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待查321例病因分析

2015-04-15 17:35
交通医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待查系统疾病感染性

沈 艳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内科,江苏226001)

发热患者症状复杂多变,尤其在发病的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而且受治疗药物的影响,热型缺乏规律性,给确诊带来很大的难度。我科2005年6月—2015年5月因发热症状为主要就诊原因并收治入院的患者共4 217例,本文回顾性分析其中发热待查3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符合“发热待查”诊断标准共321例,男106例,女215例,年龄17~89岁。最终确诊病因238例,确诊率74.1%。其中感染性疾病172例(72.3%),非感染性疾病66例(27.7%)中结缔组织疾病36例,血液系统疾病18例,实体肿瘤12例。

1.2 诊断标准与方法 发热待查诊断标准采用Petersdorf和Beeson在1961年提出的经典概念:即发热持续2~3周以上,体温超过38.5℃,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常规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1]。排除既往有明确的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或肿瘤者。诊断方法包括:(1)病原学检查:血培养、痰培养、尿培养、痰涂片等;(2)免疫学检查:ENA+ANA、ANCA、HBL-27 等;(3)抗体检查:EB 病毒、TORCH、支原体抗体、肝炎系列、HIV 等;(4)影像学检查:CT、MRI或超声检查;(5)骨髓检查:骨髓涂片、培养及免疫分型等;(6)病理检查:体液脱落细胞、组织活检等;(7)诊断性治疗:抗感染药物、糖皮质激素、抗结核药物等。

2 结 果

2.1 确诊方法和确诊时间 238例发热待查病例中,依赖单一诊断方法确诊的病例共48例,包括血培养阳性的脓毒症14例、痰涂片抗酸染色阳性肺结核5例、骨髓穿刺阳性的嗜血细胞综合征5例、病原体抗体检查阳性的HIV感染22例、支原体感染2例。238例发热待查确诊病例中,平均确诊时间为24.2±2.1天,其中感染性疾病确诊时间较短,平均为18.3±1.9天;结缔组织疾病平均确诊时间为32.1±3.5天,其中血管炎和成人Still病确诊时间较长,分别为45.3±3.6天、38.5±4.8天;血液系统疾病平均确诊时间为28.3±2.1天;实体性肿瘤平均确诊时间为34.1±2.3天。

2.2 治疗和转归 确诊的238例患者中,156例经过治疗后好转出院,27例转专科医院或上一级医院继续治疗,30例转专科继续治疗,11例在院期间死亡,14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83例未能明确诊断的患者中,38例经过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好转出院,32例转上一级医院诊治,13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2.3 确诊的238例患者疾病谱分析 感染性疾病172例中,细菌性感染共135例(56.7%),其中肺部感染 67例(28.2%),脓毒血症 55例(23.1%),肝脓疡4例(1.7%),伤寒3例(1.3%),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1.3%),胆囊炎、副伤寒、化脓性扁桃体炎各1例(0.4%);病毒性感染共25例(10.5%),其中HIV相关性感染17例(7.1%),甲型流感病毒感染4例(1.7%),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例(1.3%),亚急性甲状腺炎1例(0.4%);其他特殊病原体感染10例(4.2%),其中支原体感染2例(0.8%),肺结核5例(2.1%),肠结核1例(0.4%),肺部真菌感染2例(0.8%),疟疾2例(0.8%)。

非感染性疾病66例中结缔组织疾病36例(15.1%),其中成人Still病 21例(8.8%),血管炎7例(2.9%),干燥综合征3例(1.3%),系统性红斑狼疮3例(1.3%),皮肌炎2例(0.8%);血液系统疾病18例(7.6%),其中嗜血细胞综合征5例(2.1%),白血病2例(0.8%),淋巴瘤11例(4.6%);实体肿瘤12例(5.0%),其中肺部占位 4例(1.7%)、食管占位1例(0.4%)、腹部占位 6例(2.5%)、颅内占位 1例(0.4%)。

3 讨 论

发热待查的常见病因多达200多种,伴随症状多种多样,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临床上由于初始经验性抗感染药物、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使用,干扰热型的变化规律,延误发热的早期诊断,浪费了不必要的医疗资源。因此,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细致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慎用糖皮质激素和退热药物,有助于发热待查的早期诊断。

近年来临床发热待查的确诊率呈下降趋势,提示疾病谱趋于复杂化、诊断的难度增加,临床确诊所需时间更长。本组研究确诊率74.1%,其中感染性疾病72.3%,HIV相关性感染7.1%,免疫性疾病15.1%,成人Still病8.8%。既往文献[2-4]报告发热待查确诊率93.8%~96.1%,其中感染性疾病62.3%~70.9%,HIV相关性感染0~2.2%,免疫性疾病18.0%~22.8%,成人Still病1.2%~4.2%。本文结果与文献[2-4]报告相比较:(1)感染性疾病占比相当,但特殊感染占比较前提高,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辅助检查水平提高、手段增多,故早期常见病原体的检出率提高;②抗生素使用趋于合理,感染性疾病早期治愈提高。(2)HIV相关性感染的发病率较前显著增高,这与既往HIV感染者已过潜伏期、HIV暴露风险增高及HIV抗体检测人群比例扩大均有关。近二、三十年以来,HIV暴露风险较以往显著提高,而艾滋病平均潜伏期为12~13年,故现阶段正是HIV潜在感染者渡过潜伏期并出现临床表现的高发时间段。近年来,流动人口数量激增,不良的性行为、多个性伴侣、性取向改变也增加了HIV感染的暴露程度。临床医生对HIV疑似患者扩大筛查范围也是增加艾滋病患者检出率的一个重要原因。(3)成人Still病的检出率显著升高。既往由于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且无特异性诊断指标,故早期容易误诊为病毒性感冒、败血症、恶性血液病等。(4)淋巴瘤的检出率显著升高,推测与与临床医生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水平提高,环境、遗传等多原因造成发病率升高有关。(5)传染性疾病在现阶段依然是发热待查患者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结核感染、新型传染性病毒感染等。

因此,对于不明原因长时间发热患者,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治疗反应,尤其是对初始抗感染药物、激素的反应尤为重要;(2)在初始经验性抗感染药物治疗前,完善病原学检查,有助于提高感染性疾病病原体诊断的阳性率,并根据药敏试验科学、规范地指导抗感染药物的使用;(3)尽量选择窄谱抗生素、单药使用,避免或减少二重感染的发病率;(4)慎用非甾体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尤其是对可疑血液疾病患者;(5)非特异性感染所占的比例较高,应注意鉴别诊断。(6)非感染性疾病在长程发热患者中显著增多,注意检查的倾向性。(7)对于不明原因长时间发热、常规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夫妻双方有长期分居史者,应警惕HIV相关性感染可能。

[1]Petersdorf RG,Beeson PB.Fever of unexplained origin:reporton 100 cases[J].Medicine(Baltimore),1961,40:1-30.

[2]林冰.发热待查住院452例临床资料对比分析[J].疑难病杂志,2006,5(6):424-426.

[3]孙忠亮.328 例发热病因探讨[J].临床医学,1996,16(11):7-9.

[4]薄兰君,王迎昕,钱雅芬.发热待查230例病因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5):426-430.

猜你喜欢
待查系统疾病感染性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夜宿弘法寺
《思考心电图之177》
《思考心电图之176》
牙周病及伴系统疾病相关牙周病的临床诊治
某血站8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试剂检测结果待查情况调查
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与全身多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伴有系统疾病的老年缺牙患者可摘局部义齿修复过程中的护理
一发热待查病人血液中分离出伤寒沙门氏菌
ROS介导的炎症反应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