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柏拉图“洞穴隐喻”角度解析我国教育弊病

2015-04-15 15:46王竹梅
关键词:囚徒柏拉图洞穴

王竹梅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350117)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激烈的竞争与挑战,片面追求升学率形成的应试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其弊端日趋明显(宋彦萍,2001)。许多学者根据不同的教育理论对此种现象进行多种视角的分析与思考。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洞穴隐喻”的哲学寓言,这是一个关于人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无知走向知识,从被束缚状态走向被拯救状态的神话(田海平,2000)。柏拉图力图说服人们努力摆脱现实世界的桎梏,进入真实而永恒的理智世界,从而实现灵魂的转向。这也应是教育的本质所在,然而当今教育一味地追求高分和升学率,家长和学校都为孩子营造了一个黑暗的“洞穴”,孩子们成了被束缚的囚徒。为此,剖析这样的教育现实,提出具有建设意义的策略至关重要。

一 “洞穴隐喻”的阐释

在一个黑暗狭长的洞穴里,住着一群形似木偶的囚徒,在他们身后有一条窄窄的小道通向外面,可以隐约感觉到外界明媚的阳光。然而,这些囚徒的头颈和腿脚都被牢牢地捆绑着,既不能四处走动,也不能左右转动自己的脑袋,只能直直地看着前方的洞穴后壁。在囚徒们身后不远处,有东西像火一样燃烧着,发出了亮亮的火光,矮墙与火光之间另有一些人将各种假人怪兽高举过墙,影子就投射到墙壁上。这些囚徒就把墙壁上的影子当成真实的物体,并且从不怀疑,一直信以为真。突然某一天,其中的一个囚徒挣脱了地穴里的枷锁,走向了洞外(柏拉图,2012)。起初,他害怕光芒四射的太阳,眼睛感到无比的疼痛,他不敢看周围异样的世界。可是,慢慢地他适应了外面的这种生活,觉得非常幸福和美好。庆幸自己终于看到了世界的真相,从此不愿回到洞穴过囚徒般的生活,同时他为其他人感到悲哀痛惜。假设这个人要再次回到洞穴里,希冀救赎那些囚徒,并告诉他们事情的真相,然而其他人会以为他疯了,不会相信他所说的一切,甚至想置他于死地。

这是一个获得理性的过程,也是获得真理的过程,更是获得善的理念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荆棘和坎坷。在洞穴中,囚犯们把矮墙上的影子当成真实的物相,当其中一个囚犯萌生了摆脱束缚的想法后,他看到了影子的来源。并毅然决然地走出了洞穴,真正获得了自由,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但走出洞穴的那一刻,刺眼的光线使得他的眼睛疼痛难忍,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来适应。他首先容易看到的是水中的倒影,其次才是物体本身,再次是夜空中的星星和月亮,最后就是直接观看悬挂高空的太阳。影子、物体、天象、太阳,这正好分别是柏拉图所强调的想象、信仰、理智和善的理念。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痛苦,最终要获得善的理念必须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包括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

二 “洞穴隐喻”的实质

洞穴隐喻揭示了什么是真正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获得知识,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充满着荆棘和坎坷,甚至潜藏着生命的危险。

1. 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柏拉图把世界分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两部分,分别代表“洞穴隐喻”中的洞内世界即影子世界和洞外世界即阳光世界。可见世界由物体本身和其影像构成,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官感受到,因为它是直接而具体的,但它却是流动、变化、表面、欺骗和非真实的。可知世界又叫理念世界或理智世界,它是最高层次的,由理性引导,由形式组成,是真实、普遍、永恒、稳定而值得信赖的。两个世界的关系惟妙惟肖,可见世界是可知世界的影子,而我们所追求的知识在可知世界里,为了获得知识我们必须跨过可见世界进入到可知世界里。

2. 柏拉图理解的教育——灵魂的转向。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灵魂是由欲望、激情和理性三部分组成的,三者在理性的统治下和谐一致,“各司其职”。理性是金子气质,象征最高护国者——哲学王;激情是银子气质,代表卫国者——军人;而欲望是铜铁气质,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化身。理性能进行思考和推论,控制思想活动;欲望的本性是贪婪,是非理性组成部分,与各种满足相关;激情却介于理性与欲望之间。其中,理性起领导作用,让激情服从它、协助它,一起监督欲望。针对当今教育而言,是要拯救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过着如囚徒一样生活的莘莘学子,解除他们身上欲望与激情的枷锁,把握理性的精髓,促使灵魂转向。教育育人的过程就是促使灵魂离开感觉世界到达理念世界,获得真知与善 (毕世响,2009)。任何一个人只要能实现灵魂的转向,不论时间的早晚,都值得肯定。灵魂获得了转向的人,光明就会伴随永生。

