个学科知识内容为专业来培养各个不同专业的教师。这一培养模式完全从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而不是从学生理解和发展的角度来决定教师的培养。职前培养中的教育类课程往往处于从属地位,特别是综合大学开设的师范类专业中,教育类课程的地位更低。普通教育的课程也仅仅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缺乏提升学生人文修养的课程。现行的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学历教育和侧重专业知识的学科专门化教育,至于教育科学修养、教育改革与实验的能力、教师人格的提升、精神的充实和主体价值的实现等都难以得到满足。参加培训的教师更多关注考试的合格和学历的最后获得,而不是在学习中求发展,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尽管我国教师教育也强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认为教师既是学科专业的专家,又必须是教学的专家,但却忽视了教师还必须是教育的专家,必须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我国当前教师教育改革主要是从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角度、从培养教育和教学能力的角度展开的,具有鲜明的工具理性。但教师教育对教师人文方面的品质,比如情感同化、耐心、谦虚、创新意识、创造思维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艺术修养和人格等方面的培养却很少涉及。这一状况又间接导致了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些灵魂缺损,接受学生和家长的“情感投资”的现象。有的教师甚至体罚、侮辱学生。许多教师只是把从教当做谋生的职业,而不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事业,加上自身文化底蕴的积淀不够,应对挑战的意识不强,因而缺乏积极乐观的从教心态,难以应对时代的挑战和考验。人本教师教育有助于突破现有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同时,满足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如岗位的适应、职务和职称的晋升、角色的变换、人生价值的实现等,从而帮助教师实现自身价值与职业价值的统一。

二、人本教师教育的应然

在教师教育中,不管是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培训,师范生或教师的个性化教育往往被抛在一边,占据主流地位的一般是难以内化为教师自觉教学行为的表面化的知识学习和程序操作。人本教师教育并不否认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教师素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无人”之师的培养必然造就“无人”之教育。

1.人本教师教育应关注教师主体性的发展

教师主体性的发展主要包括教师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体现。人本教师教育要将教育的重点放到“人”的发展上,尊重师范生和教师的主体性,促进教师自觉、能动的发展及其专业理念、专业意识、专业能力和专业自我的不断提升。人之所以为人首先在于其是主动的、自觉的、自由自在的个体。“人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实现自己的本性并发展自己的一种自主活动状态,而不是受外部力量的强制而被动地进入某种违背自己本性和意志的存在状态和发展模式。”[8]杨贤江曾言:“主动是成人的,被动是成器的。成人的能够用器、造器,做器的只被人用,听人造。”[9]人本教师教育首先要关注教师主体意识的发展,促使其不断追求自身完善与进步的动力。教师的主体意识是教师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体现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当教师的教学行为成为他自己的自觉行为时,学生的发展才成为必然,教师个体生命的价值才得以实现。只有“当教师不是机械地重复教育内容,而是将自己的‘力’加进了教材时,教育活动对他便不再是被动的、外在的,而正是教师本性力量的流露”[10](P195),才能真正为学生着想,才能做到不仅自己是真正的“在场”,并把学生带进课堂情景中,使学生也真正“在场”,教育的效果才有保障。其次要关注教师主体能力的发展。主体能力是教师摆脱工具理性,不断超越自我、创造自我的能力,体现着教师职业的创造性。教师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教育是创造性、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具有情境依赖性,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是在教育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体现出来的,仅仅依赖于灌输的教育是难以培养优秀教师的。人本教师教育要帮助教师自由自在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成为自由自在的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展现每个教师的独特个性与创造性,实现每个教师自身的不断超越。