3. 柏拉图的教育终极目的——使人获得善的理念。柏拉图认为,世界分为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前者是通过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到的,而后者必须用理性才能感受得到,知识和善就在理念世界中,故而知识与善的获得需要理性的指导。善,好比悬挂高空的太阳,可以用自己的光,照亮其他一切事物。而善的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源头,是知识与真理的本体,也是我们想获得的最高知识,至善是理念世界中的终极价值目标。“洞穴隐喻”中,囚徒们走出黑暗凄清的洞穴,到达阳光照射的地方,既是求知的过程,也是获得善的理念的过程。教育要启迪人从现象世界进入到用知识和真理才能看到的至善至美的可知世界。在柏拉图的理念系列中,善的理念是最高层次的,是所有理念的统领者,而认识善的理念是一切学习中最大的学习,最高的目的。正如他所说,知识和真理起源于善,就像光线起源于太阳一样。

4. 敢为人先,挑起重担的哲学王。在“洞穴隐喻”中,我们已经看到一个勇于尝试敢于走出洞穴的囚徒,摆脱了黑暗的洞内世界,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有阳光,有雨露,有河流,有青草……尽管有许多不适应,但是这样的世界是美丽温馨的,令人心驰神往。他逐渐地融入了进去,才明白世界的真相,他心念着自己曾经的那些伙伴,决定重返那个暗无天日,阴森无趣的洞穴,告诉那些安于现状,被假象迷惑的囚徒们,外面的世界何其精彩美丽。然而,当他付诸行动时,那些囚徒们以为他已病入膏肓,言如疯子,不但不相信他,反而萌生杀死他的邪念。其实,冷静一想,在试图建立理想的城邦之时,哲学王就面临着与这个囚徒相似的命运,为了启迪普通人民,为了传播智慧和真理,为了更好的统治整个城邦……他不得不冒着被他人杀死的危险,独自勇敢地走向通往知识的可知世界。

三 当今我国教育中的弊病

1. 家庭环境对应柏拉图“洞穴隐喻”的地穴。在柏拉图“洞穴隐喻”里所描绘的地穴,是黑暗不见光的,与外面的可知世界隔离。如今绝大部分家长无形之中已为自己的孩子构建了一个地穴,这个地穴换言之就是我们所说的“温室”或“温床”。家长对子女关心过度,本应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父母们怕他们累着、伤着,千万个担心,总是为孩子们做这做那,使孩子们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恶习,甚至连最简单的生活常识都没有,遇事就找父母,人类可贵的主观能动性都将从他们的身上消失殆尽。多少个“公主” “王子”就这样诞生了,他们生活在华丽的城堡里,过着无忧无虑的贵族生活。这样成长在温室里的花朵、小树,没有经历过风吹雨打的苦日子,没有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他们的严峻考验,没有那股挣脱父母溺爱的枷锁的勇气和魄力,那么他们将来的人生就会面临多重隐患。这样的家庭成长环境,仿佛就是一个地穴,孩子就是坐着不动的囚徒,明知道外面有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但他们被父母的溺爱束缚着、困扰着,逐渐就习惯了这种生活,看见“影子”就断定是什么,可事实真是如此吗?脑海里浮现一串又一串的问号。

2. 学校“应试教育”对应柏拉图“洞穴隐喻”中囚徒们乐此不疲的事——观看矮墙上的影子。在柏拉图看来,那些千奇百怪的影子其实是另一些人举着那些假人假兽或者木头树枝而投射在墙上的影子,虽然栩栩如生,却不是真实的物体。坐着的囚徒们却信以为然,从不怀疑,听到过路行人的声音就以为是那些影子发出的,这就是他们所了解到的世界,一个荒诞不羁,非真实的现象世界,可以说就是一个假象世界。