2.人本教师教育应关注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

人本教师教育不仅要关注师范生和教师的生存意义,而且要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成为富有人文关怀的并能提高教师生命质量的实践活动。教师职业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在社会传承与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人们对教师一直都寄予了近乎于完人的期望。但教师首先也是一个普通人,也面临着生存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11](P32)教师职业也不例外。教师教育要从对教师的完人要求中走出来,培养一个幸福的普通个体,一个真正的“人”,而非异化为工具的人。因此人本教师教育首先要满足师范生和教师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其次要帮助师范生和教师找到人生历程与职业发展的结合点,引导其将教师职业视为事业,视为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教师职业对于教师个体不仅具有生存的价值,更具有发展、创造和享受的价值。对于钟爱自己职业的教师而言,教育教学活动就是他们生命价值的实现过程,他们在工作中体验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教师教育要引导教师在不断追求生命质量的提升和生命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让教师的成长过程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成为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意义的过程,成为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的过程”[8]。此外,人本教师教育还应摆脱功利性,“使教师深切感受到: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的期待,一种生命意义的表达与彰显,一种教育人生的真情守望”[12]。人本教师教育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和人格,培养既具有教育教学的技能技巧,又能够引领学生发展甚至社会进步的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要强调个性化教学,为每一个师范生设计个人发展计划,培养师范生正确的教育信念,增强师范生的职业感,形成对专业身份的认同感。在职后培训中,要认识到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场所,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职后培训的目标不仅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也要致力于教师生命的充盈和人生意义的实现。

3.人本教师教育应关注教师人文精神的养成

培养教师的人文精神是人本教师教育的核心。教师的人文精神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实实在在的从教通行证,是教师行为调控的关键因素。一名教师如果缺乏人文精神,其学术和职业的潜力就难以发挥;一名教师如果不懂得呵护生命,就不会创造以人为本的教育,就不会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不管是职前教育、入职培训还是在职训练,如果忽视了“人”的存在,就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教师,而我国目前“师资培养中最大的缺陷是忽视人际关系和心理因素”[13](P404)。人本教师教育首先必须加大人文课程的设置,让师范生和教师掌握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文、史、哲、艺知识,拓宽时域、充实生活、增长见识、涵咏性情。一定深度的人文知识可以使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具有相当的理解深度和人格魅力,有利于撞击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唤醒学生的良知。一定广度的人文知识可以开拓教师的视野,开阔心胸,扩大教师启迪学生智慧的空间。因此,人本教师教育必须加强中外历史、文学、艺术、人类学及思维和价值教育,增设相关课程,培养师范生完整的、理性与非理性和谐统一的精神世界和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愿望,使之具有健全的人格。其次要在各种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培训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教师人文精神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几门专门的文化课程、几次人文讲座,或是硬性地规定读几本书、参加几次实践活动。师范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教师参加培训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是培养师范生和教师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况且人文学科只是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并不等于全部,自然学科中同样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师范院校的教师和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培训者要深入挖掘隐藏于专业知识中的人类理想和情感,引导师范生和接受培训的教师自己去感受、体验乃至去捕捉,不断进行“反思”和“觉悟”,不断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隐含在各类知识中的人文要素,使其所学习的知识变成鲜活的、有灵性的精神力量。再次要加强师范生和教师的日常修养,注重养成教育,将人本体现于教师的日常学习和工作中。人文知识只有融入进人的心灵,内化成人的品质,外化为人的行为,形成人的习惯,才能形成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知识的内化,是一个人内在的涵养,需要不断培养和修炼,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要引导师范生和教师在生活实践中进行体验,获得更多的人生经验与信念,在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中不断感悟和反思,进而把所学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通过庄子所说的“体道”去领略从教的价值,不断完善自己的心智水平,净化自己的灵魂,从而真正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

[1]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雷颐.蔡元培语萃[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夏丏尊.夏丏尊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朱新卓.教师专业化的现代困境[J].高等教育研究,2005,(1).

[6]黄耀红,周庆元.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反思与理念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7,(7).

[7]姜勇.论教师的精神成长[J].中国教育学刊,2011,(2).

[8]袁利平,陈时见.人学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9]凌逾.面向21世纪的自我管理教育[J].青年探索,1999,(2).

[10]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刘春花.从“素质关怀”到“生命关怀”——教师教育的伦理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8,(8).

[13]张人杰.改进师资培养的必由之路[C]//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师范生人文精神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