如今的教师举步维艰,教学追随着考试大纲,评估牵扯着学生们的成绩,在知识的殿堂里教师也迷失了方向。“填鸭式” “满堂灌”等应试词眼一个接着一个出现,在绚烂年华,本是享受知识带来的欣喜与奥妙,本是徜徉在书山辞海里,本是陶醉在幸福时光里,迎来的却是遗憾,是学习上的压力。而教师也只是肤浅的传授知识,学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用柏拉图的话说,就是没有获得善的理念,没有攀登到知识的高峰——理智世界,他们的灵魂依然沉没在现象世界里,这个多变,不稳定,非永恒,带有欺骗性的可见世界。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要成为伟大的“哲学王”,使更多人实现灵魂的转向。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最终也是希望多培养一批社会和世界所需要的精神统治者——哲学家。一个和谐的理想城邦必须要有这样的人才。按照如今的教育,我们越来越偏离“理想国”的轨道。

3. 社会绚丽多彩,却充斥着各种欲望。柏拉图认为,灵魂的存在离不开欲望、激情和理性,三者缺一不可。否则,灵魂就是不完整的。欲望处在灵魂的最底层,代表这一种气质类型的是农民和手工业者,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文化的不断交融与互补,人们的观念系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着令人惊叹的多元化或多样性。人们所追求的既有物质层面的满足,又有精神世界的享受,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利弊共存,人们内心的渴望不断滋生、膨胀,社会的风气渐趋低迷。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快速且便捷,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寸步不离手机,“低头族”这一字眼便应运而生。在公交车上,绝大部分人拿着手机上网、聊天、看视频等已司空见惯,在那个虚无缥缈的世界里,人们能自娱自乐,填补内心的空虚,殊不知却被欲望奴役着。而学校应该是一个弥漫书香气息的圣洁之地,却在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之下,变得更“社会化”。课堂上多了一股沉闷、无趣,即便是高校学生,有的也沉迷于游戏的世界里,有的游离在隔空的聊天室内,有的沉醉在网络小说的梦幻里……欲望由心而生,无处不在,当今的教育也正经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与考验!

四 反思中求出路

1. 父母要解除家里的“地穴”,放手让孩子去闯荡。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的方式,只会纵容他们舒适地坐在“地穴”里坐享其成,不愿到外面去经历风雨,父母温暖的怀抱成了他们依赖的避风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们过惯了这样平静而安详的生活,当需要他们走出去实现理想时,因为畏惧电闪雷鸣、凄风暮雨,他们这时就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因此,当事情还没发展到无法挽回的余地时,父母要狠心放开手,让孩子多经历才能真正得到成长。

2. 教师要做教育的“哲学王”,教授知识和真理。教师不能为了应试教育而放弃素质教育,学习知识应该是一个快乐的旅程,要让学生享受这非同一般的旅程。教授真理和知识,要有哲学王的情怀和胸襟,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学生了解了现象世界即可见世界时,教师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进入可见世界即理性世界。明白世界真实的一面,知道存在一个永恒不灭的理智世界。

3. 整个社会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塑造美好精神世界。柏拉图很重视人的灵魂转向和理性的发挥,从他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德育是政治论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保证。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各种诱惑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层出不穷。德育遭到了多种冲击与挑战,因此,德育的加强与改进刻不容缓。不仅要改善整个社会风气,也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塑造学生美好的精神世界,促进其全面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是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是启迪人们获得至善的理念,而教育本身并不能让人唾手而得现实的幸福,只能在言语与对话中,帮助人们去获得灵魂的转向,这是每个人应当明确的。

五 结束语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旨在揭示人类应如何认知世界,它形象地诠释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把幻想和影子当成真实的,深刻指出了人类已深陷于现象世界。我们要用哲学式思维和灵魂转向式教育才能促使人类从愚昧到文明,从可感世界到可知世界(张学强和郭文博,2009)。同样,当今我国的教育就是要求父母和教师都要当一个在教育和做人方面的“哲学王”,启迪孩子和学生成为时代及世界的“哲学王”。

[1]柏拉图. 理想国[M]. 郭斌和,张竹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75 -276.

[2]毕世响. 灵魂的转向——教育理念[J]. 江苏教育研究,2009 (4):92 -95.

[3]张学强,郭文博. 《理想国》中三大隐喻的教育含义[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 (9):51 -59.

[4]宋彦萍. 应试教育弊病的调查和对策研究[J]. 云南财务学院学报,2001 (1):87 -89.

[5]田海平. 柏拉图的“洞穴喻” [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2):16 -17.

猜你喜欢
囚徒柏拉图洞穴
勇闯地球最深洞穴
少年洞穴救援记
柏拉图之灵魂观
机智的囚徒
“现代洞穴”公寓
囚徒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海盗的囚徒
论男性出轨者的囚徒困境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